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刘子华

时间:2024-03-05 11:45:07 编辑:阿旭

简阳有哪个历史伟人?

刘泾
刘泾,〔宋〕字巨济,号前溪(《宋元学案补遗》卷七九),简州阳安(今四川简阳西北)人。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昼继》)。元符末,官至职方郎中。米芾、苏轼之书画友。苏轼答刘泾诗云:“细书千纸杂真行。”鲜于伯机藏杂帖一册,内有刘泾墨帖一纸。善作林石槎竹,笔墨狂逸,体制拔俗。亦工墨竹,以圆笔作叶,成都太智院法堂有松竹画壁各一堵。七年,以王安石荐,除提举修撰经义所检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三)。
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为太学博士(同上书卷三六四),罢知咸阳县。历常州教授,通判莫州、成都府,除国子监丞。出知处、虢、真、坊四州。元符末上书,召对,除职方郎中。卒,年五十八。有《前溪集》五卷(《全宋词》),已佚。《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吴雪琴
吴雪琴(年),学名桂馨,男,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七月出生,定居石经寺(今龙泉驿区的茶店乡石经村)乡间。
吴雪琴3岁丧母,12岁丧父。家贫如洗,靠继母不辞辛劳日夜纺织勉强度日。
雪琴少年时就很勤奋,刻苦攻读。但苦于家境贫寒,深感前途渺茫,曾产生轻生之念,幸得继母察觉追至江边,痛哭规劝,将其救回。之后,雪琴更加用功苦读,学业日渐长进。曾华臣先生见雪琴诗文习作后感慨地说:“此子诗学当有成,可来我处志读。”于是收下雪琴免费随馆就读。后来,雪琴终于学有所成,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八月考中秀才。不久与罗英贤之长女结婚。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经曾华臣先生举荐,雪琴被清政府选派赴日本东京留学,入宏文学院速成班,攻读教育行政。同行人有刘存厚。求学期间,曾参加孙中山先生在日本组织的同盟会。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雪琴学成归国,接任简州(今简阳市)学务局副董,筹办学校事宜。同年高等小学校改为官立中学校,雪琴兼任官立中学校监督(校长),为办学经费、校舍等问题奔忙。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雪琴任简州劝学所视学,努力为创办简州女子高等小学校尽心尽力。同时,动员石经寺方丈圣友法师创办石经寺私立小学,为乡村民众子弟入学创造条件。
民国元年(1912年)春,雪琴辞去劝学所视学职务。7月,任临时四川省议会议员,并先后任四川省立第一中学、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四川优级师范学校、四川国学专门学校学监。两度在四川省师范学校遂宁第三师范学校任教。
吴雪琴在四川国学专门学校任学监时,与校长骆成骧交谊甚厚。民国13年(1924年),骆成骧曾至石经寺的雪琴家相访。留有石经寺同吴雪琴、林百熙、演明游长松寺诗。诗曰:■嵝满地九重高,独立沧溟踏巨鳌,乘兴似随云雨去,长风万里听波涛。
民国20年(1931年)3月,雪琴奉命回简阳县任教育局局长。其间,主张男、女生分校。
民国27年(1938年)调任简阳县民众教育馆馆长。著有《雪庐诗草》2卷。1948年辞职回石经寺家中闲居。雪琴生活俭朴,对人和善,颇受乡人敬慕,一生淡薄功名利禄,出任公职多受朋友敦请。1952年病逝于乡间寓所,享年80岁。
罗 淑
1903-1938,原名罗世弥,祖籍四川简阳,1903年12月19日生于成都。1921年进简阳县立女子学堂,1923年转入成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1929年9月与马宗融去法国里昂,不久结婚。1930年入里昂大学学习教育。1933年结束学业回国,在上海郊区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教书,兼任小学部主任。1936年,其以四川农民遭遇为题材的处女作也即成名作《生人妻》在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季月刊》第l卷第4期上发表。1936年与马宗融同去广西,1937年到四川。1938年2月因产褥热病故。巴金称她是“社会革命的斗士,中国的一个优秀女儿。”
建国后,1961年的英文版《中国文学》刊登了她的《生人妻》、《桔子》、《井工》、《刘嫂》。
著作书目:《生人妻》(小说集)1938,文生《地上的一角》(小说集)1939,《色儿坳》(小说散文集)1941,《罗淑选集》1980,翻译书目:《何为》(小说)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著,1936,《白甲骑兵》(俄国小说集)1946。
傅元天
道教全真龙门派大师。四川省简阳市九龙场人,1925年农历五月间出生于一贫苦农民家庭。父母皆信仰道教。1946年因家庭衣食艰难,且体弱多病,年及弱冠的傅元天便投奔成都灌县水磨乡黄龙观出家,师傅张永平道长,从此成为全真龙门派道±。在家时曾上过几天私塾,不过略识文字,入观学道后,始因习经而刻苦学习文化。对道教圣典《道德经》有较深研究,不仅能背诵,且能用道教义理详解全文,依旨修持。凡与他讨论《道德经》者,莫不赞佩他的宏论博识及弘扬道教之卓绝精神。1955年到青城山常道观参拜易心莹大师,见易大师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乃留居常道观,聆教于易大师。不久因青城山上清宫缺人管理,易大师派傅前往。他到上清宫后,响应人民政府鼓励道教界参加祖国建设的号召,组织道众在山上种茶、种庄稼,积极从事劳动生产。他为人勤奋质朴,公正无私,工作和劳动总是事事带头苦干,而且是遇事都要想办法办好。因此他在上清宫声誉日著,1964年被道众推举成了上清宫的当家。青城山实行人民公社化,他被选为青城山道教大队副队长兼会计,白天做农活,夜晚理账目,还要管理上清宫的庙务。他任劳任怨,从不挑轻弃重,上侍奉老道长,下教育年轻道徒,重任一身,辛勤奋斗。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道教受冲击,虽位于青城山顶峰之上清宫,亦未能够避免打砸抢抄。傅元天对此混乱局面,大惑不解。“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句),他将生死置之度外,接易心莹大师居上清宫,亲自奉养,每日仍率道众劳动,尽心维护古道观。在动乱年月,他将道家秘传之猕猴桃素酒配方,反复勾兑实验,终于掌握了制作“道家洞天乳酒”的方法与技能。为谋道众生计,他开始设厂制作。岂知刚有经济效益,便引起某些人眼红,悍然以公社名义平调归“公”,将傅元天排挤出厂。傅元天亦一笑置之,依然率道众务农。乳酒厂终因强占者不知制作秘方,且不善经营,不久亏损倒闭。1975年,灌县文物管理所竟然接管青城山全部道教宫观,没收庙产及道士私人钱财(如易心莹大师私人储蓄亦被没收),经书、法器等等皆一概被没收,还要住庙道众向他们交房租,要道众用高价向他们购买信徒所上之神灯油,道众敢怒不敢言。造成经堂沉寂、钟鼓无声,青城山道教俨然是已被消灭了。易心莹大师悲愤而死。傅元天心情郁闷,但他仍以坚强的毅力,忍辱负重,带着道众砍樵谋生。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青城山道教界才得以重见天日。傅元天从头开始奋力为恢复青城山道教宫观之原貌而奔忙。他带领全山道众下山挑粮,开办为香客、旅游服务的餐馆,营薄利以解决全山一百多道众的最低生活问题,进而又多方筹募资金,维修危旧庙宇殿堂,还重新筹办道家洞天乳酒厂。在宗教政策尚未能全面落实和庙宇耕地等没有收回之前,他就使全山常住道众安定下来。1980年,青城山道教协会成立,众望所归,傅元天当选为会长,并兼任常道观监院。接着,他又当选为中国道协常务理事、成都市道协会长、灌县政协副主席、成都市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常委。他既要负责青城山七座宫观(即建福宫、常道观、祖师殿、朝阳洞、上清宫、元明宫、玉清宫)、两个工厂(洞天乳酒厂和茶厂)的经营管理事务,还要兼顾新津老君山、大邑鹤鸣山、彭县葛仙山、彭县丹鼎山、成都青羊宫、灌县二王庙等地的道教教务,又要定期出席中国道协的会务会议及县、市、省政协的参政议政会议。1985年,青城山青龙岗洞天贡茶厂和响水洞洞天乳酒厂正式投产(乳酒厂于1982年筹建,1983年试产,傅元天试制成功,四川省政府授予重大科技成果奖)。在整个兴建过程中,傅元天都是同道众一起劳动,同甘共苦。1985年夏,青城山丈人峰顶岩石崩塌,砸碎了通往上清宫的半山亭,打伤了游客,而峰顶岩石更是时时有下坠的危险。傅元天为过往行人担心,他主动与当地生产队协商立即改道,新修一道以避过危险的坡坎。他向道众说明,修桥铺路,多做善事,是出家人的本分。道众一致赞同他的意见,节衣缩食担负起了修路所需的人力和财力。修好了新路,保证了行人的安全,大家都感谢青城山道众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心肠,而傅元天一向都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随着青城山道教界所经营的劳动生产事业的迅速发展,经济条件逐渐好转,在傅元天的倡议和领导下,分期分片维修青城山宫观、山道、路亭;开办为旅游服务的商业网点;开办矿泉汽水厂;开办以爱国爱教为宗旨的道教学校,培养青年道教徒。他还东奔西走,积极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成立地方道协组织,加强宫观管理,恢复正常宗教活动,维护道教界合法权益等等,他无不尽力而为,任劳任怨。
他自从出家以来,严守规戒,被全真道徒奉为楷模。自1980年以后,尽管他地位高了,宫观经济也宽裕了,但他却依然生活俭朴,睡在他那个小寮房,一日三餐素食,保持换洗两身道袍而已。虽年逾花甲,仍然操劳于教务,奔走于山上山下。生病了,躺在床上也在考虑安排教务,生活尽量自理,不拖累别人,也不许庙里和徒弟们为他破费。由于爱国爱教,道德高尚,在全国道教界中受到崇敬,在1986年中国道协第四届代表会上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1989年他又被推选为中国道协道教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和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
1989年11月12日至12月2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道教全真派在祖庭北京白云观举行隆重传戒受戒活动,傅元天是这次传戒活动的主持者之一,并被授予“大师”称号。1992年3月,中国道协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会议,改选领导成员,众望所归,傅元天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同时荣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参政议政。
1995年11月全真派在四川青城山举行传戒仪典,傅元天大师被推举为方丈、全真第二十三代大律师。1997年7月3日在四川青城山仙逝。
周克芹
1936—1990,著名作家。四川简阳人。石桥中学毕业后,于1953年考入成都农业技术学校, 6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石家兄妹》,1980年出版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勿忘草》、《山月不知心里事》分别获1980年和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他创作了《石家兄妹》、《邱家桥首户》、《采采》、《五月春正浓》、《晚霞》、《上行车、下行车》等颇有影响的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秋之惑》。
他善于描写蜀中农村的生活和人物,笔致委婉深沉。1979年调入四川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85年担任四川省作协党组成员。1990年任四川省协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兼任《现代作家》文学月刊主编。1990年8月5日在成都病逝。
魏复盛
1938.11.9 - 生于四川简阳县,1964年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毕业,留校任教。1983年5月调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先后曾任分析研究室主任、监测总站副站长、研究员、总工程师。
他的研究方向是:1、环境化学;2、环境污染与健康;3、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
他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的研究。80年代中期领导并组织了全国按照“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土壤”、“固体废物”等要素进行监测分析方法的研究、统一验证和标准化,对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先后承担了国家一系列的重大科技攻关课题。近十年他关注环境污染与健康的研究,开展与美国的多项合作研究,如“空气污染对呼吸健康的影响研究”,“PAH’s暴露量及其代谢物与肺癌风险评价研究”,“硼污染对男性生殖健康影响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此两项也获得部级进步一等奖);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获部级三等奖一项。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长楷
男,汉族,1939年出生,四川省简阳县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教授,西南师范大学育才学院院长。
1961 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并留校任教; 1980-1982 年在美国西伊利诺大学访学,获英美文学硕士学位。 1983-1985 年任西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兼外语系主任; 1986 年 1 月 -2002 年 9 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2003 年 4 月起任西南师范大学育才学院院长。 研究方向与科研成果出版编著 10 余部,发表论文 40 余篇。 获奖情况 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老教授协会理事,重庆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刘子华

1899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1919年赴法留学,是中国最早赴法留学人员之一,1943年取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他潜心于研究揭示宇宙天体奥妙的天文学,运用易学八卦原理推测出太阳系存在第十大行星。1945年,刘子华归国效力,1992年逝世。刘子华的故乡四川简阳成立刘子华学术研究会,为其立雕像、建纪念馆,因为“刘子华在中国虽不太知名,但在西方却是与哥白尼齐名的大科学家。”
1930年一月美国天文学家汤保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九颗行星枣冥王星。旋即有人提出,太阳系有没有第十颗行星呢?由于冥王星发现不久,观测数据还不精确,预测第十颗行星的努力接连遭到了失败。当时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只有二十七岁的中国人刘子华,下定决心要别开生面,不依靠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去预测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刘子华并不是凭空设想,他发现太阳系的各星体与八卦的卦位,存在着对应关系。他依据这个关系,利用天文参数进行计算,证明出每一对应卦位所属星体的平均轨道速度和密度均分别为一个密值。经过反复运算,刘子华终于第一个算出了这第十颗行星的平均轨道运行速度为每秒二公里,密度为每立方厘米 0.424克,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74亿公里,按照希腊神话命名原则,在冥王星后面的叫做“木王星”。1939年,刘子华把自己的预测,写成了题为《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日月之胎时地位》的论文,交给了法国巴黎大学,作为考取博士学位的论文。1940年巴黎大学博士评审委员会确认该论文有资格取得博士学位,法国教育部鉴于该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影响破例资助3000法郎,将该论文在巴黎正式编辑出版。这部博士论文在1940至1943年的3年公示辩论期间无人能够提出否定性意见,1943年刘子华被法国巴黎大学正式授予博士学位。《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文是刘子华先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易经的基本原理与西方现代科学相结合取得的研究成果,其理论和对太阳系存在第十大行星的预测,是天文学上一种新的理论假设。这是中国科学家在现代运用太极八卦图,做出的震动世界的伟大贡献。中国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现代科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在刘子华博士论文发表后第65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教授迈克·布朗等3人于2005年7月29日宣布,他们借助巨型天文望远镜发现了第十颗行星,命名为2003UB313,这一发现尚未得到国际天文联盟的认可。随后中国媒体报道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李力知研究员声称:早在65年前,第十大行星就被天文学家刘子华运用《易经》八卦推测出来了!

曾枣庄

男,1937年1月生,四川简阳人,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 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全宋文》主编、《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主编 。早年从事杜诗研究,著有《杜甫在四川》。后从事三苏及宋代文学研究,先后著 有《苏洵评传》、《苏轼评传》、《苏辙年谱》、《苏辙评传》、《三苏文艺思想》 、《三苏选集》、《苏轼诗文词选译》、与人合作笺注有苏洵的《嘉佑集》、校点 有苏辙的《栾城集》。近年出版有《论西昆体》、《三苏传》、《宋文纪事》(全 二册)、《苏诗汇评》(全四册)、《苏词汇评》、《苏文汇评》、《北宋文学家 年谱》、《苏辛词选》(合作)、《苏轼研究史》(即出)。共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

吴明童

吴明童,男,中共党员,四川省简阳市人,教授,西北政法大学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分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工作。后调至西北政法学院诉讼法教研室任教至今,历任教研室党支部副书记、书记,教研室副主任、主任;西北政法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师职务评审委员,教材编辑委员会委员;司法部部属院校重点学科评委;陕西省高校法学学科职称评委。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陕西省法学会学术委员、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检察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西安仲裁委员会咨询委员、陕西省企业信用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法学教育、科研工作,参加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草案的起草工作。诉讼法学被评为陕西省省级重点学科。诉讼法学教研室多次被系、院、省教委评为先进教研室、先进党支部。吴教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颁发了全国优秀教师荣誉证书和奖章,还曾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法学工作者。《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东方之子》、《世界名人录》等都收录了他的业绩。
都是的


刘子华的社会评价

刘子华的故乡四川简阳成立刘子华学术研究会,为其立雕像、建纪念馆,因为“刘子华在中国虽不太知名,但在西方却是与哥白尼齐名的大科学家。”1930年1月,美国天文学家汤保发现了太阳系的第9颗行星——冥王星。旋即有人提出,太阳系有没有第10颗行星呢?由于冥王星发现不久,观测数据还不精确,预测第十颗行星的努力接连遭到了失败。当时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只有27岁的中国人刘子华,下定决心要别开生面,不依靠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去预测太阳系的第10颗行星。刘子华并不是凭空设想,他发现太阳系的各星体与八卦的卦位,存在着对应关系。他依据这个关系,利用天文参数进行计算,证明出每一对应卦位所属星体的平均轨道速度和密度均分别为一个密值。经过反复运算,刘子华终于第1个算出了这第10颗行星的平均轨道运行速度为每秒2公里,密度为每立方厘米 0.424克,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74亿公里,按照希腊神话命名原则,在冥王星后面的叫做“木王星”。1939年,刘子华把自己的预测,写成了题为《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日月之胎时地位》的论文,交给了法国巴黎大学,作为考取博士学位的论文。1940年,巴黎大学博士评审委员会确认该论文有资格取得博士学位,法国教育部鉴于该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影响破例资助3000法郎,将该论文在巴黎正式编辑出版。这部博士论文在1940至1943年的3年公示辩论期间无人能够提出否定性意见,1943年刘子华被法国巴黎大学正式授予博士学位。《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文是刘子华先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易经”的基本原理与西方现代科学相结合取得的研究成果,其理论和对太阳系存在第10大行星的预测,是天文学上一种新的理论假设。这是中国科学家在现代运用太极八卦图,做出的震动世界的伟大贡献。中国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现代科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2006年8月24日,冥王星经国际天文联合会(IAU)的讨论,从9大行星行列中排除,正式降格为矮行星。

简阳有哪些名人?

  简阳市的历史文化名人:魏复盛。四川省简阳县人,1938年11生,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 几十年一直从事环境监测技术工作。从1974年开始从事环境污染物质分析方法研究。1985年领导和组织了全国监测分析方法的研究、验证和统一及标准化工作。 负责组织并承担国家科技部一系列重大攻关课题,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近十余年负责承担了多项中美科技合作课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获部级科技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编著或组织编写的专著十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2013年5月3日,魏复盛院士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首任院长。吴雪琴,学名桂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七月出生,四川简州人(今四川简阳市)。1948年,从简阳县民众教育馆馆长任职上辞职回石经寺家中闲居,1952年病逝于乡间寓所,享年80岁。著有《雪庐诗草》2卷。刘泾,画家,字巨济,号前溪,简州阳安(今四川简阳)人。刘子华1899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1919年赴法留学,是中国最早赴法留学人员之一,1943年取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他潜心于研究揭示宇宙天体奥妙的天文学,运用易学八卦原理推测出太阳系存在第十大行星。1945年,刘子华归国效力,1952年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1992年逝世。

简阳有哪个历史伟人?

刘泾(1043?~1100?)字巨济,号前溪,简州阳安(今四川简阳)人。熙宁六年(1 073)进士。为太学博士。元符末,官至职方郎中。米芾、苏轼之书画友。苏轼答刘泾诗云:“细书千纸杂真行。”鲜于伯机藏杂帖一册,内有刘泾墨帖一纸。善作林石槎竹,笔墨狂逸,体制拔俗。亦工墨竹,以圆笔作叶,成都太智院法堂有松竹画壁各一堵。卒年五十八。《宋史本传、画继、东坡集、云烟过眼录、图绘宝鉴》 吴雪琴,学名桂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七月出生,四川简州人(今四川简阳市)。1948年,从简阳县民众教育馆馆长任职上辞职回石经寺家中闲居,1952年病逝于乡间寓所,享年80岁。著有《雪庐诗草》2卷。 罗淑(1903年12月19日~1938年2月27日),原名罗世弥,祖籍四川简阳,生于成都。1921年进简阳县立女子学堂,1923年转入成 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1929年9月与马宗融去法国里昂,不久结婚。1930年入里昂大学学习教育。1933年结束学业回国,在上海郊区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教书,兼任小学部主任。1936年,其处女作也即成名作《生 人妻》在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季月刊》第l卷第4期上发表。 1936年与丈夫马宗融同去广西,1937年到四川。1938年因产褥热病故。 书目 《轿夫》《生人妻》(小说集)139,文生《色儿坳》(小说散文集)1941,文生《罗淑选集》1980,四川人民《何为》(小说)俄国车儿尼雪夫斯基著,1936,文生(翻译)《白甲骑兵》(俄国小说集)1946,文生(翻译) 周克芹 1936—1990,著名作家。四川简阳人。石桥中学毕业后,于1953年考入成都农业技术学校, 6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石家兄妹》,1980年出版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勿忘草》、《山月不知心里事》分别获1980年和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他创作了《石家兄妹》、《邱家桥首户》、《采采》、《五月春正浓》、《晚霞》、《上行车、下行车》等颇有影响的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秋之惑》。


洛带古镇的历史名人

  洛带古镇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人杰地灵的洛带孕育了大批的在各行各业有着杰出贡献的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世界著名天文学家、易学家刘子华博士(已故)及其夫人曾宇裳、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协会会员白德松;中国纳米技术学术领导人李声泽;川菜大师杨文;当代著名作家刘小双,根据其代表作《吴二哥请神》改编的电影曾获得第十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1996年),其新作《滚滚血脉》也深受世人好评;客家文化的“活化石”李声鸿等。

  洛带镇俗称镇子场,又称甑子场。相传在三国时就已有街,名“万福街”;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景街”。其镇名来源于一个传说:阿斗(刘禅)在此玩耍时玉带落入八角井中而得镇名“落带”,后易名“洛带”。 洛带之名最早见于唐末五代人杜光庭《神仙感遇记》所载“成都洛带人牟羽矣”,说明“洛带”之名成于唐末以前。北宋皇祜年间(1049—1054)的《圣母堂记》里,已称“洛带”为镇;北宋熙宁7年(1074)张溥所撰,《灵泉县瑞应院祈雨记》有载:“府之邑灵泉,而邑之镇日洛带”;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编发的全国性地理志书《元丰九域志》(卷七)明确记载成都府灵泉县辖:“一十五乡,洛带、王店、小东阳三镇”。洛带在宋初已成为地区性集镇,实为千年古镇。
  明末清初,四川由于兵燹、瘟疫等原因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康熙年间,整个洛带地区只有7户人家,田地荒芜,各种野兽随时在市井、街道上出没。人烟稀少造成了四川的赋税大幅下降,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帝颁发移民诏:下令“湖广填四川”。客家人的一部分随着移民队伍来到了四川,他们当中的一小部分就安扎在了洛带,在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上,靠着勤劳的双手与智慧兴建起了美丽的家园,经过几百年的文化沉淀与创造,留下了众多的民间传说、古老建筑和民风民俗活动。如今的洛带,经济繁荣、各类行业发展迅速,事业昌盛!
  洛带古镇客家建筑众多最具特色
  三百多年的客家历史给洛带古镇留下了众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主要有镇核心部分千年老街——“一街七巷子”、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大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客家民居、客家博物馆、客家公园、燃灯古寺总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空间变化丰富,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属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洛带镇的客家人

龙泉驿区是四川境内客家人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占全区总人口近一半的客家人(约20万人)主要分布在北片以洛带为中心的黄土镇、西河镇、西平镇(已撤销)、义和乡(已撤销)、文安镇(今洪安镇)、万兴乡、长安乡(已撤销)等10多个乡镇,与龙潭寺乡(今龙潭街道)、石板滩镇、廖家场等一起构成一个独特的文化群落—一东山客家,在成都东郊也形成一个风景独特的“方言岛”。客家人虽然在川生活了二三百年,但始终恪守祖训,使客家语一代代延续下来。他们对外都能讲四川话,但对内几乎很本能地就讲客家话,这也是区分他们和非客家人的很明显之处。洛带广东会馆内有一副讲述客家历史变迁的楹联,下联就这样写道:“华简俱成桑梓地,乡音无改,新增天府冠裳”。“乡音无改”指客家人后代仍操岭南方言,但也着“天府冠裳”,以蜀人为自豪,更是把花果之乡当成自己的“桑梓地”而报以辛勤的劳动,创建新的家园。洛带镇内总人口的90%是客家人,客家民居、习俗等也得以完整保存,四大会馆、客家公园、巫氏大夫第和燃灯寺等建筑使小镇透露出一股强烈的客家文化气息和古朴风韵,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

邓子华是什么人

邓子华是中共地下党潜伏在日伪警察局内,代号“豹”。公开身份是特务科科长陈龙海手下的行动组组长,也是陈龙海的妹夫。巧妙周旋于各方势力,执行绝密的“猎犬计划”,既要处处提防狡猾阴狠的敌人,又亲眼看着战友死在眼前而无能为力,面对心爱的人更只能选择克制自己的感情。
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三江市,中共地下组织被破坏,潜伏在伪警察局中的地下党员邓子华掩护自己的上级于德江撤离。脱险后的于德江查找叛徒。苏联情报员萨拉丽娃与邓子华取得联系,邓子华巧妙地掩护了前来接头的萨拉丽娃,并顺利地与萨拉丽娃接上了头。上级党组织交给三江市地下党一个名为“猎犬计划”的任务,目的是在苏联的配合下,得到日军东宁军事要塞的图纸。
邓子华勇敢地牺牲了自己,把敌人的视线引开,萨拉丽娃将这份重要的图纸交给了苏联情报机关。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苏联红军全线向中国境内的日军发动进攻,被日军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的东宁要塞,被苏联红军摧毁,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邓子华是哪部电视剧的人物?

邓子华是电视剧的《寒冬》中的人物。《寒冬》是由春秋鸿电视剧投资有限公司、安徽广播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谍战剧,该剧由吴锦源执导、吴奇隆、罗海琼、姚刚、蔡妍等领衔主演。该剧讲述了潜伏在伪警察局中的地下党员邓子华在苏联情报员萨拉丽娃的协助下,获取日军东宁军事要塞的图纸的故事。邓子华由吴奇隆饰演。中共地下党潜伏在日伪警察局内,代号“豹”。公开身份是特务科科长陈龙海手下的行动组组长,也是陈龙海的妹夫。巧妙周旋于各方势力,执行绝密的“猎犬计划”,既要处处提防狡猾阴狠的敌人,又亲眼看着战友死在眼前而无能为力,面对心爱的人更只能选择克制自己的感情。


歌词中有青春就像一场烈火的歌是什么歌

歌名:别害怕歌手:罗震环歌词:每条路总会有不同的交错口我只要一个坚定的念头若困难乱了梦那就让它继续疯我从来不想躲彩虹前的暴风青春就像一场烈火燃烧你的执着当转过头是绚烂的天空别害怕带着梦向前走流过泪才笑得从容一定要义无反顾实现你要的以后别害怕勇敢的向前走不管未来收获什么我们都不要后悔你说好不好每个人都会有心底的小宇宙没翅膀一样能飞的自由你不必想太多有梦想就不平庸骄傲的大步走一秒都别停留青春就像一场烈火燃烧你的执着当转过头是绚烂的天空别害怕带着梦向前走流过泪才笑得从容一定要义无反顾实现你要的以后别害怕勇敢的向前走不管未来收获什么我们都不要后悔你说好不好别害怕带着梦向前走流过泪才笑得从容一定要义无反顾实现你要的以后别害怕勇敢的向前走不管未来收获什么我们都不要后悔你说好不好

电视剧《青春烈火》的片尾曲是什么歌?叶璇主演

《如果这是梦》
作词:海雷
作曲:刘子华
演唱:张苏云
一场梦 再回首
就让眼泪更自由
一场爱 到最后
怀念你的双手
一颗心 海漂流
寂寞因你而不朽
一个人 枕边游
梦醒片刻不留
飞向你的梦
还原第一次邂逅
再一次感受温柔
你将我抱在你胸口
如果这是梦
我不愿醒来如空
请让我留住笑容
看着你转身的背影
感动
飞向你的梦
还原第一次邂逅
再一次感受温柔
你将我抱在你胸口
如果这是梦
我不愿醒来如空
请让我留住笑容
看着你转身的背影
感动


姓刘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刘备、刘禹锡、刘邦、刘勰、刘伯温等。1、刘备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2、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3、刘邦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4、刘勰刘勰(约465年-约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5、刘伯温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历史上姓刘的名人

1、刘昫 (xù)(887-946年),字耀远,五代时期政治家,涿州归义(今河北容城)人。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明宗即位时,加兵部侍郎,迁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唐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唐书》(南宋之后称为《旧唐书》)。 后晋高祖时,以为东都留守,判盐铁。开运中,超拜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判三司。契丹人入侵京师时,刘昫因为目疾改任太保。是年去世,享年60岁。刘昫领衔编写的《旧唐书》在研究中国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也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史书。关于唐朝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都有比较翔实的记载,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尤为可贵的,是《旧唐书》的志里,保存了内容相当丰富的中国科技史的资料。在《历志》和《天文志》里,有著名天文历法家李淳风和僧一行制定的《麟德历》和《大衍历》的比较完整的内容。《五行志》一卷,列举各地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还有不少反映民生困苦、工商业状况和国内外交通方面的资料。2、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3、刘焯(音:卓) 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冀县)人。公元544~公元610年。隋代天文学家。着力研习《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等;还著有《稽极》10卷,《历书》10卷。提出新法,编有《皇极历》,在历法中首次考虑太阳视差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用三次差内插法来计算日月视差运动速度,推算出五星位置和日、月食的起运时刻。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突破。刘焯的著述有《稽极》十卷、《历书》十卷、《五经述议》等书,后散失。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尚书刘氏义疏》1卷。唐魏征《隋书》“儒林”中介绍刘焯时说:“论者以为数百年以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三册中写到“隋朝最著名的儒生只有刘焯、刘炫二人”。4、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刘义庆曾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位极人臣,但其堂弟宋文帝和刘义康的“主相之争”日益激烈,因此刘义庆也惧遭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自幼就被刘裕所知,称赞其“此吾家丰城也” 。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为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刘义庆是这本书的编者,并不为作者。《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 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世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描述了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展示了“魏晋清谈”的风貌。5、刘勰(约465年—约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刘勰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东宫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他要求作家要大胆的创新:“日新其业”,“趋时必果﹐乘机无怯”。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即继承。所谓“通”,是指文学的常规:“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文学创作只有通晓各种“故实”,才会“通则不乏”(《通变》),“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很好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有可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获得长足的健康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昫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禹锡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焯 (隋朝天文学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义庆 (南朝宋文学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勰 (文学评论家)

  • 上一篇:刘柱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