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三国许攸

时间:2024-03-07 04:41:16 编辑:阿旭

三国演义里,许攸是怎么死的?

  1、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邺城,占领冀州,许攸立有功劳,但许攸自恃功高,屡次轻慢曹操,每次出席,不分场合,直呼曹操小名,说:“阿瞒,没有我,你得不得冀州。”曹操表面上虽嘻笑,说:“你说得对啊。”但心里颇有芥蒂。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有人向曹操告发,于是许攸被收押,最终被杀。
  2、简介
  许攸(?-204年),字子远,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3、历史记载
  孔融:“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
  荀彧:“许攸贪而无治。”
  司马光:“昔周得微子而革商命,秦得由余而霸西戎,吴国得伍员而克强楚国,汉得陈平而诛项籍,魏得许攸而破袁绍;彼敌国之材臣,来为己用,进取之良资也。”
  罗贯中:“堪笑南阳一许攸,欲凭胸次傲王侯。不思曹操如熊虎,犹道吾才得冀州。”


三国中,许攸是怎么死的

绝对不是曹操杀的,而是许褚杀的,官渡之战后,许攸碰到许褚,许攸傲慢地对许褚说:“你们如果没有我,怎能从此门出入。”许褚一听非常生气,回答说:“我们出生入死,经过血战,夺得城池,你夸什么口!”许攸骂道:“你们这些人都是匹夫之勇,何足道哉!”许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诉说许攸无礼之极。 曹操假装生气,却没有惩罚许褚。


历史上许攸是个怎样的人?新三国里许攸又是个怎样的人?田丰与许攸谁更善于排兵?

 许攸,字子远,籍贯荆州南阳人(今河南南阳)。
  【简明历史传记】
  许攸年青时与袁绍、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深感不满。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平定冀州,立有功劳,但许攸傲慢无礼,口无遮拦,最终触怒曹操,被杀。
  【简明演义传记】
  许攸年青时与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深感不满。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到达邺城,口出狂言,轻视曹军将士,被许褚一怒之下杀害。曹操假装生气,却没有惩罚许褚。


许攸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国志》里面没有许攸的传,但关于许攸的记载则大致跟演义差不多。最早的记载是在《魏书◎武帝纪》里。《武帝纪》有好几处提到许攸,最初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接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这段记载说出了许攸是南阳人,而且很早的时候就有点气魄,敢于跟人同谋废立皇帝。在这个事件中,许攸想到了曹操,觉得有曹操参与胜算很大,但曹操没有参与,结果正如曹操预料的,这次废立失败了。 这次事件之后,许攸就一直沉寂,直到官渡之战爆发,作为袁绍的一个谋士开始登场。在官渡许攸有三次亮相。第一次是袁绍与曹操相持不下的时候。这次亮相记载于裴松之注引前代史料中。注中说袁绍久攻官渡不下,许攸就向袁绍献计,从另外的道路到许都把天子接来。但袁绍没有听从许攸的建议,结果“许攸怒”。从这个记载看来,许攸不但有胆识,而且有头脑,计策也恰恰是曹操所害怕的,偏偏袁绍不听。结果许攸很生气。从第一次的记载可以看出,许攸跟曹操还是很有交情的,他没有在节骨眼上帮助他的老朋友,反而是献上这条毒计,的确对袁绍是很尽心的。这么好的计策袁绍居然不用,才让他很生气。如果他不是真心为袁绍好,他是不会生气的。这时候许攸还没有叛变的打算。 但到许攸在官渡第二次出场的时候,他就叛变了。袁绍不听他的计策固然有一些作用在内,但没有这件事,他的叛变还是会发生的。对于这个结局,曹操的谋士荀彧早就预料到了。荀彧的传里记载,孔融去见荀彧,说袁绍谋士猛将如云,要打败他很难。荀彧在提到许攸的时候说,许攸贪财,纵容家人犯法;而审配与逢纪都是刚直而无通变的无谋之人,一旦许攸的家人犯法,肯定会被抓起来,而家人被抓起来,许攸肯定要另做打算。事情正象荀彧预料的那样,《武帝纪》记载:“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攻击琼等。”许攸贪财,而且到了袁绍已经不能满足的地步,所以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并献上烧掉袁绍粮草的计策。其实这里的记载有点问题,许攸贪财,袁绍如果不能满足,他早就应该跑了,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官渡之战呢?而且先前许攸还献上那样的好计,显然不是一个想要离开的人所能做到的。导致许攸离开袁绍的原因恐怕还是演义中提到的有关许攸家人杀人的事情。这件事情同样在荀彧的传中提到了。“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可见触发许攸投降曹操的,既不是贪欲不能得到满足,也不是计策不能见用,而是家人被收押。那么,从表面上看起来,许攸仅就这次叛变来说,算不上一个问题青年了。其实不然。 许攸的家人为什么会被收押呢?到底是犯了什么法呢?既然荀彧作出了那样的判断,其中必然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因为许攸贪,所以他的家人才会犯法。尽管袁绍给了他很多好处,但他仍然以为袁绍给的好处是不够的。作为一个贪官来说,俸禄是不能养活他的,他必须要寻找另外的生财之道。而这样必然会触犯刚直的审配所制定的法度。出征之前,可能袁绍很看中许攸,一直庇护有加,许攸的家人才逃脱了惩罚。现在许攸跟随袁绍出征在外,审配和逢纪就不会再沉默了。许攸的家人一旦有新的过错,自然就会被收监。等到消息传到前方,就成了既成事实。袁绍在出征之前已经囚禁了田丰和沮授两个谋士,对许攸献的计策也是白眼相加,而既然田丰深知袁绍失败之后会迁怒于他,许攸那么聪明的人,自然也能想到。家已经没有了,再呆在袁绍身边,恐怕连命也会没了。 由此可见,许攸是一个很会为自己打算的贪官。但他也有道德底线,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走出有违道德的路的。早期他响应王芬,估计就有趁机捞一票的想法在内。投奔袁绍,也存在一种投机的思想。但他并没有在计策不见用的情况下离开袁绍。说明他虽然投机,还是讲究人情世故。直到呆不下去了,才最终反戈一击,给袁绍造成了致命打击。 演义说许攸因为查到曹操的信件才知道曹操没粮。但在《三国志》相关的注中,却没有提到许攸截获曹操信件的事情。许攸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判断得出结论的。同时鉴于前面许攸提到的计策,说明许攸的才能在三国众谋士中应该排在中上。 乌巢破后,淳于琼被曹操抓住,淳于琼说胜负因为天数,曹操决定不杀淳于琼。实际上这时候淳于琼已经在战斗中丢掉了鼻子,许攸这时候就对曹操说,“明旦见于镜,此益不忘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等明天他照镜子的时候,他就更加不会忘记今天晚上的耻辱了。曹操觉得许攸的话说的有道理,就把淳于琼杀了。 以上事实说明,许攸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而且他很能够权衡利弊,同时也有一定的道德底线。但许攸就是一个贪官。只要他做官就会贪。贪官在任何时代都是问题青年。但比起其他更有问题的三国青年来,许攸就只能指着李严的鼻子说,你还差点。


许攸在三国时期是几流谋士?

最多算”二流“谋士
许攸最大的成就就是献计曹操”火烧乌巢“。但一个计谋的成功并不能太说明问题,也有瞎猫碰到死耗子的时候。从同时期的人及后人对他的评价来看,正面的评价不多:
(A)孔融:“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
(1)袁术:“许子远凶淫之人,性行不纯。”
(2)荀彧:“许攸贪而无治。”
(3)罗贯中:“堪笑南阳一许攸,欲凭胸次傲王侯。不思曹操如熊虎,犹道吾才得冀州。”
(4)何焯:“许攸卖国邀功,小人之尤者,收治之殊快也。”
一个人品都不咋的的人,肯定不能算得上一流谋士。


许攸,三国著名谋士许攸 许攸是怎样的人

许攸为人仗义疏财,义气深重,朋友很多。才识广博,英俊潇洒。
为河北一方的名士,深得读书人和天下文人武士的仰慕。

许攸(?-204年),字子远,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许攸年轻时与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力主攻打曹操都城许昌。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到达邺城,口出狂言,辱骂曹操,轻视曹军将士,被许褚一怒之下杀死,曹操见后深责许褚,下令厚葬许攸。


三国里的许攸,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国的许攸,是南阳人,他开始是为袁绍出谋划策的,官渡之战以后就投奔曹操,为曹操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最后也是因为惹怒了曹操,被许诸杀死。总体来说,许攸是一个聪明绝顶但又居功自傲的人。曹操发现许诸的才能,是因为火烧乌巢 ,因为这场战役导致袁绍全军覆没,然后许悠就投靠了曹操,跟随着曹操征战四方。在建九年的时候,曹操带领军队占领了冀州,这其中许攸有很大的功劳。但是许攸虽然聪明,有谋略,却也有很多的缺点,居功自傲,这也是后来他为什么会被别人杀死的原因。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个心眼很小的人,谨慎小心,许攸因为聪明立下了很多的功劳,但居功自傲,口无遮拦,很多次地触碰到了曹操的底线,曹操虽然嘴上没有明确表示过,但是难免心里不舒服。后来许攸依然不改自己的缺点,傲慢无礼,口无遮拦,被许诸一怒之下杀了,曹操只是表面生气而已,却并没有惩罚许诸。社会上对许由的评价有好有坏,好的一方面就是他聪慧,有计谋不会出卖上级,但是他有很多负面的评价,最常见的,就是傲慢无礼,居功自傲,口无遮拦,还有的人说他贪财,奢侈糜烂。许攸这一辈子虽然天资聪慧,但却败在了自己的口无遮拦当中,智慧超群,但为人处事却不怎么样,喜欢吹嘘。喝醉了还爱说曹操的丑事,这不仅惹怒了曹操,还惹怒了很多追随曹操的武将,自然也会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如果他能克服自己这些缺点,我想一定会是一个更大的栋梁之才吧。

正史上的许攸是怎么死的?也是被许褚杀死的吗?

演义中,官渡之战最关键的时刻,许攸叛变袁绍,投奔曹操,泄露了袁绍的粮草地点乌巢虚实,导致袁绍惨败而归。此后,许攸得意忘形,趾高气扬,看不起曹营众将,就连曹操也不放在眼里。有一天,许褚从东门入城,正好碰上许攸。许攸对许褚说道:“你们如果没有我,怎么可能打下邺城?”许褚听后大怒:“邺城就是我们浴血奋战夺取的,和你没什么关系?”许攸估计喝醉了,大骂许褚等人是匹夫。许褚最怕别人说自己是匹夫,没文化,因此拔剑,将其斩杀。他在杀了许攸后,还拿着许攸的首级来见曹操。曹操看到之后,淡淡说许攸与自己是老朋友,只是喜欢开玩笑,怎么就被杀了呢?他只是嘴上责怪许褚办事轻率,没有深究,厚葬许攸了事。那么,正史上许攸也是被许褚所杀吗?非也,与演义中不同,正史上的许攸并不是被许褚杀死的,“凶手”他是谁呢?许攸,字子远,小时候与袁绍、曹操两人都是好朋友。他一直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早在公元184年,许攸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人准备废立皇帝,改立合肥侯为帝。许攸还试图将曹操拉下水,劝说曹操一起参加,但曹操果断拒绝。后事情败露,冀州刺史王芬自杀,许攸逃亡。公元189年,许攸投奔袁绍,成为其谋士,力劝袁绍与曹操联盟,这一点不知道有无私心。 又过了几年,袁绍和曹操利益冲突,互相交战。他向袁绍提出轻袭许昌,攻陷许都后,就奉迎天子以讨伐曹操。但是鼠目寸光的袁绍不同意,他一定要光明正大地打败曹操,先捉住曹操,再攻打许都。” 此时,许攸家里有人犯法,被审配逮捕,而袁绍也没有向着自己,于是大怒,投奔曹操。曹操得知许攸投奔后,光着脚丫子去迎接,认为许攸来了,自己大事可成,击败袁绍指日可待。果不其然,许攸向曹操透漏了袁军粮草囤积之地乌巢虚实,曹操派人假冒袁军,奇袭乌巢,一鼓作气拿下,烧毁粮草。袁军不攻自破,大败而逃。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邺城,此时的许攸自恃有功,开始飘飘然了。每次宴席之上,许攸直呼曹操小名,说道:“阿瞒啊,如果没有我,你是得不得冀州的,还可能被袁绍擒获。”曹操虽然表面上嘻笑,也赞同许攸的话,但是心里却非常不痛快。但是在许攸在邺城东门,对大街上的行人说曹操如果没有他,便无法从此门进。曹操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将许攸收押,并杀死。《魏略》中相关记载如下: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其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人有白者,遂见收之。由此可知,正史上杀死许攸的“凶手”不是许褚,而是曹操。那么他为何要杀死官渡之战的大功臣许攸,给天下人眼中落下了残杀士人的名声呢?曹操不得不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是许攸恃才傲物,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其一,如果许攸只是在私下里轻慢自己,也就罢了,但是许攸却在大庭广众之下“胡言乱语”。试想,冀州刚刚被曹操夺取,老百姓还对袁绍有感情,现在听到许攸对曹操不尊敬的言语,难免瞧不起曹操。曹操最爱面子,号称“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他”。许攸对曹操帮助很大,尤其是官渡之战,因此曹操对许攸一直容忍,再三退让。现在,许攸得寸进尺,曹操也就不讲交情了。想要树立权威的曹操,不得不拿许攸开刀。其二,如果曹操不及时杀死许攸,许攸还可能说出更出格的话。我们知道,许攸和曹操年轻时就认识,两人在一起也共事。曹操如果有什么上不得台面、见不得人的事,许攸是知道的。这次,许攸说的话无足轻重,但是将来会说出更加出格的话。许攸的嘴没有把门的,啥话都说,万一哪一天将曹操的龌龊事说出来,因此,曹操必须杀死许攸,以除后患。结语正史上,许攸出言不逊,曹操将其处死。不知道为什么,一贯尊刘贬曹的罗贯中美化曹操,为其开脱,改成许褚盛怒之下斩杀许攸。但是演义再怎么掩饰,都无法改变曹操默认许褚斩杀许攸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