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号宇宙飞船是由什么衍生来的?
“联盟”号飞船是前苏联在积累了多年经验之后,所开发出来的一种最成熟的载人航天器。由“联盟”号飞船衍生出的其他航天器包括:联盟T,这是“联盟”号的直接升级物和替代品;联盟TM,相对联盟T进行了更多的改进,是俄罗斯航天部门现在拥有的唯一一种可载人航天器,也是可向国际空间站输送宇航员的仅有的两种工具之一(另一种是美国的航天飞机)。其他衍生物包括“进步”号货运飞船,这是一种设计得十分成功的无人货物运输飞船,在维持和平号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的正常运转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联盟”号飞船首次发射是在1967年,这个阶段约占4年的时间。自1965年3月“上升”2号飞船飞行之后,足有2年多,前苏联没有进行任何载人宇宙航行。随后,前苏联研制了一个推力更大的运载工具,把“联盟”号送上天。
“联盟”号宇宙飞船都哪些装置?
“联盟”号宇宙飞船是一种多座位飞船,内有一个指挥舱和一个供科学实验和宇航员休息的舱房。“联盟”号飞船总长7.5米,最大直径约2.7米,重约6.8吨,由球形轨道舱、钟形返回舱和圆柱形服务舱组成。轨道舱分成生活区和工作区,前端有个与“礼炮”号轨道站对接的舱口,宇航员将通过它进入“礼炮”号内部。返回舱是宇航员的座舱,与轨道舱相贯通,舱内有操纵设备、显示仪器、减震座椅、生命保障系统、制动火箭和降落伞。返回舱的钟式造型及外表的防热层,有利于载入大气层时减速隔热。服务舱的密封部分有定向和稳态系统,非密封部分装有发动机、推进剂及辅助电源,舱外有天线和两个太阳电池板。
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坠毁事件原因
飞船的事故是因为在地面检查的时候忽略了一个小数点,导致飞船在进入轨道后出现一系列故障,以至于最后坠毁。事故过程:飞船右侧的太阳能电池阵打不开、无线电短波发射器无法使用、无法准确控制飞船姿态,飞船失稳,姿态不稳定、中断飞行后,在第17圈时紧急自动返回失败,只好在第19圈手动强制返回、无法使用升力再入返回,只能用危险的紧急弹道再入返回、返回到7千米高度要开伞时,由于姿态不正,主伞缠绕在一起,备用伞又和主伞缠绕在一起,不能打开。一系列的故障使得飞船以每秒百米的速度坠毁,宇航员被悲剧的摔死。扩展资料:初中语文第5册《悲壮的两小时》介绍了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失事丧生前的感人事迹。1967年4月23日一个人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完成了任务后,胜利返航。此刻全国的电视都在直播宇宙飞船返航情况。但是当飞船返回大气层后,需要打开降落伞减慢飞船速度时,科马洛夫突然发现怎么也打不开降落伞。地面指挥中心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救助措施帮助排除故障,但都无济于事。这个感人的故事完全是凭空捏造的,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毫无科学依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联盟一号
联盟1号失事的原因是什么?
1967年4月3日,原苏联第一艘载人的联盟号飞船顺利发射,而且完成了第13圈的轨道飞行,飞船宇航员向地面报告工作顺利。在飞到第18圈时,操纵和稳定飞船明显发生了困难,即在从地面起飞26小时45分后,航天员开始做再入大气层的定向操纵和启动反推火箭的时候。事故发生了……当飞船以644千米/时的速度撞到地面时,宇航员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上校当即死亡。可以这样设想:由于轨道机动或者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出现的旋转,使回收降落伞的吊伞索缠在一起,因而在打开降落伞时不能展开,降落伞变成了一条“飘带”,造成了悲剧的发生。“联盟1号”在发射前曾使用计算机有系统地检查了火箭的每一个部件。为谨慎起见,第一次飞行只选了1名宇航员,他就是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他是苏联宇航员中技术最好的人之一,也是第一个2次进入外层空间的人,可是在这第二次飞行即将结束时,他却丧了命。
联盟号飞船的介绍
联盟号(俄语:Союз)是苏联研制的第三代载人飞船的名字。与之相对应的载人航天计划称为联盟计划。 联盟号飞船是苏联在积累了多年经验之后,所开发出来的一种最成熟的载人航天器。由联盟号飞船衍生出的其它航天器包括:联盟T,联盟TM,联盟TMA等以及进步号系列。2014年11月24日,联盟号飞船发射后近6个小时,抵达国际空间站。三名宇航员,包括即将成为空间站新指挥员的美国宇航员维尔特,以及俄罗斯宇航员什克普列罗夫,还有意大利第一名女性宇航员克里斯托福雷蒂,与空间站原有的三名宇航员会合,令空间站历来第二次,同时有两名女性宇航员一起执行长驻任务。三名新到宇航员将展开为期六个月的任务,进行三次太空行走,为2017年美国商业宇宙飞船,运送宇航员做准备。而空间站原有3名宇航员,将于2015年三月初结束任务返回地球。2015年6月,俄罗斯“联盟”号飞船载着3名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在哈萨克斯坦杰兹卡兹甘安全着陆。
宇宙飞船的联盟号
联盟号飞船由 轨道舱、指令舱和设备舱三部分组成,总重量约6.5吨,全长约7米,宇航员在轨道舱中工作和生活;设备舱呈圆柱形,长2.3米,直径2.3米,重约2.6吨,装有遥测、通信、能源、温控等设备;指令舱呈钟形,底部直径3米,长约2.3米,重约2.8吨。飞船在返回大气层之前,将轨道舱和设备舱抛掉,指令舱装载着宇航员返回地面。从联盟10号飞船开始,前苏联的宇宙飞船转到与空间站对接载人飞行,把载人航天活动推向了更高的阶段。
神舟号飞船的简介
□晨报特派记者于任飞北京摄影报道
胡军1986年从清华大学自动化毕业,同年考入航天总公司502所,1989年毕业留所工作一年后考入北京大学,控制领域方面研究生,1993年后一直在502所从事载人飞船制导导航与设计控制工作,历任方案设计的总管设计师,制导导航与控制的副主任设计师,2004年2月出任载人飞船的副总设计师。
返回时间
按返回主着陆场整数天定
记者:飞船上像翅膀一样的两对东西叫帆板,它的作用是收集太阳能为飞船提供电能,那么飞船的帆板是固定的还是能动的?
胡军:能动的。在轨道面运行,太阳相对对飞船的方向一直是在变化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帆板控制算法以及敏感器捕获跟踪手段,帆板精确对准太阳保证最大的发电能源。飞船在轨正常飞行主要靠帆板来提供,帆板在阳照区存储一些电能,并且通过内部一些线路给它的蓄电池充电。到阴影区,没有太阳时蓄电池得往外释放电能给各个部件进行工作。
帆板对于飞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帆板打不开飞船须紧急返回。
记者:飞船返回时间如何确定?
胡军:通常返回时间按返回主着陆场整数天返回,一天、两天、三天、四天、五天整数场返回,发射时间定了,反射时间也就定了。
现在轨道已经是圆轨道,基本上不会再变了,小的调整变化很小,返回圈次都是很固定,返回天数基本可以确定。
记者:返回过程中,飞船是地面控制还是全是自己控制?
胡军:地面给它发送指令,自己控制,指令发射之前已经全部装入飞船。如果一切正常,它按本身的程序自动往下走,它在返回过程中,它所有的轨道,包括它的位置、速度。
黑匣子
早晚会回到地球上
记者:飞船上的黑匣子是怎么回事?
胡军:黑匣子主要是飞行速度的记录器,特别是有的地方会记载的非常密集,比如整个发射过程中,返回过程中计算的会非常密集,整个在轨道运行段一些关键段的记录也会非常密集的。黑匣子也是对飞船返回后做总结的一个重要的数据来源。
记者:飞船上黑匣子会不会回不来?
胡军:这个不大可能,因为这是近地轨道,近地轨道要说暂时回不来可以,一两天回不来,一两个月回不来,但由于近地轨道早晚会回到地球上来。
着陆
黑障区依旧在控制之中
记者:飞船如果出现问题,航天员有能力维修吗?在飞船出现问题时候航天员怎么逃生?
胡军:一般来讲飞船出现问题不用航天员来做,系统做得比较全面。在重大紧急情况下,关系到航天员生命安全问题,我们可以给他授权,他可以自主进入返回舱中,逃生无外乎重新返回地球,尽快的返回地球,在每一圈里我们都给他安排了可以返回地球的区域,他可以自主返回程序,飞船各系统会按照自主返回程序工作返回到地球上一个安全的地方等待营救。
记者:返回时是否有可能落到别的国家或者落在海上?
胡军:“神六”运行轨迹经过中国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优先选择国内是肯定的,但如果是在运行圈是不经过我国上空的,只能再选择国外的着陆常
记者:在黑障区飞船是怎么进行控制的?
胡军:飞船具备自动控制系统和内部惯性导航,惯性导航是不依赖于外界的信息,靠自身内部的测量和运算就可以知道它的位置、速度和姿态。飞船可以通过该位置、速度、姿态算出来一条仿轨道特定点跟标准比就可以控制发动机来实现制导能力的要求。计算机通过运算出来的结果会给发动机精确的指令,控制飞船的方向,也就是说在返回过程中一个熊熊烈火之中,飞船依然能进行着升力控制。 神舟六号飞船的设计重点是优化全船配置,减轻结构重量,合理安排新增设备在轨飞行工作模式,保证飞船的能量平衡,进一步提高飞船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首次使用轨道舱
首次由返回舱进入轨道舱生活
据悉,将于今年适当时候发射升空的“神舟六号”将实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新突破,其飞行时间将由1天增加到5天,航天员则由1名增加到2名。
权威人士近日表示,由于神舟六号的三个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进行总装,到七八月份会完成各自的总装工作。随后三个舱会被送往发射基地,进行最后的组装工作以及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与此同时,宇航员们也会前往发射基地,作最后的训练,并在发射基地完成选拔登上神六的宇航员。
而九十月份是发射飞船的窗口时间,即发射飞船的最佳时机,有适宜的天气和空间环境。
此外,神舟六号的航天员还将首次由返回舱进入轨道舱生活,而杨利伟去年乘“神五”飞天时则未进入轨道段使用生活设施。
因为神六运行时间长,载人多,所以在飞船轨道舱的方面就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进。比如,飞船轨道舱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分系统将要为神六的航天员创造合适的舱内环境,保证舱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清除舱内有害气体,收集处理废物,提供用水和氧气等。
兼有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功能
专家告诉记者,神六飞船分为三舱式: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其中,轨道舱兼有宇航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为留轨舱。”
据了解,由于与返回舱分离后,轨道舱还将在运行轨道上停留半年,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同时还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目标飞行器,可以比国外进行太空对接时少发一个飞行器。
留在太空轨道接成空间实验室
“神舟”飞船发射后,其轨道舱会留在太空轨道,成为“空间实验室”,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
有关人士称,载人飞船的主要用途是作为空间站的运输器,未来的神舟飞船发射后,会有一个轨道舱留在太空轨道,成为“空间实验室”。
据介绍,轨道舱的“交会对接”类似于“拧瓶子”——两个轨道舱在火箭推进舱的作用下,撞击到一起,对接的“卡口”找到合适的角度后卡入“槽”中。多个轨道舱通过多次对接后,最终建筑成空间站。这样的空间站才能算得上一个功能齐全的“单元”,各舱之间可分可通,宇航员可以从一个舱钻进另一个舱里进行各种工作。
首次在太空生活吃“鱼香肉丝”飞上天
在神舟五号的时候,宇航员杨利伟携带的食品是普通的太空食品,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加水。但是,由于神六飞行天数长,航天员将在轨道舱里生活,所以轨道舱配备有餐具、复水设备、食品加热器和废物收集箱等。神六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五天里,可以吃到热食热饮。
不仅如此,宇航员的食品种类也从神舟五号的二三十种增加到四五十种。其中有复水菜、冻干水果、罐头、糕点、主食和饮品等。像“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墨鱼丸”、“牛肉丸”、“叉烧肉”和“红烧肉”都将有望随神舟六号上天。
在主食方面,还包括白饭、八宝饭、咖喱饭和什锦炒饭4个品种,航天员们可以每天换着食用。
为了在太空也能吃上水果,研究人员还为神舟六号上的航天员特制了“冻干水果”,它们在水分脱掉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水果的风味,种类包括菠萝、水蜜桃、哈密瓜、草莓等等。
研对地观测和实验
神舟六号飞船飞行的目的不仅为了载人,还有一系列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任务,重点完成出舱活动、交会对接试验和发射空间实验。
据了解,利用留轨舱进行交会对接试验,可充分利用飞船的技术成果研制出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我国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以弥补飞船的有效载荷少、飞行时间短、单位有效载荷发射成本太高的缺陷,使我国尽早建立起相对完整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体系。
对于神六,两名航天员在入轨后有1人控制飞船,另1人则可进入轨道舱开展科学实验。
记者获悉,航天员在从事这些科学实验前要进行相关的培训,于是航天员就不仅是飞船的“驾驶员”,也是有效载荷专家。
睡袋固定舱壁上
专家告诉记者,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睡袋放置在轨道舱内。当航天员要休息时,可以将睡袋固定在轨道舱舱壁上,戴上防噪音耳塞,就可做一个太空中的“好梦”。不仅睡得好,神六宇航员还能吃得更好。
用抽气马桶来“方便”
由于神舟五号飞船在轨飞行时间短,安装在轨道舱的厕所实际上并没有启用。杨利伟上天时只携带了类似于“尿不湿”的用具,并通过在出发前灌肠和饮食等手段来控制排泄。但是,神舟六号飞船有可能飞行5天,这样一来如厕对于航天员来说就变得必不可少了。
据了解,航天员在轨道舱中使用的“厕所”实际上是一个有2个和身体接触的小口容器的装置,大小便分开使用。
航天员在“方便”前要首先打开位于整套装置末端的抽气装置,以便使排泄物一旦和人体分离,就会立即向下运动,这与吸尘器原理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抽气马桶”,同时,由于飞船的空间狭小,抽气马桶也可以防止臭气向外扩散。 本版撰文/特约记者 朵旭
关键词
轨道舱
轨道舱位于飞船前部,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形,两侧各装有可绕单轴旋转的太阳能电池阵,外部还装有太阳敏感器和天线等,用来吸收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及与地面进行通讯等。
不执行交会对接任务时,轨道舱前端安装的是附加段;而在执行交会对接任务时,前部则安装一个对接机构。
轨道舱装有船上各分系统为飞船自主飞行和留轨飞行工作所需的设备及有效载荷,这些设备分装于轨道舱两侧,中间作为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空间。
航天员返回地面前,轨道舱也是太空卧室,舱内温度和湿度等适宜人类生活,一般要求保持在17℃~25℃之间
苏联东方号飞船有哪些基本数据?
苏联最早的载人飞船系列,从1961年4月~1963年6月共发射6艘。东方1号飞船是世界上第一个载人进入外层空间的航天器。东方号飞船用于单艘和编队载人飞行。飞船由球形密封座舱和圆柱形仪器舱组成,重约4.73吨。在轨道上飞行时与圆柱形的末级运载火箭连在一起,总长7.35米。球形座舱直径2.3米,能乘坐1名航天员,舱壁上有3个舷窗。舱外表面覆盖一层防热材料。座舱内有可供飞行10昼夜的生命保障系统、弹射座椅和无线电、光学、导航等仪器设备。东方号飞船在返回前抛掉末级运载火箭和仪器舱,座舱单独再入大气层。当座舱下降到离地面约7千米高度时,航天员弹出飞船座舱,然后用降落伞单独着陆。仪器舱位于座舱后面,舱内装有化学电池、返回反推火箭和其他辅助设备。东方号飞船既可自动控制,也可由航天员手控。飞船飞行轨道的近地点约为180千米,远地点为222~327千米,倾角约65°,周期约89分钟。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I.A.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绕地球飞行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开始了世界载人航天的新时代。1963年6月16日,世界第一个女航天员V.V.尼古拉耶娃-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6号进入太空。东方号飞船系列在空间进行了科学、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以及技术试验后,都已安全返回地面。
苏联联盟号飞船有什么结构特征?
联盟号飞船是苏联研制的第三代载人飞船。与之相对应的载人航天计划称为联盟计划。联盟号飞船是苏联在积累了多年经验之后,所开发出来的一种最成熟的载人航天器。由联盟号飞船衍生出的其它航天器包括:联盟T,这是联盟号的直接升级物和替代品。联盟号飞船相对联盟T进行了更多的改进,是俄罗斯航天部门现在拥有的唯一一种可载人航天器,也是可向国际空间站输送宇航员的仅有2种工具之一(另一种是美国的航天飞机)。其他衍生物包括进步号货运飞船,这是一种设计的十分成功的无人货物运输飞船,在维持和平号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的正常运转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联盟号飞船在1967~1981年共发射40艘。联合1~10号,载1~3人,射入地球轨道。其余30次飞行大部分是“联合号”太空舱与在轨道上的“沙礼特号”太空站相连;交换1名“联合号”乘员进入太空实验室,进行较长时间的科学实验。“联盟号”飞船首次发射是在1967年,这个阶段约4年的时间。自1965年3月“上升2号”飞船飞行之后,足有2年多。之所以苏联没有进行任何载人宇宙航行,是因为苏联正在研制一个推力更大的运载工具,即“联盟号”飞船。“联盟号”宇宙飞船是一种多座位飞船,内有1个指挥舱和1个供科学实验和宇航员休息的舱房。“联盟号”第一次发射是在1967年4月23日,飞行目的是演练这种新的宇宙飞船各个系统的工作情况。不幸的是它酿成了一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