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美国核动力航母

时间:2024-03-05 18:41:18 编辑:阿旭

美国最先进的航空母舰是什么?

美国现在最先进的航空母舰是福特号航空母舰,是美军第三代核动力航空母舰。
福特级与尼米兹级相比,最主要的进步和革新在四个方面:电磁弹射器、电磁拦阻索、全寿命反应堆及升降机部分。
一、电磁弹射器
电磁弹射器(EALS)是福特级最大的亮点。以前尼米兹级是蒸汽弹射器(C-13-2型),蒸汽弹射器不仅使用麻烦,维护费用高,使用过程中也一直让人头疼不已。特别是蒸汽弹射器可调性差,发射阀控制时无法实现精确控制,战机的过载也比较大。而这些问题在电磁弹射器都不再发生了。电磁弹射器不仅容易操,更能灵活弹射各种战机,可调性很大,而且在弹射过程中都可以根据反馈信号自动调节,这是蒸汽弹射器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弹射一架战机,蒸汽弹射约消耗1吨淡水,而电磁弹射器仅耗电几十度而已。蒸汽弹射器效率特别低,而电磁的效率可达70%以上。正常航母的航母,用蒸汽弹射器弹射一架战机速度差不多会降低2节,幸好储能近一分钟才能连续弹射,否则航母在速度上受限制。而电磁弹射器,这些因素完全不受影响。
  实际上,由于电磁弹射器作功冲程比蒸汽弹射器长(C-13-2型的作战冲程89.4米,当然实际作功会低于这一限值),加速度均匀。因此可以把战机加速度更高的速度,也同时意味着航母可以不必迎风高速就能起飞战机了,这使得航母作战更加灵活,不必周旋于一定海域而受限于气象条件。

二、电磁拦阻装置
福特级使用了的电磁拦阻装置(AAG), 目前尼米兹级的MK-7液压拦阻装置与电磁拦阻装置相比,制动力过载情况无法相提并论。采取了电磁拦阻装置,不仅在战机着舰过程中更平稳,人员和战机受到的过载伤害较少。更重要的是拦阻不同种战机时转换方便。

三、全寿命反应堆
福特级采用了全寿命反应堆,可以终身不用换核燃料。原来尼米兹级航母的A4反应堆上要换一次燃料,可以说真是要了命了。航母要开膛破肚,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由于电缆在水线以下不许接头,影响的电缆重新敷设,管理也重新施工,工程量极大,耗费极大。而起目前只有纽波特船厂才可以完成这项重大任务。
福特级的A1B反应堆中,堆芯并没有什么大样,铀棒更长、更细、更多。外部核防护采取整体新型技术。
当然,这付出的代价就是使用福特级反应堆成本大增,达到了60多亿美元。

四、新型升降机
尼米兹级的升降机是采取液压机构及空气能储能系统。而福特级则是直接利用永磁电机直接驱动,与我们普通电梯在原理上相近。也是采取变频控制技术。福特级的升降机平台重量比尼米兹级有所减轻,而且整个系统也有对重部分。从外表看,福特级是等腰梯形,而尼米兹是直角梯形。由于直解梯形中直解一边对中机库出入口,因此在战机调备灵活性上远不及福特级的方便。
此外,在数量上福特级减少了一部升降机,宝贵的三角区甲板更大了显得更大,而且其两部升降机之间都留有一定的空间,不象尼米兹级前部两部升降机显得特别挤。
福特级航空母舰主要是为了取代运作成本高的尼米兹级航母,计划建造的的航母有三艘,分别为〝福特号〞CVN-78、〝肯尼迪号〞CVN-79与〝企业号〞CVN-80。当前已有一艘建造完成,即CVN-78,正式命名为“杰拉尔德·R·福特”号,在2015年已经服役,用以取代已退役的〝企业号〞CVN-65航母的位置。CVN-79和CVN-80正在建造当中。


美国现在服役的核航母是哪些

美国海军现有2型3级12艘大型航空母舰,其中包括小鹰级常规动力航母3艘、企业级核动力航母1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8艘。其中,除“小鹰”号母港设在海外的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外,其余11艘的母港均在美国本土的五大航空母舰基地。

美海军规定,和平时期,每艘航母一个标准的训练、执勤和休整周期为18个月,并各占1/3时间。因此,正常情况下,美海军现役12艘航空母舰,有1/3在海湾地区、西太平洋、地中海等海外前沿地区执勤或担负作战任务,1/3进行海上训练,另有1/3在港内休整或进厂维修保养。当然,战时其训练、休整和维修周期会缩短,能执行作战任务的航空母舰将比平时增加50%至1倍左右,可能会集结6-8艘航空母舰投入作战。目前部署如下:

CV63“小鹰”号常现动力航母该舰为小鹰级首舰,1961年4月服役,常驻西太平洋执勤;标准排水量60100吨,舰长323.6米;飞行甲板长318.8米、宽76.8米;动力装置为8座锅炉,4台蒸汽轮机,28万马力;航速32节;续航力为12000海里/20节;可搭载各型飞机80-90架;编制5480人;当时造价为2.652亿美元,设计使用寿命30年。该舰原是作为重型攻击航空母舰设计建造的,1973年改装为多用途航母,1987年至1991年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装,服役期延长15年,满载排水量增至83960吨。“小鹰”号服役后一直在太平洋舰队,长期以圣迭戈海军基地为母港,参加过越战,多次前往西太平洋和海湾执勤,1998年7月接替退役的“独立”号航母部署至日本横须贺、常驻西太平洋。目前,该舰由美海军第7舰队第5航母大队司令指挥,搭载第5舰载航空联队,装备各型舰载机76架,包括F-14战斗机14架、F/A-18战斗/攻击机36架、EA-6B电子战机和E-2C预警机各4架、S-3B反潜机8架、SH-60F反潜直升机6架、HH-60H救援直升机和ES-3电子侦察机各2架,计划于2008年退役。

CV64“星座”号为小鹰级航母的第2艘,1961年10月27日加入太平洋舰队服役,性能与“小鹰”号一样。该舰服役后一直以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迭戈海军基地为母港。1964年8月4日美军挑起“北部湾”事件后,“星座”号航母便于次日出动舰载机轰炸北越,是美军发动全面侵越战争后第一艘参战的攻击航母。此后,“星座”号于1975年改装为多用途航母,1990年至1993年完成了延长服役期的改装,并计划于2003年退役。该舰目前隶属于太平洋舰队,舰上搭载第2舰载航空联队,装备各型舰载机76架,通常由2艘导弹巡洋舰、3艘驱逐舰、1艘导弹护卫舰。2艘核潜艇和1艘快速战斗补给舰担负护航。

CV67“肯尼迪”号这是小鹰级航母的第4艘,也是美国建造的最后一艘常规动力航空母舰,以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F•肯尼迪命名,母港设在美国东海岸佛罗里达州的海波特海军基地。该舰于1964年至1967年建造,1968年9月加入大西洋舰队服役。与前3艘同级舰相比,“肯尼迪”号的机库和飞行甲板布置有改进,斜角飞行甲板由倾斜11度20分改为11度,机库由长225米、宽30米改为长210米、宽32米,结构更趋合理,满载排水量减至80940吨。该舰曾参加了对古巴的海上封锁,并于1990年9月14日至199年3月12日连续6个月部署在波斯湾,是参加海湾战争时间最长的美国航母。1993年至1995年9月进行了延长服役期改装,之后转入海军后备队,担任训练航母,2000年又回到大西洋舰队转为现役航母,现在是美国海军唯一一艘训练航母,主要用于训练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同时电可以进行现役部署,执行作战任务,计划2018年退役,届时将有50年的服役史。

CVN65“企业”号为美国海军第一艘核动力多用途航空母舰,1958年至1960年建造,当时造价为4.5亿美元,1961年11月加入大西洋舰队服役,1965年至1990年部署在太平洋舰队,1990年至1994年进行为期4年的更换核燃料和现代化改装,之后加入大西洋舰队,目前母港设在弗吉尼亚州美国最大的海军基地诺福克。该舰标准排水量73570吨,满载排水量93970吨,全舰长342.5术,飞行甲板宽76.88米,载机约90架,由8台A2w型核反应堆为4台齿轮传动式汽轮机提供蒸汽,航速33节,更换一次核燃料可连续航行20万海至。1964年8至10月,“企业”号航母在核动力导弹巡洋舰“长滩”号和“班市里奇”号的护航下,组成世界上第一支全核动力特混舰队,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环球航行,途中没有加油和再补治,历时64天,总航程32600海里,充分显示了核动力的巨大续航力,开创了航空母舰发展的新纪元。该舰曾参加对古巴的海上封锁以及越南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先后四次更换核燃料。现隶属于大西洋舰队,执行任务时搭载第3舰载航空联队,装备各型舰载机78架。
CVN68“尼米兹”写这是继“企业”号之后的第二艘核动力超级航空母舰,以二战时期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命名,1968年动工,1972年下水,1975年5月加入大西洋舰队服役,1987年转入太平洋舰队,母港设在布雷默顿,1998年3月进入位于诺福克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进行历时3年的大修,计划2002年完成。该舰标准排水量74042吨,满载排水量91487吨,总长333米,飞行甲板,宽76.8米,由2座A4W型压水式核反应堆提供动力,28万马力,航速30节以上,更换一次核燃料可连续运行13年,续航力达80-100万海里,可载各型舰载机90-100架,编制舰员5930人。“尼米兹”导采用了功率更大、结构更完善、寿命更长的A4W型核反应堆,并装备了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和“海麻雀”舰空导弹,服役时间可长达50年。1997年9月5日至1998年2月28日,该舰隶属太平洋舰队,搭载第9舰载航空联队,从美国西海岸的圣迭戈出发。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在炎热的波斯湾执勤3个月,参加了对伊拉克的空袭作战,然后又穿越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和大西洋,抵达美国东海岸的梅波特海军基地,在175天内环球航行一周。

CVN69“艾森豪威尔”号为尼米兹级的第2艘,以美国第34任总统命名,性能与“尼米兹”号一致,1977年服役,部署在大西洋舰队,母港为诺福克海军基地,曾参加波黑战争空袭波黑塞族武装,多次前往地中海和海湾执勤。该舰目前隶属太平洋舰队,搭载第7舰载航空联队,装备各型飞机80架。

CVN70“文森”号该舰以二战前海军的坚定支得者美国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主席“卡尔•文森”命名,性能与尼米兹级前二艘一样,1982年3月加入大西洋舰队服役,1983年部署至太平洋舰队,母港为布雷默顿海军基地。该舰曾多次在海湾执勤,参加过对伊拉克的空袭作战,目前由第3航母大队司令指挥,搭载第11舰载航空联队,装奋各型飞机78架。
CVN71“罗斯福”号是尼米兹级的第1艘,以美国第26任总统命名,性能略有改进,满载排水量增至97574吨,1986年10月服役,部署在大西洋舰队,母港为诺福克海军基地。该舰曾参加海湾战争,1999年又参加了科索沃战争,在同级舰中实战经验最为丰富。目前搭载第8舰载航空联队,装备各型舰载机80架.并由2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2艘核潜艇和1艘快速战斗支援舰担负护航。
CVN72“林肯”号以美国最受拥戴的林肯总统命名。性能进一步改进,装载2900吨航空弹药和350万加仑航空汽油后,满载排水量达102000吨,是世界上第一艘超过10万吨的航空母舰。该舰1989年服役,先部署在大西洋舰队,1990年转入太平洋舰队,母港由诺福克移至华盛顿州的埃弗雷特。目前由,搭载第14舰载航空联队,装备各型飞机78架,配属2艘导弹巡洋舰、6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1艘核潜艇和3艘后勤舰,正在波斯湾执勤,每天出动舰载机对伊拉克进行空中监观和封锁。
CVN73“华盛顿”号以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命名,性能与“林肯”号一样,1992年服役,部署在大西洋舰队,母港为诺福克海军基地。目前隶属于第2巡洋舰驱逐舰大队,搭载第17舰载航空联队,装备各型飞机78架,正在地中海执勤,由导弹巡洋舰“诺曼底”号、驱逐舰“布里斯科”号和“加农”号、护卫舰“辛普森”号、核潜艇“安纳波利斯”号和“阿尔巴尼”号、快速战斗支援舰“供应”号担负护航。

CVN74“斯坦尼斯”号,这是尼米兹级的第7艘,1995年12月服役,是美海军第一艘装备IT-21“21世纪信息技术”系统,实现网络化的现代航空母舰,核动力装置也得到进一步改进,一次加注核燃料可连续运行23年,因此在45-50年的服役期内只需要换一次核燃料。该舰加入现役后先部署在大西洋舰队,1998年8月转入太平洋舰队,母港也由梅波特移至圣迭戈海至基地。2000年上半年,该舰搭载第9舰载航空联队各型飞机74架,首次前往西太平洋和波斯湾进行为期6个月的海外执勤。
CVN75“杜鲁门”号为美海军20世纪最后服役的航母,造价高达45亿美元。该舰以美国第33任总统命名,1993年至1996年建造,1998年7月服役,部署在了西洋舰队,母港为诺福克海军基地。目前,该舰正在中大西洋进行作战部署前的最后一次海上训练,由第2航母大队司令指挥,搭载第3舰载航空联队的飞机74架。

保持12艘大型航母编队,是美国国防部为“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战区战争”而确定的最低标准。在21世纪初,美海军将继续维持这一计划,到2008年,等10艘尼米兹级航母CVN77将接替“小鹰”号;而在研的CVNX级将于2006年开始建造,2013年接替“企业”号;第2艘CVNX级航母将于5年后取代“肯尼迪”号,届时,美海军航母将全部核动力化。


美国有多少艘核动力航母?分别叫什么号?

现在 美国有十艘核动力航母,分别是;


(CVN
68)
尼米兹号
母港为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军港
  (
CVN
69)
艾森豪威尔号
母港为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军港
  (CVN
70)
卡尔
文森号
母港为美国华盛顿州的布雷默顿
  (CVN
71)
罗斯福号
母港为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军港
  (CVN
72)
林肯号
母港华盛顿州的埃弗里特
  (CVN
73)
华盛顿号
母港为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
  (CVN
74)
斯坦尼斯号
母港在加州圣迭戈基地
  (CVN
75)
杜鲁门号
母港为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军港
  (CVN
76)
里根号
母港在加州圣迭戈基地
  (CVN
77)
布什号
母港为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军港


美国核动力航母有几种?分别叫什么?

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美国共有9艘核动力航空母舰。除“企业”号航母外,已退休 其余8艘均是“尼米兹”级航母,它们分别是“尼米兹”号、“艾森豪威尔”号、“卡尔·艾森”号、“罗斯福”号、“林肯”号、“华盛顿”号、“斯坦尼斯”号和“杜鲁门”号。自服役以来,“尼米兹”级航母就一直充当美国在全球称霸的工具。目前在海湾地区,人们又再见它们的身影。


“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是史上最贵的吗?

以下介绍现代大型核动力航空母舰的代表——美国海军“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结构。这级航空母舰是历史上迄今最大的军舰,也是最贵的军舰。9万吨,28万匹马力“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全长332.9米,宽48米,吃水11.3米,满载排水量9.094万吨(后续舰是91487吨),标准排水量8.16万吨,战斗排水量9.34万吨。一般舰艇满载排水量是指装满燃料和弹药时的排水量,但对“尼米兹”级来讲,如在港内满载,会因吃水过深而妨碍在港的活动,因此,将以不妨碍港内活动限度内吃水最深时的排水量称为满载排水量,而在海洋上进行最大限度的补给后的排水量称为战斗排水量。这表明,“尼米兹”级的体积大到了近乎使用不便的地步。舰上有由4台蒸汽轮机驱动的4只螺旋桨,它们使这庞然大物以超过30海里的时速运动。主机最大输出功率,根据公布的资料为26万匹马力以上,但传说有28万匹马力。最大速度没有公布,但一般认为可以达到35节(时速64.8公里)。螺旋桨直径6.4米,重11吨,两个舵各重45.5吨,两个锚各重30吨,锚链的1个环就重163公斤。舰体从船底到桅顶高76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蒸汽由两座A4W/A1G型压水堆式反应堆产生,最早的核动力航母“企业”号有8座反应堆(A2W型),而“尼米兹”级只使用2座,这是由于核反应堆技术的进步。核装料寿命最短有13年,换算为航行距离大约为80万到100万海里。飞机休息室——密闭式机库航空母舰,顾名思义,舰上就要停放飞机,因此就得有机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一直采用将机库与飞行甲板安置在船体上方的设计,机库左右只用滚轮式窗帘遮蔽,空气可以自由流通,称为开放式机库。这种设计容易获得较宽的机库空间,当处理汽油、炸弹等危险物品时,或发生事故时的处置,即所谓损害管制时,都较容易进行,在大战期间曾经发挥了相当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舰载机越来越精密,特别是核武器出现后,须要提高舰艇的气密性,因此不宜再用开放式机库。此外,开放式机库的甲板就是保持舰体强度的强度甲板,而航母大型化之后,只靠机库甲板无法保持足够的强度。因此美国海军自1955年“福莱斯特”号以后,均采用密闭式机库。“尼米兹”级航母就是密闭式机库,就是将舰载机机库密闭在船体内,只在两侧4处(右舷侧3处,左舷侧1处)有开口,供飞机升降使用。该舰机库长209米,宽33米,高8.1米,相当于3层甲板的高度。三个足球场大的飞行甲板航空母舰上都有一个供舰载机停放、起降的场所,叫飞行甲板。“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有3个足球场那么大,这比起陆上飞机场来,当然显得很狭窄,毕竟要供90架高性能飞机停机和起降,但作为舰艇甲板,却是没有谁能比得上的。从1961年建成的“小鹰”号以来,飞行甲板采用平面型已成为美国航空母舰的标准型式。飞行甲板左侧,舰桥的前方有2座飞机升降机,后方有1座,左舷侧后方有1座。左前方到右后方的斜角飞行甲板,是供飞机降落时使用。起飞位置在飞行甲板前半部和斜角飞行甲板的前半部,在那里各安置2座飞机弹射器。斜角飞行甲板、飞机弹射器和光学着舰引导装置被称为现代化航空母舰的三宝。有趣的是,这3项装置都是由英国海军首先提出构想,而由美国海军将它实用化的。飞机乘电梯舰载机从机库到飞行甲板要用专用升降机搬运。英国和日本的航空母舰是在船体中心线或其附近,用升降机上下搬运。而美国航空母舰很早就在飞行甲板侧边装置升降机,叫做侧升降机。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飞行甲板不需挖洞,不会影响飞行甲板的强度;升降机下降时,飞行甲板的面积不会减少;缺点是:恶劣气候下难以使用。“尼米兹”级的升降机,每座有374平方米,载重50吨,可以同时运载A—6和A—7攻击机。机库与飞行甲板之间上下一次需时一分钟。送飞机上天——弹射器弹射器是保证在几十米距离内,几秒钟时间里,将舰载机弹射起飞的设备。由于航空母舰飞行甲板很短,而现代舰载机的起飞速度要求达到200~300百公里/小时,舰载机在飞行甲板上依靠自己滑跑,不能加速到这一起飞速度,因此需要弹射器帮助加速。舰载机用升降机送到飞行甲板上后,停在舰桥左侧及前后的停机甲板上,装载武器、弹药,完成出击准备,然后使用飞行甲板前半部或斜角飞行甲板的飞机弹射器,弹射起飞。航空母舰上的弹射器,过去曾使用过锤和油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海军发明了利用蒸汽的弹射器,到50年代达到实用化阶段。现代航空母舰大都装设蒸汽弹射器。蒸气弹射器的原理是,将舰上锅炉或核反应堆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气送进一个汽缸内,推动活塞,用从活塞伸出来的“铁腕”拉动飞机,将飞机从零速加速到起飞速度。原理虽然很简单,但要从活塞伸出“铁腕”,就要在汽缸上开槽,同时又要保持汽缸内的压力,这是蒸汽弹射器能否成功的关键。结果是,在槽的密闭处使用软金属带而解决了这个难题,利用从活塞延伸出来的“铁腕”带上凸型金属片,推动紧贴在槽边的金属带,再用后面的金属片压回槽内。“铁腕”通过处会漏出一些蒸气,在飞行甲板上产生白色烟雾。装在“尼米兹”级的弹射器是C—13—I型,弹射力达970万米/公斤,可将30吨重的飞机在76.3米起飞距离内,由时速零加速到256公里。如用来弹射2吨重的轿车,可以弹射到2.4公里的远处。“尼米兹”级装备4座这样的弹射器。帮飞机刹车——着舰拦阻装置由于航母飞行甲板长度不能满足舰载机着舰时的需要,就要有一种辅助设施,这就是帮助舰载机在着舰时迅速降低速度的刹车装置,叫做着舰拦阻装置。舰载机在舰上降落有许多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有一种方法是:当飞机进入着舰区后,着舰的飞机即放下尾钩,钩住拦阻索,拖着拦阻索而逐渐停止滑行。这种方法,称之为油压装置吸收冲力的标准方法。拦阻索是利用油压气缸一面拉长一面吸收冲力,其吸收力约有690万米/公斤,可使30吨重的喷气机滑行100米后停止。过去需要几十条拦阻索,自从有了斜角飞行甲板后,在美国航空母舰上的标准是4条。拦阻索装在斜角甲板后部着舰区,从飞行甲板后端55米处起,每隔12米横列一条拦阻索,共4条。拦阻索的前面约有100米的滑行距离,再加上掉转方向需要约30米,所以斜角飞行甲板共需约200米的长度。当飞机尾钩未能钩住任何一条拦阻索时,在舰尾还有一个由尼龙材料制成的拦阻网,将飞机网住。让飞机平平安安回家——着舰引导装置飞机着舰比在陆上机场降落的难度和风险都大得多。1981年5月26日23时50分,一架EA—6B电子战飞机在“尼米兹”号着舰时,因没有对准跑道中线,而在甲板上坠毁、爆炸、起火,并使甲板上一架F—14挂载的“麻雀”导弹爆炸,导致14人死亡,42人受伤,11架飞机被损或被毁。所以对舰载机飞行员操纵飞机的技术要求比陆基飞机飞行员的要求要高,着舰引导工作的难度也大得多。自然,着舰引导工作和引导设备对舰载机的安全着舰起着保证作用。引导舰载机着舰的方法,从前是由资深驾驶员两手拿着彩色板,指挥将要着舰的飞机。在舰载机大型化之后,着舰速度比前快很多,机上驾驶员无法看清人员的手势,必须有特殊装置,让高速着舰的飞机驾驶员能判别着舰路线。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英国海军发明了反射镜着舰引导系统。其原理是:将探照灯灯光用镜子反射,利用反射光与镜子两侧的一排灯光相比较,作出判断。例如,从着舰机上看到反射灯光在一排灯光上面则表示着舰路线过高,若在下面则表示过低。此法称为反射镜着舰引导系统。以后经过改进,改用平面透镜光源,即便暗夜或有雾时,亦能清楚看见,但其基本原理是一样的。20世纪60年代末期,研制出全自动着舰引导装置(利用雷达),但舰载机驾驶员仍必须具备目视着舰的驾驶技能。光学引导装置也仍保留在航空母舰上。掌握所有舰载机起降作业的是位于舰桥最上层的主飞航管制塔,从那里可以对整个飞行甲板一目了然,而且重要的区域都有闭路电视监视。主飞航管制塔的下一层是舰长的航行指挥舰桥,再下面则是航空战斗群司令官的作战舰桥。再下面,向左边突出的部分是电视摄影机室,专门拍摄飞行甲板作业及着舰情况,制成录象带,甚至有电视摄象机埋在斜角飞行甲板的中心线上,拍摄着舰飞机的正面影象,并立即在与飞行有关的管制塔台或各航空部队备战室播出,录象带则留为日后检查之用。谨防偷袭美国航母配有E—2C“鹰眼”早期预警机4—5架,保持近百分之百的出动率。另外舰上还装备早期预警雷达。以SPS—48型三坐标对空警戒雷达及SPS—43A远程对空搜索雷达为主,还有SPS—10F型水面搜索雷达、LN—66型导航雷达和SPN—42.43.44型航空管制/全自动着舰引导雷达,还有SPS—65型低空警戒雷达及SLQ—32电子战系统。这些雷达天线和收信用天线,以尽量不影响舰载机起降为原则,配置在舰桥周围。航空母舰不能单独行动,必须由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护卫网加以护卫。但是,万一有突破护卫网冲进来的敌人,尤其是反舰导弹,航母就必须有自己的防御手段。所以航空母舰还装备有3座“海麻雀”近程对空导弹发射架,和3—4门20毫米“密集阵”近程火炮系统。“海麻雀”导弹由SPS—65雷达控制。SLQ—32电子战系统能干扰反舰导弹的雷达制导系统;还有4座MK36干扰火箭发射器用于干扰反舰导弹的红外制导系统。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和英国无敌级轻型航母航空母舰是敌方最注意的目标,虽然不易被敌击沉,但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也是不易应付的。

美国能造出核动力航母为什么造不了核动力火箭?

那个最佳答案是错的,不是不想,也不是没必要。远在50年代,美苏就已经开始有计划,想研发核动力火箭,但由于研发难度实在太大了,实在太烧钱,而且容易造成核爆炸和核泄漏的隐患,危险性极大,都不得不暂停了。核动力火箭有无可比拟的强大续航力,想要实现星际移民,核动力火箭只是基本款而已,想要移民外星,就必须先突破核动力火箭技术。世界上的科技先进国家,无不在努力研究核动力火箭,但都只是暂时还停留在理论阶段,还没有可行的样机而已。据说美国宇航局目前正在发展新一代的推进系统,显然传统的化学能火箭无法满足深空飞行的需要,这项新的推进系统可能会在2030年中期投入使用,执行前往火星的载人计划,首席为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约翰·斯劳,这新的推进系统很可能就核动力火箭发动机。据说俄罗斯也宣布了一项计划,计划建造一艘核动力宇宙飞船,未来可将宇航员送上火星,并执行星际任务,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