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李植

时间:2024-03-05 05:05:06 编辑:阿旭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一、区别1、定义不同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2、表现形式不同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二、联系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扩展资料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历史与文学区别是什么呢?

20世纪80年代,“新历史主义”在美国的大学校园中崛起。“新历史主义”宣称一切关于历史的文本都相当于文学虚构(海登·怀特)。论者称“历史学家首先是一个讲故事者”,历史学家的敏感性在于从一连串的“事实”中制造出一个可信的故事的能力。而所谓的“制造故事的能力”,指的是,“通过压制和贬低一些因素,以及抬高和重视别的因素,通过个性塑造、主题的重复、声音和观点的变化、可供选择的描写策略,等等——总而言之,通过所有我们一般在小说或戏剧中的情节编织的技巧——才变成了故事。”


西方在“新历史主义”出现之前,历史和文学要严格分家,历史讲理性和真实性,文学讲感性。在中国,对《史记》的研读,有人侧重于历史,有人侧重于文学。唐代韩愈把《史记》与《庄子》、屈原的楚辞、司马相如的赋并称为写作样板,此后人们常把《史记》当作文学来读。如此说,并不是为了炫耀中国人对于历史著作的认识超前于西方这么多年,而只是想在西方现代理论的比照之下,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史记》作为历史文本的文学价值。《史记》的文学价值,从技巧上说,无非是笔力雅健、气势沉雄,尤其在长篇传记中表现突出,如前文详细介绍过的《项羽本纪》;至于文章瑰伟壮丽或细腻生动,这在庄子等人的文章中也能见到。《史记》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在于作者主体精神的高扬,就是他以受刑之身,满怀愤懑,灌注于自己的创作之中,以使读者感同身受:


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茅坤《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


司马迁对才高命蹇之人,如屈原、项羽,甚至游侠刺客都更具同情和理解。但司马迁又不是气量狭小的井底之蛙,他少年时的壮游、他的历史学家的家学与抱负,都使他常以天下苍生为念。《史记》关注的面极为宽广,《平准书》、《封禅书》、“货殖列传》涉及的是经济政治问题。《平准书》历来被认作是对汉武帝经济政策的批评,在他治下,原先殷实的国库开始亏空。汉武帝个人既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穷奢极欲,修宫室,巡郡国;又好大喜功,追求帝王的功勋,黩武开边,兴修水利与救荒赈灾也所费颇多。再加上社会上不良商人豪富囤积居奇,以个人营利为最高目的,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些,都导致了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家经济的衰退。但司马迁也看到汉武帝实行“平准”——调控物价——的政策的正面意义,打击了豪族与奸商对财物的垄断,使皇家财物增益的同时,也使汉家天下财富增益。作为历史学家的司马迁,是从整个国家利益及百姓利益的角度来观照他的写作对象的。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说“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高”,“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我们看到司马迁所著历史在叙述个别的事的时候总是把它们放在一个巨大的历史时空中,比如写汉武帝的经济政策,联系的是整个汉朝成立以来的经济状况和走向;写帝王将相、写游侠刺客、写儒者文人,都放在他们各自的精神脉络中运行。所以《史记》是有着“诗”的品格的,20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鲁迅曾以这两句话向司马迁致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请问这是出自哪个动漫或游戏中的人物,是谁?请介绍下人物资料【个人见解的资料】

《我的朋友很少》由日本AIC Build公司制作,于2011年10月7日开始播出。故事主要讲述了就读于圣克罗尼亚学园高中部的混血儿羽濑川小鹰,在某一天看到了美少女三日月夜空一个人愉悦地说着话,之后两人便开始聊起关于如何交朋友的话题。而没想到夜空建立了一个以交朋友为目的问题社团──邻人部,各种问题美少女先后申请入社。就这样这部残念系青春恋爱喜剧拉开帷幕了!柏崎 星奈(かしわざき せな) 柏崎星奈Kashiwazaki Sena备注:动画、轻小说《我的朋友很少》女主角声优:伊藤加奈惠性别:女属性:傲娇受、残念系、大叔攻、女王生日:5月19日星座:金牛座外号:肉(三日月夜空),星奈(羽濑川小鹰),星奈学姐或译为星奈前辈(志熊理科),星奈大姐头(楠幸村),星奈大人(其所在班的男生) 柏崎 星奈  所属社团:邻人社学校:圣克罗尼亚学园高等部班级:2年3班喜欢的人:羽濑川小鹰、羽濑川小

《清平乐》曹丹姝大婚为何遭李植逃婚,是因她长得丑吗?

到目前为止,曹丹姝是《清平乐》中最还原历史的一个人物,不但出生门第、脾气秉性,就连她和指腹为婚的夫婿之间的故事,也是百分之百的还原。历史上,曹皇后的未婚夫确确实实是一个一心修道,不愿意娶妻生子的人。他迫于父母之命不得不迎娶曹丹姝,却在成果当天声称自己生了重病,让弟弟代替他去曹家迎了亲,并在洞房花烛夜里写下了休妻文书,他和曹丹姝之间的姻缘就此了解。据野史记载,李植后来真的得到成仙了。而曹丹姝呢?她早就知道自己未来的夫婿一心修道,但是李植的祖父曾经冒死救下了她的祖父,才有了她曹家今日的荣华富贵。所以,尽管她知道嫁过去一定不会幸福,她也不愿意违背婚约。所幸的是,李植还算是一个明白人,既然他不愿意和人家安生过日子,就放了曹丹姝自由。其实,这个时候的曹丹姝心里早就有了意中人,那就是宋仁宗赵祯。她原本以为此生可能都无法与赵祯有任何交集,却没想到她却被朝中大臣一致推选为皇后的人选。在曹丹姝没有进宫之前,宋仁宗是有皇后的,只是因为郭皇后是刘太后为他选的,他本就不喜欢,再加上此人非常善妒,仗着刘太后的威仪,在后宫非常跋扈,以至于宋仁宗更加厌恶她。刘太后仙逝后,宋仁宗以无所出为由,废了后。废后之后,宋仁宗想立杨太妃的养女陈氏为后,因为他非常喜欢和陈氏相处,羡慕她去过很多地方。但是,大臣们却以陈氏出身过低的原因,强迫宋仁宗放弃立她为后的想法。而那些大臣们给宋仁宗选了曹丹姝,试想一下,宋仁宗正和陈氏女浓情蜜意,却被那帮口口声声为了大宋江山社稷的臣子们打散,还硬塞给了一个他一面都没有见过、而且在朝臣们口中博学多才,但长相很平庸,甚至丑陋的曹丹姝?可是,他又不得不接纳臣子们为自己千挑万选的新皇后。他能自己做主的是在新婚当天不去曹皇后的寝殿,或者说以后不会宠爱她,至于其他的,他这个大宋的官家也是无能为力了。可以想象,带着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宋仁宗和曹丹姝是很难幸福的。虽然在看到曹丹姝的真面目后,宋仁宗很开心,也很想和她好好相处。但,曹丹姝心里想的却不是儿女情长,而是如何能够辅佐丈夫打理好大宋的江山,两个目的不同的人在一起,真的很别扭。

《清平乐》曹丹姝遭李植逃婚,是因她长得丑吗?

到目前为止,曹丹姝是《清平乐》中最还原历史的一个人物,不但出生门第、脾气秉性,就连她和指腹为婚的夫婿之间的故事,也是百分之百的还原。历史上,曹皇后的未婚夫确确实实是一个一心修道,不愿意娶妻生子的人。他迫于父母之命不得不迎娶曹丹姝,却在成果当天声称自己生了重病,让弟弟代替他去曹家迎了亲,并在洞房花烛夜里写下了休妻文书,他和曹丹姝之间的姻缘就此了解。据野史记载,李植后来真的得到成仙了。而曹丹姝呢?她早就知道自己未来的夫婿一心修道,但是李植的祖父曾经冒死救下了她的祖父,才有了她曹家今日的荣华富贵。所以,尽管她知道嫁过去一定不会幸福,她也不愿意违背婚约。所幸的是,李植还算是一个明白人,既然他不愿意和人家安生过日子,就放了曹丹姝自由。其实,这个时候的曹丹姝心里早就有了意中人,那就是宋仁宗赵祯。她原本以为此生可能都无法与赵祯有任何交集,却没想到她却被朝中大臣一致推选为皇后的人选。在曹丹姝没有进宫之前,宋仁宗是有皇后的,只是因为郭皇后是刘太后为他选的,他本就不喜欢,再加上此人非常善妒,仗着刘太后的威仪,在后宫非常跋扈,以至于宋仁宗更加厌恶她。刘太后仙逝后,宋仁宗以无所出为由,废了后。废后之后,宋仁宗想立杨太妃的养女陈氏为后,因为他非常喜欢和陈氏相处,羡慕她去过很多地方。但是,大臣们却以陈氏出身过低的原因,强迫宋仁宗放弃立她为后的想法。而那些大臣们给宋仁宗选了曹丹姝,试想一下,宋仁宗正和陈氏女浓情蜜意,却被那帮口口声声为了大宋江山社稷的臣子们打散,还硬塞给了一个他一面都没有见过、而且在朝臣们口中博学多才,但长相很平庸,甚至丑陋的曹丹姝?可是,他又不得不接纳臣子们为自己千挑万选的新皇后。他能自己做主的是在新婚当天不去曹皇后的寝殿,或者说以后不会宠爱她,至于其他的,他这个大宋的官家也是无能为力了。可以想象,带着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宋仁宗和曹丹姝是很难幸福的。虽然在看到曹丹姝的真面目后,宋仁宗很开心,也很想和她好好相处。但,曹丹姝心里想的却不是儿女情长,而是如何能够辅佐丈夫打理好大宋的江山,两个目的不同的人在一起,真的很别扭。

曹皇后与宋仁宗多年未曾圆房,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帝后隔阂?

每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都站着一位伟大的女性!几乎是一种定律了。宋仁宗也是如此,他之所以配得上“仁”字,且历史的名声那么好,他是真该感谢曹皇后的。曹皇后,北宋名将曹彬的女儿,姿色如何?应该很平常,否则宋仁宗为啥那么宠爱张贵妃?把曹皇后冷落的,就只剩下一顶“皇后宝冠”了,且在张贵妃死后,又平分给了张贵妃——须知,当时的曹皇后还活着呢,于是张贵妃死后,忽悠一下就升级成了:温成皇后!而曹皇后对此却保持着沉默,其实就是宽容。这就是曹皇后的性格,虽不受宠爱,但却替宋仁宗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因为曹皇后是一位熟读史书的人,明白后宫对于一个帝王或一个朝代来言,意味着什么。为此不惜忍受着张贵妃专宠,且还抚养大了宋英宗(宋仁宗无子)。所以,从曹皇后的这些记载来看,她之所以很久没跟宋仁宗“圆房”,好像产生了隔膜一般,其主要原因无外乎两种。其一:感情基础薄弱须知古代的婚配,尤其是帝王将相,哪怕士族名门,从来都是一种利益联姻。宋仁宗和曹皇后也是这种模样。因此夫妻感情如何,犹如撞大运。很不幸,宋仁宗和曹皇后,不走运。起码宋仁宗是不喜欢曹皇后这种类型的。而从史料记载来看,宋仁宗对张贵妃却是真爱,真有感情。这种事没办法,不是人力能扭转的。从曹皇后的反应来看,她也深知这一点,所以才表现得那么坦然,大度,把所有心思,都集中在了替宋仁宗打理后宫,以免发生什么事——做一位合格的皇后,而不是妻子了。因为妻子跟老公之间,可以打架,可以撒娇,可以不讲理,如张贵妃,但皇后却不能!虽显得很分裂,但没办法。其二:皇后职能导致由于宋仁宗跟曹皇后感情基础过于薄弱,导致了曹皇后把自己定位了皇后,舍弃了妻子身份。而皇后这种身份,却从来都意味着大风险,因为他需要矫正皇帝的一些错误,考虑更多的是“保住皇帝的江山”。因此,从史料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比如曹皇后亲自养蚕采桑等。还比如在公元1048年,由于宫中侍卫作乱,曹皇后不顾自己的安危,阻止宋仁宗出门,并亲自指挥平息了这次作乱。结果,导致了宋仁宗认为:曹皇后是故意显示能耐,而显得自己过于窝囊,竟然怨恨起了曹皇后。他也不想想,人家曹皇后是明将曹彬的女儿,能没有些巾帼风采吗?再说,正因是皇后,所以才会不顾一切先保护皇上!但可惜,宋仁宗就这么认为。恐怕当时宋仁宗是想体现出男子汉气概吧,也只能这么认为了。正是因这两条,导致了宋仁宗和曹皇后的婚姻是名存实亡。这只能说,天意弄人!真的不能过多指责宋仁宗,毕竟他也是人!但无论怎样,曹皇后对于宋仁宗(宋朝)的贡献,却远远大于张贵妃,这点,是公论!

曹皇后平定叛乱功不可没,为什么宋仁宗却想废掉她?

要知道对于古代的帝王来说,他们最喜欢的人是哪种类型的?就是他们能够控制得住的人。虽说曹皇后的性格是非常温顺的,并且在管理后宫上面也为宋仁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时间一长,她的权力自然而言也会变得越来越大,所以宋仁宗觉得他对曹皇后的控制不像以前那样得心应手了。并且通过这次的平叛事件,就让宋仁东认为如果再不对她采取一些措施的话,自己有可能会步了唐朝的某些皇帝的后尘,毕竟防人之心不可无嘛,就算他是自己最亲密的皇后也不行。其次,就是曹氏家族的势力在朝廷当中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越来越根深蒂固了,并且其他的势力跟他们家相比也都差了一点,可以说一家独大了,这不是宋仁宗想看到的局面,所以如果这个时候再不进行一个打压的话,有可能会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再加上这次曹皇后没有经过他的同意,就可以调动兵力去镇压叛乱,由此可见曹氏已经把手伸到了军队里面,毕竟在古代军队可以说是皇帝的禁脔和逆鳞。试想一下你连军队都可以控制,没准哪一天你就发动政变,就可以把我推翻。但是这个时候,又不能对曹氏进行大刀阔斧的打压,毕竟这种家族反扑一下,还是很致命的。所以只能先从后宫里面的曹皇后身上入手,先放出一个废后的信号,如果曹氏老实的话就先不动他们,如果不老实再连根把他们拔起。

当年满清入关之时,郑成功退守台湾,那时台湾是属于清朝还是明朝的呢?

自大顺攻占北京之后,中国的政治版图就开始混乱。这种混乱不在于各个政治势力不易描绘与定义,而在于各个政治势力有着不同的诉求,因此影响了各个势力之间的认可。这一时期大约分为四大势力:满清、大顺、大西、南明。首先大顺自认为自己已经灭亡了明朝正朔并取而代之,南明的小朝廷只是余孽或者说是地方政权。故在大顺的视野中自己还不能算是“顺朝”——张献忠建立大西国时,李自成遣人相贺并约定互为声援,各自攻取,所以大顺与大西是各自独立的国家。虽然张献忠也已经称帝,但大西自始至终是一个地方政权,只控制着四川一带。不去看满清,也不考虑南明内部的纷争,汉族人在这一时期事实上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大顺占北方,南明占南方,大西占四川……是的,你没有看错,很像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魏蜀吴,魏代汉而有一个正朔,对应着大顺;蜀汉自认为汉室继承者,也有一个正朔,对应着南明;吴国没有正朔,但其帝位得到了蜀国的认可,这就对应着大西。魏与蜀汉互不承认,也与大顺与南明互不承认相似。当南明的将领进攻大顺时,两军统帅对阵的画风一定是这样的:李自成: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朱由榔:闯贼篡明,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李自成: 崇祯以来,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闯王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朱由榔:住嘴!我原以为你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无耻闯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今幸天意不绝朱明,朕于应天,继承大统,你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而这个时候,清军入关,灭大顺,平南明,吞大西,郑成功南渡台湾遂有明郑……你说明郑是清朝的吗?

  • 上一篇:李直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