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哪些国家是信仰新教的
欧洲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是全部信仰新教的。在欧洲,新教相对于其他教派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有:英国,丹麦,冰岛,挪威,瑞典,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英国(总6100W人口):30-40%居民信奉基督教(此基督教包括新教、东正教和天主教,下文提及的基督教亦同),大部分为新教较接近天主教的派别,即英国圣公会。英国基督教信徒中有20%左右为天主教。苏格兰地区居民多信加尔文派。芬兰(520W),冰岛(40W),拉脱维亚(240W):基督教信仰者占当中的30-40%,当中新教路德宗为绝对优势。丹麦(540W):基督教信仰者占人口的20%-30%,当中新教路德宗为绝对优势。瑞典(880W),挪威(470W):基督教信仰者占人口的10%-20%,当中新教路德宗为绝对优势。扩展资料:新教的教义在新教中,《圣经》具有最高权威,在中世纪后期,罗马教会认为圣经与传统是上帝双重源头的启示,两者并行不悖,更不会互相冲突。教会不仅保存圣经的真理,有施教的职权,并且订立圣经的正典。新教主张因信称义。人神的关系现今得到重建,这并不是借着善行使人被神悦纳,而是基于上帝的应许,愿意在基督里接纳那悔改的罪人。人蒙称义,罪得赦免,上帝看他正直无过,这完全是神的恩典。在称义的事上,上帝是主动,人是被动的;上帝成就了一切救赎所需要的工夫,满足了一切救恩的条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教
路德教在什么条件下确立的?
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失败后,封建统治者对起义农民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反攻倒算。许多村庄被夷为平地,有10万以上的农民惨遭杀戮。幸存的农民多沦为农奴,重新陷入封建主的奴役之中。中产阶级的革命半途而废,城市特权被诸侯剥夺,不得不向诸侯交纳巨额赔款。更严重的是,工商业的普遍衰落和德国的分裂割据状态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阻碍。信徒肩上扛着皮鞭在教堂或集市广场上,用皮鞭疯狂地抽打自己从1525年革命中得到好处的只有诸侯。一部分诸侯不仅乘机夺得大量教产,加强了对农民的压榨,而且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利用路德宗教改革的形式,在自己的领地内保持路德教派,建立新教教会,自己成为教会首脑。利用路德新教作为加强政权工具的诸侯被称为新教诸侯。在萨克森选侯和普鲁士的公爵领地内,早在1525年已信仰路德新教,黑森伯爵领地内是1526年信仰路德新教的,接着在不伦瑞克—吕纳堡也流行了路德教。路德为了建立路德教也广为活动。1527至1529年,路德在萨克森选侯领地内,曾随同新选侯约翰到各地巡视并督促路德教派的牧师开展传教活动,并且不准旧教徒举行礼拜。特别是1529年10月1日至3日,路德在玛尔堡城内同慈温利的公开辩论,影响很大。路德将福音的基本观念归纳为“14条”,这便是路德派新教教义主张的重要根据。路德后期宗教改革活动的特点是加强系统的教理建设和创建与整顿路德宗的教会。他先后发表了许多重要著述。如《基督教信仰的纲要并说明》是1529年5月发表的。《士马尔卡登信条》(1536年12月)、《论教会会议与教会》(1539年3月)是最有代表性的论著,其中详细阐明了路德派的教理和主张。《桌上谈》和路德译注的全部《圣经》修订本,充分表述了路德对基督教和宗教改革的观点。路德晚年仍然坚持了同罗马教皇的斗争,直至他逝世。德皇以及天主教诸侯力图在德国全面恢复天主教会的完全统治,因而同新教诸侯展开长期斗争。1529年,德皇查理五世召开帝国议会,重申1521年沃姆斯会议关于反对异端的禁令。在旧教诸侯结成“士瓦本联盟”之后,新教诸侯以萨克森选侯约翰和黑森伯爵菲力普为首,于1530年12月在萨克森境内的士马尔卡登小城聚会抗议并组成对抗性的秘密同盟,即“士马尔卡登同盟”。路德派新教诸侯由于对斯拜尔会议提出抗议,因而被称为“抗议者”。此后,在德国进行了一段时期的新、旧教诸侯以及诸侯同皇帝之间的封建混战。新教诸侯最初曾受挫,后来某些天主教诸侯在法国国王的武力支持下,同新教诸侯一道反对德皇,在1552年战败了德皇的军队。经过谈判,1555年9月25日德皇与诸侯签订并颁布“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约规定了诸侯在其领地内有权决定本人及其臣民宗教信仰之权利的“教随国定”原则。新旧教同权平等、路德教的合法地位从此得到确认。至此,路德派新教最后确立了。德国出现两个诸侯集团,北部和东北部属于路德教诸侯集团,南部和西南部属于天主教诸侯集团,德国的封建分裂局面加甚,并长期继续下去。诸侯提出抗议,故路德教又称抗议教。1531年,他们组成士马卡登同盟,抗击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武装,直到1555年双方才缔结奥格斯堡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臣民的信仰,路德教在德国和天主教有平等地位,标志路德教的确立。路德的宗教改革虽然不彻底,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市民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路德教会首领的世俗化,也适合一些国家加强王权和使教会民族化的需要。一些北欧国家,自上而下地实行宗教改革,改奉了路德教。1536年,丹麦国王实行宗教改革,剥夺了天主教会的大量地产,大多转归国王所有,国王成为教会的首领。1527年至1544年,瑞典国王也改奉了路德教,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直接管辖新教会。挪威国王也在同一时期接受了路德教。路德教的确立和传播,大大缩小了天主教的势力范围,对罗马教廷是一个沉重打击。
路德教、卡尔文教、尼德兰教、英国国教的比较
从旧天主教内部分裂出第一支基督教——路德教派。在德意志部分诸侯国建立了脱离罗马教皇的民族教会。还传播于北欧地区。从教义看,路德教比另外两个主要新教中的加尔文教保守、比英国国教激进,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义不同之处:
加尔文教派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独特伦理观确实不同于路德教。如果说路德的“因信称义”源于“义人必因信得生”以及其所谓的人得救不在于善功,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其注入其心灵中的坚定信念还具浓烈的拉丁教父时期的预定论色彩,那么加尔文教的“上帝预选说”则富有强烈的现代资本主义伦理“理性”。加尔文认为由于亚当的犯罪,人的本性完全败坏,陷于罪恶之中的人类是绝无行善之可能的,灵魂的得救无望。但上帝以对世间每个人作永恒判决的形式彰现自己的荣耀,并在这种判决中对每个人作出是否得救的预定。得救人便称为上帝的“选民”,永受惩罚的人则称为“弃民”。而“选民”并不能自救,为了拯救罪中的“选民”,基督道成肉身,上十字架受难,承担了“选民”的全部罪孽。上帝先将得救恩赐给他所预定的“选民”,“选民”才能凭这恩赐相信基督的救赎,获得永生,这即使“因信称义”。
①加尔文教是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要求的新教教派,它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愿望。加尔文不仅吸收了路德“信仰得救”的宗教思想,更将其发展为“先定论”的神学学说,认为上帝把人分 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
②加尔文教推动了尼德兰革命的爆发。
③加尔文教奠定了尼德兰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的基础。
加尔文教因其特点,很自然地被资产阶级“当作了自己现成的战斗理论”,尼德兰革命无处不与加尔文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尼德兰革命是以加尔文教为旗帜的。
马丁·路德·金什么时候死的啊?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美国著名的黑人民权领袖。1929年1月29日出生于美国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他的父亲是一个教会牧师。1948年他获得莫尔豪斯大学学士学位,1951年又获得柯罗泽神学院学士学位,1955年他从波士顿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
1954年成为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的德克斯特大街浸信会教堂(Dexter Avenue Baptist Church)牧师。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做罗沙·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公共汽车上拒绝给白人让座位,因而被当地警察逮捕。马丁·路德·金立即组织了一场罢车运动(即蒙哥马利罢车运动),从此他成为民权运动的领袖人物。1964年马丁·路德·金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4月4日,他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演讲时被一名刺客开枪打死。
路德教和加尔文教的教义主张及其区别分别是什么?
加尔文基本的教义是宣扬纯正基督教教义:完全无能力(Total inability)或全然败坏(Total depravity)人类由于亚当的堕落而无法以自己的能力作任何灵性上的善事。无条件选择(Unconditional election)上帝对于罪人拣选是无条件的,他的拣选并非因为人在伦理道德上的优点,也非他预见了人将发生的信心。有限的代赎(Limited atonement)基督钉十字架只是为那些预先蒙选之人,不是为世上所有的人。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人类不可能拒绝上帝的救恩,上帝拯救人的恩典不可能因为人的原因而被阻挠,无法被人拒绝。圣徒蒙保守(Perseverence of the saints)已经得到的救恩不会再次丧失掉,上帝必能保守其拣选的。马丁·路德及其宗教改革:思想:其著作为《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条论纲》),主张“因信称义”即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学说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路德教是什么教?简单介绍下,谢谢了,我在有关历史的题上看到得
信义宗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在欧洲语言中原为“路德宗”(Lutheran church),翻译成中文的时候,考虑到马丁·路德不愿以自己的名字为派别命名的意愿,改译“信义宗”。信义宗肯定“唯独因信称义”,即认为人是凭信心蒙恩得以称义,天主教义认为人要蒙恩必须得到上帝的代表教会的喜爱,必须有足够的善行。而信义宗认为人们可以无惧地站在上帝面前,不必恐惧“罪恶、死亡和魔鬼”,也不必因相信自己是有功才得救而骄傲。因为耶稣因自己的死已经为人类赎罪,原罪已经因耶稣的死而赦免,以后人可以只依靠自己的信心去称义。
信义宗是在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后在德意志形成的。1546年马丁·路 信义宗
德去世,其追随者内部曾在教义问题上发生长期争论。1580年,为纪念《奥格斯堡信纲》产生五十周年,86个信义宗邦立教会代表和约8000名信义宗牧师签署接受了将《奥格斯堡信纲》同《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亚大纳西信经》以及马丁·路德的《教理问答》和其他几个有关文献一起编成的《协同书》,教义之争方告结束。但在德意志,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斗争并未停止,最终酿成了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战争很快蔓延成一场欧洲大战,结果,通过《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归正宗获得了与信义宗、天主教平等的地位,路德宗教会从此确立。 信义宗在教义上主要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要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规条,而在于对上帝的信心;不在于个人的功德或善行,而在于上帝给人的恩赐。人因着信被上帝成为义人,信徒都可通过祈祷直接与上帝沟通。因此,信义宗认为凡信徒皆可为祭司,无须各级神职人员为中介。同时,信义宗强调圣经是信仰的根本,凡不符合圣经的礼仪、制度和学说,都在信义宗屏弃之列。天主教的七项圣事,信义宗只保留洗礼和圣餐两项,礼拜形式也更为简化,着重讲道和唱赞美诗,并且允许神职人员结婚。信义宗还认为教会的组织形式与个人的得救无关,故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都可采用,具体情况由各地教会自行决定。
名词解释 教仆
词源上,“教师”一词由“教仆” 演化而来。 教仆:是奴隶中一部分专门侍候和陪伴贵族、奴隶主子女上学的人。(教材P2,不需把握) 在罗马帝国时代,初等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为谋生而从教的被释奴隶; 中国和古埃及等东方国家,最早的教师是由掌握文字和计算等技能、且懂得各种祭祀、礼仪的巫师等组成。他们服务于宫廷贵官的子女,也无重要社会地位。 封建社会,欧洲的初等教师主要由神职人员担任,中国大部分由不得志的文人担任。教师社会地位变化不大。
寓教于乐名词解释
寓教于乐是把宣传和思想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它是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方法。如通过看电影电视、讲故事、学唱歌曲、欣赏音乐美术作品等娱乐活动,开展宣传和思想教育活动。要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就要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时,注意选择健康、有益、向上的活动内容,形式上生动活泼,丰富多采。寓教于乐的形式是多样的,在实践中还会有很多创新,总之,就是要以与内容相适应的、为人们所欢迎的各种形式吸引职工积极参与。这当中要注意把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纳入到一个大的主题教育中去,力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断提高活动档次和水平,这样才能增强活动的渗透力和吸引力,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寓教于乐”的作用:1、它可以凝聚力量。文体活动是一种“粘合剂”,它通过宣传企业精神和共同价值观念,把广大职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人心,稳定队伍,群策群力,共谋发展。2、它可以引导指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体活动中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是无声的命令,潜移默化地引导着职工,影响着社会。3、它可以激励进取。文化活动通过宣传党的政策和改革发展中涌现出的大量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及前所未有的业绩,可以激励人们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4、它可以培育风气。利用文化室、文化园、职工之家等职工活动阵地,把思想教育融于活动之中,使之不仅有组织、有队伍,而且经常开展有益身心、有益生产的文体活动,就使正确的东西占领了阵地。5、它可以增长技能。文化活动的有些内容(如计算机技能大赛等),动手能力很强,不但发展了个人爱好,而且还锻炼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关于新教的问题:路德教与加尔文教的区别。
从旧天主教内部分裂出第一支基督教——路德教派。在德意志部分诸侯国建立了脱离罗马教皇的民族教会。还传播于北欧地区。从教义看,路德教比另外两个主要新教中的加尔文教保守、比英国国教激进,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义不同之处:
加尔文教派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独特伦理观确实不同于路德教。如果说路德的“因信称义”源于“义人必因信得生”以及其所谓的人得救不在于善功,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其注入其心灵中的坚定信念还具浓烈的拉丁教父时期的预定论色彩,那么加尔文教的“上帝预选说”则富有强烈的现代资本主义伦理“理性”。加尔文认为由于亚当的犯罪,人的本性完全败坏,陷于罪恶之中的人类是绝无行善之可能的,灵魂的得救无望。但上帝以对世间每个人作永恒判决的形式彰现自己的荣耀,并在这种判决中对每个人作出是否得救的预定。得救人便称为上帝的“选民”,永受惩罚的人则称为“弃民”。而“选民”并不能自救,为了拯救罪中的“选民”,基督道成肉身,上十字架受难,承担了“选民”的全部罪孽。上帝先将得救恩赐给他所预定的“选民”,“选民”才能凭这恩赐相信基督的救赎,获得永生,这即使“因信称义”。
①加尔文教是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要求的新教教派,它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愿望。加尔文不仅吸收了路德“信仰得救”的宗教思想,更将其发展为“先定论”的神学学说,认为上帝把人分 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
②加尔文教推动了尼德兰革命的爆发。
③加尔文教奠定了尼德兰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的基础。
加尔文教因其特点,很自然地被资产阶级“当作了自己现成的战斗理论”,尼德兰革命无处不与加尔文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尼德兰革命是以加尔文教为旗帜的。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清教加尔文教马丁路德教区分
从旧天主教内部分裂出第一支基督教——路德教派。在德意志部分诸侯国建立了脱离罗马教皇的民族教会。还传播于北欧地区。从教义看,路德教比另外两个主要新教中的加尔文教保守、比英国国教激进,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义不同之处:
加尔文教派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独特伦理观确实不同于路德教。如果说路德的“因信称义”源于“义人必因信得生”以及其所谓的人得救不在于善功,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其注入其心灵中的坚定信念还具浓烈的拉丁教父时期的预定论色彩,那么加尔文教的“上帝预选说”则富有强烈的现代资本主义伦理“理性”。加尔文认为由于亚当的犯罪,人的本性完全败坏,陷于罪恶之中的人类是绝无行善之可能的,灵魂的得救无望。但上帝以对世间每个人作永恒判决的形式彰现自己的荣耀,并在这种判决中对每个人作出是否得救的预定。得救人便称为上帝的“选民”,永受惩罚的人则称为“弃民”。而“选民”并不能自救,为了拯救罪中的“选民”,基督道成肉身,上十字架受难,承担了“选民”的全部罪孽。上帝先将得救恩赐给他所预定的“选民”,“选民”才能凭这恩赐相信基督的救赎,获得永生,这即使“因信称义”。
①加尔文教是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要求的新教教派,它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愿望。加尔文不仅吸收了路德“信仰得救”的宗教思想,更将其发展为“先定论”的神学学说,认为上帝把人分 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
②加尔文教推动了尼德兰革命的爆发。
③加尔文教奠定了尼德兰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的基础。
加尔文教因其特点,很自然地被资产阶级“当作了自己现成的战斗理论”,尼德兰革命无处不与加尔文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尼德兰革命是以加尔文教为旗帜的。
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的区别?新教还有其它教派么?
1.路德宗:教会:路德脱离罗马天主教后,就否定教会的无误性和圣职制度的不可取代性。路德教导,所有的信徒皆有祭司职分,这是圣经真理的一个重要的发现。路德说,「教会是所有在地上的基督徒的集会」。这个就是真教会,包括所有在信仰上与基督联合的信徒。路德使用「基督徒」(Christian)一词来说明教会的普遍性。路德虽然强调只有一个教会,但他也将可见的教会(visible church)和不可见的教会(invisible church)加以区分;可见的教会就是有圣道的宣讲和圣礼的施行,不可见的教会就是借着圣灵,和与基督的奥秘相通施行救恩的。
洗礼:路德教导圣礼只有两个,就是洗礼和圣餐礼,是神施予恩典的途径。这两个圣礼不是根据个人的信心,而是根据神的应许;不过,路德后来又教导,未信主的人也可从圣礼中得着益处。
路德对洗礼的观念和罗马天主教会没有显著的分别。他维持罗马天主教大部分的仪式。路德教导,洗礼对于救恩是必须的,而且洗礼能在人里面产生重生。路德强调,洗礼是神与人的协约,在这协约里,神应许赦免人的罪恶,继续施予恩典;而在人的一方面,他是答应神要过一个忏悔而感恩的生活(penitent gratitude)。关于洗礼,路德又说:「这是一个最严肃的命令,我们必须受洗,否则不能得救……这是我们最先被接纳进入基督教会的圣礼。」路德仍然坚持婴儿受洗,他说,虽然婴儿不能运用信心,但神借着他的先前恩典(prevenient grace),将信心实现在无意识的孩童身上。路德根据为万民施洗的命令(太二十八19),来建立他的婴儿受洗教训。
圣餐:路德反对罗马大主教会的化质说(transubstantiation),化质说认为,酒与饼真正变成基督的身体和血。路德也强烈反对慈运理的看法,路德认为基督是真正在圣餐中同在。他的观点称为同领说(consubstantiation),他认为虽然酒与饼没有改变,但基督的身体仍然「在、借着」酒与饼同在。
加尔文宗或者改革宗:教会:路德宗和改革宗虽然都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但他们彼此之间,对于那些事物应该保留,或那些事物应该去除,有着显著的分歧。「路德宗只除去天主教会中,那些圣经明文禁止的事情;但改革宗教会,走得更前,他们只保留天主教会中合乎圣经的事情。」
路德认为,教会应遵守所设立的礼仪;救恩是借着可见的教会临到人。可是改革宗信徒认为,救恩可以在可见的教会范围以外临到人。他们认为,圣灵能「随时,随地和随己意」去工作和拯救人。改革宗信徒更扩大对不可见之教会的解释:这是一个普世性的教会,没有人能看得见在所有时间、所有空间里的教会;直到基督再来,这教会才得完成;所以若要现在去分辨真信徒和假信徒是不可能的。
洗礼:改革宗认为,圣礼只在信徒有信心表现的时候,才向他们施行。因为神是借着圣礼赐恩典给人的。
改革宗相信,虽然洗礼是只向信徒施行的,但婴儿也应受洗,以表示他们是在圣约里面。婴儿受洗是一个表记,向父母保证,孩童是在约中。因为孩童是在约中,他们就有权利受洗。
圣餐:约翰加尔文反对路德的看法——认为基督在圣餐中是真实的临在;加尔文也反对慈运理,认为圣餐只是一个记念。加尔文认为,这礼仪只是为信徒而设;在圣礼中,基督是属灵的临在,将恩典赐给参加的信徒。虽然加尔文认为,信徒在圣餐中是领受基督,但这种领受,不是借着物质的酒与饼,而是借着灵里的信心去领受。所以未信的人领受酒与饼,便不能得着信徒在圣餐中所得到的益处。
圣公会也是新教的一个宗派,其他地方都差不多,只不过他们承认教皇制度。
2.新教传统宗派有六大宗:改革宗、路德宗、循道宗、浸礼宗、公理宗、圣公会(安利甘宗)
3.清教徒是16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国教内部分离出来的宗教派别。16世纪上半叶,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为首领的国教会(圣公会),但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16世纪60年代,许多人主张清洗圣公会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因此得名清教徒。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纵欲。因其要求在圣公会内未能实现,自70年代起,脱离圣公会,建立独立教会,选举长老管理宗教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