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王少云

时间:2024-03-08 12:18:45 编辑:阿旭

绘画艺术文学作品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宁都城汴梁(今开封)
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 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
侧面。翰林张择端(公元十二世纪),山东诸城人,是北宋末期职业画家,曾在画院任职,擅长画人
物、楼阁、舟车等。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
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意态而莫可数记,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
的手法,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
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
《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
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代表作,曾经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 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
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
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
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
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
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
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
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
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
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
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
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
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
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
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
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什么是绘画艺术?

 指以绘画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绘画是一门运用色彩、线条、形状,在二维空间再现和描绘人物形象及社会、自然物象的艺术。晋代文学家陆机说过:“宣扬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在摄影艺术出现之前,绘画是唯一可以用来存录各种具体事物和生活现象的具体形状的手段。绘画是平面的空间艺术,它与雕塑、工艺不同,不是在实在的三维空间塑造立体的艺术形象,而是在二维空间里,通过具体的描绘,创造视觉上的空间感和立体感。绘画形象完全是虚幻的空间形象,根本就不能触摸到它;而且,观众还只能从画家所选定的某一角度去欣赏它。同时,绘画是造型手段和色彩手段并重的艺术。绘画既用造型,又用色彩。色彩不仅是表现对象的手段,而且它本身还具有丰富的情绪表现力。因此,绘画这种展示生活本身原有颜色的能力,是其他各门艺术所不及的。
  绘画艺术的审美本质和特征,决定了它具有以下的美育功能:(一)培育“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谈到“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时,提到要发展“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绘画是视觉审美形式的艺术。它依靠形式而存在。它的内容,也是见之于形式的内容。人们要欣赏绘画,第一步就是要正确地感受绘画的艺术形式。所以,构成绘画审美形式的线条、色彩、结构等,就成了美感愉悦的基础。杰出的绘画作品,即是社会的缩影、美好事物的写照,又是形式美的创造。因此,当运用绘画艺术进行审美教育时,就必然会提高人们在视觉上对形式美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绘画有形有色,可以直观,其形象大多具体生动,易于为人们所感知和理解。绘画又是静止固定的艺术和个体独立欣赏的艺术。它与音乐、戏剧、电影那种在公共场合集体欣赏不同,不受演出(放映)时间的限制,不受他人的影响,在审美选择上有着较大的随意性,爱看的则可多看几眼,甚至停下来反复鉴赏,细细品味,不爱看的则可一瞥而过。这一特点使绘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一般说来,不论年龄长幼,也不论文化程度高低,各种层次的人对绘画艺术都乐于欣赏。不说通俗性较强的连环画老少皆迷,年画、挂历家家户户争相选用,就是美术馆里展出的各种绘画作品,也引来大量不同层次的观众纷纷前来观赏。绘画艺术不但可以丰富生活、美化生活,而且通过不断的审美实践,使人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三)可诱发人们美好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绘画将抽象的情感寓于具体的形体之中,人们开始感受的是形体,然后才从感性的形体之中去领悟蕴含在其中的审美情感。也就是说,先悦目而后悦心。绘画这一传情特点使它在道德上的净化力量和在情感上的净化作用有着别的艺术难以并比的功能。如现代著名画家蒋兆和的《流民图》,曾激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加深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并使日本军宪当局感到极度的恐惧。又如俄罗斯伟大画家列宾,他在观赏《庞贝城的末日》这幅画时,竟激动得哭出声来。中国花卉画家喜欢描绘四君子“兰、梅、竹、菊”和“岁寒三友”(松、竹、梅)之类的形象,在画中寄寓画家的情怀、理想和品格,因而能在经久的潜移默化中诱发人们美好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四)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绘画所描绘的艺术形象,是渗透着艺术家的理性情感的形象,是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理性二者交融在一起的化合体。尤其在一些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优秀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里,理性的因素更是自觉地规定了情感的趋向,正是这种积极的理性因素使绘画的艺术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生命力。例如,西班牙著名画家委拉斯开兹所画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教皇的五官形貌和血肉之躯,而且刻划了教皇的权势、威严、贪婪、凶狠、富有等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势力和宗教影响的很好的教材。又如德国画家许布涅尔所画的一群向工厂主交亚麻布的《女织工群像》,恩格斯认为:“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这幅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


  • 上一篇:王少雄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