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是谁写的著作
《教育论》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H.斯宾塞的主要教育著作。原名为《教育──智育、德育和体育》。由斯宾塞1854、1858、1859年陆续发表的4篇教育论文汇编而成。该书主要从理论上论证与宣传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发展时期资产阶级对教育的新要求,书中贯穿了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哲学观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扩展资料:第1部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为全书的核心。作者批评了以往教育忽视儿童身体、道德和智力培养的弊病,主张教育应切合社会实际需要,从多方面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指出为人的生活作准备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知识,并提出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语文、艺术等各门学科的课程体系。在其余3个部分中,作者分别论述了“智育”、“德育”和“体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主张在智育上,知识教学必须适应儿童心智的发展,鼓励儿童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在德育上,反对压制儿童的和人为的道德训练方法,主张进行“自然后果”的教育,让儿童利用自己行为的后果教育自己,培养自治能力。在体育上,反对人为的体育制度,主张儿童身体的自然锻炼,注意儿童食物的质量和营养,衣服的保暖和结实。该书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促进了西方课程论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育论
蒙田的《论教育》?
论教育》
世上只有坚定、信义和真诚才是真正的哲学,其他知识——它们另怀功利——只不过是装饰品而已。
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谁就一定不能在青少年时期姑息溺爱他,而应常常冒犯医学上的戒律行事:让他生活在旷野里,在警觉中成长。
仅仅锤炼孩子的心灵是不够的,还要锻炼他的筋骨。人的心灵若无筋骨支撑,要它独自担当起双重任务,那是要倍受折磨的。我在这方面感触很深:我的身体羸弱而又敏感,心灵做了艰苦努力,才做到了身心相伴而行。
但愿孩子的良知和美德在他的言谈中闪现出光芒,指导他行为的惟有理性。要让孩子懂得,公开承认自己言论中的错误——哪怕这种错误并未被别人发现——这是判断力和诚实性的表现,这种品质正是他所要追求的重要品质;要让他明白,固执己见和否认错误是低劣的品质,这种低劣的恶习最容易存在于那些卑微的灵魂之中;他还应该知道,在自我情绪高昂的时候,自动改变主意,修正错误,放弃一个不好的决定,是难得的、刚强的、具有哲学家气质的品质。
教师还应该告诉学生,和他人在一起时,要目光犀利,洞察四方;因为我发现,那些最重要的位置常常 被最无能者占有,有万贯家产的人并不就是才俊之士。他应该探究每个人的生存意义:放牛人、泥瓦匠、行人。必须对一切进行研究,以便学习每个人的长处;任何东西都有可利用的地方,即使是他人的愚蠢之处和薄弱环节,对他来说也有引以为戒的意义。在权衡每个人的行为风范之后,他会心生爱美丑恶的情感。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教育的意义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每个时代亘古不变的文化传播手段,没有教育的国家,缺乏教育的国家就是过家家。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教育就是家庭幸福,稳定安康的前提,没有教育,就好比石缝中的枯草,缺乏养分,难以遍地开花。可见人跟教育之间的关系,好比鱼离不开水,花草离不开土壤,万物离不开阳光。网上前段时间有一个段子:说之所以要多读书、多受教育,就是因为当我们看到一群鸟在湖面飞过的时候,能够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鸟!在我们去戈壁旅游、骑着骏马奔腾之时,心里默念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妈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这当然是一种调侃,但是不自觉间就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含义。教育还是应该回到像孔子说的,孟子说的,包括蒙田说的,“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西塞罗,他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能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我认为,这是教育赋予重要价值和意义,也是指引我们前行。扩展资料:1、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如果用外部功利目的来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这会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于是教育的目标就变成了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荒谬错误观念由来已久,而且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愚蠢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确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尤其是儿童期。儿童阶段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而实际上,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中,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就会以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2、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只要把孩子当成动物一样训练就好了。
怎样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
1、要时刻回想自己的童年,自己不要摆高姿态,不管是你们还是像我们这样刚出校门的人群,都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我们自己要回想一下,我们当初犯过的错误,在孩子身上发生,那我们只能去教导他,因为我们是有亲身经历的,将起来会比较有说服力。 不用去请什么教授专家咨询,因为他们的理论也都是通过对部分儿童和家长的沟通得来的,只不过使用系统的语言表述出来了。可是我们说那种生涩的语言,孩子能够听明白吗?2、就是要让孩子把心里的言语表达出来,话一说开,心里面的堵塞或者想不明白的地方就疏通了。3、对家长而言,总是以工作忙负担重为理由,拒绝进入孩子的世界,或者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满身铜臭教育孩子,那么小孩子肯定会“近朱者赤,进磨者黑“了。同时还会娇气孩子,打不得骂不得。绝对错误,正确的说服方法再加上严厉适当的处罚措施,是对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保证。扩展资料:儿童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它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青春期到来以前的未成年人被称为儿童或少年,他们在思想、性格、智力、体魄等方面的可塑儿童教育性很强。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包括教师直接指向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及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原则的反映和具体体现,正确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启发式教育方法观出现在奴隶社会,在中国集中体现在孔子的教育方法中,在西方以苏格拉底为主要代表。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来朱熹将孔子的“愤悱”原理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想弄明白某个道理或有些兴趣,但是却弄不明白;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是指学生想说,但却说不出来、说不清的情况。启发式教育方法观的主要方式是:(1)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家长要鼓励孩子发问,并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一旦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你的重视和鼓励,就会更大胆更高兴地去探索并提出问题。当孩子说出某个与众不同的想法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赞许:“这想法真不错,连父母也想不出来!”切记不要嘲笑孩子,否则,他们以后不会再开口发问了。(2)鼓励孩子大胆思考孩子开始思考问题时是大胆的、无拘无束的,当然也会出现错误,许多家长都习惯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这是应该的,但也要注意,如果纠正过多,管教过严,就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孩子大胆思考,如果是新奇的,即使错了也要鼓励。(3)加强对孩子求异思维很多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这种训练原则能够启动孩子的思维,帮助孩子锻炼思维能力。孩子在自由玩耍时,可给他折纸、积木、拼图等需要动脑筋且能够自由装卸拆合的玩具,以启动孩子的思维。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儿童教育百度百科——教育方法
关于教育的重要性的名言
1、创新为艺术之本,人品乃师德之魂。2、用平凡赢得喝彩,用真诚赢得信任,用博爱赢得欣赏,用人格赢得尊重,这该是一个教育者永恒的追求。3、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诚挚是架通心灵的桥梁。4、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5、对事业保持永远的虔诚,对名利保持永远的敬畏。6、把温馨的话语送给孩子,把热情的鼓励送给孩子,把无私的关怀送给孩子,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7、让生命在激情中闪烁,让事业在责任中进行。8、捧一颗心,带一班人,三尺讲台献青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千世界求真知。9、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无价的教育资源。10、有所尝试,就有所作为。扩展资料:教育的重要性1、提供稳定教育给生活带来稳定,这是没有人可以从你身上拿走的东西。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拥有大学学位,你会增加获得更好职业机会的机会,为自己打开新的大门。2、提供经济保障除了稳定,教育还提供经济保障,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良好的教育往往会给你带来一份高薪的工作,同时也为你提供获得这份工作所需的技能。3、需要平等为了让整个世界真正变得平等,需要从教育开始。如果每个人都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那么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就会缩小。每个人都将有平等的机会从事高薪工作——而不仅仅是那些已经很富裕的人。
如何理解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
(一)教育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1.生产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可能性)
◆劳动使思维的器官——脑得到发展
◆劳动产生了交际工具——语言
2.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进行需要教育(必要性)
教育最初具有两种社会职能:转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这种转递,社会才能延续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
(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1.教育具有社会性,动物活动以本能为依据
◆教育是为了社会的延续和个体的生存,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不能通过遗传获得,而动物的活动在种族演化的过程中已获得,与生理需求有关.
2.教育转递的是社会积累的经验,而动物不能将经验类化
◆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没有语言,不能将经验积累起来转递,因此,动物的活动始终停留在同一水平上.人类则有第二信号系统,将经验类化,使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3.动物的转递只是消极地适应环境,人类则可以改造环境改造社会 .
二,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有目的地培养人
社会活动非常复杂,要揭示教育的本质特征,还必须找出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地方.对各种不同性质,不同内容和方法教育的分析,就会发现,教育活动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可见,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培养人.简言之,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这一特殊性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活动是以人为对象;二是教育活动是有目的地培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