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的主要内容
【解释】: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示例】:你若是专家或者要人,~,那自当别论。 ◎朱自清《很好》
【近义词】:一字千钧、一言为定、金口玉言
【反义词】:人微言轻
【语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
林业科学的发展概况
在中国古代,人们从樵采薪柴,利用木材开始,到植树造林、以至培育经济林和经营管理山林的生产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产生了纯朴的林业科学思想。如《管子·地员篇》提出根据地势、水位和土壤选择适栽树木;《孟子·梁惠王上》中称“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反映了对森林的合理采伐和永续利用已有所认识。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述了采种、育苗和植树的技术。到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已有栽培、经营经济林的记述。在杉木商品流通中采用的龙泉码价,则可认为是原木材积表之雏型。但较早的林业科学萌芽并未直接导致中国近代林业科学的发展。林业科学上长期停滞的情况直到20世纪初才有了改变。这时中国派遣留学生赴日本、欧洲及美国学习林业科学,同时也聘请国外学者来中国指导科学研究。最早出国学习林业科学的凌道扬、梁希、陈嵘等人,回国后从事采种、育苗、造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木材材性测试、森林经理等方面的研究,为林业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欧洲,16世纪德国首先提出施业案。1826年德国洪德思哈根提出法正林的概念,1841年C.海耶尔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补充;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又由瓦格涅尔再作补充,提出了法正林的条件和实现永续生产的模式标准。根据这一模式制定的施业案,成为林业先进国家经营林业的重要参考。19世纪德国林业科学发展迅速,相继建立的分支学科有森林立地学(后来发展为造林学原理或森林生态学)、造林学、测树学、森林经理学、森林昆虫学、森林病理学、森林利用学、林产制造学、林政学等。林业科学领域因而不断扩大,逐步形成近代林业科学。20世纪50年代,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由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森林资源日趋减少,自然环境条件日益恶化。这一情况迫使人们认识到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种效益,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各国林学家因而又结合各自的学科着重研究提高森林生产力、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自然环境方面的作用,以及通过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来获得最高的生物量等课题,使林业科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林业科学的趋势
随着新技术如生物工程、原子能同位素遥感以及信息科学和系统工程等在林业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森林资源的消长变化将能更加及时地被了解和掌握。更为有效的营林技术将使林地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提高。林木遗传品质的改进和良种的快速繁殖推广,将显著增加林分生长的速度与质量。森林火灾及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将进一步减少森林的自然损耗。对木材及多种林产品特性的认识的深化,将进一步促进产品的合理利用和深加工的发展。测记手段的自动化将为全面系统地观测、分析和有效地控制森林生态系统创造条件,从而使它发挥更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上述方面,林业科学都有可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更加有力地发挥其作用(见农业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