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捷耶夫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法捷耶夫,1901年12月24日生于加里宁州基姆雷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在远东南乌苏里边区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家境贫苦。1912~1919年在海参崴商业学校学习,1918年加入共产党。1919年受党委派去苏昌游击队工作,由普通战士提升到旅政委。复员后,1921~1924年在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1924~1926年在克拉斯诺达尔及顿河罗斯托夫做党的工作。1926年底去莫斯科,此后完全从事文学工作。1956年自杀。
苏联国内战争结束后,法捷耶夫和富尔曼诺夫、肖洛霍夫、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年轻的一代进入文学界,成为新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力军。1923年发表了第1篇短篇小说《逆流》(后改名为《阿姆贡团的诞生》),1924年发表中篇小说《泛滥》。当时有些作家把革命运动描写成盲目自发的群众起义,而他在早期作品中就把革命运动描写成千百万劳动者在党的领导下的有组织的运动。以远东一支游击队的战斗为题材的小说《毁灭》于1927年发表后,给作者带来广泛的声誉,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主人公游击队队长莱奋森的形象,小说强调了高度的共产主义意识和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对周围人们的影响。书中显示了劳动人民巴克拉诺夫、美杰里察和莫罗兹卡在革命斗争中怎样成长,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密契克怎样堕落成为叛徒。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乌兑格人》(计划写6部,完成4部,1929~1940),也是以国内战争为题材。书中勾画出当时滨海边区广阔的生活画面:当地专制政权的被推翻,远东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和它初期的情况,外国干涉军的侵入和资产阶级的阴谋叛乱,共产党领导下游击运动的兴起,少数民族乌兑格人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觉醒。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法捷耶夫担任《真理报》记者,写了一系列讴歌苏联人民英勇战斗的文章及特写集《在封锁日子里的列宁格勒》(1944)。根据克拉斯诺顿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与德国法西斯占领军进行斗争的事迹写成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获1946年度斯大林奖金),描述了青年一代和全体人民抗击侵略者的机智的、奋不顾身的斗争。1947年12月3日《真理报》发表编辑部文章,指出作品中忽略了党组织对爱国青年的地下活动的领导。法捷耶夫研究了后来发现的材料,在增订版(1951)中增写了党组织对“青年近卫军”的领导,描写了共青团员们与老地下工作者的联系。“青年近卫军”总部委员奥列格、邬丽亚、谢辽萨、刘巴和万尼亚及其他成员的英雄形象,显示出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最后一部计划以现代苏联工人阶级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黑色冶金》,只写了几章。
法捷耶夫是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者,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精神鼓舞下写成的,他笔下的主人公们是为建设新生活而斗争的英勇战士。他作品的特色是把严格的现实主义的描写、深刻细腻的心理分析、浪漫主义的激情和抒情笔调有机地统一起来。
法捷耶夫曾针对苏联多民族文学问题以及俄罗斯和其他民族的文学遗产问题发表了许多评论文章。主要的论文收集在《三十年间》(1957)中,它反映了作者30年来阐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其他一系列文艺问题的观点的演变。继高尔基之后,法捷耶夫也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作出了贡献,虽然他早期的某些论文含有教条主义的错误观点。
法捷耶夫多年来领导苏联作家组织:1926~1932年是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拉普”)领导人之一;1934年担任苏联作协筹委会副主席,作协成立后任主席团委员,1939~1944年担任作协书记;1946~1954年担任作协总书记、理事会主席;1954~1956年担任作协书记。
法捷耶夫又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从苏共18大起连续被选为苏共中央委员;苏共20大上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他三次被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两次获得列宁勋章。1950年起担任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曾率领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前来我国进行访问。
法捷耶夫的《毁灭》最早由鲁迅译成中文(1931),对中国广大读者起了很大的影响。
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的生平简介
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是前苏联当代著名作家。1924年,瓦西里耶夫出生在斯摩棱斯克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受到部队生活的熏陶。在上九年级时,卫国战争爆发,他志愿奔赴前线。1943年负伤,伤愈后进装甲兵军事学院学习。1948年毕业,任工程师。1956年结束军人生涯,进了著名剧作家包戈廷的电影剧本写作讲习班,从此开始专职创作。瓦西里耶夫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写过剧本、电影脚本和小说。作品题材广泛,主要是卫国战争题材、当代生活题材、历史题材等,其中以卫国战争题材的作品成就最为显著。作者的成名作是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说发表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被改编成电影、话剧、歌剧、芭蕾舞,受到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喜爱。瓦西里耶夫是前苏联国家奖与俄罗斯总统奖得主、莫斯科作协与俄罗斯电影工作者协会成员、俄罗斯电影艺术学院院士。此外,他还曾获得二级“祖国功勋”勋章、人民友谊与众多其他勋章。
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的介绍
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1924—2013),是俄罗斯当代作家,前苏联国家奖与俄罗斯总统奖得主,莫斯科作家协会与俄罗斯电影工作者协会成员,俄罗斯电影艺术学院院士。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被介绍到国内的苏联当代作家之一,其经典战争题材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响了中国一代人。2013年3月11日,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在莫斯科去世,享年88岁。
鲍里斯·瓦西里耶夫是谁??
俄罗斯作家 著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是前苏联当代著名作家。
1924年,瓦西里耶夫出生在斯摩棱斯克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受到部队生活的熏陶。在上九年级时,卫国战争爆发,他志愿奔赴前线。1943年负伤,伤愈后进装甲兵军事学院学习。1948年毕业,任工程师。1956年结束军人生涯,进了著名剧作家包戈廷的电影剧本写作讲习班,从此开始专职创作。瓦西里耶夫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写过剧本、电影脚本和小说。作品题材广泛,主要是卫国战争题材、当代生活题材、历史题材等,其中以卫国战争题材的作品成就最为显著。作者的成名作是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说发表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被改编成电影、话剧、歌剧、芭蕾舞,受到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喜爱。
瓦西里耶夫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伊万诺夫快艇》、《最后的一天》、《遭遇战》、《他们可能同我一起去侦察》、《后来发生了战争》,长篇小说《不要向白天鹅开枪》、《未列入名册》,长篇历史题材小说《虚实往事》,剧本《军官》、《我的祖国,俄罗斯》,电影脚本《例行的航程》、《漫长的一天》以及与K·拉波波尔特合著的《军士们》和《军官们》,自传体中篇小说《我的骏马奔驰》等。
电视剧悬崖的插曲,瓦西里耶夫送给秋妍的唱片,求那首苏联歌曲的歌名
苏丽珂
歌词:为了寻找爱人的坟墓,
天涯海角我都走遍。
但我只有伤心的哭泣,
亲爱的你在哪里?
但我只有伤心的哭泣,
亲爱的你在哪里?
丛林中间有一株蔷薇,
朝霞般的放光辉,
我激动地问那蔷薇,
我的爱人可是你?
我激动地问那蔷薇,
我的爱人可是你?
夜莺站在树枝上歌唱,
夜莺夜莺我问你,
你这唱的动人的小鸟,
我期望的可是你?
你这唱的动人的小鸟,
我期望的可是你?
夜莺一面动人地歌唱,
一面地下头思量,
好像是在温柔地回答,
你猜对了正是我。
好像是在温柔地回答,
你猜对了正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