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成是何许人也?
李白成,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出生。 自成出生在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继迁寨,距他的老家长峁鄢60多里(两地现均为横山地)。李白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 童年时给地主牧羊(一说家中非常富裕),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 李自成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 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腹一作复)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 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于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反吴三桂,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李白成神秘消失,李自成余部降清后,又反叛满清,继续抗清斗争。
莫言基本资料(简介)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2013年担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2014年12月,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扩展资料在莫言的小说中,可以很容易发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感觉印象、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也有荒诞派戏剧的夸张、变形、荒诞;还有结构主义、感觉主义、象征主义等等。意识流是莫言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这在莫言早期的作品里就已经明显体现出来,比如他发表于1985年的《枯河》,小说运用了意识流的蒙太奇手法将过去与现实交融在一起,并且以儿童“小虎”的感觉描写代替叙事,令故事诗意化和梦境化。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莫言
莫言的个人资料?
个人资料: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20世纪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主要作品有《檀香刑》、《丰乳肥臀》、《透明的红萝卜》、《藏宝图》、《四十一炮》、《拇指铐》、《白狗秋千架》、《酒国》、《食草家族》、《红树林》、《战友重逢》。扩展资料莫言的小说中,可以很容易发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感觉印象、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也有荒诞派戏剧的夸张、变形、荒诞;还有结构主义、感觉主义、象征主义等等。在西方作家中,莫言最推崇两位,即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小说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的场景切换和时空颠倒,具有明显的空间形式小说的特征,与福克纳的风格遥相呼应。而他引用神话传说以及动物角度叙事则明显带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意识流是莫言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这在莫言早期的作品里就已经明显体现出来,比如他发表于1985年的《枯河》,小说运用了意识流的蒙太奇手法将过去与现实交融在一起,并且以儿童“小虎”的感觉描写代替叙事,令故事诗意化和梦境化。还有《爆炸》里的意象比喻,《球状闪电》里的慢镜头描写,《欢乐》里的自由联想等等,都是莫言意识流艺术的体现,莫言在运用意识流手法的过程中,兑现了自己对于仿梦小说的追求,形成了他独特的幻觉现实主义。莫言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是广泛的,不只局限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天堂蒜薹之歌》中对于农民被收各种花样的赋税的夸张描写就具有黑色幽默的风格;《幽默与趣味》写人进城市后变成猴子,则有着卡夫卡《变形记》的荒诞。但莫言并非单纯的借鉴,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极具探索精神,《十三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而他发表于1993年的《酒国》更是一部史无前例的创新实验性小说,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意识流是莫言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这在莫言早期的作品里就已经明显体现出来,比如他发表于1985年的《枯河》,小说运用了意识流的蒙太奇手法将过去与现实交融在一起,并且以儿童“小虎”的感觉描写代替叙事,令故事诗意化和梦境化。还有《爆炸》里的意象比喻,《球状闪电》里的慢镜头描写,《欢乐》里的自由联想等等,都是莫言意识流艺术的体现,莫言在运用意识流手法的过程中,兑现了自己对于仿梦小说的追求,形成了他独特的幻觉现实主义。莫言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是广泛的,不只局限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天堂蒜薹之歌》中对于农民被收各种花样的赋税的夸张描写就具有黑色幽默的风格;《幽默与趣味》写人进城市后变成猴子,则有着卡夫卡《变形记》的荒诞。但莫言并非单纯的借鉴,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极具探索精神,《十三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而他发表于1993年的《酒国》更是一部史无前例的创新实验性小说,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言
中国大陆真正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人是谁?
作家莫言,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莫言获奖: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原名管谟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201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7年,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莫言的太太是谁,干什么的?
谈到莫言的婚姻,贺立华说,莫言和他的妻子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有长长久久的感情。最初,喜欢现在的妻子,但是莫言不敢追求;后来,虽然莫言成为名气远扬的大作家,但他始终没有嫌弃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的妻子。
“莫言参军前,曾在一个棉花厂里上班,他那时看上了一个女孩,但是因为家境贫困,莫言始终没敢表白,直到莫言当上兵,他才觉得有‘资格’向女孩提亲,最后两人结为夫妻。”贺立华说。
《红高粱》被拍成电影后,莫言名声大噪,彼时,为照顾父母,莫言的妻子和女儿还在老家生活。“用现在的话说,莫言在当时拥有众多女粉丝,但他对待感情很专一,为了让女粉丝们死心,他毅然决然地把家人接到北京生活。”贺立华说。
因为妻子文化水平不高,莫言让她在家做全职太太。贺立华说,莫言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和妻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密不可分。“因为时间大多被写作占据,莫言所有的生活细节几乎都被妻子承包,也正是因为身边有妻子照顾,莫言才能集中精力进行创作。”
莫言结过几次婚
一次
莫言口碑很好还源于,早已是名人的他从不嫌弃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的妻子杜勤兰。
莫言儿时姓朱的同学,在莫言旧居前,向记者介绍:莫言的父亲管贻凡,很早给莫言许了一门亲。1976年,莫言当兵前,在一个城里打过工,曾认识了一个姑娘。但莫言父亲坚决不答应,从小就怕父亲的莫言,遵循婚约,和妻子在小屋成婚。后来,在这里生下女儿笑笑。在这20年,虽然莫言成为了中国著名大作家,但莫言从没有嫌弃妻子。
莫言经常说他的成功不在写作上,而是有个幸福的家。与妻子三十多年来,感情深笃。唯一的掌上明珠管笑笑,是莫言的最爱。
莫言是怎样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的
小时候的他曾在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吃,经济上的贫困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惨痛的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莫言6岁进校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到处分。小时候这种压抑的心理特征给他后来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莫言酷爱读书到了痴迷的程度。小学三年级时就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小学五年级时开始读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文革"爆发辍学在家,无书可读的时候他甚至读《新华字典》。 1976年,21岁的他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务。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处女作为《春夜雨霏霏》,后又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之后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5年,在学校学习期间,莫言发表了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了文坛的注意。 第二年,莫言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深受读者喜欢,被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有学者在研究新时期文学时指出,《红高粱》可谓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由此,历史题材的小说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与笔法。 在经历《红高粱》的写作高峰后,莫言一路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酒国》、《丰乳肥臀》等数部极具分量的长篇小说。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莫言以十年3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0位。2007年9月11日,"中国作家实力榜"发布,由包括朱大可、谢有顺、陈晓明在内的十位文学评论家共选出了58名作家上榜,其中莫言以9票高居榜首,余华、史铁生、阿来和王安忆以6票同居次席。 2009年,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他又推出新作《蛙》,该作品于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11月,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第一次全体会议投票选出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委会副主席。希望采纳小学生的作文,成了中学生的范文 莫言只是小学毕业,没有上到初中,可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作文曾被拿到了中学生的课堂里宣读,作为一种学习的范文。 莫言的作文很棒,记得第一次引起老师注意的作文,写的是一场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学校篮球比赛。每逢“五一”,小学里就举行体育盛会,有乒乓球、标枪、跳高、赛跑。写作文的时候,同学大部分都是走马观花,流水账一样把各种运动项目都写一遍。他另辟蹊径,别的比赛一笔带过,把绝大部分笔墨专门写篮球比赛,写怎样抢球,怎样运球,怎样投篮,受到了老师赞扬,当作范文全班宣读。 莫言受了表扬,一下子兴趣就上来了,天天盼着上语文课,因为那是他出风头的时候。后来,他经常在作文中虚构故事,而他的小学作文还被拿到中学里宣读,给中学生当范文。他回忆说,自己文学的开窍比别人多了一份觉悟,那就是对“虚构”的重视。 小时候推10圈磨才准看1页书 莫言嗜好读书,小时候冒着家长惩罚的风险读书,甚至出力推磨换书看,推10圈磨才能获准看1页书。在访谈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倩问:“您不能推1圈磨就看1页书吗?”莫言大声说:“我愿意人家不愿意啊!” 莫言仍然记得读《青春之歌》的那一天,朋友只准他借书一天,不管看不看完,第二天必须还书。怎么办,他跑到一个草垛上躲了起来,放羊这个“本职”工作被放到了一边,羊儿饿的咩咩叫,他读得忘乎一切,气得母亲要打他。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莫言读遍了周边10多个村庄的书籍。一天之内读完了的《青春之歌》,他至今记忆清晰,还记得书中的一些段落。回想以前,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感慨:“那些回忆都变成了我宝贵的资源。” 你们用眼睛看书时我在用耳朵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授奖词的关键词之一,就是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其实,这种熏陶从莫言的幼年就开始了。拿他的话说是:恐怖故事听多了,经常感到恐惧,吓得割草都割不着。可是,越恐怖越想听,越想听越恐怖。 漫长冬天,无以为乐,他就在村子里、炕头上听恐怖故事,听多了自己都乱寻思。恐怖故事方面,比如,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人在桥头走路,听到背后有人嘿嘿笑,可是回头又没有人。自己乱寻思方面,比如,一天晚上,莫言在自己的大门口,仿佛看到远处田野里有一个橘黄色的球,被两只狐狸抛来抛去。 当然,还有很多土匪豪杰的故事。这些民间故事、传说,最后都成了莫言创作的素材。一位幼时伙伴说:“咱小时候听到的那点儿事儿,都上你的书里去了!”在与同行交流时,莫言曾骄傲地说:“你们在用眼睛看书时,我是在用耳朵阅读!” 我看到野草燃起来,心里就高兴 在接受专访的时候,莫言透露了自己的一个爱好:喜欢到田野里,河滩上,把枯草烧成灰,一来让它们变成灰肥,二来也满足一下自己“想做点儿坏事的冲动”。莫言说:“在田野里烧草,既很快乐,又不犯法!” 这种独特的快乐,其来有自,绝非偶然。莫言从饥荒年代走来,“记忆最深的就是饿”,没粮食的时候,村民都挖野菜吃,有人因此得病、死亡。不仅粮食匮乏,连烧火的野草都是一个大问题,都弄不到。所以,今天的莫言回到乡村,看到田野里的秸秆,河滩上的野草,都枯萎在那,没人收捡,自己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感慨:“哎呀,这些东西怎么都堆在哪里没人要?” 所以,当莫言走近这些昔日的柴草,他就喜欢点火。他说:“我看到野草燃起来,心里就高兴。”
希望采纳
莫言的全部作品表
一、莫言的所有作品:
1、《白狗秋千架》
2、《红高粱家族》
3、《食草家族》
4、《酒国》
5、《檀香刑》
6、《透明的红萝卜》
7、《四十一炮》
8、《牛》
9、《十三步》
10、《会唱歌的墙》
11、《丰乳肥臀》
12、《生死疲劳》
13、《蛙》
14、《春夜雨霏霏》
15、《丑兵》
16、《为了孩子》
17、《售棉大路》
18、《民间音乐》
19、《岛上的风》
20、《雨中的河》
21、《球状闪电》
22、《金发婴儿》
23、《爆炸》
24、《枯河》
25、《老枪》
26、《秋水》
27、《筑路》
28、《草鞋窨子》
29、《欢乐》
30、《红蝗》
31、《天堂蒜薹之歌》
32、《复仇记》
33、《欢乐十三章》
34、《你的行为使我恐惧》
35、《父亲在民夫连里》
36、《白棉花》
37、《战友重逢》
38、《怀抱鲜花的女人》
39、《红耳朵》
40、《神嫖》
41、《夜渔》
42、《鱼市》
43、《翱翔》
44、《幽默与趣味》
45、《模式与原形》
46、《梦境与杂种》
47、《食草家族》
48、《神聊》
49、《霸王别姬》
50、《三十年前的一场长跑比赛》
51、《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
52、《白杨林里的战斗》
53、《一匹倒挂在杏树上的狼》
54、《会唱歌的墙》
55、《师傅越来越幽默》
56、《祖母的门牙》
57、《野骡子》
58、《司令的女人》
59、《藏宝图》
60、《儿子的敌人》
61、《沈园》
62、《红树林》
63、《檀香刑》
64、《倒立》
65、《良心作证》
66、《扫帚星》
67、《拇指拷》
68、《清醒的说梦者》
69、《罪过》
70、《什么气味最美好》
二、作者简介: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的所有作品表~
主要作品 《檀香刑》
《生死疲劳》
《丰乳肥臀》
《红高粱家族》
《透明的红萝卜》
《丰乳肥臀-增补版》
《藏宝图》
《四十一炮》
《天堂蒜薹之歌》
《拇指铐》
《白狗秋千架》
《莫言精选集》
《莫言作品精选》
《酒国》
《食草家族》
《白棉花》
《红树林》
《月光斩》
《老枪·宝刀》
《会唱歌的墙》
《司令的女人》
《良心作证》
《锁孔里的房间》
《什么气味最美好》
《传奇莫言》
《莫言散文》
《莫言中篇小说选》
《莫言王尧对话录》
希望能帮到你
仿写莫言的影响我一生的母亲作文200字
在获奖感言中,莫言以一种朴实而近乎憨厚的语言,向我们叙述了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他从自已的母亲讲起:“ 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
莫言的语言接近地气,充满着乡土气息,这个关于母亲的小故事,非常生动娓娓道来,让我在感动中眼泪就在眼眶里直打转转,是莫言的母亲,用她那坚毅和宽慰的性格感染和熏导着莫言.由于辍学,莫言成了小学都没毕业的孩子,面对饥饿、孤独、他学会了坚毅和刚强,学会了向广阔天地里的生灵倾诉,并由此放纵想象来给母亲讲故事,又用这种想象去宽慰母亲的心灵,这就逐渐成了他的创作源泉.
仿写莫言的对母亲的诉说 作文 600字
于 12 月 8 日凌晨,我欣喜地看着获 诺贝尔文学奖的 莫言,身着一身中山装,在瑞典学院进行约为 45 分钟的演讲,此次演讲的主题为《讲故事的人》。莫言 准备了两天的故事讲完后,听 演讲 的人全体起立,用持续近 3 分钟的雷鸣般掌声向莫言致敬。在获奖感言中,莫言以一种朴实而近乎憨厚的语言,向我们叙述了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他从自已的母亲讲起:“ 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莫言的语言接近地气,充满着乡土气息, 这个关于母亲的小故事,非常生动娓娓道来,让我在感动中眼泪就在眼眶里直打转转,是莫言的母亲,用她那坚毅和宽慰的性格感染和熏导着莫言。由于辍学,莫言成了小学都没毕业的孩子,面对饥饿、孤独、他学会了坚毅和刚强,学会了向广阔天地里的生灵倾诉,并由此放纵想象来给母亲讲故事,又用这种想象去宽慰母亲的心灵,这就逐渐成了他的创作源泉。我觉得 莫言在演讲中毫不禁忌其所讲故事的平常与平凡,也毫不掩示自已的文化水平低,他并不去埋怨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和悲哀,不去指责和贬损社会的盐咸醋酸,认为不要把社会的沉重和阴暗的东西强加在文学上,文学的本意就是讲述故事反映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作家 蔡骏说“最强烈的感受是:真实。他讲述的每一个细节都显得诚恳动人,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发表一些空话、大话。而莫言在文中对自己的母亲对自己人生意义的讲述,尤为让我感动。”对此,我也有同感。莫言作品中的人物,几乎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形象和亲朋好友们的影子,一些朴朴实实的中国人。 莫言在演讲中谈到了高密东北乡,谈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谈到了母亲和家人”。 欧洲孔子学院院长罗多弼直言中国需要更多的像莫言一样会讲故事的人,他喜欢听莫言讲故事,说:“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界来说,意味着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