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王帝

时间:2024-03-08 09:45:41 编辑:阿旭

左边一个"王"字旁,右边一个"帝"字.组合的字.即"王帝"这个字念什么? 什么意思?

这个字读作:dì,含义是:君主,皇帝,是帝的异体字,读音含义与帝相同,打出来也是乱码,写法如下:帝拼音:dì,注音:ㄉ一ˋ,部首:巾部,部外笔画:6画,总笔画:9画,五笔86:UPMH五笔98:YUPH,仓颉:YBLB,郑码:SUWL,四角:00227,结构:上下,电码:1593区位:2159,统一码:5E1D,笔顺:丶一丶ノ丶フ丨フ丨释义:1.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上~。天~。玉皇大~。2.君主;皇帝:称~。三皇五~。3.指帝国主义 :反~斗争。4.姓。扩展资料汉字演变:相关组词:1.帝闲[dì xián] 皇帝的马厩。2.帝策[dì cè] 指天帝的策命。3.帝畿[dì jī] 指京都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4.帝侧[dì cè] 天帝、天子的近旁。5.帝典[dì diǎn] 帝王的法则。6.帝猷[dì yóu] 帝王治国之道。

王爷是皇帝的什么人?

王爷是皇帝的臣子,王爷就是一个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对诸侯和周天子的称呼,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王就成为了一个爵位。王爷相当于一个大地主,可以从自己的封地上收田租,生活条件很好。但没有离开自己封地自由活动的权力。除非皇帝召唤他进京。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扩展资料:清朝的王爷共有240多位,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将宗室封爵定为十二等级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恩将军。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和硕意为:一方,那么和硕亲王是王爷等级中最高的一等。清朝封爵方式有两种:一是因军功受封,为功封;一种因皇帝之后而受封,为恩封。按照制度,恩封的后代在承袭前人的爵位时要降一级,降至最后一个等级再袭。但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俗称:铁帽子王,即:世袭罔替,配享太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爷

中国清朝第一位皇帝是谁?

清朝第一位皇帝是顺治皇帝。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而他的父亲皇太极虽然被后世称为“清太宗”,但他建立的是“大清国”。但直到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大清国”还没有定鼎中原,故此时的“清”并不能算是中国的一个朝代。顺治的爷爷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人,后世称“清太祖”,但他建立的是“大金国”,也不算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扩展资料:爱新觉罗·福临,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满洲正黄旗人。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崇德三年,出生于沈阳永福宫。六岁登基,年号顺治,由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摄政。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同年,自盛京迁都北京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喀喇城,顺治帝提前亲政。面对全国出现新的抗清高潮,顺治帝同大臣经过反复筹商,决定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同年,自盛京迁都北京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喀喇城,顺治帝提前亲政。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使局势逐渐好转,为日后进攻云贵、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顺治十年(1653年),为了恢复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采纳范文程等的建议,设兴屯道厅,推行屯田。十四年(1657年),积极鼓励地主、乡绅招民垦荒。对地方官员制定《垦荒考成则例》,按垦荒实绩,分别予以奖惩。同年,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这些措施,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顺治帝对整顿吏治甚为关注,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惩治一批贪官污吏。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能,顺治帝比较注意发挥汉官作用。 顺治十六年(1659年),除东南沿海之外,全国领土基本得到统一。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天花病驾崩,终年二十四岁,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葬于清东陵之孝陵,遗诏传位皇三子玄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福临

清朝十二位皇帝分别是谁?

清朝十二个皇帝分别是:1.努尔哈赤——年号天命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2.皇太极—年号天聪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3.福临—年号顺治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4.玄烨——年号康熙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5.胤禛—年号雍正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禛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6.弘历——年号乾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7.永琰,后改顒——年号琰嘉庆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8.绵宁,后改旻宁——年号道光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9.奕詝—年号咸丰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10.载淳—年号同治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11.载湉—年号光绪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12.溥仪—年号宣统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扩展资料:领土范围1760年,平定准噶尔汗国的清朝疆域达到极盛,东北与俄罗斯帝国分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这条疆线直到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正北与沙俄分界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西北与哈萨克汗国等西北藩属国分界萨彦岭、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至帕米尔高原;西南与印度莫卧儿帝国、尼泊尔、不丹等国分界喜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分界相近,但清朝尚获得缅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东与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与东海,与朝鲜王朝沿图们江、鸭绿江分界;清朝还领有台湾、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诸岛(时称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极盛时期总面积可达1316万平方公里,至晚清1908年缩水至1135万平方公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中国历史朝代)

清朝有多少个皇帝,分别是谁?

清朝总共有十二个皇帝,清朝的皇帝列表分别是:努尔哈赤(年号天命)、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清末帝溥仪)。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3、顺治: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4、康熙: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7、嘉庆: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9、咸丰: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11、光绪: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12、宣统: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 ,享国二百七十六年。扩展资料:清朝历史清朝历史(1616年—1912年)是中国清朝时期的历史。本词条介绍的是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为止,共296年的历史。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长期居住在今黑龙江一带。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脱离了明朝的统治; 虽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后金,但都被击败。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大清,正式开始了灭明的战争。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远在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以为明帝报仇为名引清军入关。 随后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1662年,康熙帝登基即位,年号康熙,是为清圣祖。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 康熙之后,继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明主。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发展时期。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统治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经济,国力更加昌盛;加强了同蒙、回等少数民族的联系,稳定了清朝对各族的统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统治的时期,社会稳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鼎盛阶段,史称"康乾盛世"。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历史

细谈皇帝和王的区别?

先说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王代表天下共主,是天下名义上的领袖,是最高的神权象征。
秦之后,皇帝是天下独主,既是最高的神权象征,也是最高的唯一的统治者。而王只是最高封爵,一般都是异姓不封王的。也就是说国王是皇帝的下属,或者是属国的君主。

中国的国王基本有两种,一种是象汉,晋那样分封的诸侯王,在帝国之内有自己的王国,具有派遣官吏,实行税收的半独立的权力;
另一种是属国的国王,比如朝鲜, 安南,暹罗等国的君主,想来诸位是没有听过朝鲜皇帝的说法,因为朝鲜的君主只能称国王,而那位著名的越南傀儡皇帝保大是在越南脱离中国属国地位后才能有这种称呼。

中国历史上,对皇帝这种称呼是非常敏感的,国王可以有许多,但皇帝只能有一个,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属国君主只能称为国王,不能叫皇帝的缘故。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大朝代中,只有宋代,由于实力太弱,所以会承认辽、金的君主也为皇帝,其他朝代没有这种现象。即使是宋代,当公元1038年西夏国王自称皇帝时,宋廷也会立即称之为“反”,并且停止互市,派兵征剿。因为西夏向宋称臣,作为臣属国的君主,是不可以称皇帝,这和辽金不同。当然,宋的实力太弱,征剿西夏连战皆北,最后也不过是西夏在国书中从此不再自称皇帝,而是称“男”,把叫宋的皇帝称为“父大宋皇帝”,西夏国主依然在国内称帝,但宋至少争回了面子,所以宋对西夏年赐绢茶银两,作为西夏国王自削帝号的回馈。在中国未统一的乱世如十六国时代,五代十国时代,或者象隋末,元末的乱世,称王者多多,但称帝时必须考虑,是否有这实力,否则就往往会遭到其他国家或势力的围攻。比如朱元璋在势力已经强大后依然对称帝很谨慎,一直找个傀儡当皇帝,自己称吴王,其发令时总称皇帝圣旨,吴王令旨。不顾即使皇帝是傀儡,朱元璋也绝对不会把吴王二字排到皇帝前边。在这种乱世,没有实力就自称皇帝是会导致灭亡的,象五代十国的南唐,在归顺宋时自削帝号为国王,当后来李煜决定叛宋自立的时候,首先的举动就是恢复皇帝的称号,这种行动就是典型的反叛,自然遭到宋军的攻击,最后灭国。

而在欧洲皇帝(Empror)和国王(King)两个词,在欧洲历史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国王”从一开始就指世袭专制君主,而“皇帝”在拉丁文中最早是“将军”“军事统帅”的意思。因此,罗马帝国的君主可以自称“皇帝”,但绝不能自称“国王”——因为从理论上,罗马皇帝的权威来自人民和元老院,是元老院授权的首席元老、执政官、军事统帅、护民官和大祭司,并不是“世袭专制君主”。
事实上,早期罗马帝国很少使用“皇帝”一词来称呼君主,而一般称之为“恺撒”或“奥古斯都”(到了哈德良时期,“恺撒”又被用来称呼皇帝的继承人),直到现在,德语、俄语中的“皇帝”和“恺撒”还是一个词根(“沙皇”就是“恺撒”的意思)。到了戴克里先执政之后,拉丁文的“皇帝”一词才普及起来,成为罗马君主比较常用的称呼。
欧洲的第一个皇帝是罗马元老院“第一公民”屋大维(虽然当时“皇帝”的称呼并不普及),理论上讲,此后的欧洲各国的所有皇帝,继承的都是屋大维传下的罗马皇冠,否则就是不合法。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从屋大维开始的帝国皇冠,后来究竟传给了谁?有多少个家族、多少个帝国,曾经有幸拥有“皇帝”这个至高无上的称号?
从屋大维到戴克里先,虽然帝国的中心向东转移,但罗马在名义上还是帝国的首都。戴克里先即位后,实行“四帝共治”,帝国的四个首都中根本不包括罗马,这标志着罗马帝国开始丧失向心力、丧失统一的政治基础。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狭义的罗马帝国),象征分裂的“双头鹰”从此成为帝国徽章。这样,欧洲就有了两个合法的皇帝系统。其中西罗马帝国很快于公元5世纪灭亡,皇冠无人继承;而东罗马的皇帝系统则一直维持下去,直到1453年被土耳其人灭亡。

从以上的历史事件,可以看到,直到18世纪,“皇帝”这个称号都是与罗马帝国分不开的,只有罗马帝国精神的继承人,才有资格称为“皇帝”。18世纪欧洲最强大的君主是“太阳王”路易十四,但他也从来没有想到过自称“皇帝”,因为法国王位与罗马帝国并没有什么联系,而且西欧当时还存在唯一合法的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清朝有几个皇帝?

清代从1616年至1912年共有12位君主,这里包括后金大汗、清朝皇帝和追尊未实际统治的君主。清朝十二个皇帝分别是:努尔哈赤(天命)、皇太极(天聪)、福临(顺治)、玄烨(康熙)、胤禛(雍正)、弘历(乾隆)、永琰,后改顒琰(嘉庆)、绵宁,后改旻宁(道光)、奕詝(咸丰)、载淳(同治)、载湉(光绪)、溥仪(宣统)。爱新觉罗(Aisin Gioro)是清朝皇室姓氏,源于早期女真族。满语“爱新”为金的意思,常见说法称“觉罗”为姓的意思。扩展资料:清朝12位君主:1、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2、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3、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4、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5、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禛。6、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7、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爱新觉罗·颙琰。8、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爱新觉罗·旻宁。9、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0、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1、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2、废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君主

唐朝所有皇帝

唐朝一共21个皇帝,分别是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唐哀帝李柷。1、唐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是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2、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3 、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4、唐中宗李显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汉族,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韦后毒杀,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神龙三年八月三日加尊号为应天神龙皇帝,景龙四年六月二日壬午日半(710年7月3日)被毒死于神龙殿,终年55岁,庙号中宗,谥号孝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景云元年十一月己酉葬中宗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龙泉山)。5、唐睿宗李旦唐睿宗李旦简介(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轮,汉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葬于桥陵。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世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君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旦

  • 上一篇:王春秋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