郭姓100个辈分字谱有哪些?
没有公布。拼音guō注音ㄍㄨㄛ简体部首阝部部外笔画8画总笔画10画繁体部首邑部部外笔画8画总笔画11画五笔YBBH仓颉YDNL郑码SJYY四角07427结构左右电码6753区位2589统一码90ED笔顺丶一丨フ一フ丨一フ丨基本解释基本字义郭guō(ㄍㄨㄛ)1、城外围着城的墙:城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2、物体的外框或外壳。3、姓。
姓郭的祖先是谁
虢叔虢序,又作郭序,虢序是虢叔的裔孙。虢序作为虢叔后裔的代表者,东周初年被周平王封于夏阳。公元前658年晋灭北虢(序之封国),赵简子开拓晋阳前后(即公元前497年前后),虢序后裔辗转徙居晋阳及以北地区(今山西太原至忻州、原平一带)。郭序后裔,尤以晋阳一地郭氏家族最出名,秦汉以来发展成为太原著姓。虢序号称“郭公”,是“虢声转为郭”最关键的代表人物。扩展资料起源:源于姬姓。西周时期,武王封其叔虢仲于陕西宝鸡,称西虢国(虢通“郭”)。周平王东迁时,西虢迁于河南,改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留在原西虢者史称小虢,春秋时为秦所灭。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北。周平王东迁后,把东虢之地给予东迁有功的郑国,东虢后裔虢序北迁山西平陆,史称北虢,后灭于晋。赵简子开拓晋阳前后(即公元前497年前后),虢序后裔辗转徙居晋阳及以北地区(今山西太原至忻州、原平一带)。西虢、东虢、南虢等三国和北虢郭公(虢序,郭序)之后均有郭姓,但郭公之后的郭姓是中华郭氏最大和最主要的支派。迁徙分布:先秦时期,郭姓主要活动于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地区。秦汉时,郭姓已向南北扩散,北抵内蒙古、西至甘肃、东触江苏、西南入四川。三国两晋时,郭姓已经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唐朝初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入福建,以及唐末固始人王审知入闽,郭姓随以河南人群为主体的二次南下移民进入了福建。唐朝中叶,大臣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被封为汾阳王,中兴之功带来了姓族的兴旺,达到鼎盛时期,至今南方和海外的郭姓多数敬奉郭子仪为始祖。北宋时中原人群再次南逃大移民,郭姓足迹几乎达到南方各地。明末清初,郭姓播迁到了台湾。
姓郭的始祖是谁?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商时期郭支与郭崇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郭氏始祖
夏王朝时期有大夫郭支,夏末商初有大夫郭崇(非后唐时期的应州骑军都校郭崇),此二人皆为郭氏之始。 在古书中记载:“禹乘二龙,郭支之御”。“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驭手郭哀。” 郭支与郭哀是中国有史籍记载的最早的郭氏人。因此,中国上古历史上建阳城(今河南登封)等古郭国的夏王朝人郭支与郭哀,都被后人认为是郭氏人的始祖。 郭氏一族显然早有两支,早在中国数千多年以前的夏、商王朝就有了。
郭氏家族史作文800字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从古徐国至今,数千年的发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万人口。在徐姓人口大省的江西,徐姓位列全省第十大姓,作为北徐最重要的一支,由东汉高士徐稚衍生的“南州徐氏”更是占据了当今世界徐姓人口的一半左右。徐姓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所谓“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叫做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等。家谱则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徐姓家乘谱牒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家谱本是一种家族以表谱形式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世系繁衍与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大约产于夏王朝。家谱在盾代以前,由于具备证明血缘身份,以利选官和适应门阀制度中婚姻与社会交往等政治方面的功能,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普遍重视。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谱局”、“谱库”一类机构,专门负责编制和收藏、管理各类家谱。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熟悉、了解谱牒更成为一种学问,上流社会,人人都需要了解和研究,不然,不仅影响入仕、婚嫁,即使一般的社会交往也难以进行。南朝时士人尤重家讳,如果你在某人面前偶尔提到他的父、祖名讳,那他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你下不了台。史书记载,刘宋时一位叫王弘的人,“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传为一时佳话。这也成了当时上流社会人士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南朝诸多谱牒学家中,徐勉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位。他曾任梁代的吏部尚书,负责官吏选拔、任免之事,据《梁书》本传记载,徐勉“该综百氏”,即熟悉各姓家谱、世系,不仅选官时做到“彝伦有叙”,公允合品,就连日常待客,也是应对如流,“皆为避讳”,同时还著有《百官谱》20卷,是南朝时著名的谱学专家。宋朝以后,家谱的政治作用削弱,但记录家族历史,纯洁家族血统,团结、约束家族成员,教育家族后人,增进家族成员的荣誉感、向心力和归属感,以及提高本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声望、地位的作用增强。除了皇帝的家谱--玉牒为政府所修、政府收藏之外,宋代以后的家谱均由私人修纂,政府不再干预,也不负责收藏、保管。纂修家谱就成了各家族自己的事。当然,由于家族是社会统治的基础,家族稳定,社会就容易安定,因此,政府对各家族建家庙、修家谱之类能够加强家族内部团结的事情大都还是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历代玉牒的修纂,也起了间接倡导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徐姓家谱出观于魏晋以后,东晋贾弼之撰《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南朝官修《百家谱》、《十八州谱》、《新集诸州谱》等,其中都包含有徐姓人的谱牒。到了唐代,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徐姓被列为上等。南宋陈过庭在《徐氏族谱叙》中说:“传之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微,合193姓1891家,而徐氏亦与首称焉。”此后的《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姓氏录》、《姓族系录》、《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元和姓纂》等一系列官谱中有关徐姓的部分,都保存了一些唐代徐姓家谱资料。除了官谱之外,魏晋到隋唐时期私修家谱的风气也非常盛行,这一时期的徐姓人也私修了不少家谱,国家谱局的巨制官谱正是对这些为数众多的私谱汇总整理而成的。经过唐末农民起义的涤荡和封建割据之间的混战,唐以前的家谱大都散佚,谱学作为学问也很少流传,这便是史书上所说的“谱学中绝”。 宋代 欧阳修首先撰成《欧阳氏族谱》,接着苏洵编成《苏氏族谱》,在他们二人的首倡下,许多士
郭姓的辈分列表
郭氏族谱字辈分如下:1、湖北十堰郭氏宗谱辈分老派:文 吉 大 学 楚。新派:如 维 万 盈 崇、世 代 永 兴 隆、南 国 联 宗 绪、西 江 念 祖 风、发 源 吉 安 地、肇 本 太 和 中、秉 礼 家 声 远、明 经 科 第 通。2、河南郑州郭氏宗谱辈分:武 大 新 彦 守、志 承 永 世 朝、万 尔 生 长 太、明 廷 载 元 良、汝 其 成 先 德、庆 绍 纪 锁 昌、繁 衍 克 和 顺、家 传 本 诏 同、洪 基 秉 真 正、迁 祖 思 光 隆、师 学 化 士 法、京 周 文 航 兴。扩展资料:当代郭姓的人口已达1500万,是全国第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1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郭姓人口由96万增到1500多万,大约增长了15倍多,郭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大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37.8%。其次分布于广东、四川、陕西、安徽、湖北、辽宁、湖南、江西、江苏、黑龙江十省区,又集中了郭姓人口的37.5%。河南为郭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14.3%。全国形成了豫冀鲁晋、粤湘鄂皖、川陕三块郭姓聚集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氏族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姓
郭氏家谱辈序表
郭氏家谱,入 朝 国 成 延 ,唯 金 照 祖 德,红 玉 显 宗 荣,如 绍 传 世 吉,付 桂 振 佳 生。郭姓的由来: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z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3、来自炎黄,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扩展资料:郭氏族谱,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主要分支:1、九子东大郭分:定远西南九子东大郭,发脉于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始祖郭道迁于现在东大郭居住地。至今约340年左右,人口在2000人以上。始祖郭道,二世祖天光,三世郭涛,四世祖永贵,均葬在杨马村马家家西庄南500米处的小南山和庄北小山上。在清朝中期,本分支备份较乱,由秀才郭春棠为首立了二十八个字辈,使九子东大郭、永康北郭、吴圩西郭统一辈分。早年本地连年灾荒,一部分人携带郭氏家谱前往舒城境内,落居某山洼,历城山洼郭(此族谱没记录)。1962年冬,本氏祭祖上坟,当时根据各家所存牌位,重新修订,但已经不完全了,后在文革期间全部损失。居原地的叫东大郭;迁往吴圩西的叫南郭(现在叫吴圩西郭);迁往永康南的叫北郭。2、九子西大郭分支:九子西大郭,发脉于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郭正乡公和妻侯氏迁居九子西大郭,该村500米处有祖墓,谱中列有十八房。3、二龙郭分支:二龙(郭李童)郭氏,发脉于江苏句容,后于清末从肥东向导乡小郭村迁到此,始迁者一人名讳无法追远,现其坟墓仍存于郭李童村民聚居处西南角,称“老祖坟”,二龙(徐湖)郭氏,亦发脉江苏句容于清末从肥东向导乡郭吴迁到此,始迁者名讳无法追远,现其坟墓仍存于郭吴村。4、天河郭分支:天河郭发脉于山西太原,约清朝中期郭氏兄弟数人迁居天河,定居在上、下郭。后因修水库,下郭搬迁分散居住。谱中列为上郭中份、上郭东份、上郭西份和下郭份。其中上郭中份子嗣尤众。始祖墓坐落于现上郭。5、西卅店金山郭分支:原籍山东新泰县(现在的泰安市)郭庄,于清末郭方清迁至定远西卅店金山郭。6、严桥郭分支:祖籍何地,无法追远。7、张桥大路郭分支:发脉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郭氏兄弟两人(名讳不详)和表弟迁居现在的大路郭,兄弟两人仅长兄生有五男,朱氏无后裔。现在大路郭有三座始祖墓,谱中列有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