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烟桥的个人履历
范烟桥,因敬慕南宋词人姜夔,取其诗句“回首烟波第四桥”(《过垂虹》)中的“烟”、“桥”两字,合而为号。1894年7月3日,范烟桥出生于同里漆字圩范家埭的一个书香门第。范氏为范仲淹从侄范纯懿之后,范烟桥的父亲范葵忱为江南乡试举人。1907年,14岁的范烟桥就读于同川公学,成为金松岑的学生之一。在校期间,他勤学苦练,深得金松岑先生的喜爱,在金松岑的影响下,初涉了文、史、地、诗歌、小说。1911年,范烟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吴长元公立中学(苏州草桥中学前身)。这时,同学少年,春秋鼎盛,有后来成为历史学家的顾颉刚(诵坤)、文学教育家的叶圣陶(绍钧)、画家的吴湖帆(万)与陈俊实(子清)、书法家的蒋吟秋(镜寰)、作家的郑逸梅(际望)、小说家的江铸(红蕉)等,范烟桥也以自己的文章和同学相交流。是年9月,苏州光复,学校停课,范烟桥返家。范家藏书甚富,有古籍数千卷,范烟桥开始是随手翻翻,后来看上了瘾,越读越起劲,书读得多了,便产生了写作欲,文章写好后,又想到发表,慢慢步入文坛。范烟桥在同里,仰慕陈去病、柳亚子等人成立的南社,也与徐平阶、张圣瑜等人在先贤袁龙复斋共创“同南社”。一个“同”字表明旨意与南社相同;另一方面表明是同里人主办的以文会友的文学团体。一时上海、无锡、盐城、海宁等地,大江南北入社者有500余人,影响很大。范烟桥所办的刊物为《同南社社刊》,两年后,油印改为铅字排印,每年一册,直至十册,格式也仿《南社丛刻》分录文、诗、词三部分。稍后,范烟桥由柳亚子介绍加入了南社,入社号为第969号。后来范烟桥研究南社文学史,在二十年代初,写了《南社文学》,选了一部分登摘在《申报》、《新闻报》等刊物上,但最终没有结集,留下了一本约9万字的手抄本。他在晚年还撰写有关南社的文章,写有约2万字的《南社琐谈》,这是他对“南社”所作的杰出贡献。1912年,苏州草桥中学复课,范烟桥到苏州继续读书,因学校发生学潮,校方与学生相持不下,范烟桥辍学回乡。秋天转入杭州之江学堂,其时孙中山先生辞掉大总统之职,在途经杭州时赴之江演讲,范烟桥认为“言论丰采”动人,邀几位同学与孙中山先生一起合景留念。翌年改入南京民国大学,二次革命爆发,学校迁上海,范烟桥没有随去,回家向表舅钱祖翼学书法,自此结束学生时代,转入自学阶段,并从事文化教育事业。1914年,范烟桥到吴江八坼第一小学任教兼八坼女子小学教员,此后任八坼乡学务委员、吴江县劝学所劝学员、吴江县第二高等小学历史教员、第一女子小学国文教员。1917年编写作为课本的《吴江县乡土志》,内容涉及河流、交通、教育、行政、自治、还有县下属同里、盛泽、黎里、震泽、芦墟、平望等乡镇基本概况。在此期间,他向上海《时报》副刊《余兴》投稿,得到主编包天笑的赏识,约范烟桥写稿,范烟桥就写了弹词《家室飘摇记》十回,讽刺袁世凯欲做皇帝梦,这是范烟桥第一次向外投稿,并获成功;几乎同时,范烟桥也学写小说,他向王西神的《小说月报》投了几篇短篇小说,后来发表了,从此开始涉足小说领域。继《同言报》后,于1921年元旦改办《吴江报》,八开四版,始为半月刊,后为周刊,办报宗旨是广开言路,活跃思想、抨击黑暗社会、改良社会。历时5年余,共出231期。这就是最早出现的《吴江报》。1934年又主编《新吴江》,日出一大张,因经费拮据,数月后即停刊。1922年范烟桥随家迁居苏州,同南社社务遂告停顿。范烟桥的父亲买宅苏州温家岸,这里为元代文学家顾阿瑛“雅园”一角,至今仍旧保存着假山、池塘、曲桥、古木,另有新植榆、桐、山茶、梅、杏。范烟桥有诗记之:“一角雅园风物旧,海红花发艳于庭”。此后范烟桥给自己的书室命名为“鸱夷室”,“鸱夷”乃盛酒器,他一生喜爱“烟”和“酒”,书室成了他精神生活中的烟酒,他还请画家沈雪庐作《鸱夷酿诗图》,并请社会名流和文友题咏。范烟桥还写过《鸱夷室杂缀》。在苏州期间,他与苏、沪、锡报界文人密切交往。当时严独鹤主编的《新闻报》副刊《快活林》及《红》杂志,周瘦鹃主编的《申报》副刊《自由谈》及《半月》杂志,毕倚虹主编的《时报》副刊《小时报》,江红蕉主编的《新申报》副刊《小申报》,另外还有《小说丛报》、《小说世界》、《紫罗兰》、《游戏杂志》、《星期》、《红玫瑰》、《家庭》等报刊杂志,都先后与范烟桥约稿写短篇小说、随笔、弹词等,范烟桥日写数千字极力应付,越写越快,越写越熟练。他又以传说袁一掌事,写成长篇小说《孤掌惊鸣记》,由大东书局出版;1923年编辑自己的随笔《烟丝》,由文新公司出版;这年秋天,他到无锡助编《苏民报》副刊《余勇》,期间写《新潮过渡录》(载《新上海》),记维新运动中吴江知识分子的动向。1922年,范烟桥在苏州与赵眠云组织文学团体“星社”,共同谈论文艺,发行三日刊《星报》,“星社”从开始的9人发展至100余人。在星社十周年之时,《珊瑚》第8期上,范烟桥写一纪念文:“我们星社始终能精神团结,比旁的文艺团体悠久而健全,社友们这几年来在文艺工作上都能相当的努力”。杂志配一星社社员照,有蒋吟秋、屠守拙、黄转陶、周瘦鹃、程小青、周克襄、范菊高、金季鹤、范君博、顾明道、范佩萸等。期间范烟桥还和文友一起创办过“青社”、“云社”等,但都没有坚持下来。1926年,范烟桥去济南助编《新鲁日报》副刊《新语》。1927年回苏州,期间断续续用了3年时间,完成20余万字的《中国小说史》,12月由苏州秋叶社出版,小说林书店经售,此书出版影响很大。他也从开始喜读小说到喜写小说 ,再到研究小说。 范烟桥在小说上的造诣,使他声誉越来越大。范烟桥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一面从事教育、传播文化,一面致力笔耕和文学编辑。1928年春,应王西神之聘,范烟桥为正风中学国学主任;秋天,经陈去病介绍到上海持志大学讲授小说;应包天笑、江红蕉、姚苏凤、查士端、黄光益、黄转陶力荐,范烟桥接办《小日报》主编;1930年,在苏州世界书局设编译所,范烟桥受约任局外编辑;1931年冬,任东吴大学附中国文教员。1932年受聘到东吴大学讲授小说课程。为了讲课方便,他撰写了作讲义用的《民国旧派小说史略》10万字。他把小说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旧派小说,包括鸳鸯蝴蝶派、武侠小说,代表人物周瘦鹃等;一类是新派小说,即是政治小说、平民小说,代表人物鲁迅等。1961年整理定稿后被魏绍昌编进《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丛刊(甲种)》。此时他又有《中国小说史话》2万余字,分30个小章节,连载于唐忍庵的《中国日报》,一月而止。这年,范烟桥与小说林书店主人叶振汉合办《珊瑚》半月刊,范烟桥任社长和主编,历两年,共发行了48期,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除了国内发行外,还发行到日本、朝鲜、缅甸。范烟桥在《珊瑚》的发刊词《不惜珊瑚持与人》中指出:“国难末已,隐痛长在,那里还有心绪谈那不急之的文艺,这是应有的责难。可是仔细想一想,这话也未必尽然,因为救国不能专持着铁与血,世界上有把文化来作为侵略工具的,那么我们可以把文化来救国!但是珊瑚半月刊虽有这伟大的抱负,实际上觉得力量太微细,只好竭我们的心力,尽我们的责任……。”范烟桥《珊瑚》创刊在“九一八”事件后,刊登了《抵抗日记》、《国难家仇》、《纪念九一八》等抗日檄文。1933年,范烟桥写作了《诗学入门》,编辑了《销魂词选》,由中央书局出版。以历年笔记整理成专集《茶烟歇》,由中孚书局出版。《茶烟歇》比较著名,章太炎、吴湖帆题字作扉页,本书收集了范烟桥近40年的见闻,200多篇随笔,很多人物轶事,如况周颐、石达开、翁松禅、胡雪岩、陈蜕庵、苏曼殊、汪笑侬、毕倚虹、吴湖帆等;另有小说家言,如《孽海花》、《三笑》、《珍珠塔》、《儒林外史》、《品花宝鉴》等;还有饮食之道和典故,如谈拙政园、燕子矾、瞻园牡丹、莫干山日出诸景物,述碧螺春、鸡头米、麦芽塌饼、闵饼、状元糕、鸭馄饨与喜蛋等。《茶烟歇》曾在《珊瑚》开有专栏,《茶烟歇》和《烟丝》一样,都带有一“烟”字,“烟”取自范烟桥号中一字,另外“烟”是范烟桥的一大嗜好,再则“烟”带有消遣休闲意味。范烟桥经常到苏州居住的同川学校老师金松岑先生家去拜访,金松岑的小儿子金季鹤也经常为他的《珊瑚》写稿。一次,范烟桥请求金松岑题几个字。金松岑问:“写什么?”范烟桥说:“就如同当初您在我作文本上写的评语那样写。”金松岑略作思考后,写上:“扬帆千里,速不求工。”过后,范烟桥将“速不求工”刻成章,用以克服自己写作和书法中的不足之处。据说这段时间,他连毛笔小楷字都写得很工整。1934年,范烟桥为《苏州明报》副刊《明晶》撰长篇小说《花草苏州》,连载数月。1935年秋,南社社员公葬陈去病,大家公推范烟桥编纂陈去病遗著,范烟桥从《国粹学报》上,辑录陈去病的《五石脂》;还从《珊瑚》摘录已经刊登过的连载《浩歌堂近谈》。1936年,范烟桥开始与影剧界接触,他被召至上海,任明星影片公司文书科长。编辑《明星实录》10万余言,代主编刊物《机联》一年余。1937年抗战爆发,明星影片公司停业,范烟桥合家回到同里老宅避难。1938年,舅父严宝礼在上海创办的《文汇报》,招他任秘书; 在上海他协助杨锡珍筹办锡珍女学;东吴大学附中从安徽移至上海,范烟桥前往继任国文教员。1939年,范烟桥着手改编叶楚伦所著小说《古戌寒笳记》,为电影剧本《乱世英雄》,这是为国华影业公司所编。在上海他主编《苏州公报》,为苏州地方人士流亡上海者办,不久因费绌而停办;这一年《文汇报》被迫停刊,范烟桥改任松江中学教务。1940年任金星影业公司文书,为国华影业公司改编电影剧本《西厢记》、《秦淮世家》、《三笑》等,拍成电影后,连连叫座,周璇主演的《西厢记》,主题歌《拷红》、《月圆花好》在国内流行特广。1941年,范烟桥继续主讲东吴大学小说课,次年东吴大学附中改组为正养中学,大家公推范烟桥为校长;直至1946年恢复附中,范烟桥辞去校长之职。1942年,为国华影业公司编电影剧本《无花果》、《解语花》,均系创作;并兼任大同大学附中教员。1943年,范烟桥兼大夏大学教务;这年中秋在上海与同庚人郑午昌、吴湖帆、梅兰芳、周信芳、汪亚尘等20人,结甲午同庚会,这年每人都是50岁,合为千龄,在榕园团拜聚餐切磋技艺,范烟桥书擅行草,画能绘折技墨梅。1945年,物价狂涨,范烟桥主业教书,闲时为各小型报刊撰写小品文。抗战胜利,《文汇报》复刊,范烟桥前往兼任编辑《文汇画报》。此时撰长篇小说《石破天惊》连载于兰州《西北日报》;还在小报用“唐凤阁会人”笔名写随笔《苏味道》,介绍吴中食品,因此有人称他为美食家;又与王亢元一起发行《新纪元》周刊。1946年,范烟桥随苏州附中迁往苏州,在校授国文;并在东吴大学继续讲授小说;为春明书局编尺牍7万多字;为《新闻报》副刊《新园林》长期撰述;为小型报刊十余家写作小品文;辑短篇小说《花蕊夫人》,由日新出版社出版;为《文汇报》编辑《国货展望》。1947年,所撰电影剧本《陌上花开》,经洪深、吴仞之修改,由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摄制,易名《长相思》;这年在家乡同里与杨天骥一起出面发起创立仁美中学,杨天骥为主任校董,范烟桥为责任校董。 为周旋演唱、陈歌辛谱曲填词,创作著名歌曲《夜上海》。1949年新中国成立。范烟桥在苏州任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0年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为评弹演员唐耿良写作《太平天国》;为《新民晚报》副刊《新评弹》写作评话弹词理论和反映新人新事的短篇评弹与开篇;辑成《人民英雄郭忠田》,苏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期间用笔名“吴蒙”,自谦为“吴下阿蒙”之意,为《文汇报》撰文。1952年,范烟桥调往苏州高级中学任教。又被任为苏南行政公署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为香港《大公报》副刊撰写随笔。所撰的《唐伯虎外传》连载于香港《新夜报》。1955年又撰《李秀成演义》连载于国外华侨报。这年被省人民委员会任命为苏州市文化处处长。1956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任民进苏州市委副主委,候补中央委员。市文化处改为文化局后,任局长,又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是年短篇小说集《花蕊夫人》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再版。1957年,范烟桥任中国民主促进会江苏省委员会常务委员。此年将《唐伯虎外传》改写为《唐伯虎故事》,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时他被称为“苏州四老”之一,即范烟桥、周瘦鹃、程小青、蒋吟秋。1958年,范烟桥改任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在文庙设苏州地志博物馆,后移在东北街忠王府,更名苏州博物馆,内设苏州“历史文物陈列室”和“太平天国苏复省革命文物陈列室”。1959年任江苏省政协常委。撰写《李秀成在苏州》、《杨芷、任环御倭寇》。柳亚子逝世后,亲自到北京,向柳亚子的夫人郑佩宜征集到文物1000多件,六十年代初,他在博物馆设了“柳亚子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室”并附“张应春烈士事迹陈列室”,还将资料运到柳亚子张应春的故乡吴江展览了几天。早在抗日战争前,他就不顾安危在自已创办的《珊瑚》刊载柳亚子撰写张应春烈士的诗文。晚年虽然身体日益衰弱,犹奋力写作,写成章回小说《韩世忠与梁红玉》、《南冠草》、《苏州四才子》、《北行杂诗》、《苏州新咏》等著作;并辑《拙政园志》、《苏州景物待辑》。1960年,出席江苏省文教群英会,转而在北京参加民进中央扩大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在怀仁堂一起合影留念。1963年元旦,赴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七十以上老人宴会,与周建人、王绍鏊、吴研因诸老同往,周恩来总理致祝酒词,归苏后撰《七十述怀》七律四首征和。1965年,范烟桥撰写《驹光留影录》,记述本人71年的生平。“文革”期间,备受冲击,范烟桥与周瘦鹃、程小青列为批判对象,受尽折磨和凌辱。可惜的是,他准备晚年出版的诗集、文稿,没有来得及问世,1967年3月28日在忧郁中病逝在苏州寓所,终年74岁。范烟桥的一生深涉文坛、教坛。文学创作颇丰,著作等身,尤其在小说创作与研究、电影剧本和旧体诗词创作、报刊杂志编辑、地方文献收集、文物保护等方面,卓有成就,贡献很大,真不愧为一代艺术宗师。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朝代开国皇帝都叫太祖?
庙号为高祖的皇帝,通常其在位时已经追封了他的某一个祖先为太祖(通常此祖先已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被认为是家族兴旺的奠基人),当他驾崩后,后人便不能再追封为太祖,改为使用高祖。
比如李渊登位后,李虎(李渊祖父)被尊为皇帝,庙号唐太祖。
庙号为太祖的皇帝,通常是没有靠祖上的基业,较近的几代祖上也没有太显赫的人物,得天下后,同常被称为太祖。
比如刘邦,庙号为太祖,就是汉太祖(刘邦也有被称为高帝的说法,但高是谥号,不是庙号,不要搞错)。另一个例子是,明太祖,朱元璋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魏安王(安);也有用两个字的,如赵惠文王(惠文)等。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於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漤,始於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於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电视剧 哑巴新娘 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结局:静云弹琴,少朴沉浸在琴音之中。突然,少朴倒地,静云大惊,少朴叫静云别伤心难过,说这几个月来,你给我最快乐的人生,我真的很感谢你。静云一急,突然开口讲话,少朴你不能走你不能丢下我。少朴眼睛慢慢睁开,听到静云的叫声,脸上露出微笑。静云陪伴少朴走完了最后的余生,还怀上了少朴的孩子,终有一天下雪的时候在雪中送走了少朴。扩展资料饰演者1、岳翎岳翎,1968年10月15日生于台湾省台中市,中国台湾女演员,琼瑶第三代女星。2000年,出演41集八点档华视剧古装电视连续剧《珍珠彩衣》。2001年,加入民间电视公司(民视)出演八点档百集剧《情义》,饰演张彩萍。2003年接着又出演《情义》后传续集《日正当中》。2004年,大陆出演琼瑶式年度剧《中国媳妇》系列电视剧第二部《哑巴新娘》,该剧于2005年6月首播,以平均9.5%的收视率获得广州地区年度收视冠。2、谢祖武谢祖武(William),1968年4月25日出生于台湾省,中国台湾影视男演员、歌手、制作人、主持人。2003年,谢祖武出演了《新麻辣鲜师》及《麻辣学园妙鲜师》,并担任制作人;同年,谢祖武在都市情感剧《我是男子汉》中担纲男主角,同时还身兼该剧的制作人及编剧。2004年,谢祖武在言情精装剧《哑巴新娘》中饰演一个患有残疾的哥哥,和岳翎演对夫妻,该剧是他与岳翎分手7年后首次合作的电视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哑巴新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静云
《哑巴新娘》大结局是什么?
《哑巴新娘》结局静云陪伴少朴走完了最后的余生,还怀上了少朴的孩子,有一天枣举判下雪的时候,凳改静云给少朴弹琴,少朴听着听着就死了,后来静云叫了少朴,静云会说话了。十八岁的林静云(岳翎 饰)因少年时目睹惨剧失语,成了一名哑巴,如今为抵债违心嫁入周答闷家。名义上嫁给了周家二少爷周少白(孙鹏 饰),但真正的丈夫是重病缠身的大少爷周少朴(谢祖武 饰),少朴自知性命无多,劝母亲(陈莎莉 饰)放走静云,可静云却留了下来。静云待少朴从不象对待一个病人,仼少朴如何折腾,她都默默忍受着。周母在湘君(郭珍霓 饰)的怂恿下要赶走静云,少朴眀确表示若静云走他也离开家。神秘商人赵天麟(郭军 饰)行踪诡异,他与湘君之间有着不可吿人的目的,为隐匿真相,周母被赵天麟关进地牢。十年前林周两家的冲突是如何发生的,这似乎成答闷了一个人为隐瞒的秘密。静枣举判云将如何伴少朴走完余生…《哑巴新娘》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OapLPWe7iy4FtgjsWfXBg?pwd=sq57 提取码:sq57
哑巴新娘大结局是什么,人物结局
哑巴新娘大结局第35集:静云弹琴,少朴沉浸在琴音之中。突然,少朴倒地,静云大惊,少朴叫静云别伤心难过,说这几个月来,你给我最快乐的人生,我真的很感谢你。静云一急,突然开口讲话,少朴你不能走你不能丢下我。少朴眼睛慢慢睁开,听到静云的叫声,脸上露出微笑。扩展资料:哑巴新娘剧情简介:林静云(岳翎饰演)十岁那年因为目睹一场惊心动魄的悲剧,从此无法言语。八年后,为了偿债,静云嫁入周家,未料迎娶她的是周家二少爷周少白(孙鹏饰演),可是她真正的丈夫却是身患疾病的大少爷周少朴(谢祖武饰演)。善良的周少朴知道自己生命只剩下八个月,他爱林静云,更觉得不该连累她,用尽方法虐待林静云,百般地折磨她。静云知道周少朴的真实用心,也感受到对她的真爱。林静云希望跟她的丈夫能比翼双飞。林静云虽然赢得了婆婆的信赖,却也因为柳湘君(郭珍霓饰演)表妹的嫉妒让她再度陷入危机之中,加之返回苏州的神秘商人赵天麟(郭军饰演)步步为营,其背后有不可告人的阴谋,牵涉着十年前的惨案。
哑巴新娘的大结局是什么?
少白听说此事与湘君有关时,简直不敢相信,同时也进一步确认,此事跟赵天麟有关。这时苏凤拿着玉镯来找少白,问是否是周母的东西,大家才得知周母已失踪。周母被关在赵天麟家的地牢里,湘君要为自己的父母报仇,杀死周母。 但湘君总不忍下手,毕竟周母养育她长大。少白与苏凤找到赵天麟的住处,发现湘君也在此,问湘君周母的下落,赵天麟怕事情暴露,要湘君杀了少白。苏凤告知了绿如意的真相,湘君才明白赵天麟一直在利用她。苏凤为了救少白,被赵天麟打了一枪,当赵天麟看到苏凤倒下,才明白原来还是那么的爱她。 赵天麟把少白、湘君和周母关在地牢里。还好静云及管家及时赶到,救出了他们三人。少白、湘君跪在祠堂,请求周母用家法,并要求惩罚湘君,周母原谅了湘君。周母决定把周家的一切都交由静云来掌管。 少朴已经有数日没有发病,周母与静云非常高兴。少朴与静云商量想把姐姐的孩子接回来同住,赵天麟听到后非常的感动。赵天麟在苏凤的坟前以死谢罪。少朴已经比预估死亡日多活了一个半月,但少朴心里明白自己的病已经越来越重了。 哑巴新娘大结局 静云弹琴,少朴沉浸在琴音之中。突然,少朴倒地,静云大惊,少朴叫静云别伤心难过,说这几个月来,你给我最快乐的人生,我真的很感谢你。静云一急,突然开口讲话,少朴你不能走你不能丢下我。少朴眼睛慢慢睁开,听到静云的叫声,脸上露出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