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老子说

时间:2024-03-05 01:11:40 编辑:阿旭

吴克群,老子说的正确歌词+旁白

吴克群-老子说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不是在教室里 不跟你讲道理
外面的路崎岖 撞得满头真理
春秋百家争鸣 大家吵来吵去
到底谁有道理 谁的比较高明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真理在音符里无为畅快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我自然的high~
老子说 前方的路太多
走过的路不走 我们找到了一种自我
老子说 要不然换你说
你不懂老子说 输和赢其实都差不多
老子说 兼爱 非攻 喂 这个是墨子的
电视里太罗嗦 七嘴八舌地说
每个人说一种 只是要我点头
大人们的学说 太深我搞不懂
为你为谁为我 老子的自我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真理在音符里无为畅快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我不停的转
老子说 前方的路太多
走过的路不走 我们拍出了一种自我
老子说 要不然换你说
你不懂老子说 世界在老子手中转动
老子说 万法自然
全部的耳朵听我 全部的眼睛看我
都框在我的镜头 音乐是我的祖宗
全部的耳朵听我 全部的眼睛看我
都框在我的镜头 音乐是我的祖宗
老子说 前方的路太多
走过的路不走 我们找到了一种自我
老子说 要不然换你说
你不懂老子说 输和赢其实都差不多
老子说
老什么老 老子都不老子
老子说 前方的路太多
走过的路不走 我们拍出了一种自我
老子说 要不然换你说
你不懂老子说 世界在老子手中转动
老子说~


吴克群《老子说》的歌词

吴克群 - 老子说

不是在教室里
不跟你讲道理
外面的路崎岖
撞得满头真理
春秋百家争鸣
大家抄来抄去
到底谁有道理
谁的比较高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真理在音符里无为畅快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自然的 high
老子说前方的路太多
走过的路不走
我们找到了一种自我
老子说要不然换你说
你不懂老子说
输和赢其实都差不多
老子说

电视里太啰唆
七嘴八舌的说
每个人说一种
只是要我点头
大人们的学说
太深我搞不懂
为你为谁为我
老子般的自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真理在音符里无为畅快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不停的转


老子说前方的路太多
走过的路不走
我们拍出了一种自我
老子说要不然换你说
你不懂老子说
世界在老子手中转动
老子说

全部的耳朵听我
全部的眼睛看我
都框在我的镜头
音乐是我的祖宗
全部的耳朵听我
全部的眼睛看我
都框在我的镜头
音乐是我的祖宗


老子说的“道”,到底是什么呢?

为了方便问者对我回答的了解,我首先把我自己的一个感悟说一下。那是两千零一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就和往常一样,静坐冥想,想这一天的行为,有没有偏离“万物同一生命体"这一法义。正在这时,我突然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内外无明,无物无任何概念的振动意识软球体。等到我这个意识振动球体中意识人格化后,同时我脚下出现了天地(阴阳、死物质、无数方向一致,黑白不一,有序排列的小阴阳、原子灵魂)。时这个常恒的,有概念的天地人状态中的我纵观内外,内观我与天地(阴阳、死物质)并生,外观无量边绝对虚无。我这才愰然大悟,无量边绝对虚无中就我自己,独一无二,球内自己,球外无物。内外悉知悉见后,我又把意识恢复到天地之中,成为了现在的自然万物的生命运动状态,即天人合一。我这个最初的无名又无明的意识振动生命球体从何时而生,这我不知,我只知道我始终在无量边绝对虚无之中悬浮着,常恒永生,没有其它地方可去。可见,大我就是我最初的那个振动意识球体,就是这个宇宙自然。根据我自己这个真实的感悟,我认为老子说的“道",就是起初那个内外无明的振动意识软球体,就是由天地人三元素化现的这个宇宙自然。根据老子《道德经》中的几段经文也可以证明我对老子说的“道”的解答。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根据我对自然大道的彻悟,我翻译一下老子《道德经》这段经文:道理可以尽量描述道,但他(道理)不是常恒的大道。道这名称可以暂时是他的名,但也不会永远叫这个名称。无明又无名时,他是天地的初始,有明又有名时(道天地人),他是万物的母亲。

老子说的“道”,到底是什么?

老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以“道”为名,他们最尊崇的概念就是“道”。那么老子之“道”是什么呢?居士我认为“道”一共有三方面意义:一、道是万物的本源老子认为,道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事物,它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混然一体,无形无声,不可名状,只是一片恍恍惚惚。老子说:不知道它到底叫什么,所以勉强把它称为“道”。为什么老子认为道无形无声,没有形象呢?因为那些有形状、有声音的东西,都是有生有死,不能永存的东西。但是道无始无终,是永恒存在的东西,所以没有具体的形象和性质。而且道生成万物,如果道有具体的性质,它就只能生成性质相同的东西。比如猫生猫,狗生狗,水稻长出稻种。但是道生成一切性质相反的东西,所以道没有具体的形象和性质。因为道没有形象,所以没有名称,因为名称只能赋予那些有形象的东西。但是老子为了言说的方便,所以给了它一个名字“道”;因为它没有形象,所以又叫它“无”;因为它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又叫它“有”;因为它创生万物,所以又叫它“大”;因为它独一无二,所以又叫它“一”。道生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激荡交冲,形成了和谐的和气,就像冷水和热水倒在一起形成了温水,黑色与白色混在一起形成了灰色。阴气、阳气与和气这三种气相互作用形成万物。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道是万物运动的规律道生成万物,又是万物运动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是什么呢?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反”,即“反者道之动”,这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一切现象都是相反相成的世上的一切现象都可以找到其反面,比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等,这些现象都是相互对立的。普通人只看到它们相互对立,却没看到它们相互成就。比如说一个人美,是因为有丑与之相对,如果大家长得都一样,那也就不存在美了。这正是《道德经》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2、事物总向其反面运动,不断循环因为一切相反的性质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事物总是朝着反面运动,最后又回到起点。比如道生成万物之后,万物就远离道,而且越来越远,远到了极点又复归于道,也就是《道德经》中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万物的运动莫不如此,比如太阳朝升夕落,循环往复;月亮由缺变圆,由圆变缺;四季寒暑相接,周而复始;人由少变老,又生下后代……其实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说的“螺旋式发展”。因此老子说:“反者道之动”,道的规律就是向其反面运动。三、道是人行事的准则道是万物的本原与规律,所以人的一举一动也要符合道,主要是三点:1.自然无为“无为”是老子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当然无为不是说不做事,而是指不妄为。人要顺应万物的规律去做事,辅助万物自己成就自己,而不是强作妄为。2.清净无欲万物,包括人都要复归于道。而道的特性是虚、静。人也要让自己的心变得空虚、清净,去除欲望。只有空虚清净(无)才能不断产生作用(有),正如空的碗才可以装食物,空的屋子才可以住人。3.柔弱不争因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相反相对的。所以人不能够只考虑正面的属性,也要从把握事情的反面,这样反而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大多数人都喜欢争雄、居高,老子却教导人守雌、处下,也就是柔弱不争。因为不争,才没有人能跟你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物,而无害于物。做为人来说,补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说,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物,而无害于物:圣人的法则是为施舍,而不争夺失之道利而不害”,这句话好懂,正如老子说过的"万物作焉而不辞”,那不就是不阻断万物的繁殖生长?不就是“利而不害”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什么意思?圣人的有为是“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当然是与人不争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帛书本作“人之道为而不争”,此从通行本。老子在这方面总的理念和智慧就是:天道是不争的,天道只是有利于万物,从来不和其他东西争。人应该取法于天道,取法于道,取法于圣人;天道不争,圣人不争,那么人们也应当在竞争中学会“不争”。拓展资料: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 ,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老子说“柔能克刚”的原文是什么?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出处:道经·第三十六章译文: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作者:老子老子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老聃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认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是什么意思

解释:大道,道是至高无上的,是在没有天地之前,有一个没有形状的最高能源,《道德经》中说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世间万物都是由她所生。大道,至高无上,极尊至贵的道。无情,没有偏爱及私情。运行,旋转运行,此处指化生万物。日月,指日月星辰及世间万物。此句言人有喜、怒、哀、乐等表现,都是从一个“情”字中而来,然而不可名状的大道,虽然万物都在她的包容之中,但她则是一视同仁,没有半点偏爱和私护。出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译者:杜光庭、王道渊、侯善渊、王元晖、白蟾、无名氏、李道纯以及默然子等多种注本原文: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释义:大道,道是至高无上的,是在没有天地之前,有一个没有形状的最高能源,《道德经》中说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世间万物都是由她所生。大道,至高无上,极尊至贵的道。无情,没有偏爱及私情。运行,旋转运行,此处指化生万物。日月,指日月星辰及世间万物。无名,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大道,因无形无象,所以叫无名。《道德经》云:“道常无名。”无名指有功是而不为名。《道德经》又云:“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不有指不为已有,也是指无名之意。长养,生长养育。万物,指世间万事万物。此句言大道自生万事万物而不为己有的博大胸怀和无私。扩展资料: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简介: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卷;成书前皆为口口相传,不记文字,直至东汉年间,葛玄(164-244)笔录而成书;道教经典之一。经文大旨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推演而来,纯正理论学说,无神话色彩。经末附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跋语。《清静经》五百八十字左右。篇幅虽短,却是道士们日常诵习的重要功课之一。编入《早坛功课经》之中。全真道士领受初真戒时,也必须诵习此经。因此,《清静经》在后来的道教中,被视为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由於一般人思维的局限性,所说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并无法深入剖析道的全貌,故无法反映道的本质。正因为”道”本身是难以言说,所以在《清静经》里写道:「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也就是说,这个「道」字虽然抽象。但老子还是先把这个终极真理叫作『道』。」道,是「一」之上,不可言说者,为体。德,是道所衍生的万物一切,事物的存在规律,为用,而生生不息即是道体的作用,道存在於天地之间的生命意义。 《清静经》有杜光庭、王道渊、侯善渊、王元晖、白玉蟾、无名氏、李道纯以及默然子等多种注本,均收入《正统道藏》。《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把《清静经》放在众经之首,每日持诵,可知该经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十分重要的上乘经典。每每朗诵此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而然就能“清静”,“渐入真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静经

文学学习的好处?

1、提高素养,提升自身的品位。2、是感知社会的触角,各个学科都是融会贯通的,学习文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一个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触类旁通。3、学习文学,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文学中所含括的智慧、人文精神是其他学科难以媲美的。4、学习本国文学,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何况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其文化更是渊源流长,传承这些文化精髓——文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隐而不现但真真实实的责任。扩展资料: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老子说柔能克刚的原文

一、概述:

老子主要是说“柔弱胜刚强”以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二、原文:

1、道经·第三十六章
李耳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2、德经·第四十三章
李耳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又说后其身而身先,这是什么情况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意思是: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存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