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到底经历过什么变得那么冷血?他篡位的动机是什么呢?
司马懿两受托孤,足以见其对曹魏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魏明帝病逝托孤时,司马懿也只能算作曹魏重臣、忠臣,并不能叫做权臣,如果不是大将军曹爽昏招频出哪儿有司马懿上位夺权的机会。司马懿确实看不上曹爽,但一开始司马懿还是心系曹魏大业,公元244年曹爽率大军伐蜀,司马懿虽极力劝阻依旧无果,如果司马懿想看曹爽的笑话大可随他去吧。司马懿是眼睁睁看着曹爽从大权独揽到专权乱政,这时候司马懿一直处于韬光养晦中,直到曹爽集团和元老功臣彻底决裂,两股政治势力到了决战的时刻,这时候司马懿站了出来联合蒋济等人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将顺势而为发挥到极致,而造势者就是曹爽集团。司马懿为什么变得冷血司马懿出身名门,少时便已名声在外,史书对他的评价大多是“少有奇才”“聪亮明允”“聪明多大略”的溢美之词。想当年曹操刚崛起之时,四处招揽人才,司马懿不愿屈从于曹操,“不欲屈节曹氏”,这时的司马懿可以说恃才傲物,且有着文人的那种清高。政治舞台永远都是最残忍的角斗场,对对手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司马懿当初为求自保得以入仕,这就如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起初为了自保,他必须学会权谋之术,必须变得冷血,数十年的政坛生涯,冷血和权谋变成了骨子里的东西,也成了司马懿的生存法则。20多岁时,司马懿看不起曹操,觉得曹操是宦官之后,乱臣贼子,“高平陵之变”后当司马懿大权独揽,魏帝诏命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一如当年曹操一样,五十年的时光,司马懿终于变成了自己当初最讨厌的样子。
司马懿儿子恋尸成癖,是精神分裂还是另有原因?
按照正史记载对司马懿的记载:一生有9个儿子,发妻张春华生育嫡子3个,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幼子司马干。怎么样!前面两个人是不是一听就有印象,对于后面一个显得就格外的陌生了?老大司马师,继承自家老爹的聪明,虽然名声没有父亲和弟弟响亮。但是在历史上的名声也是足智多谋!老二司马昭,就不用多说足智多谋,手段狠辣,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让万千大众熟知!司马干在前面两个哥哥的陪衬下反倒显得有些资质愚钝了。司马干生于公元232年,史书上对于他少年时期的记载并没有其他的过人之处,在官场上也是靠着自己老爹的面子混工资,职位一路上升到侯爵。但是等到司老二大刀阔斧的改行五等封爵,一下子从侯爵降到伯爵。这样一直持续到自己的亲侄子司马炎变成皇帝,自己的身份也是一路水涨船高,摇身一变成了平原王,得到了诸侯王中最高的待遇!住在京城里,享受着人上人的待遇,不要太美好!公元277年,司马炎下令各地的诸侯王都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只有司马干破例留在了京城。司马炎让诸侯王回到各自的封地上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想要诸侯管理好自己的封地,多给国家做贡献!避免一大群人一天天不干活在一块拉帮结派!那么,问题来了,司马炎这么小心机的男人不怕留下自己亲叔叔给自己招祸端吗?当然不是,你能想到的,人家早就想到了!司马干能够被留在京城一部份原因是因为他表现出来的不爱官职!司马干这人不喜欢拉帮结派,不爱结交士大夫,平时要有官员拜见也是爱答不理的样子。而且司马干视金钱如粪土,自己的工资还有国家发放的福利,像:布帛钱财这种都是直接露天堆放着,直接放任其腐烂!其次,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司马干患有间接性精神病,喜怒无常,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而且,他还有一个听着就让人毛骨悚然的恶心的怪癖!根据《晋书》上的记载司马干应该是有恋尸癖,每当他的爱妾去世时,都会让人把准备好的棺材放在空屋里,有事没事来看两眼。要是尸体还没有腐烂,便会奸尸,一直到尸体彻底腐烂,才会下葬!到了司马衷上位的时候,因为对这位长辈敬重,特许司马干上朝的时候可以佩戴佩剑上朝,后来魏晋爆发''八王之乱''司马家族内部争端不断,司马伦篡位没过多久被司马冏联合其他人给拉下来,重新把司马衷扶上皇位!事后,司马干拿着一百吊钱跑到司马冏面前乐呵呵的说:这钱是祝贺你让司马家的江山稳定下来,司马家有你在我就不愁了,前往别学司马伦干缺德事,这钱给你别嫌少!这时候的司马干看上去哪里还有一个病人的模样,和一个正常的长辈一样叮嘱着晚辈!可惜,最后司马冏并没有听从司马干的劝诫还被政敌给搞死了!司马干知道后,很难过说:这下子司马家怕是完全玩完了!从这些小细节中可以看出司马干对于上面家族的混乱心里有数,对于局势比谁都要清醒!比起前面喜怒无常的恋尸癖,现在的他更像是一个高深的智者,完全继承了司马懿的演技,前面像是在装病!
司马昭的哥哥是谁
司马昭的哥哥是司马师
司马攸生性温和聪慧,有治理才能,因伯父司马师无子被过继给他。西晋建立后,封齐王,颇有政治建树,深得人心。武帝晚年,朝廷内外要求齐王继位的呼声高涨,荀勖、冯紞趁机进谗言将攸排挤出朝,司马攸气恨发病,吐血而死,享年三十六岁,谥献王司马攸被继承给他哥哥他哥哥司马师生前待他很好于是就想理司马攸为世子
三国中司马昭是个怎样的人?
司马昭即晋文帝,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字子上,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司马懿次子。昭随父抗蜀,多有军识。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阴谋代魏。甘露五年,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谴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自称晋公。后加晋王。咸熙二年,薨。昭死数月,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个人资料字 子上终属 魏籍贯[司州]河内温县 [今河南温县]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官至 大将军 晋王 追尊文帝 庙号太祖生卒211 — 265(55岁)家族资料父亲 司马懿母亲 未知配偶 未知子女 未知兄弟姐妹 司马师 司马亮 司马伦 司马干 司马骏 司马氏 司马伷相关人物 司马懿 姜维 钟会 曹睿 陈泰 曹髦 曹奂 司马炎 贾充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司马昭 - 简明历史传记司马昭字子上,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司马懿次子。昭随父抗蜀,多有军识。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阴谋代魏。甘露五年,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谴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自称晋公。后加晋王。咸熙二年,薨。昭死数月,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昭为文帝,庙号太祖。司马昭 - 简明演义传记司马昭随父司马懿抵御诸葛亮伐魏。多有军识。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为大将军。手握兵权,专揽国政,并阴谋代魏。甘露五年,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司马昭分兵伐蜀。蜀灭亡后,钟会阴谋造反,司马昭率领大军亲讨。未至,钟会业已败亡。回朝后自称晋公,后加晋王。立子炎为世子。司马昭责戏阿斗,阿斗蜀乐不动情。咸熙二年,昭中风猝死。数月后,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昭为文帝,庙号太祖。司马昭 - 历史评价▓史臣:世宗以睿略创基,太祖以雄才成务。事殷之迹空存,翦商之志弥远,三分天下,功业在焉。及逾剑销氛,浮淮静乱,桐宫胥怨,或所不堪。若乃体以名臣,格之端揆,周公流连于此岁,魏武得意于兹日。轩悬之乐,大启南阳,师挚之图,于焉北面。壮矣哉,包举天人者也!为帝之主,不亦难乎。 《晋书》▓房玄龄:世宗继文,邦权未分。三千之士,其从如云。世祖无外,灵关静氛。反虽讨贼,终为弑君。 《晋书》▓曹髦: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三国志·魏书四》司马昭小故事:三国后期,魏国的大权逐步被司马氏掌握。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继任大将军的官职,独专国政。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又继任大将军,朝廷大权仍然掌握在司马氏的手里。曹髦见曹氏的权威日渐失去,司马昭又越来越专横,内心非常气愤,于是写了一首题为《潜龙》的诗。诗中写道:受伤被困的龙不能跃出深渊,自由自在地上天入地。就好比龙蟠居在井底,看着泥鳅、鳝鱼在面前手舞足蹈,只能藏起牙齿伏住爪甲。真可恶,我处于同样的境地!司马昭见到这首诗,勃然大怒,在殿上大声斥责曹髦说:“我司马氏对魏有大功,你为何把我们比作泥鳅鳝鱼?”曹髦听了,吓得浑身发抖。司马昭见他不敢作答,冷笑一声离去。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怕祸及自身,准备一出宫就向司马昭报告。曹髦等不及了,拔出宝剑,登上马车,带领宫中侍卫、奴仆等三百多人,向司马昭的府第进发。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后被废为陈留王)。曹奂完全听命于司马昭,不过是个傀儡皇帝。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长子司马炎继位任晋王。仅过了几个月,司马炎就逼曹奂退位,由他称帝,建立晋朝。名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懿的张春华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自相残杀?
他们之所以没有自相残杀主要原因是司马师没有儿子,除了把权利让给弟弟司马昭之外别无选择。司马懿病死后,这对兄弟肩负起了司马家的重任。他们都是优秀的兄弟,但没有因为权力之争两兄弟闹得鱼死网破,他们没有互相争斗反而相处的还特别融洽。而且在司马师死后,他们也慷慨地把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而不是他们的儿子,因为他也恰巧没有儿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崇拜者,司马懿对大儿子马司师和二子司马昭的教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尽管作为西晋王朝的创建者,后来的几代人都知道。司马昭更是因为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被家喻户晓。但是司马家在做人方面实际上是非常靠谱的。司马懿死后由他的大儿子司马师开始掌权,司马昭成为第二任掌权者开始辅助大哥。根据理论,兄弟俩应该为了权力之争反目成仇。但实际上并没有,原因其实很明显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所以两兄弟之间才没有像历代王室一样手足相残。司马昭还把自己的一个儿子交给大哥当儿子延续马家香火。司马师也就只能让让司马昭继承自己的位置,因为他并没有第二个选择。从大局观考虑,司马师做的是非常正确的。后来司马昭和他的长子司马炎最终取代了曹魏,建立了晋国,也完成了司马家的一直没有完成的宏远。当然,如果司马师有了儿子的话,可能就另当别论了也许两兄弟就不会如此团结了。如果司马师传给他的儿子,即使司马师在乎手足之情不会加害司马昭,但是也一定想办法削弱他的实力为他的儿子铺平道路。那司马家是怎么样的结局可能就不得而知了。
司马懿大概有几个儿子
司马懿有9个儿子。
晋景帝司马师,张皇后生。
晋文帝司马昭,张皇后生。
平原王司马干,张皇后生。
汝南文成王司马亮,伏夫人生。
琅邪武王司马伷,伏夫人生。
清惠亭侯司马京,伏夫人生。
扶风武王司马骏,伏夫人生。
梁孝王司马肜,张夫人生。
赵王司马伦,柏夫人生。
司马师(208-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官至大将军,西晋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长子,司马昭的兄长,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伯父。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与夏侯玄、何晏齐名 。与其父司马懿谋划诛杀曹爽,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旋加卫将军。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掌权后,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任命文武大臣使各有职掌,朝野肃然。司马师也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曾用计击溃吴国诸葛恪的大军。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早年随父抗蜀,多有战功。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之路。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封晋公。咸熙元年三月丁丑加为晋王。咸熙二年,司马昭病死,时年五十四岁。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干(232年―311年2月26日),字子良。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第三子,晋景帝司马师和晋文帝司马昭的同母弟,母为穆张皇后张春华。
司马干在曹魏时被封为安阳亭侯,后进爵为平阳乡侯。五等爵制建立后改封定陶伯。司马炎建立西晋后,受封平原王,食邑万一千三百户。历任抚军中郎将、光禄大夫、左光禄大夫、卫将军等职。永宁元年(301年),晋惠帝司马衷复位后,任司马干为侍中、太保。
永嘉五年(311年),司马干去世,享年八十岁。
司马亮(?―291年),字子翼,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第四子,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异母弟,母伏夫人 ,西晋宗室、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之一。
司马亮初封万岁亭侯,后改封广阳乡侯、祈阳伯,历任东中郎将、散骑常侍、镇西将军等职。西晋建立后,先封扶风王,后改封汝南王,先后担任骑司马、抚军将军、卫将军、宗师等。咸宁三年(277年),升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等要职,镇守一方。不久,入朝任太尉、录尚书事,兼任太子太傅。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病重,有意托孤于司马亮,但在杨骏阻挠下并未成功。元康元年(291年),杨骏被杀后,司马亮入朝任太宰,与卫瓘分掌朝政,大肆封官却失去人心。不久,司马玮矫诏将司马亮杀死。司马玮被晋惠帝皇后贾南风所杀后,朝廷下诏给司马亮平反,谥号文成。
司马伷(zhòu)(227年—283年6月12日),字子将,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第五子,伏太妃所生。晋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的同父异母弟,晋武帝司马炎的叔父。
他年轻时就有才气,在魏历任宁朔将军、散骑常侍、征虏将军等职,先后受封南安亭侯、东武乡侯、五等爵制建立之后改封南皮伯。西晋建立后被封为东莞郡王,入朝担任尚书右仆射、抚军将军,外出任镇东大将军。后改封琅邪王,加开府仪同三司。西晋伐吴时,率军出涂中,孙皓向他投降并奉上玉玺。战后因功拜大将军,增邑三千户。
太康四年(283年)6月12日,司马伷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谥号武 ,故称“琅邪武王”。著有《周官宁朔新书》八卷,已亡佚。
司马京,字子左,晋宣帝司马懿第六子,晋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的异母弟。初封清惠亭侯,晋朝建立前去世,年仅二十四岁。
司马骏(232年—286年),字子臧。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第七子,母伏夫人。为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异母弟;晋武帝司马炎之叔。西晋时期将领、藩王。
司马骏早年聪慧,历任散骑常侍、步兵校尉、平南将军、安东将军等职。西晋建立后接连受封汝阴王、扶风王,任镇西大将军,镇守关中。他施政仁义,安抚百姓,维护民族团结,深受爱戴。后因功加拜征西大将军,又派文鸯平秃发树机能叛乱,使二十万部族归附。进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持节、都督。太康七年(286年),司马骏去世,时年五十四岁,追赠大司马、侍中、假黄钺,谥号武,故史称其为“扶风武王”。
司马肜(?—302年),字子微,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第八子,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异母弟,晋武帝司马炎之叔。母张夫人。西晋宗室,诸侯王
曹魏时封平乐亭侯,建立五等爵制后改封开平子,泰始元年(265年),西晋建立,司马肜受封梁王,拜北中郎将,之后历任平东将军、安东将军、卫将军、征西大将军等职。
元康七年(297年),司马肜因与建威将军周处有矛盾,催促周处出兵讨伐齐万年,并且断绝其后援,致使周处兵败战死。
后来,司马肜依附于赵王司马伦。司马伦篡位称帝后,司马肜受到重用,拜太宰,随后又改任丞相,司马伦兵败被捕之后,司马肜首先上表弹劾,不久司马伦被诛杀。太安元年(302年),司马肜去世,因其依附司马伦,故为他上谥号为灵。后其旧部下属不断追诉,因此改谥号为孝。
司马伦(?—301年4月13日),字子彝,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晋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异母弟,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母柏夫人,西晋宗室,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之一。
司马伦在曹魏时封安乐亭侯,后进封东安子,任谏议大夫。西晋建立后,封琅琊郡王,后改封赵王。历任平北将军、安北将军等。任征西将军、镇守关中时,因赏罚不明引起羌族、氐族反叛,被召回京师。愍怀太子司马遹被杀后,司马伦趁机鼓动司马遹的东宫旧部起兵讨伐贾后。贾后被杀后,司马伦自封大都督、相国等头衔。301年,逼晋惠帝让位与己。改元建始。
司马伦登基后,任用孙秀等小人掌政并大肆封官来收取人心。不久,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纷纷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屡战屡败。同年四月,司马伦宣布退位迎晋惠帝复位,自己带着家人前往金墉城居住,之后,梁王司马肜上表请求诛杀司马伦,于是朝廷派遣使者到金墉城将司马伦赐死。他的三个儿子也被一同诛杀。
司马懿一共有几个儿子
司马懿一共有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分别如下:1、晋景帝司马师,张皇后生2、晋文帝司马昭,张皇后生3、平原王司马干,张皇后生4、汝南文成王司马亮,伏夫人生5、琅邪武王司马伷,伏夫人生6、清惠亭侯司马京,伏夫人生7、扶风武王司马骏,伏夫人生8、梁孝王司马肜,张夫人生9、赵王司马伦,柏夫人生知识拓展: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