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秋瑾照片

时间:2024-03-06 23:18:09 编辑:阿旭

秋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没有叫“秋清”的女诗人。大概你把“秋瑾”错记或错写为“秋清”了。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清末民初诗人,著有诗集《秋瑾集》。
另: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首叫《秋清》的五言律诗,全文是:
高秋苏病气,白发自能梳。药饵憎加减,门庭闷扫除。

杖藜还客拜,爱竹遣儿书。十月江平稳,轻舟进所如。


秋瑾,谭嗣同是哪个朝代的人?

他们都是清朝末年的人
对酒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对于中国人穿和服跟樱花拍照的看法 高中议论文!!!急~~~

“不要穿和服在武大拍照!”“穿和服的日本人滚出去!”3月21日下午3时左右,一对母女在武大樱园内穿和服拍照,引来众多学子围观声讨。
欲在武大樱园留影,却因为穿了和服,便被以这种方式赶出,落得个“落荒而逃”的下场。如果不是有报道的图片文字为证,实在有点难以想象。然而,这是个真实的“事件”,就发生在著名的武汉大学。
我毫不怀疑,那个率先发起声讨的武大学子和他的同伴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但一个常识在于,爱国从来都不是有多么漂亮的言辞口号,而是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上。声讨“和服母女”的武大学子及其同伴的的行为,特别他们的言语——“虽然和服有美丽之处,但它毕竟是日本人特有的服饰,让人看了很不舒服,有种异样的感觉”,昭示出他们对爱国理解的偏差——这不是爱国,而只是一种模糊的情绪,一种貌似有理的宣泄。由这种情绪催化的行为,便是让那对母女“滚出去”,让人不寒而栗。
尽管,声讨者有表达的权利,并且可以借助网上同样的声音来壮大自己的底气——新浪网上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网友认为“中国人穿和服拍照挑战国人神经”。不过,在我看来,由众人声讨而促使“和服母女”走开,并不能证明起部分同胞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是如何的高明,如何能无往而不胜。相反,在本质上它与爱国无关。穿和服的母女所做的只是一次简单的公民行为,被情绪化的批评介入,进而有媒体报道,放置在网络上,引发讨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等宏大的词句瞬时涌现,以至成为一个事件,一个景观。这便是这个事件的生成过程。
这不是爱国的行径。这也不是可资表达爱国的借口。这个一开始由几个学子情绪化催生出来的事件,演变到现在,更像是一次行为艺术。它固然让我们看到不少年轻一代内心潜藏的愤怒的力量,但这一回所依托的却不是理性、务实的表达渠道。
爱国不需要理由,但理性表达爱国情感才是一种对民族、社会负责的态度,才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理性表达,实际上就是说要考虑到我们行为的后果,就是不冲动,克制,冷静。驱走这对照相的母女,在某种意义上看,恰是以情绪化的爱国为理由,裹挟冷暴力,伤害他们个人选择、表达的权利与自由,亦是对爱国主义真正内涵的消解和破坏。
在一定程度上,这其实也是将日常生活政治化的体现。日常的消费和举动,一旦被强行植入历史场域,或将之与某个概念挂钩,就可能出现某些偏向。比如,日常生活的消费,有国人愿意到家乐福,或习惯用日本品牌,他去买去用就是了。不要以为到那买东西,就是汉奸,就要抵制,这个太严重了,会伤同胞的心,对自身也是一种戕害。
爱国不是行为艺术,不是吵嚷和吆喝。今天,对普通民众而言,爱国,就是去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文明的人,懂得爱、恨,以及宽容。尤为关键的是,要能够将民族主义情绪,特别是那种对外的亢奋心态,更多地转移到解决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上面来。


秋瑾的故事,简单一点

轶事典故1、墓葬后记秋瑾遇难后,无人敢为其收尸,中国报馆“皆失声”,生前好友吕碧城、吴芝瑛设法与人将其遗体偷出掩埋。1908年,生前好友吴芝瑛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朝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2、秋瑾看戏秋瑾在北京最惊世骇俗之举是“上戏园子”。当时的宅门女性都是在家中听“堂会”,不可能抛头露面去戏园子,戏园子也不卖“昆客”的票。秋瑾坐着西式的四轮马车去听戏,开创了上层社会女性进戏院的先河。扩展资料秋瑾1875年11月8日出生,祖籍是浙江山阴。她的爸爸秋寿南是湖南郴州的知州,她的妈妈单氏也是名门望族之后。秋瑾是浙江三杰之一,其他两位是鲁迅和周恩来。秋瑾自幼便随着哥哥读书,所以也就学会诗赋了。15岁的时候,秋瑾又跟她的表兄学会了骑马击剑。可谓文武双全呀!1896年,秋瑾与王廷钧结婚。八年后,秋瑾不顾丈夫反对,毅然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在留学期间,秋瑾经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一些同乡会,她时常会登台演讲有关革命救国的言论。她除了学习之外,还广结革命志士,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秋瑾一贯倡导女权,她说:“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势必弱。”1905年,秋瑾回国,在她的努力下,国内的革命事业发展的很快。同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她进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经人介绍加入了同盟会,被推选为评议部评议员浙江主盟人。在日本留学期间,秋瑾写下了很多有关革命救国的诗篇。1906年,秋瑾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而愤然回国。回国后的秋瑾继续为革命事业工作。1907年,秋瑾因安庆起义失败而受到牵连。虽然秋瑾已经知道安庆起义失败以及自己受到牵连的事情了,但是她依然拒绝离开,决定留守,1907年14日下午,秋瑾被捕,次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年仅32岁。秋瑾是一代才女,她厌恶封建礼法并积极倡导女权,常以花木兰自喻,她为中国女子解放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瑾

秋瑾是个怎样的人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后改名竞雄,又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决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学堂被捕。七月十五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孙中山先生和宋床龄先生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风秋雨愁煞人 ’之句,则传诵不忘。”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秋瑾遇害以后,杀害他的县令李钟岳为什么会自杀身亡?

这其实是因为他心中非常的苦闷,所以说最后才会走到了这样的一个境地。不得不说在当时那样的一种状况之下,李忠月他对于秋瑾的死期是心中也是非常的遗憾的,所以说在秋瑾死之后,他就开始了他个人的退休生活,一直住在西湖的旁边。其实在当时因为他住在西湖的旁边,所以说就偶然之间来到了秋瑾的墓地旁边。因为秋瑾的目的其实也是在这里的,所以说他在看到了他的目的是心中更是非常的悲凉。在这个时候忍不住落泪哭泣起来,后来由于实在是没有办法承受心中的这一份感情,那么他就选择了这样的的一个方式去终结自己的性命。其实提到的话也是让人感到有一些惋惜的,毕竟在当时对秋瑾执行死刑,其实并不是他心中最初的一个愿望。因为他个人人微言轻,所以说是根本没有办法挽回这样的一个局面的,而究竟他心中也是非常的清楚李钟岳在尽力的帮助他。可是李钟岳也没有办法让暂时这样的一个局面得到挽回,所以说才表示了对李钟岳的感谢,但是心中也是非常的凄惨的。后来李钟岳他在秋瑾死之后,虽然知道自己付出了极大程度的努力,也得到了秋瑾的感谢。可是心中还是感到非常的遗憾,觉得自己没有能够真正真正真正的保护秋瑾做到他的本分,在这样的一种思考方式之下,才使得他最后郁郁而终。

秋瑾遇害后,为何杀害她的县令李钟岳会自杀身亡?

在绍兴轩亭口有着这样一位女英雄的尸体,她就是秋瑾,在女英雄死之前,李家和秋家是朋友,而对秋瑾行刑的正是李钟岳,许多人可能会说,两家的关系明明很好,为什么李忠岳不能够放过她呢?当中有许多无奈之处,他心中一直采用的是消极态度,躲避抗拒不去逮捕秋瑾,可是迫于朝廷的压力,他不得不去抓获犯人秋瑾。而当时在朝廷发出命令之后,他一直拖延,尽量给秋瑾制造逃跑的机会,还被自己的上司几次责骂,等到秋瑾死了之后,他心中悲愤万分,而且非常自责,三番两次想自杀,但应被家人发现未能如愿。最终他还是在秋瑾死后的两个月之后自杀成功。当时,安庆起义失败了,当中夹杂着叛徒,叛徒把情报传递出去,导致任务失败。清朝官兵立即对秋瑾展开抓捕,其中,参加抓捕活动的就有他。早在起义之前,贵福就想把秋瑾抓了,但是他的意见是坚决不同意,他说我向来没有看见他们有什么不规矩的活动,直接暴力抓捕很可能会影响地方,还不如我私下里查明清楚,再来把他们抓获也不迟。除了拖延他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当时秋瑾他们已经接收到一些信号,但是并没有逃跑,而是要直接攻打进绍兴府。收到消息的秋瑾立刻安排其他学生逃跑,自己选择留下。就连在外面收到信息的革命党人也前来山阴县劝说秋瑾逃跑,秋瑾坚决的拒绝了。她说,我决定和他们决一死战,革命是要流血的,不流血是挽救不了中华民族的危亡的。这些革命党人究竟从哪里得到信息的呢?当然是李钟岳告诉他们。那拯救秋瑾这件事情上他做的够好了,因此,他还被上司责骂通敌。之后,他还被贵福怀疑用心不良。实在等到无法拖延之时,他不得不展开了抓捕活动。在上司的不停催促下,他率领了300新军奉令抓捕秋瑾,而贵福要求直接把大通学堂的全体师生都给击毙,而他一直不停的叮嘱新军,可以逮捕他们,但是不要伤害他们。为了避免伤及无辜的人,他的轿子全程都走在军队的前面。本来手里握着新式武器的秋景,可以逃走的,但是秋瑾为了掩护更多的人逃跑,而且在此之时还有校内的奸细不停地缠住她,最终,秋瑾被逮捕了。这案子审理的时候,县令全程采用的是问答形式,非常文明和规矩。审判几天下来,贵福直接跨过了他,对秋瑾严刑逼供,但是却没有任何成效。

历史年代表

中国历史年代表∶1、原始社会五帝∶炎帝、黄帝、尧、舜、禹约前2528年-前2029年(约500年)2、先秦时期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470年)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554年)周朝∶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275年),东周∶前770年 -前221年(549年)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295年)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254年)3、秦汉时期秦朝∶前221年-前206年(16年)西楚王朝∶前206年-前202年(5年)汉朝∶西汉∶前202—公元8年11月(210年),东汉∶25年-220年(195年)新朝∶公元8年12月-23年10月(16年)玄汉王朝∶23年10月-25年(2年)4、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220年-280年(60年)包含魏,蜀,吴;魏∶220年-265年(45年)蜀∶221年-263年(42年)吴∶222年-280年(58年)晋朝(266年-420年)包含西晋,东晋;西晋∶265年-316年(51年)东晋∶317年-420年(103年)南北朝(420年—589年)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135年)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南朝·宋∶420年-479年(59年)南朝·齐∶ 479年-502年(23年)南朝·梁∶502年-557年(55年)南朝·陈∶ 557年-589年(32年) 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朝·北魏∶386年-534年(148年)北朝·东魏 ∶534年-550年(16年) 北朝·西魏∶535年-557年(22年)北朝·北齐∶550年-577年(27年)北朝·北周∶ 557年-581年(24年)5、隋唐时期隋朝∶581年-619年(38年)唐朝(618年—907年)包含唐朝前期,武周,唐朝中后期唐朝前期∶618年-690年(72年)武周∶690年-705年(15年)唐朝中后期∶705年-907年(202年) 6、五代十国五代十国∶891年-979年(89年)包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国,马楚,南汉,南平,北汉;7、宋元时期宋∶960年-1279年(320年) 含北宋,南宋;北宋∶960年-1127年(167年)南宋∶1127年-1279年(152年) 大蒙古国∶1206年-1271年(66年)元∶271年-1368年(98年)北元∶1368年—1402年(35年)8、辽金夏辽朝∶916 年-1125年(210年)西辽∶1124年-1218年(94年) 西夏王朝∶1038年-1227年(190年) 金朝 ∶1115年-1234年(120年) 大理国包含前大理,后大理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316年)。9、明清时期明 ∶1368年-1644年(277年)南明 ∶1644年-1662年(19年)后金∶1616年-1636年(21年)清前期∶1636年-1840年(205年) 10、近代时期晚清∶1840年-1912年(73年)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38年)11、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扩展资料∶中国历史经历了几个社会形态∶一、原始社会人类蒙昧时代∶公元前100世纪以前 旧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100世纪-公元前41世纪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三皇(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公元前41世纪到公元前26世纪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五帝(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约前26世纪-前2070年二、奴隶社会1、萌芽阶段∶ 前2070年-前1559年2、发展阶段∶前1559年-前1046年3、衰落阶段∶前1046年--前221年三、封建社会1、萌芽发展阶段∶前841年--前221年2、大一统时期∶前221年--316年3、大分裂时期∶420年--581年4、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907年5、民族分裂时期∶916年--1271年6、封建没落时期∶1271--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封建崩溃时期∶1840-1912年2、封建终结时期∶1912-1949年 五、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1988年-至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年表

秋瑾是什么时期的著名女革命家?

秋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女革命家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在浙江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郭沫若在《秋瑾史迹》序言中说:“秋瑾不仅为民族解放运动,并为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一个先觉者的典型。” ⑴ 周恩来同样也有很高的评价:“秋瑾是个新的女性。自秋瑾带头打破三从四德这种封建束缚以来,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在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未喊出之时,她敢于仗剑而起,和黑暗势力战斗,真不愧为一个先驱者。”⑵ 综观秋瑾的一生,这些评价对她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古代女英雄事迹一定要真实的 快快快!!!!!!!!!!!!!!!

1.梁红玉
梁红玉是南宋高宗的和岳飞同时代的大将军韩世忠之妻,本是京口的妓女,遭人虐待,为韩世忠所救。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当时韩世忠只是一名小军官,不敢答应,后来韩世忠升为将军后,才正式迎娶梁红玉为妻。在韩世忠的眼中,梁红玉并不是一般的风尘女子,她应有过人之处。 韩世忠在京口和金兵的金兀术在黄天荡对歭。当时,金兀术拥兵十万,战舰无数,而韩世忠只有八千疲兵。韩世忠听取梁红玉的计策,由韩率领小队宋兵舰诱金兵深入苇荡,再命大队宋兵埋伏,以梁红玉的鼓声为命,以灯为引,用火箭石矢焚烧敌船。 金兵果然中计,梁红玉站在金顶上擂鼓台,韩世忠率船队迎战,只听「咚,咚」战鼓响,金兵被韩世忠引入黄天荡,梁红玉三通鼓响,埋伏的宋军万箭齐发,顿时火光冲天,金兵纷纷落水,弃船逃命,死伤无数。梁红玉以灯为引,指挥宋军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2.花木兰
花木兰:姓魏,名木兰。隋代人,花木兰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营郭镇周庄村人。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3.秦良玉
提起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人人都会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而中国历史上,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实际上只有秦良玉一位。秦良玉(1574或1584~1648) 字贞素,土家族(也有说是苗族),四川忠州(今忠县)人。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有智谋。丈夫死后,继任其职,她曾派出族人救援沈阳抗击后金,更曾亲率3000精兵北上,镇守山海关。清军入关南下,她坚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贞侯。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史登录的巾帼英雄。明思宗见过女将军后,感慨万千,曾写下了四首诗,夸赞她的功迹,并御笔亲誊,赐给了秦良玉:“学就四川作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上万里行。”“ 露宿风餐誓不辞,忍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匈奴,一片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皇帝亲题的四首赞美诗,给予了秦良玉极高的评价。

4.冯婉贞
冯婉贞(清咸丰年间人),北京谢庄人,祖籍山东,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1860年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以后,四处掳掠,十九岁的冯婉贞与父亲冯三保一起,带领民团打败英法军队,保护了谢庄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1860年(清咸丰十年),英法侵略军占领了北京以后,到处杀人放火,抢夺财物。这种暴行很快扩大到郊区。离圆明园5公里光景,有一个小村子,叫谢庄。庄上有个精通武艺的冯三保,他18岁的女儿婉贞,从小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也学得一身好武艺,骑马射箭,舞刀弄枪,样样精通。冯婉贞向父亲提出:敌人有洋枪洋炮,咱们应当利用自己使用大刀长矛的优势,冲到敌人跟前去拼杀,让洋人的枪炮发挥不了作用。冯婉贞率领青年们在距离村子两公里的一片茂密的树林里隐蔽起来。下午四点钟,刚在谢庄吃过亏的侵略军果然抬着大炮来了,这次他们来了约600人。当敌人来到树林旁边的时候,冯婉贞拔出大刀,奋勇当先,率领青年们向侵略军冲去。侵略军遭到这突然的袭击,非常惊慌,队伍立即大乱。他们想放枪,可是距离太近,不能放,只好勉强用枪上的刺刀与青年们进行搏斗。冯婉贞带领大家,挥舞着大刀、长矛勇猛砍杀,侵略者招架不住,就纷纷败退。狡猾的敌人急于想摆脱这短兵相接的困境,以便用洋枪射击。冯婉贞看出了敌人的诡计,率领谢庄的青年步步进逼,迫使侵略军始终不能用洋枪来射击。这一仗,一直打到黄昏,英勇的谢庄青年打死侵略军100多人。剩下的敌人,不得不丢下长枪大炮,仓皇逃跑了。侵略军受到这次打击后,再也不敢来侵扰谢庄了。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女英雄有那些啊?她们又有什么事迹?

1、秦良玉秦良玉,忠州人。胆智过人,擅长骑射,又擅长作文章,姿态风度娴静文雅。行军治兵,号令严明,所领军队号称“白杆兵”,远近闻名。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陷武昌,处死楚王朱华奎,率兵再次进犯四川,秦良玉上呈全四川形势给巡抚陈士奇,建议派兵守十三个关隘,但陈士奇不用,秦良玉又找巡按刘之勃,刘之勃同意秦良玉的计策,但是却无兵可派。2、梁红玉梁红玉,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后多次随夫出征,在建炎四年黄天荡之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天下。3、武则天武则天,自名武曌,并州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武则天酷爱诗歌乐舞,称帝后,她御撰了大量雅乐作品,如《唐明堂乐章》、《唐大飨拜洛乐章》等,对唐代音乐文化的繁盛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武则天的统治稳定之后,开始启用酷吏。为巩固统治,武则天使用严酷手段。为掌握国家统治大权,她毒死了已立为太子的亲生儿子。称帝第二年,武则天便用两大酷吏之一的来俊臣杀了另一个酷吏周兴;至万岁通天二年,杀死来俊臣,结束了酷吏政治。4、穆桂英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穆桂英与佘赛花有许多共同点。佘赛花是因为打败了杨继业,杨宗保也是穆桂英的手下败将;她们俩人的武功也都比自己丈夫的高。穆桂英比佘赛花高出一筹的是战术。5、王昭君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为“明妃”,王明君。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关系。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良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红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则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昭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穆桂英

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及其故事

吕雉 汉
在中国上古时代,处于权力顶峰的国王、君主、皇帝军政府,是男人的专利,女性可望而不可及。 经过楚汉相争战火洗礼的吕雉,巾帼不让须眉,在历史上第一个站出来向皇位男性传统格局叫板,勇于在男人垄断的政权世界里角逐争锋,斩韩信,剁彭越,临朝称制,开外戚专权先河,变刘家江山为吕氏天下,呼风唤雨,让男人们低下高贵的头颅,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她俯视众须眉,雌威伏万民,无为治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执掌国家大权、政绩卓著的巾帼枭雄


北魏 冯太后
南北朝时期振兴北魏的“太和改制”,人们往往在习惯上把这一功劳归于孝文帝拓跋宏。其实“太和改制”的真正主持 者是文明太后冯氏,翻开史籍,冯太后锐意改革的蓬勃英姿便会展现你的眼前。 冯太后伴随着一道“神光”降世之后,历尽常人少有的艰辛与磨难,从一个卑贱的宫中婢女,一跃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文成帝死后,她采取果断执掌朝纲二十年。在以男宠为股肱之臣的核心集团辅佐下,大力推行“均田制”和“三长制”,严厉打击贪官污吏,实行汉化政策,富国强兵,把北魏的封建推向一个新的里程碑,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则天 唐
女皇的圣灵诱惑着武则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勾魂摄魄迷住唐太宗,施展媚功拴牢唐高宗;扼死亲生女儿换凤冠,毒杀亲生儿子霸皇权;利用酷吏消灭政敌,借助鹰犬头颅平息危机。心狠手辣被后世称为“杀人魔王”、“千古未有残忍之人”。她极有耐心地经营了50年,终于打破皇位男性化传统格局,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为中国历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萧燕燕 大辽
萧燕燕正式登上政治舞台之初,面临的是母寡子弱,族必雄强,边防未靖的艰难局面。她处变不惊,沉着果断,在皇权受到威胁之时,毫不犹豫牺牲,亲手鸩杀了大姐二姐。同时广揽人才,在韩德让等蕃汉臣僚的辅佐下,顺应历史趋势,仿效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把辽朝国力推向了鼎盛时期。 在大力整饬内政之际,萧燕燕又腾出手来东征高丽,迫使其称臣纳贡;西讨阻卜,降服其众;挥师南下,活捉杨业,签订“澶渊之盟”,结束宋辽双方的长期战争,生振辽王朝雄风。萧燕燕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武功卓绝著称的皇后,而且也是推进契丹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女英雄

孝庄文太后 清
孝庄文太后一生饱经沧桑,波澜壮阔。她历经三朝,辅立两帝,运筹后宫而不临朝擅权,顺应时势而不固执旧制。宫廷争宠,可以狠心毒死亲侄子;入主中原,不耻色诱洪承畴;为了儿子保位,舍得身子嫁叔子;协助孙子擒鳌拜,平三藩,击溃葛尔丹叛乱的大手笔,堪称建立大清王朝的“定海神针”。

长孙皇后 唐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