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三国司马懿

时间:2024-03-07 04:38:45 编辑:阿旭

为什么说三国尽归司马懿?(详细介绍下他)

原因:魏国灭了蜀国后政权却被司马氏篡夺,晋武帝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建立西晋再灭了吴国一统天下。刘备、曹操、孙权斗了那么多年,都想一统天下,结果却被司马氏篡夺了胜利果实,所以说三国尽归司马懿。司马家族势力如日中天,在司马昭时期便可夺权称帝了。但司马昭没有这样做,而是仿曹操不背篡国名,这就是所谓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刘禅经营的蜀国很无能,司马昭很快完成了伐蜀的任务,但不久就病逝了。其子司马炎继位,这下没那么客气了,很快将魏换成了晋,坐上了皇帝的宝位,并在15年后灭吴,完成了一统山河的大业。扩展资料: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司马懿主要成就政治上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58] 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81] 。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军事上1、平定孟达司马懿击吴获胜后,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受命屯于宛,负责荆州和豫州地区的军政大事。太和元年(227年)2月,驻守新城(今湖北房县)的将领孟达有叛魏归蜀之意。孟达本为蜀将,是叛变之后归附魏国的。诸葛亮讨厌此人反复无常,有犹豫之意,在此期间消息被透露出去,于是出现了魏、蜀、吴三国争孟达之战。司马懿从宛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至京都八百里。司马懿当机立断,同时采取三个行动,一足立即致书孟达,陈述魏朝廷对他的恩惠和信任;二是派人奏明圣上,言明出兵之意;三是司马懿亲率大军,火速登程。此时蜀吴军队尚未反应,孟达只得守城待援。魏军攻城十三日,孟达部将开城投降,魏军进城杀孟达,俘叛军万余,新城仍为魏占有。待蜀吴两军赶到之时,孟达早已成为司马懿的刀下之鬼,新城局势已被魏国牢牢控制。蜀吴两国军队,劳而无功,不战而还。 2、智抵西蜀太和五年(231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此时,在西线驻守的重将曹真已死。魏明帝比较再三,认为非司马懿不可收拾。司马懿受命主持西线军政大事,进驻汉阳与诸葛亮对峙。司马懿深知诸葛亮思虑深沉,动必有计主张不去追击。魏将大多对长期的防守战略不满,讥笑他畏蜀军如虎。蜀军撤退之后,魏将认为蜀军不久即可卷土重来,因此,应立即调运粮草,抓紧备战。但司马懿认为,蜀国兵弱力薄,非三年的积蓄不足以发起大的进攻。所以,他部署驻军,不必紧张,应继续实行屯田备边之策,准备应付三年之后蜀军的重大进攻。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直到青龙二年(234年),话葛亮才发起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率十万蜀军进逼渭水。渭水北岸是良田沃土,为了不使当地入遭受更大损失,司马懿大胆地渡过渭河,背水结阵与蜀军对峙。针对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困难的弱点,他仍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想通过时间的延续把蜀军消耗贻尽。两军长期相持,蜀军力量渐渐不支。诸葛亮也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死军中。蜀将只好按照诸葛亮死前的部署,缓缓撤军退回蜀中。声势浩大的第五次北伐,就这样被司马懿拖垮了。 3、远征辽东青龙五年(237年),魏国范围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魏朝廷,自立为燕王。次年,魏明帝召司马懿,令他率兵远征辽东铲灭公孙渊。司马懿领命点兵四万即刻出发,明帝亲自送出西明门,又命郡守、典农等地方官吏前往拜见。司马懿发兵北进,经孤竹(今河北卢龙南)、越碣石(今河北昌黎北),直指辽水。司马懿到达辽东之后,命多树旗帜于辽河南岸,虚张声势,造成准备渡河的假象,把对方主力吸引过来。而在暗中却将主力泛舟潜渡,逼近敌营,对敌形成包围之势。众将穿行而过,直逼襄平。敌将卑衍见魏军突然出现在其后方,果然沉不住气了,主动向魏军进攻。司马懿抓住战机,纵兵激战,三战三捷,大破辽军。辽军退守襄平,魏军乘势进逼,包围了敌之巢穴襄平。魏军攻入襄平,屠灭当地十五岁以上男丁,随后乘胜平定了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是年底,辽东平定,司马懿班师回朝。 经济上1、上邽军屯经济上,司马懿在上邽兴屯田,京兆、天水、安南兴冶铁,穿成国渠,筑临晋坡使雍凉足足食,并有余力供给关中不足,后来又大兴屯田于淮北,穿广槽渠。司马懿在推广屯田,特别是军屯事业上有很大的建树。约在建安二十三、四年,司马懿由转为丞相军司马后,向曹操建议:“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行之。魏国一时“务农积谷,国用丰赡。”曹魏和吴、蜀对立地带的两大军屯基地的开创,都和司马懿有关。曹魏和蜀汉的邻近地区,如长安、槐里、陈仓、上邽等地,都设置有民屯和军屯组织。其中,上邦的军屯最著名。这个军屯基地是在太和四年(230年)由司马懿上表倡议建立的,《晋书·食货志》称:“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主持具体事宜的是那时的度支尚书、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进攻天水。这时上邽军屯上的小麦已经生长出来,有人主张“自芟上邽生麦以夺贼食”,魏明帝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多亏以上邽军屯的小麦作军粮,才取得胜利。直至正元二年(255年),安西将军邓艾又在上邽“为区种之法,手执耒耜,率先将士”,进行屯垦,都说明上邽军屯的重要。司马懿在太和五年屯长安,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为了增强实力,很重视对关中屯田基地的建设。2、兴修水利青龙元年(233年),司马懿组织兴修水利,“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收到了“国以充实”的效果。青龙三年(236年),关东饥馑,司马懿调运五百万斛粟输京师洛阳,以资救济。可见他在关中储积有大量粮食。3、推行民屯曹魏和东吴邻近地带的屯田,主要是在淮河南北。曹操时曾“开募屯田于淮南”。但仅是民屯。正始二年(241年),司马懿主持对吴作战时,始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第二年,司马懿“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第三年,司马懿又在这一地区“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司马懿(三国时期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是怎么死掉的?

《三国演义》里的司马懿是病死的,享年七十三岁,这个岁数在三国时代称得上是长寿了,所以说司马懿是寿终正寝也不为过。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他一步一步,从辅佐曹操,到辅佐曹丕,再到辅佐曹睿,成为曹魏政权的三朝元老。而非常有意思的是,司马懿在辅佐曹氏的时候,亲眼看着曹氏是如何取代刘氏,篡取了大汉江山。而他自己也依样画葫芦,同样取代了曹氏,窃取了曹魏的政权。甚至连打死不称帝的行为都和曹操如出一辙。要知道曹操在封了魏王,位极人臣之后,很多文武百官都劝他更进一步,继承帝位,但是曹操说什么也不肯称帝,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若天命在我,我愿为周文王。这句话很有深意,表面上看曹操是表达他对汉室的忠心,要像周文王一样至死都是人臣,但是周文王的儿子却做了皇帝。而事实果然如此,曹操死后,曹丕篡位当上了皇帝,改国号为魏。其实早在曹操还活着的时候就对人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司马懿在执政后期,也同样位极人臣,朝堂之上都是他的爪牙,皇帝在他手里就是任他摆弄的棋子而已。但是司马懿也和曹操一样,始终把自己当做魏臣,不管别人怎么劝他,他都不肯做皇帝。而在司马炎篡位当上皇帝以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是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里的司马懿是病死的,享年七十三岁,这个岁数在三国时代称得上是长寿了,所以说司马懿是寿终正寝也不为过。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他一步一步,从辅佐曹操,到辅佐曹丕,再到辅佐曹睿,成为曹魏政权的三朝元老。而非常有意思的是,司马懿在辅佐曹氏的时候,亲眼看着曹氏是如何取代刘氏,篡取了大汉江山。而他自己也依样画葫芦,同样取代了曹氏,窃取了曹魏的政权。甚至连打死不称帝的行为都和曹操如出一辙。要知道曹操在封了魏王,位极人臣之后,很多文武百官都劝他更进一步,继承帝位,但是曹操说什么也不肯称帝,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若天命在我,我愿为周文王。这句话很有深意,表面上看曹操是表达他对汉室的忠心,要像周文王一样至死都是人臣,但是周文王的儿子却做了皇帝。而事实果然如此,曹操死后,曹丕篡位当上了皇帝,改国号为魏。其实早在曹操还活着的时候就对人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司马懿在执政后期,也同样位极人臣,朝堂之上都是他的爪牙,皇帝在他手里就是任他摆弄的棋子而已。但是司马懿也和曹操一样,始终把自己当做魏臣,不管别人怎么劝他,他都不肯做皇帝。而在司马炎篡位当上皇帝以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你怎样看待三国时期的司马懿这个人物呢?

司马懿,字仲达,他是曹魏政权的中流砥柱,他是西晋王朝的奠基者,他也是一代枭雄。三国争斗犹如职场升职,想要成就千秋霸业,要学会深谋远虑,也要学会笼络人心。正因为司马懿做到了这几点,他虽出生卑微,却在最后真正赢得了天下。他能够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华丽转身,就是因为他深谙职场厚黑学,最后成为了三国最终赢家。这位曾经把诸葛亮气得跳脚的谋士,他在这一部三国职场升职记之中,到底有哪些优点,才让他真正的赢得了天下?人生赢家,儒道影响一路升级打怪,知识装备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他的知识结构归根究底就是儒家经典,因为家族的言传身教,使得他不得不去学习儒家经典;除此之外,司马家一直是将门之后,虽说他的祖父是一个常败将军,但是兵书必然是家中必不可少的。在那个独尊儒术的年代,并不是人人都能够轻易读到兵书,可是当司马懿还是一个孩童之时,这些看似与朝堂政治无关的课外书,他却能一次读个够。汉末名士胡昭,对于司马懿的影响也格外深远。胡昭所研习的是道家哲学,同时他又是一个隐士,他所居住的地方距离司马家并不远。所以司马懿经常去胡家拜访,一来二去之间,两人亦师亦友。同时司马懿在胡昭的身上,学习了道家的与世无争和退避三舍,正是因为这两点,每次都能让他抓住适当时机,懂得何时以退为进,何时抓住最佳机会收敛锋芒,才让他逐步走到最后,成为了人生赢家。收敛锋芒,伺机而动曹魏政权还是曹操掌控之时,司马懿很少在他面前显山露水,甚至以生病为名,两次拒绝了曹操的征召。在这一千八百多年的时间里,很多人都是觉得司马懿在装病,就连正史《晋书·宣帝纪》中曾经写到:“帝知汉云方微,不欲屈节曹氏”,也就是说,司马懿早已看穿汉朝气数将尽,但是也不愿意放下自己的身段,去给曹操打工,因此才拒绝了曹操的征召。然而回顾整段历史,会发现事情真相并没有这么简单。当时司马懿二十二岁,他所担任的职务是河内郡上计掾,在这期间他表现优异,甚至还有大干一番的冲动。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曹操为了报答司马懿的父亲是司马防对于自己的知遇之恩,所以邀请他们父子到自己的麾下任职。就这个时候,司马懿辞去了自己的差事,同时又告诉曹操,自己的风湿病又犯了,生活难以自理,对于做官这事已经毫无兴趣,只想修养身心。其实他本可以直接拒绝曹操,因为前文所提到的胡昭,在面对曹操征召之时,直截了当的拒绝了他。如果司马懿毫无私心算计,他完全可以像自己的老师一样,明确表达出自己拒绝这份差事的意愿。可是他没有,而且他生病也是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疾病是可以治愈的,一旦夸下海口直接拒绝,就意味着从此他与官场再也无缘。所以他们两人初次交手,就已经说明司马懿心机颇深。如果曹操没有看到这一点,绝对不会派人去监视司马懿。直到二十九岁这一年,距离曹操的第一次征召司马懿,已经过去了七年的时间,本应重病在床的司马懿,在荀彧的举荐下,成为了曹丕的陪读。一切看似顺理成章,但是他突然重返官场,远没有那么简单。荀彧是曹操手下的左膀右臂,更是司马家的世交,这个时候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也是曹操手下不可多得的人才。看似偶然的举荐,实则是潜伏多年的再次出山。隐忍不发,手段狠辣不过在这个时候,真正掌控政权的仍然是曹操,所以在他的手下说话办事,他依然是不显山不露水,只是《资治通鉴》里所记载的两件事,足以见得司马懿的大智慧。公元215年,曹操攻下汉中,司马懿建议他趁着着这个大好时机一举夺下成都,这个时候曹操急于班师回朝,并未听取司马懿的意见,谁知已经仅隔了四年,刘备在汉中建立封地,一时间威名震华夏。其实司马懿早已经看出一举夺得汉中的关键,只可惜曹操却没有看到。接下来就是关羽被杀一事,可以看出司马懿的心机之深。关羽在荆州搞出了很大动静,一时间就连曹操这样威名震天下的枭雄,都在自己的领地上坐不住了,甚至都想迁都。司马懿这个时候站了出来,告知曹操先稳住阵脚,关羽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威力,并不是关羽的军威很大,而是由于当时的天气接连暴雨,导致行军不便,在这样的情况下贸然迁都,完全就是给了关于可乘之机。既然关羽在这个时候威震天下,不光是曹操,孙权心中肯定也多有忌惮。司马懿建议曹操不趁着这个时机与孙权联合,以封地换取关羽的项上人头,曹操按照司马懿的计谋所做,果然大获成功。司马懿所贡献的这条计策,可谓是一箭双雕,刘备失去了手下一员大将,孙刘联盟彻底瓦解,这一场战争的主动权又回到了曹家手中,一流谋士的称号,也是非他莫属。而且仅隔了一年的时间,曹操去世,司马懿主持葬礼。政权回到了曹丕手中,在接下来的几年,他可谓是真正混的风生水起。毕竟曹丕能够顺利夺得继承权,自然有着司马懿的一份功劳,所以曹丕当权,没有了曹操的阻力,他自然会得到重用。曹操去世后一年,他担任中央政府秘书长,同时又是军队的副总司令,虽然一直没有带兵打仗,但是他早已是“今时不同往日”。司马懿四十七岁,曹丕驾崩,曹睿上位,这一时期的他,终于有了带兵打仗的机会,对战蜀国,平定辽东,在几次的带兵打仗中,他的军事才华日益凸显。仅过了三年时间,他就成为了东线战区,手握实权的最高长官。可是他仍然是受制于人,当时曹真伐蜀,他接到的命令就是配合曹真继续攻打蜀国。司马懿为了对抗曹真,将其彻底推翻,公报私仇,从支援曹军就可以看出。原先仅用八日的时间就走了一千二百里,可是这一次他却令部队放慢步调,两个月的时间行进不到五百里。曹真的部队没有等到他的支援,再加上蜀地一直暴雨,此次的伐蜀计划只能取消,结果曹真郁闷而死。朝廷便命令司马懿坐镇西线,对抗诸葛亮的北伐。在与诸葛亮的几次交手之间,司马懿又一次展示出了他极大的“忍耐力”。

三国时期,在曹操眼里司马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关于司马懿,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典故,叫做“狼顾之相”。话说当年曹操征召司马懿入仕之后,发现此人不简单,觉察其颇有雄心壮志,还听说他有“狼顾之相”。所谓“狼顾之相”,其实意思就是狼回头看的样子,形容这个人谨慎多疑,心怀不轨,日后多半是个反骨仔。当时曹操还专门亲自试探司马懿,发现果真如此。此外,传说曹操做梦还梦到过三马同食一槽的场景。所谓三马,意指司马懿三父子,“槽”则是曹操这个姓的谐音,所以可以解释为司马家要吃掉曹家,所以曹操对于司马懿非常厌恶。他还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这个人有野心,不甘屈居人之下,日后一定会干预我们的家事,你可要防着他一点儿。这个故事出自《晋书》,算得上是正史记载了。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为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晋书·宣帝本纪》所以,历史上有着曹操早就防备司马懿的说法。但是,这段记载的中心思想不是要讲曹操怎么看待司马懿,而是想要通过这件事来突出司马懿的权变能力。因为在这段记载前面还有这样一句话: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其大致就是点出了司马懿的性格脾气,然后通过事件来论述。而且对于所谓的“狼顾之相”和“三马同槽”只是一个事件,其重点是在这件事儿发生后,司马懿的表现,他将采取何种措施来应对曹操的猜忌厌恶。按照记载,当时司马懿和曹丕关系不错,所以当曹操提及此事的时候,曹丕跑出来给司马懿说好话,所以曹操也就没拿司马懿怎么样。与此同时,司马懿还更加的努力工作,在曹操面前挣表现,最终换得曹操心安。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晋书·宣帝本纪》从这件事儿看得出来,司马懿这个人很懂事儿,知道进退。在受到曹操猜忌时,他并没有因为和曹丕关系好就有恃无恐,而是自己努力表现,兢兢业业,换取曹操的信任。所以整个事件,是在突出司马懿的智慧权变,而不是曹操对于司马懿的看法。即使是“狼顾之相”和“三马同槽”这两件事儿真的有发生,那也只是毫无缘由的无根之水。曹操虽然多疑,但还犯不上为此事而对司马懿做什么。因为就当时司马懿的地位势力而言,根本无法对曹操造成威胁。历史上司马懿是被曹操强制征召入仕的,但当时曹操看重的并不是司马懿的能力,而是司马懿的名望。当时司马家也算是河内望族,祖上世代为官,当代家主司马防更是历任洛阳令、京兆尹,为东汉末年的重臣,在汉末士族中有着较高地位。当时曹操虽然称霸一方,但名义还是汉臣,头上还顶着一个汉献帝和东汉朝廷。而朝廷内的士族集团是需要他拉拢的,其中司马防便是重要的拉拢对象。所以,曹操征召司马懿,完全就算做给他父亲司马防或者说朝廷内部的士族集团看的。像某些电视剧里面演的,年轻时的司马懿牛到连荀彧也给他铺路,这就是胡说八道了。类似的人还有杨修,他能当官儿,那也是因为背后有着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家族。至于如何重用他们,曹操确实还没有多大想法。一来是这些孩子当时都比较年轻,公元208年,司马懿被曹操强行征辟的时候才29岁,而曹操已经53岁了,底下谋士成群,名将云集,确实没地方,二来是司马懿杨修这些人的背后都是士族豪强,他们是忠于汉室,而不是忠于曹操,所以重用他们有很大风险。总而言之,对于司马懿,曹操最初仅仅只是想要利用一下其身份,巩固一下内政。而司马懿他们也清楚自己的身份定位,一直都不愿意去。所以司马懿被强制征召经历听起来挺厉害,其实和能力大小没什么关系。而司马懿这个文学癖的官职,更是证明了这一点。文学狂在当时就是一个闲职,管管教育、写写文章啥的,完全不入流。即使是后来升任太子中庶子,成为了曹丕的左膀右臂。那也只是未来可期,并没有进入到权力中枢。对于曹操来说,依然不入流。而且,曹操既然愿意让其辅佐曹丕,也就说明了他对司马懿没有太过担忧。当然,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和司马懿差不多处境的杨修被曹操杀了?其实这还是因为司马懿不入流。当时的司马氏家族虽然算是河内望族,但也要看和谁比。杨修的背后可是弘农杨氏,祖上四世三公,名望不输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其影响力远不是司马家所能相比的。曹操杀杨修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要树立个典型,震慑一下当时不满曹操的汉朝士族集团们。很显然,拿杨修开刀,远比司马懿要有效果得多。再者,司马懿这个人为人低调,不像杨修那般锋芒毕露。此外司马家也比杨家温顺得多,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和曹操的关系一直都很不错,还经常称曹操是其伯乐。相较而言,杨修他们家可不一样,其一直忠心汉室。家主杨彪更是身居东汉太尉之职,没少和曹操唱对台戏。甚至还被曹操弄到监狱里好好调教了一番,依然不屈。曹操早就想要动他们家了,只是弘农杨氏的影响力太大,不便下死手,只能是让杨修出来当个典型。

《三国演义》中与司马懿有关的故事内容

1、装病拒曹曹操当时刚打败袁绍不久,急需人才,听说司马懿很有才干,便征聘他出来做官。司马懿得知消息后,觉得曹操是宦官之后,不愿意屈节侍奉他。但他又不敢公开拒绝曹操,便假说自己患有风痹病,起居不便。曹操怀疑司马懿是有意推诿,秘密派人在夜间查看。司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静更深时,那人潜入司马懿卧室,然见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马懿挥去。眼见利刀夺命,司马懿只是睁大眼睛看着那人,身体依然坚卧不动。那人这才相信司马懿果真得了风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禀报了曹操。曹操当了丞相急于网罗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马懿,决定再次征聘他。他对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再不应召,就把他抓起来。司马懿知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恃才傲物、不肯亲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司马懿害怕被杀,只得乖乖离家应召。2、司马懿征讨孟达,智取上庸由西蜀投降曹魏的孟达,于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在上庸(今湖北竹山县)发动叛乱,弃魏投蜀。孟达自认为宛城距离上庸一千二百里,地势险要,司马懿一时无法赶到上庸。可是当孟达刚起事八天,司马懿就亲率大军赶到上庸,兵临城下。孟达平素与魏兴太守申仪不和,申仪风闻孟达与西蜀又有来往,立即报告了魏明帝。魏明帝命令司马懿监视孟达的行动。司马懿为了充分做好消灭孟达的准备工作,并尽量推迟孟达的起事时间,除了从军事上做好征讨的准备工作,他还设法麻痹迷惑孟达,使他犹豫不决,延缓起事的时间。3、司马懿“装傻”当李胜见到司马懿时,李胜看到的是“去冠散发,上床拥被而坐”的司马懿,他躺在床上,一副病得快死的样子,甚至连拿碗、喝粥的力气都没有。李胜对司马懿说:“天子要我到荆州任刺史,特来向太傅辞行。”这时,司马懿玩起了“谐音游戏”。他喘着粗气说:“并州近朔方,好为之备。”人家李胜明明说的是荆州,他偏偏说并州,看来司马老人的听力严重下降了。李胜帮司马懿纠正:“太傅听错了,我是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将“聋”就“聋”:“你刚从并州回来?”李胜在“聋子”司马懿耳边大声说:“我是去荆州。”司马懿总算有点搞清楚了,说:“我实在年纪老,耳朵聋,听不清您的话。您做荆州刺史,这太好啦。”如此说了一番“绕口令”后,司马懿以感人肺腑之语作结,大意是:我病得快要死了,两个儿子不成器,以后还望大将军多多提拔。司马懿连哄带骗加忽悠,把李胜玩得团团转。不过,司马懿装痴装傻的终极目标则是通过李胜对自己的印象,干扰曹爽的政治判断。李胜走后,“病得要死”的司马懿马上翻身下床,紧急召见两个儿子,说:“李胜此去,曹爽肯定不会防备我,只等他们出城狩猎时,我们就可以一举拿下。”嘉平元年(249年)正月,皇帝曹芳与大将军曹爽等宗室到高平陵为魏明帝扫墓,司马懿乘机发动政变,诛杀曹爽,逼死曹芳,把所有的军政大权揽于手中——最终逼魏主“禅让”,取而代之,“三国尽归司马氏”。4、司马懿智取帅印司马懿是曹操丞相府的长史。所谓长史即是总管的意思,官职并不小,但总管属幕僚,没有实权。他深有韬略,逐渐成了曹魏政权的重要参谋,后来三国分别称帝建制,在曹丕、曹睿相继称帝时,他的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但他仍处于辅佐地位,实权依旧掌握在曹氏宗室手中。这种情况使他难展宏图。每次战争,功劳是他的,但是得益最大的都是曹氏亲属,他因为这种情况深为苦恼。刘备死后,蜀汉由诸葛亮主政,屡次兵出祁山,进伐中原。魏明帝在对蜀战争中的大将军是曹真,而司马懿只是担任他的副手,其实司马懿此时已成为诸葛亮的主要敌手。诸葛亮初出祁山,占天山诸郡,收服姜维,取得大胜,后因马谡失去重要战略要地街亭才被迫回川。数年后,经过休养生息,诸葛亮重聚大军兵出祁山,再伐中原。大军一路前行,势如破竹,并再次联络东吴,共伐曹魏。在这紧急关头,大将军曹真却身染重病。只得回洛阳养病,军中无主,眼看曹魏形势更加恶化,魏明帝一时有些六神无主。就在这时,司马懿主动向魏明帝分析了形势,他认为蜀汉与东吴的联盟是貌和神离,东吴在吕蒙白衣过江夺取荆州和在夷陵之战中大破蜀军后,已与蜀汉结下了深仇,不可能真心实意地帮助蜀汉。所以这一路兵马不足为患,所忧的倒是陇西诸葛亮的一路军马。现军中无主,得派得力之将前往主军,等蜀军粮草供应不济,定可反败为胜。曹睿见司马懿分析得头头是道,鉴于曹真有病,就委派司马懿为都督,总领陇西各路军马,抵御蜀汉进攻。他还命人立即去曹真那里取帅印交给司马懿。司马懿却说:“臣自去取帅印便可。”他来到曹真府上,先探病情,再告以前方军情。曹真因在病中,家人怕他病情加重不敢告以实情,现听说军情如此紧急,不禁深感忧虑,便说:“现在国家如此危急,皇上为什么不拜你为都督,以退蜀兵呢?”司马懿明明己经受封,却装作毫不知情。这时仍推辞说:“我才疏学浅,不堪重任。”曹真信以为真,忙叫人将帅印交给司马懿。司马懿仍是不住地推托:“帅印仍请大将军掌管,我一如既往,竭力辅佐。”曹真忙说:“你不接帅印,我又不能理事,现在国家危险了。军队怎么能没有统帅呢?我要抱病去向皇上保举你。”此时,司马懿才说出实话:“皇上已有恩命,只是我不敢领受罢了。”曹真一听,高兴地说:“有你挂帅,蜀兵可退了。”于是,司马懿假意推辞不过,拜谢再三,接过了帅印。既然皇上有命,司马懿何必还要装腔作势。自取帅印,好像是多此一举。其实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他处心积虑地分析过,知道明帝命他挂帅是在紧急状况下做出的决定,一旦击退蜀军,帅印仍会回到曹真手中。再说曹真正在病中,被人取去帅印,心中必会不快,甚至要疑心司马懿从中作怪。现在司马懿亲往取帅印,而且再三拜辞,既可释除曹真的疑虑,也可长保帅印。5、三马同槽司马懿还在做曹操的谋臣时,曹操对他极不放心。有一天,曹操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食,醒来后心中便十分不快。起初曹操以为是马超一家便杀了马超的父亲。司马懿父子正好就是三马,而“槽”谐音“曹”,“三马同槽”正意味着司马氏要吃掉曹氏。曹操感到这是一个不祥之兆,便把太子曹丕叫来,对他说:“司马懿不是个甘做人臣的人,将来必定会干预我们的朝政家事。”但曹丕后来十分信任司马懿,并没有把父亲的话放在心上。后来,果然不出曹操所料,司马氏父子三人相继专嬗曹魏朝政。

三国演义司马懿的故事简介 低于500字

三国演义司马懿的故事简介:
1、祁山对战
司马懿解了祁山之围,并且挫败了诸葛亮夺取魏国粮食的企图,使诸葛亮最终因为粮食耗尽退兵。此战利用孙、刘争夺荆州的矛盾,充分运用外交谋略,坐收渔利,不仅挫败关羽的强大攻势,解除了樊城之围,而且也使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两面钳击中原的计划无法实现。更重要的是破坏孙、刘联盟,改变了当时的战略格局,掌握了主动权。之后曹操认为荆州遗民及在颍川屯田的军民逼近南方寇贼,想把他们牵走。司马懿认为:“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曹操听了他的建议,没有移民。之前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化。
2、辅佐曹丕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当时孙权正率军向西。朝臣们认为樊城、襄阳缺乏粮,不能抵御吴军,请召守将曹仁回驻宛城。司马懿则表示:“孙权刚刚打败关羽,正是他想和魏国结好的时候,一定不敢为患。襄阳是水陆交通要地,不能放弃”。曹丕没听其建议,命曹仁放火烧毁二城。后来孙权果然没来入侵。曹丕悔之不及。辅政平乱同年,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登基后,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黄初二年(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黄初三年(222年),和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黄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司马懿辞让,曹丕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同年,曹丕又大兴水军攻吴,仍命司马懿留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临行,下诏书给司马懿说:“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后曹丕由广陵回师洛阳,又下诏对司马懿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 于是司马懿留镇许昌。

简介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司马懿是怎么死的

司马懿是病死的。司马懿出生于179年,享年73岁,被孙子追封为宣帝。可见孙子念及爷爷的举世之功,若没有爷爷的辛苦隐忍,怎么会有他们司马家今后所拥有的一切辉煌呢?可能也跟大多数的贵族地主家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亡。司马的父亲官衔京兆尹,祖父和曾祖父都是为官之人。司马懿和他的兄弟八人素有司马八达的称号,司马懿是兄弟中最出色、最有才华的一个人。扩展资料: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1] ),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参考链接:司马懿-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