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吉氏

时间:2024-03-04 12:20:46 编辑:阿旭

关于 “吉” 姓的疑问。吉姓为什么这么少

中华吉(姞)姓源流悠悠,至今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上古之时,“吉姓”和“姞姓”族群的时空分布当是“多元并行”的,在中原地区的“华夏部族集团”中就有多支“吉姓”和“姞姓”部族,其中既有游牧族、也有农耕族,如“驯马造车船”的“吉光”部族和 “作臼作舂”的“姞姓雍氏”当为典型的游牧族和农耕族。除了中原地区外,东部地区的“东夷部族集团”中也有“吉姓”部族,如上古的“吉夷氏”、夏初时教后 羿学射的“吉甫”等,当是东部地区的“吉姓族人”。....在先秦和秦以后,“上古十二姓”之一的“姞”姓,逐渐被“吉”或其他姓氏所取代,原先的各“姞姓氏族”要么改以“吉”为姓氏,要么就改以“燕、须、雍、鄂、阚、光、杨、孔、尹、蔡、鲁”等为姓氏。....到了汉唐时期,中原吉氏族人的聚居地主要分 布于陕、豫、晋、鄂等地,并从中涌现出冯翊、洛阳等吉氏郡望。其间,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后,随着中原吉氏族人的迁徙,冀、苏、鲁、皖、甘等地已 有吉氏族人定居落籍,浙、赣、川、湘等地也已成为吉氏族人的活动领域。....五代宋元时期,中原吉氏族人同其他中原士族 一样,常因战乱或其它原因从原聚居地南渡,多次迁徙到江南各地定居,粤、桂、闽等地又成为吉氏族人的新迁居地。元末明初,山西吉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 之一,分迁于陕、冀、鲁、豫、皖、苏等地;而苏、皖吉氏族人中则有随军而迁云、贵者。到了明代中叶,吉氏族人开始迁入台、琼等地。到了清代,一些满族旗人 改而姓吉,中华吉氏族群中又增添了新成员。清康雍乾以后,冀、鲁、豫等地的吉氏汉族人中有因闯关东而定居于东北者。清咸同年间太平天国时期,江南吉氏族人 中则有因避战乱而迁居江北者。....如今,中华吉氏族群在时空上“多元并行”分 布的特征更为显著,除了汉族和满族的吉氏外,在黎族、土家族、蒙古族、彝族、回族、藏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中,都有以“吉”为姓的。吉氏薪 传,瓜瓞绵长。鸟瞰神州大地,吉氏族群早已星罗棋布;专注台琼宝岛,吉氏族人正在辛勤奋斗;扫描东南亚乃至全球,在世界各地也都能见到中华吉氏族人的身影了。


姓氏吉的由来

姓氏吉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吉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是远古黄帝有个裔孙叫伯儵,受封于南燕国(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一带),赐姓姞,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遂成吉氏,世代相传姓吉。二、另一说则云,西周有重臣尹国国君尹吉甫,有嫡长子名吉伯奇,受其继母陷害至于流亡冯翊之地(今陕西渭南),后又取其父名中“吉”作为姓氏,即为郡望冯翊的得姓始祖。扩展资料历史上的迁徙一、汉唐时期的吉氏三郡望汉唐时期,陕西、河南、山西是吉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并产生了陕西冯翊郡、河南洛阳郡(汉代时称河南郡)、山西平阳郡等吉氏郡望。二、五代宋元时期吉氏族人的迁徙情况按赣粤湘冯翊堂《吉氏族谱》记载,唐“大历十才”的吉中孚公,在其致仕(退休)后归隐于江西鄱阳(今波阳),到了五代宋元时,其后裔就聚居在江西庐陵(今吉安)、琴江(今石城)等地蕃衍生息。按湖南浏阳《吉暨族谱》记载,其一世祖吉太宝公(冯翊吉氏第67世)的先人,五代时就居住在江西庐陵(今吉安)。按湖南安化、临澧、重庆潼南、合川等地《吉氏族谱》记载,元末时,其一世祖吉昆元公(冯翊吉氏第86世)因战乱而迁徙,并安家在豫章(今江西南昌)。由此可见,在五代宋元时期,江西也已成为吉氏族人的聚居地了。三、明代山西洪洞大槐树吉氏族人的迁徙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元朝末年,饥荒频仍,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战乱四起,“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几成无人之地,相对而言,山西一带却比较安定,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明朝取代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明初洪武、永乐时直至弘治、正德年间,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活动,从山西迁出居民近百万,迁徙到“京冀豫鲁皖苏鄂陕甘”等十余省市。当时,山西洪洞县城西北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内有一棵大槐树,明政府就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手续,大槐树下就成了山西移民集聚及迁徙的出发地。因此,凡明初从山西各地迁出的移民子孙,都称自己的先祖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吉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吉氏族谱

罗卓这个姓氏的由来

 罗姓起源参考之一
  「罗」源出 :
  一 :出自「妘」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周末居长沙,国人以原国名「罗」为氏。
  二:相传古帝祝融的后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以斛瑟罗为氏,后改姓「罗」氏。
  四: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破多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罗」氏。
  五: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中有改姓「罗」,后代亦称罗氏。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
  六:据《后汉书.南蛮传》及《华阳国志》载「板楯七姓」有罗氏。

  家族名人:
  西汉有巨商罗裒,隋末有幽州总管罗艺,唐代有文学家罗隐,又有西突厥可汉斛瑟罗留居中国,子孙称为斛瑟罗氏,后来又改为罗姓。明代有小说家罗贯中,清代有画家罗聘。
  罗贯中 名本,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太原人。生平事迹不详。工曲,善为通俗小说,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说唐》、《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三遂平妖传》等。
  近代有元帅罗荣桓,大将罗瑞卿等。

  地望分布:江西豫章郡,湖南长沙郡。

  罗姓起源参考之二
  罗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八位。罗姓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芈姓。也有说罗姓是祝融的后代。据记载,罗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封的异姓诸侯国之一,称罗子国,在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他的国人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罗。许多罗姓人认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种的官员,被称作“祝融”。他们的远祖是重离,是高辛时的祝融,后来被杀,他的弟弟吴回继任。吴回生陆终,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姓芈,有一个孙子叫穴熊,他的后代就是熊氏,并且逐渐转化成罗姓。罗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破多罗氏,解瑟罗氏和叱罗氏为罗姓。罗姓早期在长沙和豫章发展,唐代时迁居广东,元代时迁居福建,并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清朝时,罗姓进入台湾。罗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长沙,豫章,大埔,兴宁,扶阳,梅县,成都,襄阳等。通志氏族略:周时国名,熊姓国本自颛顼之后,受封于罗,子孙以为氏。

  罗姓起源参考之三(本集由玉竹辑录)
  周代有楚国的同姓国罗国(楚君姓熊)。春秋时楚国灭罗国,罗君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此外,北魏破多罗氏、叱罗氏、唐代斛瑟罗氏、清代爱新觉罗氏都有改姓罗氏者。

  家族名人
  罗含(生卒年不详)晋耒阳人。字君章。擅长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长沙相。桓温极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致仕还家,喜种兰菊,后来诗文中常用为才人或退仕后托身有所的典故。
  罗伦(公元1431—1478年)明江西永丰人。字彝正,人称一峯先生。成化二年举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著有《一峯集》。
  罗聘(公元1733—1799年)清歙县人,寄寓杨州。字遯夫,号两峯,别号花之寺僧。从师金农,工诗善画,杨州八怪之一,著有《香叶草堂诗存》。
  罗隐 (公元?—909年)唐末余杭人。原名横,举进士不第,改名隐,字昭谏,自号江东先生。甚有诗名,尤长于咏史。与同县罗邺、台州罗虬齐名,时称三罗。著有《谗书六十篇》、《甲乙集》、《淮海寓言》等。
  罗愿 (公元1136—1184年)宋歙人,字端良,号存齐乾道二年进士,博学好古,文法秦汉,为朱熹所称。著有《尔雅翼》、《鄂州小集新安志》。
  罗从彦 (公元1072—1135年)宋南剑人。字仲素,人称豫章先生。从学于杨时,为程颢、程颐再传弟子。著有《遵尧录》、《春秋指归》、《豫章集》。
  罗洪先 (公元1504—1564年)明吉水人。字达夫,号念庵。嘉靖八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官左春坊左赞善,天文、地理、水利、军事、算学无不研习。著有《念庵集》。
  罗贯中 (公元1330—1400年)元.明间钱塘人,一说山西太原人。名本,字贯中。所著小说数十种,今存者《三国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尚有杂剧《龙虎风云会》。
  罗钦顺 (公元1465—1547年)明泰和人。字允升,号整庵。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主要著有《困知记》。
  明清尚有罗士琳、罗汝芳、罗有高等罗氏名人。

  卓
  卓渊源于楚国 在山西省繁衍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史记货殖列传》的这段文字,十分明晰说明了卓氏家族的古老源流。尤其自古以来即称盛于四川的卓氏,更显而易见,就是2000多年前那位冶铁致富,拟于人君的大富豪的后裔。

  具有古老历史的卓氏,根据考证,是发源于两三千年以前的楚国。后来,主要繁衍于西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阳城一带。《战国策》所记载的:“楚大夫卓滑之后”、以及《姓氏考略》所说的:“望出西河,后汉卓茂,南阳苑人。”等文献,即为明证。

  司马相如卓文君 传千古佳话

  临邛,这个老早以前卓氏的发迹之地,就是现在的四川省邛崃县。这个地方,长久以来大家都对之印象深刻。因为,汉朝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那段千古佳话,便是发生于此地。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还有一个更积极的意义,就是有力地证明了卓氏家族在四川的源远流长。当然,过去有许多学者相信,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便是名登《史记货殖列传》的那位大富豪的后代子孙。

  秦、汉以来便称盛于四川临邛和河南南阳的卓氏,大致是于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开始向南方各地播迁的。《崇正同人族谱》的卓氏条有一段文字说:“晋五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粤有卓炜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正是最好的说明。


姓氏“吉”的来历



一、姓氏来源
1是远古黄帝有个裔孙叫伯儵,受封于 南燕(在今河南延津县境),赐姓姬。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世代相传姓吉;
2是上古周宣王有个贤臣叫尹吉甫,他的后代以王父字为姓,世代相传姓吉。

二、郡望堂号
望出冯诩、洛阳。
汉置冯诩郡,现在陕西省大荔县。

三、历代名人
吉士瞻——字梁容。梁朝莲勺人,事武帝,为官清正廉洁,所至有名绩,家无余积。
吉惟善——明朝开州人。性安静,精通理学,不事举业。专心于学问,不图功名利禄。署州学事,仪矩整肃,为后学宗师。卒于家。
吉文元——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将领。太平天国十三年(1863年)追封祝王。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著名抗日将领。早年入伍,在西北军冯玉祥部历任旅长、师长、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等职。民国19年(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后,任国民党第二路军副总指挥。民国20年(1931年)9月因反对蒋介石反共内战和卖国投降政策,被蒋强令出国。1932年2月回国,同年加入中国***。1933年5月联合冯玉祥、方振武等在张家口组成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兼北路前敌总指挥。失败后, 在北平、天津等地从事抗日活动。1934年11月19日,在天津法租界国民饭店被捕。24日在北平(今北京)英勇就义。年39岁。


百家姓里有人姓吉吗?

有,吉姓,中华姓氏。据《唐书 宰相世系表》所载,是远古黄帝有个裔孙叫伯儵,受封于南燕国(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一带),赐姓姞。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遂成吉氏,世代相传姓吉。另一说则云,西周有重臣尹国国君尹吉甫,有嫡长子名吉伯奇,受其继母陷害至于流亡冯翊之地(今陕西渭南),后又取其父名中“吉”作为姓氏,即为郡望冯翊的得姓始祖。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90位。

吉氏族谱的一历史来源

“吉”源出:重庆市潼南县玉溪镇 吉金轩 之作1、出自姞姓所改,姞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之一。据《唐书 宰相世系表》所载,是远古黄帝有个裔孙叫伯儵,受封于南燕国(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一带),赐姓姞。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遂成吉氏,世代相传姓吉。目前统计全国共有203万.2、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是上古周宣王有个贤臣叫尹吉甫,他的支庶后代以祖字为姓,世代相传姓吉。吉姓后增的一些来源:1、汉族羊舌复姓中有改吉姓者。2、300多年前女真族的后裔满人入主中原后,有一些满族旗人改姓“吉”。如清天聪年间战功彪炳的大将吉思哈,他本姓乌苏氏,是满洲镶白旗人;清嘉庆年间的两广总督吉庆,他本姓觉罗氏,是满洲正白旗人,等等。3、清代青海西宁土司吉保是西番人,其后代也以吉为姓。4、原海南琼中、保亭、乐亭三县交界处有72峒黎民本无姓氏,后由大总管统一定为吉姓。5、土家族吉桑氏,其汉姓也是吉。6、当今蒙古族、彝族、回族、藏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中,也有人以吉为姓。得姓始祖伯儵。据古籍文献记载上也可以看出燕国地位的微末。燕国国君的世系自召公奭至燕惠侯,中间九世无名无溢,自燕惠侯以下有溢无名。燕国史事见于记载已迟至春秋之后一百余年,而且第一件大事记载的就是齐伐山戎路经燕国,第二件大事是国君款逃奔齐国,都是借助齐国史官的记载记下的。当时在今河南汲县还有一个姞姓的燕国,史称南燕,始封国君为伯儵,并赐姓姞。据《左传》称南燕国为燕,称燕国为北燕,倒是南燕国的史事较北燕早得多地频频见于记载。后伯儵的子孙省去女旁,称吉氏,世代相传姓吉。故吉氏后人尊伯儵为得姓始祖。迁徙分布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吉姓起源于兮姓。上古时黄帝分封他的一个孙子于南燕国(今河南省延津县一带),同时黄帝还赐给他一个“姞”姓,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简化成“吉”,并保留至今。这一支吉姓多聚居于洛阳一带。吉姓还有一支起源,时间上比较晚,是在西周时期。当时周宣王时有大臣叫兮甲,字吉甫。吉甫能文能武,为周朝的中兴立下了显赫战功。他的家族很昌盛,子孙后代中有以他的字命氏的,称为吉氏。在古代,吉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冯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