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简介英雄事迹100字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他平生塞北江南行遍,“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元末明初,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商品贸易兴盛。日本的一些武士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他们所到之处,屠杀居民,洗劫财货,无恶不作。明朝的一些奸商、海盗与倭寇勾结,为虎作伥、趁火打劫,沿海各地深受其害。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遣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侵犯。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他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万多人,进行严格训练。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戚继光还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戚继光统领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万余人,烧毁敌寇船只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戚继光的光荣事迹简单介绍故事,100字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关于戚继光的很短的故事
1、戚继光的舅舅恃长辈的身分,不肯听从戚继光的号令,违反军纪。戚继光秉公处理,按照军法,当着军中将士之面,严厉审问和惩罚了亲舅。
当天晚上,他又把舅舅请来,对他说:“你是长辈,按辈份说,我不能处罚你。但是军队不能不讲纪律,没有严明的纪律就不是戚家军了,所以要请你谅解。”他的舅舅非常感动,表示以后一定遵守戚家军的纪律,决不破坏。
2、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继光率领所部九战九皆,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倭寇们心惊胆战,给戚继光取了个名字叫“戚老虎”。次年夏,率戚家军南下福建,荡平倭寇在横屿、牛田、林墩的三大巢穴。嘉靖四十二年(1563),与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等人取得平海卫大捷。次年,升总兵官,镇守福建全省及浙江金华、温州两府。是年11月,倭寇2万人围攻仙游,戚继光“用寡击众,一呼而辄解重围;以正为奇,三战而收全捷。”从此,戚家军威振中国海疆,倭寇望风而逃,危害已久的倭患终被荡平。
3、闽东北傍海的山区,自古聚落着众多畲族村寨,山中林木茂密,野果繁生,猕猴成群。因畲家温良恭谦,从不伤害猴子,故山猴亦不惧人,常向畲人讨吃。
传说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屡屡侵犯我闽浙沿海一带,畲、汉百姓深受其害。名将戚继光奉命引兵进驻闽东北沿海地区剿倭。一日深夜,戚继光正在帅帐内秉烛释读兵书,忽听帐外人声沸噪,忙冲出帐外查问,军校们怯怯回话,说是一面军中指挥作战的大皮鼓被偷盗。戚将军怒按剑柄,正欲治罪属下。忽有隆隆鼓声传入耳际,借着月光,循声望去,依稀可辨不远处的山坡上,一老猴王正有板有眼地擂着大皮鼓,而一群猴子、猴孙们则学着戚家军白天在野外演练排阵的架势。戚帅计上心来。次日将士们遵命捕捉了许多山猴置于笼内,并安放在校场边,让猴子天天观看将士们操练,同时赐予猴子们优厚的待遇。戚帅又遣调驯猴人训练猴子和使用发射火器。数月,一支令行禁止的猴军诞生了。
倭寇再次来犯,戚帅把军队埋伏于山林中,把火器分发给猴兵,正当倭寇在山谷中安营扎寨,埋锅造饭不及半熟之时,指挥的军鼓响起,猴兵纷纷串入敌营,放起火来,敌阵中火烧连营,倭寇纷纷抱头鼠窜。戚帅挥军掩杀,不足半个时辰,全歼倭寇
戚继光的英雄事迹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岁的戚继光因祖先军功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始了他长达40年的军旅生涯。三十二年(1553年)晋都指挥佥事,设署登州水城太平楼前,总督山东沿海备倭。在任期间,所辖海疆肃靖,人民安然。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调往倭患猖獗的浙江,走上了抗击倭寇主战场的最前线。他招募金华、义乌矿工,编练戚家军,创鸳鸯阵,率领戚家军转战于宁波、台州、温州诸府沿海,给倭寇以毁灭性的打击。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浙江境内倭患平定,戚继光又奉调挥师南下,两度援闽,扫荡福建沿海倭患,并一度进入广东境内剿倭。隆庆元年(1565年),终于肃清东南沿海倭患。在长达十年的东南抗倭生涯中,他历任都司佥事、参将、都指挥使、副总兵、都督佥事、都督同知、总兵诸职,防地自宁波始,渐次南移,终至福州。由镇守一隅防务进而镇福建全境并浙江金、温二府地方,督水陆诸戎务。大小百余战,所向无敌,"戚家军"威名响誉天下。荼毒百姓数百年的东南沿海倭患从此基本平定。
隆庆元年(1565年),戚继光奉调北上,官拜总理,旋兼总兵,负责京师外围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练兵事务,总督防务。在任期间,他修长城,建敌台,编练辎重营,备制火器,并创造了一套步、骑、车协同作战的战略战术,使长城沿线防务"为诸边冠",多次有效地抵御来自关外的侵略。长期困扰明廷的来自关外鞑靼骑兵入侵的压力随之解除,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功升实级大都督,晋太子太保,兼少保。
万历十一年(1584年),戚继光调任广东。两年后称病引退,还居故里;万历十五年(1588年)1月29日凌晨,这位驰骋疆场40年的老将军溘然长逝。
戚继光的英雄事迹有那些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岁的戚继光因祖先军功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始了他长达40年的军旅生涯。三十二年(1553年)晋都指挥佥事,设署登州水城太平楼前,总督山东沿海备倭。在任期间,所辖海疆肃靖,人民安然。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调往倭患猖獗的浙江,走上了抗击倭寇主战场的最前线。他招募金华、义乌矿工,编练戚家军,创鸳鸯阵,率领戚家军转战于宁波、台州、温州诸府沿海,给倭寇以毁灭性的打击。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浙江境内倭患平定,戚继光又奉调挥师南下,两度援闽,扫荡福建沿海倭患,并一度进入广东境内剿倭。隆庆元年(1565年),终于肃清东南沿海倭患。在长达十年的东南抗倭生涯中,他历任都司佥事、参将、都指挥使、副总兵、都督佥事、都督同知、总兵诸职,防地自宁波始,渐次南移,终至福州。由镇守一隅防务进而镇福建全境并浙江金、温二府地方,督水陆诸戎务。大小百余战,所向无敌,"戚家军"威名响誉天下。荼毒百姓数百年的东南沿海倭患从此基本平定。
隆庆元年(1565年),戚继光奉调北上,官拜总理,旋兼总兵,负责京师外围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练兵事务,总督防务。在任期间,他修长城,建敌台,编练辎重营,备制火器,并创造了一套步、骑、车协同作战的战略战术,使长城沿线防务"为诸边冠",多次有效地抵御来自关外的侵略。长期困扰明廷的来自关外鞑靼骑兵入侵的压力随之解除,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功升实级大都督,晋太子太保,兼少保。
万历十一年(1584年),戚继光调任广东。两年后称病引退,还居故里;万历十五年(1588年)1月29日凌晨,这位驰骋疆场40年的老将军溘然长逝。
戚继光的英雄事迹
戚继光作为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传奇将领,南征倭寇、北御鞑靼,他和他所率领的戚家军取得了“自成军起,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的辉煌战绩,而他也得到了朝廷应有的回报,最终到太子少保,位极人臣,可谓是风光无限。戚继光是将门世家,父亲在山东做军官。当时,日本鬼子经常侵扰我国沿海地区,残杀中国军民。当时倭患最严重的是浙江地区,朝廷将戚继光派到浙江担任将军,到岗后戚继光组建了自己的戚家军,发明了鸳鸯阵,开始了战无不败的辉煌战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最终却落得了一个凄凉的晚景。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居正。当时明朝的政治环境非常黑暗,想干大事都要巴结大官。戚继光在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下,攀上了朝廷宰相张居正。他投张居正所好,送很多美女钱财过去,看到戚继光这么体贴,张居正也非常高兴,对戚继光很提携。抗倭胜利后,张居正将戚继光调任蓟辽总兵官。戚继光在北方边境防守蒙古人非常成功,朝廷封他当国防部长和少保的官职。 所以戚继光一直都是张居正的亲信,当然他们两个都是相互利用而已,戚继光想利用张居正做事情拿战功,而张居正也需要有这么个人做出事情了给皇帝看,也满足了自己的利益需求,好在戚继光是个做事的人,把每个事情都做得漂漂亮亮。张居正确实是非常看重戚继光,下属不听话,就给他换,搭档合不来,也换,戚继光和上司处不拢,还是换,这样七整八弄,把戚继光搞成了一个无人敢惹的角色,当然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戚继光打胜仗奠定了坚实基础,戚继光也确实不负张居正的厚望,以赫赫战功对张居正的重用做出了最好的回报。然而,张居正和戚继光的蜜月期到万历十年就结束了,因为张居正死了。张居正死后不久,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清算开始,对张居正实在是痛恨到了极点的万历皇帝,在清算张居正上真可谓是不遗余力,凡是和张居正有瓜葛的他都要反对,这样清算下来,最终就坑到了戚继光。平心而论,戚继光确实没犯什么错,反而在任上兢兢业业,将边境守得好好的,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张居正是宰相,谁都想攀高枝,当然也就成为张居正的党羽了。因此,万历十年,戚继光就被调离北方到广东任职去了,虽说级别不变,但今时不同往日,他已失去了朝廷的信任,对此,戚继光也清楚,但能有什么办法呢?那就去吧,到了晚年,连看病买药的钱都没有了,一代名将就这样坠落了,最终在孤独寂寞中离开人世。
关于戚继光的短故事。
戚继光训练猴子使用火器,观看将士操练,偷袭倭寇,大获全胜。
一日深夜,戚继光正在帅帐内秉烛释读兵书,忽听帐外人声沸噪,忙冲出帐外查问,军校们怯怯回话,说是一面军中指挥作战的大皮鼓被偷盗。戚将军怒按剑柄,正欲治罪属下。忽有隆隆鼓声传入耳际,借着月光,循声望去,依稀可辨不远处的山坡上,一老猴王正有板有眼地擂着大皮鼓,而一群猴子、猴孙们则学着戚家军白天在野外演练排阵的架势。戚帅计上心来。次日将士们遵命捕捉了许多山猴置于笼内,并安放在校场边,让猴子天天观看将士们操练,同时赐予猴子们优厚的待遇。戚帅又遣调驯猴人训练猴子和使用发射火器。数月,一支令行禁止的猴军诞生了。倭寇再次来犯,戚帅把军队埋伏于山林中,把火器分发给猴兵,正当倭寇在山谷中安营扎寨,埋锅造饭不及半熟之时,指挥的军鼓响起,猴兵纷纷串入敌营,放起火来,敌阵中火烧连营,倭寇纷纷抱头鼠窜。戚帅挥军掩杀,不足半个时辰,全歼倭寇。
戚继光抗倭简短概括小故事
戚继光回到浙江后,从日本国本土而来的新的倭寇又伺机侵略,他们人数日益壮大以后,袭击兴化,但围攻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攻下来。而此时刘显派了八个人带着书信到兴化传达信息,被倭寇拦杀,倭寇就换上刘显使者的服饰骗开城门,趁机攻陷了兴化城。倭寇攻陷兴化后,刘显率兵逼近兴化,但因为兵少,刘显不敢擅自攻城,却因此被弹劾,背负罪名。而福建总兵俞大猷也表示需要有大军合围。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以谭纶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前来支援,而都指挥欧阳深却中了倭寇埋伏搏战而死,倭寇遂占据平海卫。四月,戚继光率领浙江兵前来支援。戚继光到后,谭纶立刻筹备对倭寇的总攻,先在各海道上环立栅栏阻断倭寇归路,而后谭纶以刘显为左军,俞大猷为右军,谭纶自领中军,以戚继光为先锋,围攻平海卫,一举告破,斩首两千余级,戚继光等率兵追击,倭寇道路不通,又被斩杀三千多人。于是刘显等复兴兴化。朝廷以戚继光先前横屿大战,录前后战功,以戚继光为都督同知,世廕千户,代替俞大猷为总兵。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英雄事迹100~50字
南征倭寇:倭寇进犯乐清、瑞安、临海等地,戚继光率军前往救援,但因为道路隔绝而没有来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继光的罪。而后,汪直余党作乱于岑港,戚继光与俞大猷两军会合,前往围攻。但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来,于是朝廷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罢免,让其带罪杀敌。驻守在岑港的倭寇抵御不住戚继光与俞大猷的进攻,于是打算逃走。倭寇造好了大船,准备驾船夜遁,俞大猷和戚继光趁机发动进攻,击沉倭寇大船,余党向闽南逃窜。 从岑港逃走的倭寇又在台州烧杀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人弹劾戚继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有通倭的嫌疑。正要准备治罪,戚继光却因平定汪直的功劳而复官,让戚继光守卫守台、金、严三郡。戚继光到浙江赴任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于是戚继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继光的指导训练下,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戚继光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器、兵械、战舰等装备,戚家军因此名闻天下。扩展资料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戚继光镇守蓟门时期,根据北方游牧民族擅长骑兵作战的特点,建立了车营来克制骑兵,每四人推一辆战车,战车里放置拒马器和火器。战斗时,将战车结成方阵,马步军以战车为掩护,先用火器进行远距离攻击,敌人的骑兵靠近后步兵使用拒马器列于阵前,用长枪刺杀。敌人败北后,派骑兵对其进行追击。戚继光又在阵后置辎重营,选南兵为先锋,入卫兵主策应,本镇兵专门负责防守,戚继光一军节制精明,器械犀利,使得蓟门成为当时边境第一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戚继光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五十字。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戚继光7岁入学读书。有一次父亲问他:“你的志向是什么?”戚继光答道:“读书。”父亲说:“读书在于懂得忠孝廉节四个字,不然读书有什么用?”戚继光天天面对着“忠孝廉节”这四个字,刻苦读书。扩展资料“忠孝廉节”当然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多少官吏能做到忠于国家、孝顺父母、为官廉洁、讲求气节呢?戚景通让他儿子从小以这四个字为座右铭,时时约束自己,实在是难能可贵。戚景通辞官回家以后,见到自己已住多年的房屋破败不堪,决定修缮一下。他让工匠做四扇雕刻花纹的窗户,安装在两间房上。工匠却对戚继光讲:“公子家是将门,住房应当讲究一点,还是安装十二扇雕刻花纹的窗户吧!”戚继光向父亲提出了这个意见。戚景通严厉斥责儿子说:“你长大成人如能保住这份产业来供奉祖宗,使我能对得起前辈,你还能带着全家在这里住下去,不然的话,贪图荣华,这点产业也保不住。四扇雕花窗子足够了。”戚继光听到这些批评默默地想了好久。
戚继光的故事(作文不少于400字)
1、戚继光的舅舅恃长辈的身分,不肯听从戚继光的号令,违反军纪。戚继光秉公处理,按照军法,当着军中将士之面,严厉审问和惩罚了亲舅。
当天晚上,他又把舅舅请来,对他说:“你是长辈,按辈份说,我不能处罚你。但是军队不能不讲纪律,没有严明的纪律就不是戚家军了,所以要请你谅解。”他的舅舅非常感动,表示以后一定遵守戚家军的纪律,决不破坏。
2、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继光率领所部九战九皆,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倭寇们心惊胆战,给戚继光取了个名字叫“戚老虎”。次年夏,率戚家军南下福建,荡平倭寇在横屿、牛田、林墩的三大巢穴。嘉靖四十二年(1563),与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等人取得平海卫大捷。次年,升总兵官,镇守福建全省及浙江金华、温州两府。是年11月,倭寇2万人围攻仙游,戚继光“用寡击众,一呼而辄解重围;以正为奇,三战而收全捷。”从此,戚家军威振中国海疆,倭寇望风而逃,危害已久的倭患终被荡平。
3、闽东北傍海的山区,自古聚落着众多畲族村寨,山中林木茂密,野果繁生,猕猴成群。因畲家温良恭谦,从不伤害猴子,故山猴亦不惧人,常向畲人讨吃。
传说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屡屡侵犯我闽浙沿海一带,畲、汉百姓深受其害。名将戚继光奉命引兵进驻闽东北沿海地区剿倭。一日深夜,戚继光正在帅帐内秉烛释读兵书,忽听帐外人声沸噪,忙冲出帐外查问,军校们怯怯回话,说是一面军中指挥作战的大皮鼓被偷盗。戚将军怒按剑柄,正欲治罪属下。忽有隆隆鼓声传入耳际,借着月光,循声望去,依稀可辨不远处的山坡上,一老猴王正有板有眼地擂着大皮鼓,而一群猴子、猴孙们则学着戚家军白天在野外演练排阵的架势。戚帅计上心来。次日将士们遵命捕捉了许多山猴置于笼内,并安放在校场边,让猴子天天观看将士们操练,同时赐予猴子们优厚的待遇。戚帅又遣调驯猴人训练猴子和使用发射火器。数月,一支令行禁止的猴军诞生了。
倭寇再次来犯,戚帅把军队埋伏于山林中,把火器分发给猴兵,正当倭寇在山谷中安营扎寨,埋锅造饭不及半熟之时,指挥的军鼓响起,猴兵纷纷串入敌营,放起火来,敌阵中火烧连营,倭寇纷纷抱头鼠窜。戚帅挥军掩杀,不足半个时辰,全歼倭寇
求戚继光、郑成功、渥巴锡的介绍!(400字左右)
戚继光(1528-11-12-1588-01-05)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戚继光生于山东济宁。父戚景通,世代为官,嘉靖17年,戚继光10岁继承其父爵,官居四品。嘉靖28年(1549)参加武举,在考试时庚戍之变发生,于是戚继光被分配到蓟门。与鞑靼军战斗后写下了《备俺答册》。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少时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三十四年,调任浙江都司佥事。旋进参将。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今浙江临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三府。时浙江多被倭患,而旧军素质不良。戚继光招募农民和矿徒,组成新军。严明纪律,赏罚必信,并配以精良战船和兵械,精心训练;他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审情度势,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十一人为一队,配以盾、矛、枪、狼筅、刀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称为“戚家军”。戚继光与俞大猷齐名。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汉族,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史书记载他“少年聪敏,英勇有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明绍宗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但当时台湾因为处于热带再加上卫生条件比较差,郑成功到了台湾没多久就染上了疫病,并于1662年6月23日(农历五月初八)病逝,在世38年。 渥巴锡(1743-1775) 清代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阿玉奇汗曾孙。乾隆二十六(1761)年继汗位。17世纪30年代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尔扈特迁徙至伏尔加河流域一带,渥巴锡出生于俄国。沙皇俄国趁渥巴锡未成年,强行将土尔扈特部汗之下的权力机构王公会议(扎尔固)隶属于沙俄政府外交部控制,派特使直接管辖。同时,又任命他的堂侄策伯克多尔泽为扎尔固首脑,以其钳制汗。强迫土尔扈特人致奉东正教,强行征召土尔扈特人入伍。乾隆三十二年,渥巴锡曾酝酿返归中国,因内奸泄密未能成行。次年渥巴锡亲率2万士兵赴高加索,参加对土耳其的战争,以麻痹沙俄当局。三十五年秋,他自土耳其战场回来,与伯克多尔济计议返回中国。不久,秘密召集六首领会议,通过东迁计划及宣誓。三十六年正月,渥巴锡率伏尔加河南岸土尔扈特部3.3万余户,16.9万人,赶畜群,携辎重,自伏尔加河下流起程归国。居住于北岸的1.4万户土尔扈特部因来不及会合,未能成行,后为俄国卡尔梅克人。沿途经过多次战争,加之长途跋涉,疾病饥饿,人员伤亡很大,于翌年六月,约七八万人回到伊犁。渥巴锡向清政府敬献明永乐八年(1410)汉篆敕封玉印及玉器,自鸣钟时刻表、拉古尔木碗等物,以示归属诚意。清政府予以妥善安置了游牧地及发放救济的衣服、牲畜、帐篷、口粮、茶叶等。同年九月,渥巴锡于热河木兰围场(今河北省围场县)朝觐乾隆帝,并于避暑山庄万树园被赐宴。乾隆帝于普陀宗乘庙内树立了由他亲自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碑。他被封为卓哩克图汗,领乌讷恩索诛克图盟旧土尔扈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