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故居的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1986年,谭嗣同北京故居被列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戊戌维新失败后谭嗣同被顽固派杀害。
谭嗣同故居导游词400字
他是向封建王朝‘开枪’的勇士,但你看看现在这里破成什么样子了。”
在谭嗣同去世将满110周年的今天,除了门口“谭嗣同故居”的文物标识牌,北半截胡同41号的这个院子里已经找不到太多过去的痕迹。
当这里还被叫作“浏阳会馆”时,穿长袍的谭嗣同就在这个院落里踱步、练剑或者弹琴,也曾在这里静待死亡到来。
整个8月,许多中外游人循着地图,慕名来到这里。他们指望重温历史的愿望大半落空了,如今的谭嗣同故居里,只有混搭的房屋、狭窄阴暗的过道、凌乱不堪的杂物和挤住在一起的100多个居民。
“他是向封建王朝‘开枪’的勇士,但你看看现在这里破成什么样子了。”一位居民穿着蓝衬衣,露出黝黑的胸膛,一边躲避飞虫一边这样评价那位义士。
谭嗣同没能给这些后来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居所。旧居占地800平方米,只有3个院子,却住着26户人家——这个数字经常变动,因为总是有人搬走,又有人住进来。原先的一间房子被隔成两间,仍不够住,人们便利用一切材料搭建新的房子:砖石、木板、混凝土瓦片,甚至画着时尚广告的塑料膜。新搭建的房子总是矮小突兀,房子和房子挤在一起,彻底破坏了原有的布局。许多地方需要侧着身子才能过去,有时候一不小心,便闯进了某户人家的厨房。
走在故居里,随处可见生活垃圾和刚泼出的脏水,猫和狗在尘土里自顾自地舔着尾巴。野草长在年代久远的屋顶上,门窗上多半蒙着褪色的画纸或脏兮兮的布帘。黄昏时分,四下里响起电视声、洗衣服声甚至吵架声。神色淡漠的老人和年轻妇女不时从身边穿过,很少有人互相打招呼—在谭嗣同故居里,浪漫和优雅已经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了。
刘万华住在最靠近院门的屋子里。这在以前是整个会馆的“传达室”,如今,除了一张床、一个冰箱和一台电视,屋子里没有太多摆设,泥土夯成的墙壁,不停往下掉土。
她的公公和婆婆,曾经在这座屋子里见证历史。谭嗣同住在浏阳会馆时,她公公作为刘家第二代看门人,在这里接待过前来拜会谭嗣同的客人。而她的婆婆则为谭嗣同煮过饭。
婆婆去世快有50年了,刘万华印象里,婆婆很少提起跟谭嗣同有关的往事。对刘万华而言,那只是段无关紧要的历史,更重要的事情,是怎么把每一天的琐碎生活过好。
这生活,包括安排4名子女住在同一所狭窄的房子里,也包括即使年过古稀,仍要步行很久才能到马路边去上公厕,不管刮风下雨。
而住在故居里的所有人,几乎都和她一样,过着同样的生活。
她亲眼看着这个院子人一天天变多,房子一天天变密
从22岁嫁进刘家起,刘万华在这里住了52年。她刚来的时候,院子里还很安静,没有住几户人家,也没有后来搭建的小屋。
那是1956年,故居所处的北半截胡同里人来人往,四周的建筑古朴陈旧,道路狭窄,远没有现在这么嘈杂。新婚的刘万华工资都要如数上交给婆婆,而且说话要小声小气,一不小心就得挨骂。
“如今的人们,哪里还有那么多规矩呢?”她边说边叹息。
当时,这片院子还没有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一进院门,一棵大榆树遮住半条道路。后来,榆树倒掉了,砸碎了刘万华家的一片房瓦。她和丈夫找来些新瓦搭上。这是他们对这座老屋唯一一次大动干戈。
52年慢悠悠地过去了,在这间屋子里,她生下4个儿女,并把他们一个个拉扯长大。如今,除了一个儿子,其他儿女都已经搬了出去,住进了楼房。她最大的孙女已经25岁,早过了她当年嫁人的年纪。
她也亲眼看着这个院子人一天天变多,房子一天天变密。一开始来的人,多半是通过单位分到房子,但后来,说不清身份的人也开始住进来。有的老邻居后来搬走了,据说住进了楼房,有的人也和她一样,进来了就“没挪过窝”。
院子里很少有什么大事发生。刘万华能记住的,一是在房子里捱过一次地震,墙上的土刷刷地掉,另一次是院子里为了盖房,砍掉了5棵槐树中的3棵。
10多年前,发生了另一件大事。那是在1991年,“谭嗣同故居”的牌子被刻在了院门外的墙上。
那之后没多久,最后一拨常住人口搬进来。当时,分配房子的政策还没有取消,30多岁的魏建华带着老婆孩子从职工宿舍搬出来,住进这里一间狭窄的房子里。“这里总比单身宿舍强多了,不管怎么说,咱也分到了一间房。”他这样安慰自己。
今年50岁的魏建华,几年前被下岗潮席卷,从国有企业的工作岗位上待岗。他拒绝了厂里买断工龄的建议,等着退休的那一天。
十几年的大杂院生活,魏建华觉得够久了。他用“破破烂烂”来形容自己的居住条件,希望早日从这里搬走。
拆迁,被故居里的大多数住户视作最好出路,人们希望用拆迁获得的补偿购买新的住处。这样的机会曾经出现过,1999年,为了修建现在的菜市口大街,院子里的人家都已经与建筑单位签了合同。不过,后来消息传来,这里是文物单位,因而不能拆迁。
“他们自己怎么不来住呢?”魏建华小声嘀咕。
逐渐地,院子里开始有了各种牢骚和抱怨。人们互相传播着没有根据的消息,诸如“不能拆迁是因为利益集团的争执”。
后来的居住者在院子里逐渐将谭嗣同的痕迹抹去
在谭嗣同故居里,变化和静止同时发生着。
刘万华记得,变得最快的就是临街的那一堵墙。每当有什么节日,或者其他重大事件,这堵墙都会被有关部门粉刷一新。早些年,门口还长了一架藤蔓,后来也被清理掉了。
而墙里面,时间仿佛停止了:生满锈的自行车停在门口,多少年都没有人动;去年的草死掉,今年仍然枯立在墙头上;“莽苍苍斋”门外那棵大槐树,每年开花结实,从没变过。
“莽苍苍斋”是谭嗣同为自己的住所取的名字,在前院的北套房。他在里面草拟奏折,书写文章,并与妻子度过最后的时光。
当时,富家子弟谭嗣同初回北京,意气风发。他的老佣人刘凤池在回忆中提到:谭嗣同在京时,“王五每天天刚破晓就来到会馆教七爷练剑法”。
刘凤池就是刘万华的公公的父亲,第一代刘家看门人。野史记载,谭嗣同被斩首后,就是他冒险将尸身运回安葬。不过,这些历史,刘万华已经不清楚了。
她只知道,当年的“莽苍苍斋”,如今早换过几次主人了。当年房门上,贴着“视尔梦梦,天胡此醉;于时处处,人亦有言”的对联,这是谭嗣同当年为自己写的。如今,对联早已不见,房门被漆成墨绿色,两侧的柱子和房顶的木椽都破落斑驳,在白石灰和混凝土涂抹的墙壁裂痕处,能隐约看到青灰的砖块。
1898年9月24日,谭嗣同就坐在这里,等待前来捕捉他的人。
据说,屋里原来挂着谭嗣同的照片。见过照片的人回忆,谭嗣同“宽额阔鼻,眉心微蹙”。1968年,因一场冰雨,照片被打湿,因此被当时的住户揉成一团,扔到了下水道里。
几十年过去,后来的居住者在院子里逐渐将谭嗣同的痕迹抹去,又留下自己的痕迹。在一家住户搬走后的废墟里,老式的筛箩与粉色的口红被丢弃在一起,书写着来自不同年代的记忆。
“北京的传说和故事写在哪里呢?”
刘万华发现,举办奥运会的这些天,故居里来的外国人比以前多了很多——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中国人与世界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
但是,110年前,刚被打开国门的中国人面对“世界”时,却慌乱而惊恐。就在这样的慌乱中,包括谭嗣同在内的知识分子,发动了变法,并为之献出生命。
浏阳会馆是谭嗣同最后的居所。1898年9月18日深夜,他从这里出发,途径菜市口,前往法源寺,完成了对袁世凯的那次著名的拜会。
如今,沿着同一条路,已经很难找到当年北京的任何痕迹。北半截胡同早已被拆除,修建起新式小区和宽阔大道,一座五星级饭店高高耸立在谭嗣同故居对面,站在酒店望故居,可以看见屋顶层叠,树荫浓密。
当年谭嗣同受刑的菜市口,如今一片繁华,高楼林立。新修建的菜市口大街车流如织,路旁的花坛里,摆满了迎接奥运的鲜花。
从菜市口往西不远,是康有为曾经居住过的南海会馆,西北方向,则是孙中山居住过的中山会馆。资料显示,这一片被称为“宣南”的地区,范围包括今天的粉房琉璃街、骡马市大街、菜市口西大街、教子胡同等,分布着300多座会馆,其中包括龚自珍故居番愚会馆,林则徐故居蒲阳会馆。
“宣南地区文化历史积淀非常深厚,全国数一数二。”清史学家戴逸曾这样称赞。
如今,大多数会馆已经湮没无闻,多数会馆都面临着和谭嗣同故居同样的难题。
随着一座座“夸张、招摇”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有学者发出疑问:“北京的传说和故事写在哪里呢?北京的魅力、文化、历史、故事在哪里?”
一名叫俞大铨的作者则撰文感叹:一座古都,如果没有了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老街巷、老房子,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宽敞的马路和簇新的楼房,那么这个古都和别的大都市还有什么区别呢?
只是,这些感慨和建议,很少能得到谭嗣同故居里的居民的理解。他们依旧渴望着住进楼房,住进“新北京”。
对他们来说,即使充满牢骚,生活也得继续。有些人搬走后,房子租给了外地人。于是,每到早上,院子里就会挤满各种打扮、各种方言的人。他们穿着西装或汗衫,有的推着自行车,有的提着公文包,匆匆走出院门。
100多年前,谭嗣同从这里走出时,是去探索一个全新的中国。而现在,这群人从同一个院子里走出,走向日复一日的生活。
北京有那些名人故居
北京的名人故居,主要集中在东城、西城和宣武三个城区。这是因为当年北京的城圈儿不大,出了现在的二环路就算是城外了。
此外,老北京城的宅子有“东富西贵”、“北贫南贱”之分,东西城的房子院落普遍比南城北城好。而清朝时期,汉人不能在内城定居,城南成了进京赶考的举子和文人墨客居住的场所,老北京的会馆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宣武区。民国以来,当年住在豪宅大院的王爷和官宦的后代,纷纷卖房租房,以维持生计,所以,他们住过的宅子,成了名人或买或租的住所。北京的名人故居主要分三类:一类是中国当代革命史上名人住过的宅院。另一类是近代和当代的文化名人居住过,有的在此去世的房子。第三类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的宅子。这个名儿就复杂点了,名人有好名儿也有坏名儿,但总归说他是名人,如李莲英、段祺瑞、张作霖等,用现在的“中性”词儿说,这些人都属“历史人物”,或者说是“历史名人”。如李莲英虽然是形象并不好的太监,可是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却不能小视,所以他的名字妇孺皆知。
目前,北京的名人故居,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两处: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
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1处:鲁迅故居、毛泽东故居、李大钊故居、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地、朱彝尊故居(顺德会馆)、康有为故居、梅兰芳故居、程砚秋故居、齐白石故居、老舍故居、茅盾故居。
名人故居的确定
说起来,名人故居真是比较复杂。首先是有的名人不仅在一个地方住过,到底哪处应算故居,很难说。如李大钊生前在北京居住过的地方有五处,鲁迅在北京住过的有四处,老舍在北京住过的有十处。是不是凡是名人住过的地方都要算作故居呢?
从目前确认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来看,主要是以历史、文化、政治、住宅状况等因素来作依据的。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是蔡元培故居。蔡元培1890年中进士,以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被人们称为“学界泰斗”,官职也不低,但他非常俭朴,在北京任职多年,竟没置房,一直是租房住。他先后在西城、宣武、东城住过,仅惟独把东堂子胡同75号确定为他的故居,是因为他住在这个院时,恰值“五四”运动爆发。由于这是租住的房子,当年是东西各三进院的大宅门,后来分成了两个院子,蔡元培住过的几间房又接出来一间小房,但结构总算没大动,现为十几户居民住的大杂院。1984年它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东堂子胡同西口拆迁改造,此宅经政协委员建议保留了下来。
又如齐白石故居,最早定在东城区南锣鼓巷内的雨儿胡同13号院。此宅原是清朝内务府一个总管大臣的私宅,因他建宅子用了建皇宫的料,而且宅子的建筑形制又超越了等级,因此受到了参劾。此后,这个宅子就被分成几个部分出售了。13号院只是原宅的一部分,解放后被文化部买了下来,其中几间即由齐白石先生居住。后来齐白石住的房子被辟为故居和纪念馆,“文革”期间纪念馆被撤销,1986年这里又被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齐白石早年先后在北京住过几个地方,如城南的龙泉寺,宣武门内的石灯庵等处。但他居住时间最长的是西城区辟才胡同内的跨车胡同13号院。从他50岁直到逝世,一直住在这个小院。这里不但是他的私人房产,而且他在此居住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并在此接待过许多国内外知名人士和艺术家。把此宅定为他的故居,才是无可争议的。
类似的情况还有老舍故居,据舒乙说,老舍先生在北京居住过的地方有十处,工作和接触过的地方更多。但最能反映他的生活和创作的地方是小杨家胡同和富强胡同,因此把前者定为老舍旧居,把后者定为故居,是比较合适的。
北京西城区都有那些名人故居
龚自珍故居在西城区手帕胡同21号。龚自珍在京住 地之一。故居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另有东西跨院。前院 有北房3间,两侧耳房各两间,东西厅房各3间。院内当 年曾有道光御笔“福”字匾及“耕读堂”匠。故居基本保持 原状。龚自珍(1792―1841),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以诗文见长,自成一家,有“龚派”之称。1839年辞官归家
梅兰芳故居在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原为庆亲王府 的一部分。1984年成立梅兰芳研究学会,筹建纪念馆。 1986年10月开馆。系四合院建筑,占地716平方米,馆 内安放汉白玉梅兰芳塑像,连座基高2.2米。由雕塑家刘 开渠及其学生白澜生共同创作。馆内东、西、北房筑有穿 廊,廊沿上有彩绘。共有4个展室,以图片和实物简要介 绍梅兰芳一生的艺术生活和社会活动、纪念品和礼品及 梅兰芳晚年生活。还有不定期专题陈列。馆内设录像放 映室,放映梅兰芳舞台艺术片和传记片。梅兰芳(1894— 1961),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祖居李铁拐 斜街一所民居。8岁学戏,11岁登台。熔青衣、花旦、刀马 旦于一炉;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世称梅派。代表作有 《宇宙锋》、《贵纪醉酒》、《霸王别姬》、《洛神》、《游园惊 梦》、《抗金兵》等。是把京剧传播到国外并获得国际盛誉 的第一个中国艺术家。日军占领北平后,他蓄须明志,拒 绝演出。1949年后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 院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副主 席。著作有《梅兰芳文集》、《舞台生活四十年》,并编有《梅 兰芳演出剧本选》。梅兰芳墓位于海淀区万花山。占地30 余平方米,坐东朝西。墓中央是一长方形坟冢,周围有梅 花形栏墙。宽12米,进深7米。墓台前竖着2米高的汉 白玉石碑,上镌刻许姬传手书的“梅兰芳之墓”5个鎏金 大字。墓盖上刻l朵梅花。
齐白石故居在西城区辟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坐 西朝东,面积204平方米,是一座三合院带跨院的住宅。 齐白石自50岁后直至逝世前寓此。3间北房是当年的 “白石画屋”,因屋前安有铁栅栏,又称铁栅屋。北房檐下 悬挂有齐白石撰刻的长3.3米、高0.84米的篆体“白石 画屋”横匾。大字尚依稀可见。齐白石(1863一1957),湖 南省湘潭县人,中国画大师。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 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人、寄萍老人等。年 青时作过木工。擅长诗、书、画、印。文化部于1953年授 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又荣获国际和平奖金, 196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故居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 文物。齐白石墓位于海淀区海淀乡魏公村西南。碑文李 苦禅所书。
李大钊故居李大创生前曾在北京的五处住过。西城 区石驸马后宅35号是其1920一1922年时的居住之所, 也是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现为新文化街文华胡同24 号。该院为三合院。正房3间,东西耳房各两间,东西厢 房各3间,北房东间是卧室,中间餐室,西间为子女读书 处。西厢房3间作书房和会客厅;1923年春李大钊搬到 西城铜幌子胡同。1927年被张作霖逮捕就义。故居为北 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司马迁祠导游词400字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公元310年,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祠墓是为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而修建的。祠墓依山就势,建于4个平台之上,占地l04亩。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面前的这个门额“汉太史司马迁墓”大匾,是大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
这条古道全用石条铺成,上面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是一个千年古道。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前,韩城属于晋国。分晋之后,韩城就属魏国的“西河之地”了。魏国在这里建了个少梁城,为了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便在前面这个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韩城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道被称为“韩奕坡”。“奕”即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司马坡”、“司马古道”。在韩城流传着一句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赞誉韩城地灵人杰,出人才,文人多。
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北宋时铺砌了石条。石条上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古道最早修有3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余米。古道通上去与108国道接壤,可以说它是108国道的前身,800多年前的高速路。
请大家看这座木制牌楼上面的“高山仰止”四个字。《诗经》上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司马迁在写《史记·孔子世家》时,用这句话赞誉孔子,把这4个字用到这里,也是赞誉司马迁品德高尚,德高如山,世人景仰。
现在大家踏上的这条砖石小道,俗称 “朝神道”。1668年,韩城县令翟世琪率领芝川民众大规模扩建司马祠,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把南原的土运到司马祠前,垫起了祠台堂基。在堂基前方,把有数丈深的沟填平,筑了这条上祠之道——朝神道。朝神道修得非常有特点,中间低,两边高,晴天作为人行道,下雨天是排水道,一路两用。
前面这些台阶有99级。为什么要筑99级台阶呢?古人对于不同的数字赋予不同的意义。古称九为数之极,九九则是至高无上了。修99级台阶用以比喻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有九九归一的意思。
台阶中间这一砖砌牌坊,上书 “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这就是其出处。牌坊两侧的这一副对联是:“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
现在请大家环顾四周。东边,黄河滔滔,涤荡胸中滞气;西边,梁山苍苍,畜积天人灵光;南边,魏长城蜿蜒作围墙;北边,芝秀河潺潺作腰带。一派俊秀河山!
祠院大门上“太史祠”这3个字,是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 (1886年)题写的,字迹端庄雄健。
司马祠院是整个司马迁词墓的主体建筑。祠院由献殿和寝宫组成。献殿是司马迁后裔祭祖的地方,中间这一石桌是供桌,用来放置供品;桌面刻有琴棋书画和二龙戏珠图案。献殿的对联上联是: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下联是: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横批是:“文史祖宗”。
现在,对司马迁其人及经历作一简单介绍:
司马迁,天资聪颖,10岁就能诵读古书。少年时期在家乡一面读书,一面进行耕牧活动。19岁跟随父亲到了京城长安,拜孔安国学习《尚书》,拜董仲舒学习《春秋》。20岁时,在父亲司马谈安排下,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北到九原 (内蒙古包头),南到九嶷山,东到浙江绍兴,西到甘肃崆峒山。长途跋山涉水,收集历史传闻,考察地理环境,探究民俗风情,为撰写 《史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23岁做了郎中,即皇帝侍卫官,任务是守护宫廷,保护皇上。公元前110年,司马迁36岁时,父亲司马谈跟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途中病逝于洛阳。临终嘱托,要完成 《太史公书》。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他继承父亲的职务担任了太史令。太史令是文官,地位不高,却是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国家大事,记录王侯将相的言行,起草皇帝的诏令,掌管天文、礼仪,制定历法。是皇帝的顾问。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天文历法家邓平、唐都、落下闳等合作,制定了“太初历”。“太初历”推算19年有7个闰月,完备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年,司马迁修订了父亲的著作,决定上起黄帝,上至太初,著作 《太史公书》。
司马迁著述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堪称我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而且叙事简约生动,文笔华美。鲁迅先生曾赞誉 《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史祖宗”这个牌匾是1946年二月初八,司马迁生日那天,芝川镇徐村人敬献的。还有这两边柱子上立的木刻对联,也是他们1981年敬献的。那么,为什么单单徐村人为司马迁敬献牌匣呢?
在汉朝,宫刑与杀头属同一个级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是其规定。司马迁后裔为了躲避这场灾难,纷纷逃离家园。跑到芝川附近的深山,改名换姓,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们把司马两字分开,“司”加一竖为“同”,“马”加两点为 “冯”,在新的住所以同、冯为姓了。司马二门人以徐为姓,暗示余下二门人。因此,现在的同、冯、徐三姓都是司马后裔。
徐村有一个药王庙,牌坊上写着 “法王行宫”4个字,当地人解读,这4个字反着念就是 “宫行王法”,隐喻“宫刑枉法”,司马迁的后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纪念自己的祖先,倾诉着对于祖先遭受不公待遇的愤怒。
这是寝宫,修建于1125年,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保存得非常完整。“文革”期间也没有遭到破坏。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以就保存下来了。
寝宫正中这个暖阁里,就是司马迁的彩色泥塑像。像高140厘米,身着太史红袍,手握竹简,面朝北望。司马迁面部略微朝北,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北望李陵,怀念苏武。”李陵的情况才已向大家介绍了。那苏武的情况怎样呢?苏武也是司马迁的挚友同僚,汉武帝派他出使西域诸国,被匈奴扣留,遣送到北海牧羊,19年后才回到长安。司马迁虽忍辱度生,心中还是思念着这两位老友,然而他至死也没有看到他们。
这儿是司马迁的墓冢。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 《水经注》中记叙了他考察司马迁祠墓的所见所闻,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墓前有庙,庙前有碑。西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公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从那时到现在,司马迁墓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看到的类似蒙古包的墓冢,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75年敕命建造的,迄今也有720多年了。墓冢上镶嵌八卦砖雕,比较少见。八卦是文字产生之前占卜者用来传达神灵意愿的神秘符号,后周文王诠释其意,才有 《易经》。以后八卦被道家、兵家、阴阳家所使用,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囊括一切的哲学体系。据《易经》所载,八卦的原意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有研究天地万物变化规律之意。而司马迁著述 《史记》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将《易经》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撰史中来,也可以说是对 《易经》理论的实践和发展。这大概就是镶嵌八卦符号的用意吧!
墓顶这一古柏,分为五枝,人称 “五子登科”。墓地植柏,是希望逝者英灵如同柏树一样万古长青;命以“五子登科”的美名,是寄寓子孙后代考中状元,多出人才。
墓前的“汉太史司马公墓碑”,是陕西巡抚毕沅1776年题写的。
司马迁祠中,有很多碑文。最早一通是宋代太常博士韩城县知事李奎题写的。碑上有这样几何话:“一言遭显戮,将奈汉君何?”“为览遗文来一奠,不知何在子长灵?”这通碑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史学家、诗人、政治活动家郭沫若先生的题词:“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磨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对司马迁做了很高评价,也是评价司马迁的千古绝唱。其他的碑多是功德碑、纪事碑。
2005年是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韩城举办了“风追司马”大型活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纪念司马迁的活动,活动共分三个会场,分别在司马迁祠、太史公文庙和徐村举行。国内诸多专家名人出席了此次纪念活动。来自西安各个大学的上千名学子进行长跑签名活动,以此表示对司马迁的尊敬。这次活动也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司马迁的后裔及司马迁的崇拜者近2万。
殷墟导游词作文400字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著名的甲骨文的发源地——安阳殷墟游玩。我是你们的导游尚皓静,你们可以叫我尚导。先介绍一下甲骨文的故乡——安阳。
一城之内皆是宝。安阳是中华文明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1899年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之后,便撩起了殷商古都的面纱,把一个灿烂的殷商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人知道了安阳。在这里有风景如画历时长达两万五千年原始洞穴的小南海,后岗的仰韶、龙山、小屯三层文化的地层叠压叠压出了安阳乃至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四千多年前的古帝颛顼、帝喾纪念陵更烘托出了古都的庄严气质。在古都安阳,您可以找回对中国古代朝野的深刻记忆;全国第一个甲骨文档案库,青铜器之冠‘司母戊方鼎’,第一个女将军妇好墓,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陵墓—袁林,第一座国家监狱,号称河朔第一古刹灵泉寺和万佛沟,宋代西门大夫庙记石碑,后周文峰塔,唐代修定寺塔等许多古迹,所以说我们安阳是一城之内皆是宝。
安阳殷墟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并未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殷墟总占地为36公里,有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妇好的墓、殷墟王陵遗址等许多景点,请大家随我一起开始这美妙的殷墟之旅吧!
请大家跟我来 ,我手边的这个大鼎 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母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非常珍贵,真品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请大家跟着我往前走,我们的正前方就是甲骨文写意书法展,这里的甲骨文分4个部分,分别是与人体、人体器官、人类行为、自然有关的甲骨文和它们的意思,比如说“牙”,微微张开的嘴里,有几颗洁白无瑕的牙齿,许多游客看过甲骨文写意书法展后,都觉的很有意思。给大家20分钟时间,自由参观一下。
现在我们正在殷墟博物馆里,许多在小屯出土的甲骨文以及车马坑、青铜酒具都能一饱眼福,给大家20分钟时间自由活动。
戊戌四君子是
戊戌六君子是指中国历史上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农历戊戌年)由于戊戌变法失败而被慈禧太後杀死的六个主要参与者。他们是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同时逮捕了这六人。9月28日,6个人在菜市口被杀。
至于戊戌四君子那当然是这六人中的其中四人!
戊戌四君子还是六君子
是戊戌六君子,戊戌政变时,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1、谭嗣同(1865—1898年),改良主义运动中的激进派,1898年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1899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2、康广仁(1867—1898年)名有溥,字广仁。1897年2月和徐勤等在澳门创办《知新报》,宣传维新变法,后到上海倡设女学堂。和梁启超、谭嗣同等发起成立戒缠足会。创设大同译书局,刊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3、杨深秀(1849—1898年)字漪邨,本名毓秀。1889年(光绪十五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1897年底授山东道监察御史,立志“以澄清天下为己任”。次年3月和御史宋伯鲁发起关学会,讲求变法,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4、林旭(1875—1898年),举人出身。好为歌诗。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戊戌政变前夕,曾把光绪帝的密诏带给康有为,共商授救光绪的办法。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年仅24岁。5、杨锐(1857—1898年)字叔峤,举人出身。1898年春在京创立蜀学会,并办蜀学堂,以张之洞的《劝学篇》为指南,兼习中学和西学。4月列名保国会,而每于集会时常当众假寐。在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6、刘光第(1859—1898年)字裴村,1883年(光绪九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上书建议变法求强,刑部堂官阅后震恐,不敢代递,1898年春列名保国会。扩展资料 甲午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侵略之下,中国被一块块分割为列强的势力范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党人寻找救国救民道路。1895年,康、梁发起的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验教训。在各地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学堂,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1898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从一开始就百般阻挠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继而大肆捉拿维新派。康有为已于政变前一日离开北京到上海,并在英国人的保护下逃到香港。梁启超则在日本人的掩护下从天津逃亡日本。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被杀,时人称之为“六君子”。其他维新派人士和参与新政及倾向变法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罢黜,或被放逐。政变之后,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被保留下来,其余各种新政措施全被取消。“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戊戌六君子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慷慨赴死戊戌六君子与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