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汉·班彪《王命论》:“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
四皓:指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的东园公唐秉、角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有名望的隐士,曾辅佐刘邦,出山的时候都90岁了。
此句意思是,刘邦看到商山四皓这样德高望重的人与太子在一起,放弃了废掉太子的想法,为了江山社稷忍痛割舍了对戚夫人的宠爱。没有满足戚夫人的欲望。
肌肤之爱:男女之爱,刘邦宠爱戚夫人,欲废太子,另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为太子。
整句话的意思,差不多就是“博取比古代的隐士还要高的名气,忍痛放弃让自己心痛的东西”
商山四皓是什么意思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便遵照开国大臣张良的主意,聘请商山四皓。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宾客。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惠帝。
商山四皓是什么奇人,他们四个一出山,为什么刘邦不敢废太子了?
因为太子刘盈羽翼丰满,得到了学识渊博的商山四皓支持,刘邦已经无法撼动,所以刘邦失去了废除太子的机会。刘邦其实有8个儿子,这些儿子当中,刘邦最喜欢赵王刘如意,他是戚夫人所生。戚夫人是刘邦晚年最宠幸的夫人,本着爱屋及乌的精神,刘邦对刘如意自然也是更加喜欢。戚夫人成天哭丧着脸希望刘邦废了太子,改立刘如意做太子。刘邦也信誓旦旦地要完成这一壮举。可是太子刘盈的母亲吕雉,也是非常可怜的一个女人。她年纪轻轻就嫁给了比她大15岁的刘邦。为刘邦生了一儿一女以后,刘邦出去造反了,这个家全都是吕雉在操持着。好不容易熬出了头,结果却发现刘邦身边多了这么多女人。吕雉不仅苦苦哀求刘邦不要废太子,而且还为太子找来了一系列靠山。这其中最大的靠山就是商山四皓。商山四皓是四个秦朝时期的博士,学识渊博。刘邦曾经多次请求他们出来做官,他们都不答应。所以刘邦对此非常介怀,这次他们居然肯出来辅佐太子刘盈,这说明刘盈的羽翼已经丰满。刘邦当时就算是想要动刘盈,他身边的这些人也都会出面来反对。所以刘邦回去告诉戚夫人,太子已经动不了了。其实这也等于是宣判了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死刑。刘邦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在立嗣问题上却不能自己做主,的确是比较窝囊的一件事。可当时刘邦的确岁数太大了,没有精力去跟吕后作斗争了。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他或许觉得愧对吕后,所以才没有下手拿下刘盈的太子之位。
商山四皓是什么人,为何请来他们刘邦就不敢废太子?
商山四皓其实就是隐居在山中的四个隐士高人,但是却也是刘邦想得却得不到的贤才。不过刘邦对这四个人却十分的赏识,而且在刘邦还没有称帝的时候,他就曾经亲自进山,想要将这四位高人请出山,辅佐自己取得大业,不过这四人最终还是拒绝了刘邦的请求。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其实这四人一开始是有过想要辅佐刘邦的心的,不过后来他们听到了一些传闻,说刘邦这人特别爱骂人,不仅如此,他还特别不尊重读书人,甚至还往读书人的帽子里面撒尿,为了不受到刘邦的羞辱,这四人在一番讨论之后,便决定不出山帮助刘邦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刘邦还是靠着自己的一帮兄弟,成功击败了项羽,登上了帝位,又这样过了几年,刘邦因为不满自己儿子的某些作为,于是便想将他的太子之位给废了,作为太子的母亲吕后自然是坐不住了,于是她便去请教了张良。张良听说了这件事情以后,便给吕后指了一条明路,那就是商山四皓,于是吕后便让自己的儿子带上很多贵重的礼物前去商山迎接这四位高人,最终商山四皓被刘盈的诚心给打动了,便跟他下了山,并且开始辅佐起了刘盈。有一次刘邦在宫中宴请群臣,这个时候,刘邦发现太子的身边站了四个自己不认识的老头,于是便问他们是谁,这四人报出了自己的姓名以后刘邦瞬间恍然大悟,便又问,当初我请你们出山,你们不来,为什么现在就肯来了,商山四皓说看中了刘盈的礼贤下士,于是便愿意辅佐他。听到这里,刘邦便有了自己的打算,连自己当初请不到的人都肯出来辅佐刘盈,可见刘盈是有多么的得人心,于是在经过一番考量以后,便决定将他的太子之位留下了。
商山四皓是什么奇人,他们四个一出山,为什么刘邦不敢废太子了呢?
商山四皓是当时的四个山野高人,就如同春秋战国时期的鬼谷子这样的神秘人差不多,他们常年隐居在山林当中。事实上商山四皓的名声早就在外了,他们很有才若是想要成大事的人,得到他们的辅佐肯定是能够如虎添翼一般的。刘邦就想要让他们来辅佐自己。但是,高人一般都是有怪脾气的,他们不喜欢居人之下,尤其是不喜欢刘邦这样的领导。因为刘邦不尊重儒生,他觉得天下是打下来的,要得天下靠的是拳头。所以,开始的时候他是不重视儒生的,因为不重视儒生,就会对儒生进行羞辱,更甚者刘邦会拿人家的帽子撒尿。我们都知道刘邦是一个很不讲究的人,说白了就是素质有点低。刘邦还很爱骂人,有事没事问候人家祖宗十八代,这样的人商山四皓当然是不会伺候他去得了。所以,他们就拒绝了刘邦。对于这样的拒绝,刘邦也是无可奈何!可是,到了刘邦晚年的时候,他要废立太子了,刘邦才发现原来自己请不来的人,竟然辅佐太子了。当然了这个太子就是刘邦和吕后的儿子刘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要知道刘邦之所以要废掉太子刘盈,就是因为喜欢他和戚夫人生的儿子刘如意。刘邦想要把刘如意给封为太子。一开始刘邦找大臣商议,能不能把刘盈废了,然后立刘如意。结果没有一个同意的,刘邦很生气,执意要把刘盈给废掉!这个时候最着急的就是吕后了,因为刘盈若是被废,她的皇后位置也就不保了。要如何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呢?可以说这个时候是吕后最艰难的时候,因为她发现并不能阻止刘邦废掉自己的儿子。想来想去最终,她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良。在吕后想来,若是有一个人能够不让刘邦废太子,这个人就是张良了。可是,张良是典型的明哲保身的人,她会帮助吕后吗?
商山四皓是什么奇人异士,为什么他们一出山,刘邦就不敢废太子?
对于商山四皓的出现,刘邦并不是不敢继续废掉太子刘盈,之所以出现了商山四皓,刘邦便是决定不再废掉刘盈。这是因为刘邦认为刘盈已经可以请来商山四皓了,那么说明刘盈他是有着自己的过人之处的。毕竟他自己也曾经想请这四人出来辅佐,自己却是未得到这四人的同意。而如今他的儿子却是能把这四个人请出来,虽然这四个人对于刘邦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了,但是刘邦依然是为自己的儿子觉得骄傲与自豪的。因为不认可自己的人,居然认可了自己的儿子,这自然也是说明自己儿子是有着一定的本事的,因此商山四皓被刘盈请出山之后,刘邦便是决定不再废掉太子了。那么这四个人到底是有着怎样的背景与学识,能值得刘邦如此的重视呢?这是因为这四个人曾经担当过秦始皇麾下的博士,而担任秦始皇麾下博士的人,都是当时天下有名的学士。因此刘邦曾经是想请他们四个人出山做自己的官员的,毕竟当时刘邦人单势薄,是急需这样的人才的。但是这四人却是认为刘邦不尊敬儒生,因此这四人对刘邦也是不屑一顾的。其实除去这四个人对于刘盈太子之位废立的关键以外,我们也要看一下当时刘邦是否真的有心想要废掉太子。据我个人认为,当时刘邦所谓废太子一事,只不过是给别人说的场面话。很多人都说因为太子刘盈太过儒弱,因此刘邦是不看好他真的可以管理好自己手下的那帮大臣的。反而刘邦更看好的是赵如意,并且赵如意的母亲也是刘邦极其喜爱的人,因此在爱屋及乌之下,刘邦对赵如意更是喜爱。刘邦也知道这事关太子废立,自然是受到很大的阻力的,因此刘邦在看到有人阻止这件事情之后,也是不会轻易的去废立太子的。
商山四皓是什么奇人,他们四个一出山,为什么刘邦不敢废太子了?
商山四皓并非是什么奇人,就是四个博学的老头,不愿做官,一起隐居起来了。他们四个一出山,刘邦就不敢废太子,不是因为他们多厉害,而是他们代表了民心,为了避免王朝的分裂,刘邦这才放弃了废太子之事。商山四皓商山四皓,他们并非是什么奇人,说白就是四个白眉老人。他们四个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四个虽然不是什么奇人,但也不是平常人。他们是秦始皇时期的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属于难得的饱学之士,在民间的声望非常高。他们四个淡泊名利,不愿做官,长期隐居在商山(今天陕西省商洛境内)。等他们出山的时候,已经80多岁,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久闻他们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直接被拒绝了。然而,却在刘邦要废太子的时候,他们四个老头竟然接受了吕雉的邀请,追随太子刘盈。在一次宴会的时候,刘邦猛然发现太子刘盈身后站着四个白发老头,甚为惊奇,一问才得知是传说中的商山四皓。刘邦大为吃惊,问他们:“为何对自己避而不见,而又追随自己的儿子呢?”商山四皓回答:“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愿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刘邦听后说:“那就有劳诸位今后辅佐太子了。”随后,四个老头很知趣,向刘邦敬酒后就告辞了。刘邦叫来戚夫人,指着他们离去的背影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刘邦就此放弃了废立太子之事。真实原因很多人认为刘邦之所以放弃废太子之事,是因为刘邦害怕商山四皓。实际上,刘邦并非是害怕商山四皓,他们本身并无多大意义,意义在于他们出山背后,各方势力的暗潮涌动。一是商山四皓为公认的天下饱学之士,有很高的声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民意。当他们回答刘邦出山辅佐太子的原因时所说的“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愿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并非只是代表了四个,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才是可怕之处。二是太子羽翼已成。汉高祖刘邦自己去请商山四皓,他们不肯出山,反而自己的太子刘盈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请出山。由此,可见太子刘盈背后的势力,更确切地说吕后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了,甚至比自己的势力还要大。如果刘邦强行废了太子,一旦刘邦死后,即使刘如意能够继位,但是刘如意势单力薄,难以抗衡吕后的势力,最后的结果是国家大乱,甚至四分五裂,这是汉高祖刘邦不想看到的结果。为了顾全大局,汉高祖刘邦不得不放弃了废立之事。结语总之,刘邦之所以没有废太子,不是他怕商山四皓,而是他们的出山,是一场吕后为代表的势力集团与刘邦的一次摊牌,表明了自己的实力。刘邦最后为了国家政权的顺利交接,做了一次妥协罢了。各位,你们认为呢?
商山四皓是什么奇人,他们四个一出山,为什么刘邦不敢废太子了呢?
商山四皓并不是什么奇人异士,他们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著名的壮举。如果不是张良建议吕后把他们四个请出山的话,也许历史上都没有人知道这四位是何许人也。那么何谓之“商山四皓”呢?商山是一座山的名字,位于陕西省境内,这座山本来没有什么大名气,由于“四皓”而出名。那么又何谓之“四皓”呢?皓,白也——《小尔雅》,后来这个“皓”字后来引申为老年人的白头发和白胡子,也可以用“皓”来代指须发皆白的老年人。“四皓”就应该是四个头发和胡子全部都已经发白的老年人。“商山四皓”就是居住在商山的四位须发已经全白的老年人。这位老年人都是秦汉时期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都是当时的博学之人,也可以说是当时的学者,在社会上有一定威望。这四个人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他们四人为躲避此祸而隐居到了商山之上。后人也用“商山四皓”来指有名望的隐士。刘邦登基之后曾经请这四位老者出山做官,但是他们几个毅然决然拒绝了刘邦的邀请,依然居住在商山之上。刘邦晚年政治生活中,最令他头痛的非“夺储风波”莫属。在刘邦的支持下,戚夫人母子对太子之位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嫡长子刘盈性格既不像母亲吕后,也不像父亲刘邦。和刘邦的坚韧不拔以及刚强腹黑不一样,刘盈是一个性格懦弱、仁德宽厚之人。相比较而言,皇三子刘如意则比较像刘邦。刘如意年纪轻轻就表现得非常聪明。刘邦非常喜欢皇三子刘如意,经常表达对如意的喜爱之情。刘邦也经常把刘如意抱在身边,多次表达刘如意“类我”的观点。刘如意深得刘邦喜爱,戚夫人也深得刘邦喜爱,刘邦由爱生意流露出更换太子的意思。戚夫人做为刘邦最宠爱的妃子,自然知道刘邦的心理,所以戚夫人挑起夺嫡之战。刘邦和戚夫人虽然有意扶刘如意上马,但是他们并不没有做好夺嫡的准备,也没有应对好失败带来的种种危害。刘邦和戚夫人的意图已经像司马昭的心一样路人皆知。戚夫人已经触及到吕后的底线。面对刘邦和戚夫人的咄咄逼人,吕后知道自己根本无法逃避,只有亮剑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吕后知道自己能依靠是吕家的力量,功臣派的拥护,以及传统的礼法。吕后积极联合各位大臣,只要能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求爷爷告奶奶,哪怕下跪都可以。刘邦的废立大计,在朝堂之上提出来以后,马上引起了文武大臣的强烈不满,其中最不满的人是周昌与叔孙通。文武大臣相争不下的时候,周昌站了出来,勉强说了一句: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刘邦非常清楚这不是周昌一个人的想法,而是绝大部分大臣的想法,他可以不顾及周昌的“期期”,他不可以不顾及朝臣的力量。于是刘邦决定暂时推迟废除太子的计划。 刘邦和朝臣辩论的时候,吕后一直躲在后堂偷听,吕后万分感激周昌在朝堂上的行为。吕后和太子遇到了周昌,马上给周昌下跪行礼,千言万语只化成一句: “微君,太子几废。”后来刘邦再一次在朝堂之上提出更换太子,这一次要比上一次愿望更强烈。大臣知道刘邦这一次是想动真格的,他们知道如果这一次自己不誓死力争,那么以后就再也没有力争的必要了。上一次刘邦想废立太子的时候,周昌结结巴巴来了一个期期不奉诏。这一次反对最激烈的是叔孙通。叔孙通先是用晋国的骊姬、奚齐的故事,胡亥和扶苏的故事,然后又准备以死相逼。让刘邦没有想到的是,叔孙通这么有骨气。刘邦虽然表面答应不更立太子,心中依然想着更换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