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王成的原型人物是什么?
王成的原型累计有于树昌,王万成,杨根思,赵先有等人。电影《英雄儿女》在拍摄时,导演和编剧在对志愿军英雄王成牺牲的细节进行具体构思时,部分取材于杨根思的事迹。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三连连长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事迹,被时任新华社胶东分社记者华敏写成了一篇1000多字的通讯。《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影片了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美军187空降团的历史是什么?
美军187空降团的历史如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空降作战开始作为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在战场上实际运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空降作战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空降部队作为美国的一支王牌部队,担负着美国一些需要快速机动的重大任务的部队,在历史上美军曾组建、撤编了多只空降部队。从1939年组建至令,经历了二战、朝鲜战争、越战等重大战役的考验,其空降部队作战理论、作战装备、机动性等方面得到极大地发展,成为美国全球战略中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建立美国空降兵部队的构思形成于1939年,到1940年4月德军首次使用空降兵之后才有实质性的进展。1940年6月,美陆军从第29步兵团抽调人员,在佐治亚州的本宁堡,建立了第一个试验性空降分队;8月进行首次跳伞,9月试验分队扩编,组建了美军第一支空降部队——第501伞兵营,共450人。美空降师下辖2个伞降步兵团、1个滑翔机机降步兵团,以及其他战斗支援勤务部队。二战期间美军空降师编制为1万人。主要的武器装备有82毫米迫击炮、76毫米野炮、57毫米防坦克炮、37毫米高射炮等。二战结束时,美军共有5支空降师及4个独立伞兵团。这5支空降师包括:第11空降师(太平洋战场),第13空降师(未参战),第17空降师(曾在欧洲战场短期参战),第82空降师(欧洲战场),第101空降师(欧洲战场)。其中82空降师与101空降师历史最悠久,都是步兵师改组,战绩也最为显赫。4个独立伞兵团为第503伞兵团,第509伞降步兵团,第173空降旅,第187伞兵团。 第187伞兵团是第11空降师下属部队,第173空降旅则是独立旅。第11空降师在日本投降后作为美驻东京占领军,直到1949年才撤回本土,改成训练师建制。1950年韩战爆发,其下第187团连同师部指挥其他部队组成第187伞兵团战斗队赴朝鲜参战。 1952年11月2日,范佛里特将187空降团(欠一个营)作为普通的步兵团投入了战场,这天参加进攻的还有韩9师两个营,美7师17团和哥伦比亚营共5个营的兵力,另有一个营的部队乘30辆卡车准备增援。187团战斗力比美军一般部队强的多,到下午16时,终于攻占了10号阵地。91团八连随即就有十多个战士跟着炮弹的弹着点冲了过来,一阵手榴弹,又把阵地夺了过去。17时许,1号阵地上只剩下两个伤员了,91团八连派出了一个三人战斗小组前去增援,一番苦战,将敌人打退,可也只剩下了朱有光和王万成两人,美军又蜂拥而上,负伤的朱有光和王万成先后冲入敌群拉响爆破筒。这天配合美军进攻的韩军损失也非常惨重,仅先锋连就阵亡31人,伤84人,几乎全连覆没。准备增援的一营敌军也被秦基伟调火箭炮营给敲掉了,没几个活人。18时许,美韩军的进攻方才停止。 美一八七空降团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对597高地实施了一天的强攻,不但一寸土地未得,则损失1500多人。范佛里特实指望他的空降兵能创造奇迹,以其超强的突击力一举攻下597高地,尔后直取五圣山扭转败局,没想到九十一团比他还硬,不但仗打的巧,而且是个个不要命,远则用抢炮打,近则手榴弹爆破筒炸;美军冲上来一堆打不过来,就与美军同归于尽,打的美国大兵心惊胆战。 因一八七团进攻失利,范佛里特和美九军军长詹金斯来到一八七团前线指挥部,给一八七空降团打气。美一八七空降团团长向范佛里特报告道:“自参加二战以来从未曾遇到过这么顽强的部队,个个不要命。”范佛里特道:“你怕了?”“不!总司令,一八七团是美军的骄傲!明天就拿下山角形山。” 范佛里特道:“你的功勋将在山角形山确立。” 2日夜,十二军九十一团团长李长生则上了上甘岭(597.9)阵地,他发现高地上有着多达十几个连的建制部队,为避免多建制所引起的指挥混乱,他将九十一团九个连采取“车轮战”,一个连一个连投入战斗,每个连不管伤亡如何,一律只打一天,就撤下来休整,连长则留下来,作为后一个连长的顾问,如此类推往复。这样不仅避免了指挥上的混乱,也使各连都保存了一批骨干。 11月3日,86团2连的一个叫马新年的新兵早晨发现敌人一个营在集结,队形密集,马上报告营长,一排排火箭炮弹爆炸过后,敌尸布满了山沟。 这天,九十一团七连接替八连投入作战,这天战斗非常激烈,七连的伤亡很大,担负运输任务的八连炮排见形势危急,主动加入战斗,但才到了下午15时许,七连加上八连的炮排就所剩无几了,原定第三天参战的九连就开始以两个班为单位,一批一批向上增援。 11 月4日,李长生根据这几天的战斗发现美军每天的攻击都是早上8时开始,他判断在这之前美军肯定是在某处集结,便派出了精干的侦察分队连夜前去侦察,这些侦察兵果然不负期望,凌晨四时发现美军的攻击部队正在597.9高地南侧的一片树林里集结,李长生决定先发制人,对其实施炮火急袭,4时30分,火箭炮团 24门火箭炮就按照侦察兵所报告的方位进行了齐射,美军的攻击部队遭到了沉重打击,伤亡惨重,只是重新组织兵力进攻,直到中午12时才开始,而且攻击强度明显减弱。直到今天美军也没有公布187空降团的伤亡数字,这支4500人的空降团经3天的沉重打击,所剩无几,几近覆灭。 有人写了《一篇意见不同的上甘岭战役分析》根据美军战史资料及187团团史,说该团“在1952年10月15日夜晚就开始向日本移动,10月18日全团到达九州营房,此後进行一连串训练,担任远东指挥部的战区预备队。一直到1953年6月22日金城作战期间,该团才再度被派回韩国战场。”我认为是187空降团在上甘岭遭受惨重伤亡后的残余部队被调到日本进行整补,美军战史为了避讳这一丢人现眼的历史,将187空降团调往日本的时间前移至1952年10月15日,另一种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营调往日本了,所以直到战争尾声才恢复元气再度派回战场。
有关上甘岭战役的一些真实资料,《解密上甘岭》一书几点疑点探实
朝鲜战争,是新中国建立后的一场立国之战,这场战争规模宏大,对世界后来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军迷对于这样战争中的无数著名战役都耳熟能详,但相信你内心真正印象中最深刻,冲击力最震撼恐怕还是上甘岭战役。 这场战役原本双方都以为只会是一场小规模的攻防战,开始谁都没有太在意,但谁知随着战役的发展,结果演变成了一场惨烈的绞肉机大战,战役历时高达40多天,这片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双方伤亡人数高达数万人!成为一个典型血肉磨坊。 这场战争,世界很多著名的权威军事院校都把它写进教材。短短一个多月时间,美军在这个仅3.7平方公里面积的狭小土地上,倾泻了190余万发炮弹,投下5000余枚炸弹。战后这片阵地上的地表面已经无法找到活着的生物。其炮兵火力的密集度,达到了人类战争的最高密度的顶点。 然而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处于绝对装备劣势的我军坚守住了。这是一场血与火、意志与钢铁的大比拼。其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精神成为各国军事教官告诉自己的学生们战斗意志创造出奇迹的最好教材之一。 在这场战役中,据资料:美韩军加在一起战斗伤亡6228名。志愿军战死5788名,伤亡共16767名。虽然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意义重大。从第5次战役后期开始,美韩军一直是凭借优势的火力和突进的态势一路高歌猛进、攻无不克,但终于在上甘岭这里碰到了一颗最顽强的钉子,让美军最终不得不在此停留下来。 从伤亡比看虽然是我方偏大,但是证明了我方已经完全有意志有能力承受坑道堑壕战,完全有能力继续打下去。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将走向持久。战役后,重大的伤亡让美军开始重新审视这场战争,从此再也没有向我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了38线上。最后双方坐回了谈判桌前。这一战可以说在当时的不利局势下,重新奠定了朝鲜南疆北界的基础。 相关这场战役的书和文章很多,但说实话,大都带有很大的倾向性,不够完全的客观。作为一个对 历史 稍微认真点的人来看,很多有关这次战役的"记实"作品中很多的描述和观点确实不敢苟同,对于这场战役,其中叙述得最深入最全面的恐怕还得算张嵩山老先生的《解密上甘岭》,就以此书为例,其中相关疑点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大家探讨下。 此书在这场战争的描述中很多地方根据个人所掌握的资料确实有出入很多,例如,对于铁原保卫战的整体描述中,大篇幅出现的却是15军,不知道的人看完完全是一种印象:铁原阻击战的真正主角是15军。而事实是,真正的主战场是傅崇碧的63军所坚守的区域。这里没有否认15军功劳的意思,但起主要作用的63军不应该这么被抹去。 1, 上甘岭区域的重要性 在该书页23,彭老总对秦基伟将军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了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 历史 负责。" 这句话,已经成为非常有名的一句话,无数文章在引用。意思就是上甘岭作为五圣山前面的门户的重要性。言下之意就是上甘岭必须死守。彭老总是否真的说过这句话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从下面的分析中你会得出很多疑点: 这里附上两张美方的两张地图,你可以从地图一上看到,上甘岭(图中的Triangle Hill)仅是这片山区的一小部分。在图一上,你可看到,上甘岭距金化中心直线距离约3公里;在图二上,这里将上甘岭(Kumgang-ni)和五圣山(OSONG-SAN)圈了出来。 你可看到,五圣山在上甘岭北面约2公里处,距金化也应当在4~5公里左右,其西面俯视金化至平康谷地,其它三面都是山,山势险峻,山路崎岖。 而且,在该书282页,老先生给出了五圣山的描述。书中写到: "五圣山海拔1061.7米,比上甘岭597.9米高地高出近一倍,且陡峭险峻,草深林密。桑林春老人回忆说,1952年三月,他随秦基伟军长到五圣山看地形时,山陡得人下不来,只好坐在地上顺草坡往下出溜。 我们从描述中可以看到五圣山之险。徒手下山尚且如此艰难,那么对手负重佯攻更谈何容易?更何况上甘岭与五圣山之间,还隔着比上甘岭高地海拔更高的781高地和679.1等高地。如果把上甘岭比作五圣山的第一道屏障,那么可以说781高地和679.1高地就是第二道屏障。 所以完全可以说,即使丢了上甘岭,也不一定会失去五圣山。一个小小的上甘岭美军尚且没有拿下,更何况后面更高更险的两道天然屏障呢。因此,从军事角度来看,上甘岭的重要性其实要大打折扣。而并非像文中所说的必须坚守。 个人看法是,死守上甘岭,绝不是担忧五圣山有什么闪失,主要基于形势需要,以便在朝鲜停战谈判中的"就地停火"方针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志愿军的"寸土不让"是为了给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多争得一些国土面积。倘若丢失上甘岭的话,则第四十五师将被迫后撤一千五到两千米,在781高地和679.1高地一线重新建立新的防御阵地,这样的话将会丢失若干平方公里国土面积。 老先生在该书前言中就无限拔高上甘岭战斗的军事重要性。从上述这段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军事角度来说,这场战役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凯文是否真有其人 此外,作者在该书引言上提到一位凯文,据介绍,凯文的父亲曾是参加过上甘岭战斗的美31团一连连长乔治,凯文的父亲乔治在去世前给他讲述了598高地的战斗,但当时这位凯文当时并未上心。 后来在2000年的一个偶然场合,得知其父所参加的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上甘岭战役,从而到处搜寻中韩两国有关该战役的回忆录和记实。因凯文认为"资料最翔实,持论最公允是老先生那本《摊牌——争夺上甘岭记实》",因而通过江苏人民出版社找到了老先生,相会在北京。 这里为这位凯文的连长父亲还专门查了下资料,查到当时的一连连长是Max R Stover,已经于1952年10月16日战死在上甘岭,被授予荣誉勋章,墓葬记录如上,显然不是这位凯文的父亲。而继任的连长也不叫乔治,是一位叫詹姆斯的美国人,于六十年代死于肺炎,葬于加州。 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位让人无法确定其存在的美国人"凯文",颇有点像那些经常在电视广告里出现的、不知来历的外国专家一样,替该书增加了许多"可信度",也同时为该书作了很好的广告效应宣传。 三,187空降团参战上甘岭的 疑团 老先生还在该书中承认他在两个问题上与凯文无法达到一致,一是美军在上甘岭战斗中的伤亡数量,二是美187空降团是否参加了此战。这里在伤亡数量上不纠结,而对187空降团是否参加了上甘岭作战上,这里也来讨论一下。 187空降团隶属于第11空降师,原是一滑翔机团。第11空降师由511空降团,187和188滑翔机团组成,在1944年之前,一直训练和驻守在美国的南卡罗莱纳州,为美军二战的预备部队。1944年,该团被派往巴布新几内亚继续跳伞训练,而后主要以步兵形式参加了菲律宾战役,而不是像该书所说的原是第82空降师的505空降团。 187空降团在朝鲜战争中并没有什么大的出色表现,它是在美军仁川登陆后才加入,绝大部分时间是作为总预备队来使用的。它仅有两次空降作战,一次是在美军攻占平壤前,在平壤北面的空降,试图解救美军战俘。 另一次是在四次战役后美军的反攻阶段,在汶山里空降,试图截断北朝鲜1军团的退路,两次空降作战均未达到目标,甚至整个团在这场战争中跳伞受伤的士兵几乎与作战负伤的士兵数量相差无几。 仅有的还能值得一提的作战一次是在四次战役中的原州之战。187空降团负责原州西面、原州至永州公路一段;在那里,187空降团与志愿军40军120师苦战,挡住了120师。另一战则是五次战役后,187空降团在坦克的支援下,突击占领了麟蹄,截断了我方的一条主要退路。 187空降团被使用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机动性:由于它随时可以在我方后方要害地区投入作战,这就迫使我方不得不安排大量兵力来提防,因而李奇微甚至认为187空降团可以牵制中朝方几个师的兵力,所以不要轻易使用。 所以在他升任美远东最高司令官后,在转交美第八集团军指挥权时,特别要求187空降团在用于进攻作战时,要得到他的批准。 187空降团其实在1951年10月就撤出朝鲜半岛,此时战线已稳定,双方开始了停战谈判,联合国军也无意将战线继续大规模地北推。因此,撤出187空降团一是为节省开支,二是表示谈判诚意。 187空降团在撤到日本后,已脱离美第八集团军战斗序列,只有在1952年6月,为了平息济州岛战俘营的骚乱而短暂调给过美第八集团军,尽管187空降团的营、连单位经常在南韩进行短暂的空降训练,但从此未再参加任何战斗。 老先生认定187空降团在1952年11月2日参战了上甘岭的理由之一,是基于他对美远东空军运输记录的研究,他认为187空降团有一个营留在了韩国釜山,并未撤到日本。显然,老先生是相信了美空军的运输记录而不相信美军的朝鲜战争记录。同样为美军记录,为何厚此薄彼呢? 此外,187空降团留一个营在釜山有何意义呢?日本韩国这么近,它随时可以从日本空降到韩国任何一处,留一个营在韩国,管理上成本更高、更麻烦,调动时更不方便。 文中还提到的另一个证据,一具战死在上甘岭的美军尸体上的衣服上有"空运505"字样,成为了老先生认为187空降团参与上甘岭战斗的第二个证据,但前面已经介绍了505空降团和187空降团没有任何关系,505空降团其实是82空降师的一部分,并且当时驻扎在美国。 假如187空降团真的参加上甘岭战斗,没有理由不在其军史上大书特书。美国人并不忌讳所打过的败仗,从资料上我们可以看到它所有的败仗和损失都在军史上列出来了的,当然,对失败的原因确实有些争议。并且客观地说,上甘岭一战并不是美军败得很惨的一仗,参战的美7师,有数个营参战伤亡确实不小,但也同样在美军军史上被大书特书。 此外,紫心勋章是奖给美军战斗负伤和死亡的人员,这个奖章的授予范围较为宽松。美军对此勋章的记录是公开的,它会写明授勋人员因何种原因得到此奖章,被授予的人员也会在各种公众场合佩戴此奖章。 假如187空降团如书中所说参与了上甘岭这场战斗,并且被15军45师打得惨败,那么187空降团应该有许多伤亡,并会出现一些得到此奖章的士兵,其它类的奖章也可能会有,但迄今为止,不光是美军没有此类记录,也没有任何原187空降团的人提起过此类的事。 那么,有没有可能原187空降团个别士兵参加此战斗呢? 这确实是有可能的。对于美军而言,空降兵其实就是陆军的一部分,只不过是从飞机上跳下来作战而已。相当多的前伞兵(军官)在美第八集团军任职,比较有名的如: 李奇微,美第八集团军司令马修·里格威,(1950年12月至1951年3月),都曾是第82空降师师长和第18空降军军长。 还有美7师副师长罗伯特·辛克(1951年1月至6月),二战时曾任506空降团团长(就是那个大家熟悉的兄弟连的团长);约翰-麦克利斯,美27团团长约翰·米凯利斯(1950年7月至1951年4月),二战时曾任代理502空降团团长,接替范弗利特的麦克斯威尔-泰勒也曾是101空降师师长。 在《这样的战争》这本书中,法伦巴赫就讲了一个故事:美7师32团B连,防守在伤心岭,连长阿瑟-巴士贝,一天看见一个他不认识的美军士兵向该连所防守的前沿走,于是他叫住了这个士兵,问这个士兵去哪里。 这个士兵说去前线;他接着问这个士兵去哪个单位,这个士兵说他不管那个单位,只要是前线就行。原来这个士兵就是187空降团的,他想上前线去打仗,于是趁187空降团在韩国釜山空降训练时,跳伞后一路搭便车来到前线,想加入战斗。 这是因为当时美军实行的服役计点制,你挣得足够的点(36点)后,你就可以回到美国了。前线每月4个点,如果战斗中有立功,则加5个点;后方团部每月3个点,更后方2个点。如果你驻扎在日本,那么更少;假如再犯一点事,扣掉一点两点,那么3、4年才能回美国。简单地说,如果能上前线,一年多就可以回美国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战争后期,187空降团的一些单位会因空降演习训练返回南韩,但没有成建制参加任何战斗;不过,187空降团的一些官兵确实有可能转到其它非空降兵部队,进而以个人身份参加了上甘岭战斗,但也只是个例。 该书中的认为是因为美军的兵力紧张,从而被迫将187空降团调来参战,这更是不靠谱。此时不同于战争刚刚开始之时,战线已经相对固定,双方均已修筑了相当坚固的工事,前沿部署兵力并不多。 联合国军从前沿开始,直到纵深,梯级部署了大量兵力,随时可以与前沿换防。美国此时并未减少其在韩战的军事力量,它只是将一部分力量撤到日本,这些部队也会与仍在朝鲜半岛的美军部队轮换,因而从在韩美军后方调派兵力,或由日本调派兵力均不成问题。 从日本调派营团规模兵力甚至可以直接空运到汉城、春川等地,速度很快,因此完全没必要派187空降团,因为该团无论在装备和作战能力上,不会优于一个普通的陆军团。美军在朝鲜半岛兵力最紧张之时,在日本都有2个师的兵力(国民警卫队第40师和第45师),不可能在战场松弛下来时反倒连一个团都派不出。 老先生在页226写到:"有意思的是与美军空降兵交手恶战的我第四十五师,若干年后也改建成中国的空降兵部队。作为空降兵这一现代兵种,中,美两国至今未有过空降对空降的比拼机会,但当年在朝鲜国土上,双方作为步兵较量过了。那段 历史 已经证明,用华尔道夫沙拉,碎肉馅饼和黄油滋养得人高马大的美军空降兵,并不比一把炒面一把雪,能吃上一碗猪肉炖粉条就美得不行的第四十五师官兵更能征战。" 我想,这大概就是老先生书中让187空降团也参与上甘岭战斗的真实原因吧。 这场持续40多天、双方均损失惨重的战斗,战略上毫无疑问是我方胜利,但完全没必要将美187空降团与志愿军45师来比较,靠杜撰来战胜一个并未交手、且表现平平的对手不会为我们的英勇的45师加多少分,相反,会损害自己所树立的榜样的形象。 虽然说了这本书这么多疑点和瑕疵,但人无完人,作品也是如此,不可能没有疏漏。这本书整体说还是非常优秀的,大量的人物真实访谈让这场战争如同我们亲临一般,文笔也非常优秀,再现了那个血与火、生命如泥的惨烈场面,作为一部纪实作品有着极大的震撼力。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很多极为珍贵的资料和省思。 最后说下,上甘岭战役,这是一场在共和国 历史 上无人能够忘怀的惨烈战役,本人作为一个对 历史 比较较真的后辈,跟老先生抬杠了这么多,确实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的感觉,相信老先生的第一手资料比我详实的多,对这场战争的研究高度也比我高得多。只是本人从小到大就是这么个命,看到有疑点的时候就忍不住要跳出来发几句牢骚。说的不到之处,诸君见谅!
历史上有王万诚吗
1、原型:王亚樵2、王亚樵(1887-1936),抗日英雄,民族志士,字九光,谱名王玉清,又名王鼎,别名王擎宇,1887年出生于安徽合肥,曾与戴笠 、胡宗南是结拜兄弟。3、在青盲剧情中,国民党当局对王万诚事件的关注,因为被弃子的可能,因为对王万诚和王玲雨的愧疚,使得王万诚被刺真相成为了孙德亮的软肋。扩展资料人物经历1、1911年王亚樵响应孙中山革命主张,在合肥组织军政府,宣布独立。1913年出走上海,研究无政府主义,刻苦钻研怎样打倒社会上的一切强权。1916年初宣传讨袁护国运动。1918年作为南方代表赴上海参加南北议和。2、1920年赴安庆,反对武人干政,遭通缉,再次亡命上海。1921年创建斧头帮,斗败黄金荣、杜月笙,替穷人撑腰。1923年11月10日暗杀淞沪警察厅长徐国梁,事发后投奔卢永祥,在湖州征兵,与戴笠、胡宗南结为金兰兄弟。3、1926年任安徽副宣慰使,宣传北伐。1927年出席南京奠都典礼大会,指责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引起蒋介石不满。1928年8月18日暗杀安徽建设厅长张秋白,1930年7月24日暗杀上海招商局总办赵铁桥,号称暗杀大王。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亚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