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是: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出自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全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为何说杜甫是情圣?
欢迎关注百家号《写乎》,您的足迹就是《写乎》!文/宋执群(一组古装图)【作者简介】宋执群,生于一九六零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梅雨》《望海门》,长篇文化散文《锦上姑苏》等。【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一)一生中仅有的狂喜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的一个傍晚,一个青年书生冒着凄风苦雨,奔跑在川东南一条小河畔,向着芦荡深处急切地寻找,要把一个消息告诉那个在江湖中漂泊的老人。因为他知道,只有这个消息才能让那个老人摆脱孤苦无依的困境。果然,当那个蜷缩在船舱中的老人得知“安史之乱”结束时,仿佛只愣了一秒钟,便像个小伙子一样从船舱中跃出,孩子般手舞足蹈起来,全然不顾妻儿惊诧的目光。片刻之后,他就在惊喜若狂的风雨中脱口而出一首不朽的诗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就是中唐最大的诗人杜甫。他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告诉妻子,朝廷胜利了,“安史之乱”平定了,我们还有什么好发愁的呢?赶快收拾行囊吧,我们可以回家了!这可能是一生苦逼的杜甫情感最外露最炸裂的一首诗。看看,“喜欲狂”、“放歌”、“纵酒”,杜甫什么什么时候这么快意张扬过?即便喝酒,我们熟悉的杜甫也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呀。但这一次,诗人豁出去了,在“青春作伴”“下襄阳向洛阳”的想象中,用56个汉字作为音符,奏响了心中希望的旋律。(二)青春不再怎还乡?为什么“安史之乱”的结束能让老年的杜甫如此激动?因为他在这场动乱中经受的苦难太多了,因为他企盼这个喜讯太久了。此前,他已在这场动乱中流浪漂泊了漫长的八年时光。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潼关失守,唐玄宗匆忙向蜀地逃亡。当时,正在?州羌村的杜甫闻讯后即刻启程,试图北上延州(今延安),经芦子关奔赴灵武,投效唐肃宗。临行之前,他的小儿子饿死了。上路不久又被叛军俘获,被押解至长安,直到第二年,他才设法从叛军中逃了出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在颠沛流离的逃亡路上,杜甫亲眼目睹大好的河山被叛军践踏,无辜的百姓被涂炭蹂躏。人到中年的诗人不仅用诗歌记录下了个人的感受,还用如椽巨笔记录了动乱中的祖国与人民,山河与大地,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公元759年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甘肃天水一带寻求生路,后几经辗转前往成都投奔为官的朋友。在朋友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过上了相对平静安宁的生活,激动地写下少有的轻松愉悦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好景不长,随着好友严武的离川,杜甫不得不再次携家带口到处漂泊。得知“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时,正是他们一家在川东南漂泊的途中。这八年里,杜甫尝尽了人间的苦难,也亲眼目睹了大唐帝国的由盛转衰。所以当喜讯终于到来的时候,他是多么想立刻返回洛阳,返回故乡啊。可问题是,老病缠身、青春不再的诗人能如愿吗?(三)冷雨孤舟伴长眠真实的情况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杜甫没能在安史之乱结束后马上踏上了返乡的路。但老病缠身、青春不再的诗人一直没有放弃返乡的努力。直到五年后的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实在忍受不了日益加重的思乡之情,决定开始返乡征程,正所谓“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寄故园心”。《新唐书》记载:“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后人考证的具体情形是,杜甫沿长江水路出川,准备先前往郴州投奔亲戚,获取一些资助后,再向东行,然后北上返回洛阳。但他在途经湖南耒阳的方田驿时,突然遭遇长江、湘江流域大洪灾,他的一叶孤舟被困江上无法前行。这一困就是10天,情形就如他曾经在诗中所描述的那样:“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就在他食尽粮绝,奄奄一息的危亡关头,诗圣的不幸遭遇被耒阳的县令知道了。这位称职的聂县令立即开展爱心救援行动。他派出多路人马,在河湖港汊中找到了杜甫,然后再按照那个时代人们关爱诗人的流行方式——投其所好,给饥寒交迫的杜甫送去新鲜的熟牛肉和一坛好酒。果然,断饮绝炊多日的诗人面对如此的美酒佳肴,当即一顿暴食狂饮。但一个可怕的后果也随之而至——他那被饿得已经麻木的肠胃无法立刻启动工作模式,美酒佳肴没有焕发出杜甫的诗情,反而击垮了诗人,导致他当天夜里就病倒了,再也没能站起来。一代诗歌巨擘就这样在冷雨孤舟中溘然长逝,年仅五十九岁。“安史之乱”之前杜甫的43年人生乏善可陈,不外乎参加科考,落榜漫游,客居长安,过着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生活,与许多唐朝诗人有着相似的桥段。他之成为“诗圣”、“情圣”,完全是由“安史之乱”的苦难铸就的。(四)一个用诗写日记的巨V如果杜甫的时代有微博或微信,他一定能够吸粉无数,成为巨V。因为他的诗就像当今的纪实文学一样,全景记录了唐朝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历史画卷,展现了那个风雨飘摇时代山河大地和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他几乎天天发声(创作了数量庞大的作品,有一千五百多首诗作流传到了今天),像一个用诗写日记的巨V,忠实地记录着自己的生存遭际,同时也刻画着草民大众的深哀巨痛,被称作“诗史”——就是用诗歌书写的历史。“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像这句诗一样,杜甫诗歌的基调是沉郁而苍凉的,因为他所身处的由盛转衰的大唐实在没有什么舒畅和欢乐。所以,在他那些纪实风格的诗作中,总是纠缠着众多动乱岁月中受苦受难的灵魂,隐含着诗人的沉思和忧伤。“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沉郁苍凉作为基调的杜诗坚定、沉着、暗藏锋芒,以深刻的大悲悯容涵人世间的一切,通过低沉而内敛的描绘,展现诗人独有的品格和气质,传递出暮雨覆盖荒原般的凄怆意境。真正伟大的诗人,必须对人类的苦难作出最富于个性的反应与表达。杜甫正是以父亲般深沉阔大的胸怀,海纳了生命中最隐秘、最深沉、最永恒的内容,遮蔽了同时代众多诗人的身影,成为了无法忽视的诗坛巨V。(五)诗圣:实至名归说杜甫是“诗圣”,应该没有争议,因为文学史早已为他盖棺定论。他所以获此殊荣,是因为他一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即便晚年潦倒江湖时仍不改初衷,仍坚守“兼济天下”的儒家传统。除此之外,还因为他不仅仅是唐代,还是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甚至都不需要加“之一。”因为一千多年来,他的诗歌在一代代华夏儿女的心口传颂,成了妇孺皆知的诗歌圣徒。在杜甫那锋利无比的诗笔之下没有粉饰的美景,只有展开在大地上的苦难民众的群雕:无奈的壮丁,呼号的老妇,褴褛的难民,无家的儿童??只有这些被苦难笼罩的弱势群体,才能进入他的视野,才能进入他的诗行。只要翻开《全唐诗》杜甫卷,我们就能发现,他的诗作题材广泛,表达厚实、沉重,仿佛用诗行为“安史之乱”的受难者营建了一座纪念碑。在这座纪念碑上,他不但刻录了人民的流离失所,也描绘了一个时代的深重灾难。然而,他的诗歌也并不一味地悲观绝望,他还让我们看到,在那些濒临绝境的人们身上,依然保持着美好的人性,充满着对同类的爱、悲悯与柔情。可以这么说,在“安史之乱”那个极端的年代里,是杜甫创造了唐诗中极其宝贵的苦难美学。(六)情圣:当之无愧说杜甫是“情圣”,你可能一瞬间大脑死机。别紧张,我们来重启一下。是的,一生苦逼,用情专一的杜甫,确乎与“情圣”八竿子打不着。但说这话的是梁启超。梁可是一言九鼎的人物,那就不是一个玩笑,那就值得我们探究一下了。既然是“情圣”,我们就来看看他怎么个“情圣”法。先看看他对妻子和家人的情:“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首《羌村三首》中的诗句,是写诗人“安史之乱”落荒而逃,终于回家与妻子会面的情景,是不是写尽了夫妻相依为命的真挚情感?在一夫多妻的唐朝,杜甫只娶过一个妻子杨氏。夫妻俩的关系非常好,30年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月夜》则更感人。写的是被“安史之乱”围困的诗人,在一个月夜想念家人的思念之情。看看,除了描绘想象中妻儿的音容外,还直接写出了相思的泪水,而且毫不难为情。为什么?因为他太爱自己的妻子了。再来看看他对其他女性的情: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这首《佳人》,感同身受般写尽了对一位零落到与草木相依的美女的理解与怜悯。再想想他在《石壕吏》中,对那位向抓兵官吏哭诉老妇的体恤与同情,仿佛面对的是他自己年迈的母亲。一个人仅仅痴迷于对异性的爱,至多可以称为“情种”,只有对人类充满了大爱的人,才可能成为“情圣”。杜甫正是这样,艰难的世事和困苦的生活,将他与大地和人民融为了一起,也使他的胸怀变得大地般宽广,使他的心地变得河流般绵柔,使他的诗作变得忧郁中饱含温情。由此,我理解梁启超所谓的“情圣”,应该为广义的情圣,而不限于男女之情。因为纵观杜甫的一生,他绝对是个情深意切的人,心中充满了对国家、民族、人民,当然也包括亲朋好友,直至妻子和其他各种女性的大爱,正真做到了“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爱着”。(七)他的诗不在远方现在许多小迷妹和小鲜肉总喜欢把“诗”和“远方”联系在一起。但我要说,杜甫的诗与“远方”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他的诗不在远方,而一直陪伴在我们身旁,并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了一起。杜甫虽然逝世1300多年了,但他那沉郁忧伤的目光,犹如暗夜里引路的灯盏,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们。由此,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他的诗作认知我们当下的处境,甚至可以通过他的诗作看到我们的过去和未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是杜甫伟大的诗人情怀,而不仅仅是他伟大的诗歌,成为了诗坛,也成为了全世界华夏儿女的骄傲。(一生苦逼的杜甫,为何被称作“诗圣”“情圣”?)
杜甫第一快诗快在哪里?
【古典诗词,新鲜解读】杜甫第一快诗快在哪里?丁启阵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当时杜甫携家人于梓州(今四川三台县)躲避西川兵马使、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作诗的历史背景是:上一年即宝应元年十月,李唐军队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郑州)、汴(今开封)等州。史朝义的部将薛嵩以相、卫等州降,张忠志以恒、赵等州降。次年正月,史朝义逃至广阳,自缢身亡。其部将田承嗣以莫州降,李怀仙以幽州降。这首诗有下边几个问题,值得一说。快诗艺术关于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浦起龙有很好的概括:“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生平第一首快诗也。”韩愈有句名言,叫“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音易好”。但是,杜甫这首属于欢愉之辞的作品,却无疑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王嗣?]: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仇兆鳌引顾宸语:此诗之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于仓促间写出欲歌欲哭之状,使人千载如见。杨伦引邵子湘语:一片真气流行,此为神来之作。杨伦引沈确士语: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篇法之妙,不可思议。萧涤非则从内容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指出这首诗的魅力: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杜甫爱国的精神,天真的性格,充沛的热情,而且可以看出他那“炉火纯青”的工力。浦氏没有对“快诗”的“快”和“其疾如飞”的涵义作具体的说明,其他学者的“一片真气流行”、“一气流注”、“仓促”,更是模糊之词。我认为,杜甫这首快诗的“快”可以分出四个层面:一是连接词语转换之快,二是人物动作切换之快,三是空间转移之快,四是诗人心情之快。词语转换:忽——初——却——即——便;人物动作:传(闻)——涕泪??——看——卷——喜——放歌——纵酒——还乡——穿——向;空间转移: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其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诗,只以四个地名的顺序排列,便给人以行旅如飞的感觉,给读者的印象,比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还要快。“千里江陵一日还”,耳边传来的是凄厉的猿声,惊险之旅;而杜甫的“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是纵酒放歌、青春作伴,开心之旅。诗人心情:涕泪满衣裳是喜极而泣,漫卷诗书喜欲狂是快乐的行为化,放歌纵酒是快乐的庆祝形式,青春、还乡是快乐的理由,“即从”、“便向”是快乐的计划。这首诗写快乐,有一个过人之处:以诗人一瞥,带出妻子儿女(却看妻子愁何在)。这使得快乐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不是独乐,是众乐,是全家之乐。有两句老话,一句叫“萝卜快了不洗泥”,一句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对一般人来说,仓促之间,心情快乐的情况下,来不及推敲词语,很容易写出粗疏的作品;但对杜甫这样的诗界圣手来说,再快的动作,也能做到严丝合缝,滴水不漏。四个层面的快,因为安排合理、编织巧妙,丝毫不会给读者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是有条不紊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打个比方,有点像好莱坞的优秀动画片。白日、白首版本优劣第五句,有两种版本,一作“白日放歌须纵酒”,一作“白首放歌须纵酒”。《唐诗鉴赏辞典》:“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显得重复,故作白首较好。”我不赞同这种说法,理由有二:白日跟青春并不重复。白日指时间,无需解释;青春指景色,即花明柳媚的春天景色。两句合起来,表现且歌且行的快乐旅行情景。白首,往往用于表示年龄大,有迟暮、垂老等意思,偏于悲伤情绪。这跟整首诗的欢乐气氛,显然是格格不入的。杜甫为何快乐?听到李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洛阳和河北部分地区,杜甫便欣喜欲狂。为什么?杜甫在诗歌中明确说出来的原因是:可以马上回到有自家田园的洛阳去了。“便下襄阳向洛阳”句末,杜甫有个自注:“余田园在东京。”杜甫自己给出的这个答案,显然不能算是标准答案。仇兆鳌:初闻而涕,痛忆乱离。破愁而喜,归家有日也。——这是转述杜诗原意。萧涤非: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所以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并冲口而出的唱出了这一首有名的七律。——这是说,杜甫喜欲狂是因为祖国转危为安,自己可以结束丧乱。大概,不少读者都会是这种想法:杜甫为战争即将结束,自己可以马上回到家乡,不再遭受战乱、与家人分离之苦,而欣喜若狂。就诗论诗,如是讲并没有问题。但是,结合实际情况,问题就来了。首先,虽然洛阳是杜甫儿时曾经生活的地方,家族宗祠、祖先坟茔也在洛阳附近。但诗歌中他既没有表现过离开洛阳的痛苦,也没有表达过回到洛阳的强烈愿望。事实上,杜甫更想去的是江东地区。其次,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杜甫并没有着手实施“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返乡计划。不久后回到成都,甚至有在那里安居终老的打算。要不是跟严武发生过“睚眦”差一点被严武杀害,要不是严武英年早逝,他真有可能一直定居在成都浣花溪畔,万里桥附近。这两点,只要把阅读范围稍加扩大,看看杜甫写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前后,便不难明白。写作《官军》前,代宗宝应元年(762)夏,严武奉召入朝,杜甫从成都出发,一路相送,直送到绵州奉济驿。跟严武分别之际,杜甫对此后的生活感到迷茫。有诗为证,《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远游》:“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杜甫真正关心的,是朝廷;《悲秋》:“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杜甫想回去的是京城长安、洛阳,不专指洛阳。因为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弃官后,原本想好的隐居秦州计划,宣告破产,只得漂泊西南。漂泊西南期间,对杜甫而言,最痛苦的事情应该是寄人篱下。跟写作《官军》同一时期的作品,《客夜》“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心中的无奈苦闷,不难想见。《春日梓州登楼二首》其二:“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杜甫离开蜀地后最想去的地方,其实是今天江浙部分地区。在梓州一带避难的三年间,杜甫一直期望的事情是,买舟东下,再游吴越(江浙)。因为那里有他早年游历时留下的美好回忆,有不少喜爱他诗歌的爱好者,刻印了他的诗选,在广泛流传。换言之,吴越地区有杜甫不少知音,粉丝。对发出过“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感慨的杜甫而言,毫无疑问,吴越地区魅力巨大。孤立地阅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会觉得这是杜甫人生的一大快事: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可以携家人回到有田园财产的家乡洛阳,落叶归根,安度晚年。但是,倘若联系到杜甫自那之后的实际人生轨迹:先是满怀希望回到成都居住了一年,然后,失望中买船东下,到夔州(重庆奉节)过了两年相对安定、富足的生活;离开夔州后,计划去长沙投奔亲戚。继续乘船,出三峡,经湖北,入湖南境内后,遭遇变乱,一度生活无着;最后,贫病交加中死于衡阳至耒阳途中,自家小船上。因为贫穷,杜甫的后人甚至无力扶柩回洛阳安葬。就是说,杜甫死后成了异乡的游魂??从这个角度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谓杜甫平生第一快诗,记录的,不过是一次短暂、虚幻的快乐,杜甫此后七年的真实遭遇,比安史乱中的颠沛流离还要痛苦,悲惨!2017-9-24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意思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意思是我想在晴朗的日子放声高歌,痛饮美酒,并趁着明媚春光,结伴一同返回家乡。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流寓于梓州的杜甫在听闻收复蓟北的消息后所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这首诗的原文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什么意思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原文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白话文释义: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扩展资料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的大片土地相继被官军收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一、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二、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三、出处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源于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韵译】: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颈联赏析:“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