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南后街

时间:2024-03-06 07:48:00 编辑:阿旭

三坊七巷为什么能成为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 “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承担了福州“三坊七巷”古建壁画保护三期项目。福州“三坊七巷”建筑群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其保护工作也被列入国家文物局重点支持的文物保护重大实施项目之一。古建筑壁画保护修复、古建筑缺失壁画标识性绘制等一、二期文物保护实施项目。在项目实施中,省文保院的科研人员通过对“三坊七巷”以及福州当地居民认可和赞誉。2010年11月,福州三坊七巷管委会专门发来感谢信,高度评价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的文物保护工作对福州“三坊七巷”申报世界遗产所做出的贡献。据介绍,福州“三坊七巷”古建壁画保护三期项目包括13处古建筑的400余平方米壁画的保护、修复和标识性绘制工作,其中涉及的“刘家大院”在 “三坊七巷”壁画保护项目组组长杨秋颖研究员的带领下,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克服种种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甚至周末、节假日都不休息,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确保将真实的历史风貌尽快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三坊七巷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福州市三坊七巷,作为中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三坊七巷为什么是世界遗产?

不是世界遗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南后街的故居祠堂

南后街周围分布了许多名人故居或祠堂,其中对外开放的故居有严复故居、冰心和林觉民故居等近5处,其余的还在整修中。在南后街口(南)附近的澳门路上还有林则徐祠堂。 景区地点:福建省福州市郎官巷80号简介:严复——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严复的译著——《天演论》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之第一文。严复故居坐落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这里诞生了几十名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人物。1992年,福州市政府将严复故居公布为应当保护的名人故居。2001年由上海大唐美术公司捐赠100万元将其修复和陈列布展。2003年1月8日,在严复诞辰149周年时,免费向社会开放。 景区地点: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86号(南后街北口,双抛桥东侧)简介:冰心的故居,也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故居位于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觉民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厅与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昔时种植腊梅。小厅有门东通“紫藤书屋”。在林觉民就义后,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谢家便买了此居,民国建立前后,冰心(谢婉莹)曾居此。而且近代才女林徽因(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夫婿梁思成)作为林觉民的侄女曾在此居住。一处民居住三个名人,当然有特殊意义了。 景区地点:宫巷西段北侧26号。简介:沈葆桢故居始建于明天启年间,清同治年间,沈葆桢购置后加以修葺。沈葆桢(1820-1879),字幼丹,林则徐之婿,曾任江西巡抚、福建船政大臣、两江总督。其故居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雕饰富丽,集中明、清两代建筑风格于一体,是明、清时期福州典型的豪门住宅。占地面积2800多平方米,周围风火墙,前后三进,一列倒朝,木构建筑,每进均有围墙分隔,建筑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 景区地点:福州市鼓楼区澳门路16号简介:福州的林则徐祠堂位于今澳门路,额称“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大的牌楼式的大门樯,气势凌空。大门前有一对石狮拱护,栩栩如生。入大门是“仪门厅”,中间石铺甬道,有楹联曰:“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令人高山仰止,感佩万端。“林文忠公祠”是于1982年改为“林则徐纪念馆”的,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街的门墙新匾“林则徐纪念馆”,又左匾“中兴宗衮”,右匾“左海伟人”。福州市人民教育委员会以“林则徐纪念馆”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基地。这里在福州人民,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个硕大的丰碑祠门朝东,第一道为枣红色屏墙,设左右边门,额题“中兴宗衮”、“左海伟人”,内壁嵌“虎门销烟”大型浮雕。第二道为牌楼形门墙,中为正门,额题“林文忠公祠”。进门为庭院,左右为回廊,正中有石道通仪门厅。仪门厅为悬山式,3开间,厅后有石道通御碑亭。亭为正方形,重檐九脊顶,内有3座青石碑成品字形排列,一为圣旨,一为祭文,一为碑文,皆为林则徐卒时所赐。亭北有祠厅,自成院落,门额题“树德堂”。厅正中祀林则徐塑像,上挂道光十九年(1839)皇帝御书“福寿”匾额,旁有名人题联。像前有一精刻青石供案。壁上悬有林则徐所撰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祠堂内还有鱼池、假山及曲尺楼、竹柏轩等建筑,清静幽美。经过2008-2009年一年多的紧张布展,整修过的林则徐纪念馆已经于2009年6月3日(即虎门销烟170周年纪念日当天)正式对外免费开放。修缮后纪念馆展览总面积由原来的3500平方米扩大到8500平方米,扩大了1倍多,原有的林文忠公祠恢复了祠堂功能。福建省林则徐研究会秘书长翁纪阳介绍,新的林则徐专题展览打破传统,不按照纪年的顺序,突出林则徐的人格魅力,与大事件结合,布置了5个主题陈列。分别是:矢志报国的闽都赤子、清正务实的社稷名臣、放眼世界的左海伟人、举世共仰的禁毒先驱、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共展出文物100多件,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鸦片战争中的火药缸(全国仅2件),以及林则徐亲笔书写的四条屏对联,另有复制的一品官服,林公任陕西巡抚时在浦城小住留下的五块匾额等,这些珍贵文物经过了1年多的征集。游览其中,除了能欣赏“湖广总督衙门”、南后街乡亲欢迎林公回乡、林公流放到新疆坎儿井等逼真的场景外,还可以一睹林则徐的亲笔书画、信札、奏折等实物。最有特色的是用高科技多媒体演示手法表现的“虎门销烟”场景,200多平方米的展示大厅内,100多名仿真人,惟妙惟肖,中间是林则徐在众多官员的陪同下,高举右手,宣布虎门销烟的开始;左侧是几十名工人抬着鸦片,投入销烟池中,场景利用投影制造水面波动效果。 (闽都民俗文化大观园)“闽都民俗文化大观园”位于福州南后街蓝建枢故居,由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与福建省读一民间珍藏馆共同举办,展出数千件福州民俗器物。蓝建枢故居位于吉庇巷与南后街的交叉处,是一座清代建筑物。民国时期修葺过,建筑面积1029平方米。蓝建枢故居在吉庇巷、南后街均开有大门。主座二进,坐北朝南,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前后天井,左右厢房。花厅坐东朝西,采用青砖与木料混合结构,为中西式结合的古建筑。想看看旧时“大宅院”厅堂是如何布置的,不妨到蓝建枢故居探个究竟。

福州南后街有什么样的古街文化

花灯文化
南后街的花灯始于宋,盛于明清。花灯具有观赏、祈求吉利和增添喜气的功用,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传承千年。早在宋代,福州的花灯就很有名了,据宋《武林旧事》载,福州用纯白玉镶嵌的花灯“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在入京参展的花灯中被列为上品。当时全国各地都有制作花灯,苏州和福州最好,福州更在苏州之上。说明福州制灯工艺水平之高。福州素有送灯的习俗。因“灯”与“丁”福州方言是同音,送灯意谓“添丁”。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场,南后街是制作售卖春节花灯的最大集市。早年福州女儿出嫁,不论有否生育,娘家都得送灯,没生育就送“观音送子”灯或“天赐麟儿”灯,孩子出生了第二年就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以后送“橘”灯,有几个孩子就送几盏,一直送到小孩16岁为止。有的生两个送三盏,多的一盏叫“出头灯”,希望小孩出人头地。居住在宫巷的清嘉庆举人、林则徐好友杨庆琛的《榕城元夕》竹枝词对此有生动的描写。词曰:“天赐麟儿绘彩缯,新娘房中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娘家来送灯。”福州童谣有:“正月元宵灯,外婆疼外甥(孙),送来红红橘子灯,吉利又添丁。”   南后街的灯市旧俗在正月初三开始,一直到十五闭市,其中以初八至十二最为热闹,民谚有“元宵只看初八灯”之说,因正月十三夜是“上纸盲”(“花灯”之意),娘家人送灯必须赶在十三前。元宵之夜大人为孩子点燃花灯加入邻里儿童的迎灯队伍中,每年的元宵夜成了儿童的欢乐之夜。
民俗雕塑
福州民俗雕塑是南后街新增加的景观。这些作品安置在街头空地处、新植的大树下,塑造的人物比真人略大,情景道具具有福州传统行业特色。   雕版印刷,刻画了一位老师傅坐在桌前雕刻印书模板,板上的字清楚可见,边上还立着一位看书的年轻人。   制作花灯,刻画了一位老师傅在扎花灯,一个孩童在一边骑竹马,一手提灯笼。他们的身后木门上挂着各式纸灯笼。   古家俱制作,雕刻的是两位木工师傅在凿刻窗花和制作太师椅。   当铺,塑造了柜台后,一位戴着花镜的当铺老板,手举算盘,高高在上;柜台下,一个穷人来典当。   历史上,三坊七巷居民多为缙绅官眷、巨商富户,因而南后街集中了大量书坊、裱褙店等,传统的文化氛围极为浓厚。
老铺和名店
同利肉燕老铺 “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 桐口粉干,据史料记载:福建在二百多年前创用手工制作粉干,以后传于两广等南方诸省。最初的产品桐口粉干称“尤溪粉”,产地在今天的尤溪县。后来,闽江下游的桐口乡人学得了“尤溪粉”的制法,在生产过程中选料更为讲究,工艺不断改进,逐渐突出了自己的特色,“桐口粉干”扬名海内外。 大福星鱼丸 ,和肉燕一样,鱼丸也是福州人餐桌上的一道名菜。“没有鱼丸不成席”,从这句俗语中变可知福州人对鱼丸的偏爱。 等等
故居祠堂
概述
  南后街周围分布了许多名人故居或祠堂,其中对外开放的故居有严复故居、冰心和林觉民故居等近5处,其余的目前还在整修中。在南后街口(南)附近的澳门路上还有林则徐祠堂。
严复故居
  景区地点:福建省福州市郎官巷80号   简介:严复——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严复的译著——《天演论》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之第一文。严复故居坐落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这里诞生了几十名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人物。1992年,福州市政府将严复故居公布为应当保护的名人故居。2001年由上海大唐美术公司捐赠100万元将其修复和陈列布展。2003年1月8日,在严复诞辰149周年时,免费向社会开放。
冰心林觉民故居
  景区地点: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86号(南后街北口,双抛桥东侧)   简介:冰心的故居,也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故居位于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觉民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厅与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昔时种植腊梅。小厅有门东通“紫藤书屋”。在林觉民就义后,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谢家便买了此居,民国建立前后,冰心(谢婉莹)曾居此。而且近代才女林徽因(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夫婿梁思成)作为林觉民的侄女曾在此居住。一处民居住三个名人,当然有特殊意义了。
沈葆桢故居
  景区地点:宫巷西段北侧26号。   简介:沈葆桢故居始建于明天启年间,清同治年间,沈葆桢购置后加以修葺。沈葆桢(1820-1879),字幼丹,林则徐之婿,曾任江西巡抚、福建船政大臣、两江总督。其故居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雕饰富丽,集中明、清两代建筑风格于一体,是明、清时期福州典型的豪门住宅。占地面积2800多平方米,周围风火墙,前后三进,一列倒朝,木构建筑,每进均有围墙分隔,建筑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
林则徐祠堂
  景区地点:福州市鼓楼区澳门路16号   简介:福州的林则徐祠堂位于今澳门路,额称“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大的牌楼    林则徐祠堂
式的大门樯,气势凌空。大门前有一对石狮拱护,栩栩如生。入大门是“仪门厅”,中间石铺甬道,有楹联曰:“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令人高山仰止,感佩万端。   “林文忠公祠”是于1982年改为“林则徐纪念馆”的,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街的门墙新匾“林则徐纪念馆”,又左匾“中兴宗衮”,右匾“左海伟人”。福州市人民教育委员会以“林则徐纪念馆”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基地。这里在福州人民,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个硕大的丰碑   祠门朝东,第一道为枣红色屏墙,设左右边门,额题“中兴宗衮”、“左海伟人”,内壁嵌“虎门销烟”大型浮雕。第二道为牌楼形门墙,中为正门,额题“林文忠公祠”。   进门为庭院,左右为回廊,正中有石道通仪门厅。仪门厅为悬山式,3开间,厅后有石道通御碑亭。亭为正方形,重檐九脊顶,内有3座青石碑成品字形排列,一为圣旨,一为祭文,一为碑文,皆为林则徐卒时所赐。   亭北有祠厅,自成院落,门额题“树德堂”。厅正中祀林则徐塑像,上挂道光十九年(1839)皇帝御书“福寿”匾额,旁有名人题联。像前有一精刻青石供案。壁上悬有林则徐所撰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