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梁林

时间:2024-03-05 06:48:23 编辑:阿旭

梁思成的“梁上君子”和林徽因的“林下美人”,都是怎么来的?

梁思成有个雅号,叫“梁上君子”,林徽因有个雅号,叫“林下美人”,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吗?在林徽因生命里的三个男人当中,徐志摩浪漫,金岳霖痴情,作为正牌丈夫的梁思成,反而成了存在感最低的那一个。(林徽因与梁思成)后世对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婚姻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他们的结合完全是父母之命,甚至存在某些功利性的目的。但真相却恰恰相反,他们是真正两情相悦又志趣相投的情侣,走入婚姻殿堂完全是出于爱情。众所周知,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与同样出身名门的林徽因门当户对。梁林两家本是世交,孩子们自幼相识,梁思成与林徽因算得上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那时候,父亲林长民与受宠的三夫人以及他们的孩子住在前面的大院,而林徽因则随不受宠的母亲住在后面的小院。少年梁思成每次随父亲来林家做客,都不愿在大院停留,偏偏爱去小院玩,因为那里有他心仪的姑娘。(少女时期的林徽因)在林家后院的紫藤架下,梁思成与林徽因度过了无数多快乐时光,他们倾心交谈,沐浴阳光,彼此懂得,彼此欣赏。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就有了共同的梦想。很多年后,当梁思成成为中国最有权威的建筑学家,有人问他当初为什么会想到去学建筑(建筑在中国古代并不受仕宦之家待见),梁思成浅浅一笑,眼睛里闪烁着幸福的光,他说:“因为徽因喜欢。”梁思成这个人,虽然不善言辞却也不失幽默,特别是在哄林徽因的时候。有一次,他们到太庙约会,走着走着,梁思成不见了,林徽因四处寻不见,正在生气,循声看到梁思成竟然爬上了树梢。林徽因又气又恼,怪他太傻、太孩子气,梁思成却调皮地说:“可你还是爱上了这个傻小子!”从此,梁思成便有了“梁上君子”这个雅号,朋友们为了对仗,遂给林徽因起了个“林下美人”的雅号,夫唱妇随,很是有趣。“梁上君子”本意是指躲在房梁上的君子,即小偷,但在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里,这却变成了一个浪漫的词汇,一段美好的记忆。(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照)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间不仅有你侬我侬、花前月下,还有共同的追求和梦想,那就是建筑学。他们婚前共赴美国求学,婚后双双成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建筑学家,共同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人们常说,嫁给梁思成是林徽因最明智、最正确的选择。我却要说,娶了林徽因是梁思成最成功、最幸运的决定。林徽因虽然是名门闺秀,但她并不娇生惯养,为了丈夫,为了事业,为了国家,她什么苦都能吃,什么活都能干。从1930年到1945年,整整15年时间里,林徽因陪着梁思成走遍了全国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林徽因与梁思成旧照)抗战期间,梁思成与林徽因坚守民族大义,坚决不为日本人做事,为了躲避侵略者,他们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从1937年到1946年,从昆明到李庄,已经身患严重肺病的林徽因一直陪伴在梁思成身边,一边操持家务、养育儿女,一边辅佐丈夫的事业。曾经不食人间烟火的民国女神,甘愿走下神坛,做一个普通的女子。为了爱、为了家,她觉得一切都值得。梁思成的代表作《中国建筑史》的英文版出问世时,梁思成在全世界面前对妻子林徽因发出真情告白,他说:“在战争时期的艰难日子,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和士气得以维持,主要应归功于她。没有她的合作和启迪,无论是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能成功的。”梁思成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而林徽因,不只是中国建筑学界的“第一夫人”,更是“中国近代建筑之母”,她从来不是梁思成的附属,而是与他并立的那株木棉。

梁林的简介

梁氏墓群,始建于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以祖茔太平军节度判官梁维忠建址。“父子状元”梁灏(维忠之孙)、梁固(灏之长子),祖孙三丞相梁适、梁子美、梁焘及其后代卒后皆葬于此地。墓群基本呈长方形,南北长320米,东西宽240余米,占地100多亩。墓群四周原有高4米、宽1米的石砌围墙。林门置于正南居中,门上建有雕梁画栋的门楼,华丽壮观。门外东侧有宋丞相梁子美神道碑一幢,总高7.5米,碑首题刻“宋故少保梁公神道碑”七篆体字,碑首高1.7米,宽1.67米,厚0.70米;碑身高3.91米,宽1.6米,厚0.55米。碑立于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为宋浪子宰相李邦宏所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书法价值。

梁林的介绍

梁林,1929年5月1日出生,云南省建水县,曾用名梁惠芬、杨青,中共党员,高中毕业。1945年前在家乡建水县念小学、初中;1946年至1948年在省会昆明市念高中。在建水县及昆明市念书期间积极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任学生会主席、女同学会主席等。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地下党领导的民主青年联盟,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7月在昆明参加反美扶日学生运动时七·一五事件中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48年10月至1950年4月先后参加反蒋自卫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九支队担任营团政工干事、支队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1950年至1959年先后任共青团云南省委委员、学校工作部副部长、少年儿童工作部长、《边疆青年报》总编辑;1960年至1962年任中共云南省委《创造》杂志编辑部编辑;

  • 上一篇:梁亮胜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