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士亲王”号是怎样被击沉的?
11月25日,威尔士亲王号受命支援美国在太平洋的战事。陪同前往的还有驱逐舰伊莱克特拉号和快速号组成远东舰队(Z力量舰队),由海军中将托马斯·菲利普领导。舰队在同年12月初到达新加坡,随后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加入舰队。新建造完成的无敌号航空母舰本也想加入这个远东舰队,但由于在牙买加试航时触礁搁浅而进行修理遂无法加入舰队。远东舰队到达新加坡是为了阻吓日本入侵东南亚,但是日本人似乎并没有被阻吓,相反的,在12月8日日本同时进行了偷袭珍珠港和入侵东南亚的军事行动。菲利普斯中将下令威尔士亲王号与反击号以及4艘驱逐舰(伊莱克特拉号、快速号、忒涅多斯号和皇家澳大利亚海军的吸血鬼号)截击日本的登陆舰队。但他们出击之后并没有发现日本舰队却在返航时被伊-65号潜艇发现。1941年12月10日,在没有任何空中掩护之下,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被由西贡起飞的86架俯冲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击沉。远东舰队彻底瓦解。
为什么“威尔斯亲王号”倾斜后又慢慢地正了过来,恢复了原状?
连续几批鱼雷的攻击使“威尔斯亲王号”开始呈现倾斜。然而,过了一会儿,奇怪的事出现了,只见倾斜的“威尔斯亲王号”又慢慢地正了过来,恢复了原状。就连见多识广的高井也感到大惑不解:“中了几枚鱼雷,怎么还能恢复呢?真不愧有‘不沉主力舰’之称号。”“威尔斯亲王号”真是“不沉的战舰”吗?其实不然,原来这是“威尔斯亲王号”的右舷又同时中了两枚鱼雷,造成大量进水,才又将战舰重新扶正。
胡德号被击沉的原因是什么?
1) 第一种是官方的解释:英国方面对胡德号沉默原因进行了两次调查。第一次调查进行的时间非常简短,最后的调查结果于1941年6月2日提交,仅仅在胡德号沉没的8天后。第二次则进行得较为详细,这次调查组询问了89名来自诺福克号重巡洋舰、71名来自威尔士亲王号、14名来自萨福克号的目击者和两名胡德号上的幸存者。与他们一起接受质询的还有相关问题的技术专家。最后的结果于1941年9月12日公布。这两次调查的结论都是胡德号沉没是由于一到两枚15英寸炮弹穿透了船中部的甲板装甲(也可能穿透了舷侧装甲)后落入了4英寸高射炮(4"/45 (10.2 cm) QF HA Mark XVI)的弹药舱,引爆了里面的弹药,高射炮弹的爆炸引爆了船尾15英寸主炮的弹药舱,后一次爆炸使胡德号沉没。
2) 一枚15英寸炮弹击穿了胡德号的水下装甲,引爆了船尾15英寸主炮的弹药库。
3) 一枚8英寸(203cm)炮弹或15英寸炮弹引起救生艇甲板上堆放的大火,火势沿着4英寸炮弹的升降机蔓延到其弹药舱。大火引燃了其中的弹药,爆炸波及了船尾15英寸炮弹的弹药舱,这使胡德号爆炸沉没。
4) 还有一种说法,上述救生艇甲板的大火引爆了位于后部15英寸弹药舱下方的鱼雷储藏室。海军兵工厂总监斯坦利爵士(Sir Stanley Goodall ,他与A. L. Attwood早年都参加了胡德号的设计和建造)。但是这一假设与前面所述第三条都面临了一个问题,即根据来自与威尔士亲王号的目击者和来自胡德号的二等海员Tilburn(他当时正在胡德号的救生艇甲板)的证词,火势在胡德号爆炸前已经被控制,并逐渐熄灭。这样如果这一理论成立,那么可定在胡德号内部(或者在外部观察者无法看到的区域)还有第二场大火。但是根据胡德号幸存者的证词,在胡德号被德军火炮击中到爆炸之间的4分钟里没有关于这方面的报告送抵它的舰桥上的指挥部。
5) 根据日德兰海战的教训(在这次战斗中英国损失了3艘战列巡洋舰,而胡德号正是在海战当天铺设龙骨),胡德号在建造过程中原来的设计就进行了变更,其装甲防护做了相应加强。但是装甲的增加使船体受力过大,结果在丹麦海峡的战斗中,救生艇甲板上的火势引燃了鱼雷助推剂。鱼雷的火势由于温度很高,结果恶化了船体受力结构,使整个船体发生断裂。当船体断裂后,火势蔓延到弹药舱引起了爆炸。
6) 在胡德号出发之前,它的水压弹药传送系统就出现了故障。这一系统在传送弹药桶时如果使用不当就会无法工作。该系统是否已经维修完成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如果这一系统在战斗时还存在故障,或者船员在战斗的压力下操作不当,就会引起弹药桶爆炸,进而引起弹药库爆炸。
7) 一枚15英寸炮弹击中了装甲带的倾斜部分,落入了低舱,最后在此处爆炸。爆炸的火焰由船的内部蔓延到后部弹药舱,引起了爆炸。1920年的一个实验为这个说法提供了依据。舰体倾斜装甲会使炮弹在主装甲带和防鱼雷装甲之间爆炸。就是这一理论使后续的乔治五世、狮、和前卫级战列舰放弃了倾斜装甲。
二战时德国巨舰“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分别中了几弹被击沉??
欧根亲王号 是重巡洋舰 没有被严重损伤过 战后在哥本哈根被英国接收 其后被美国拿走成为实验品俾斯麦被击沉的主要原因是中了鱼雷 开始是被打坏了锅炉 后来则是受到航母的追杀 被打坏了舵 后被众多英舰攻击沉没 在沉没前,“俾斯麦”号抵挡住了90发左右英国战列舰主炮炮弹和310发左右其它炮弹的直接命中(只有四发击穿其主装甲带),同时承受了6-8枚各型鱼雷的打击。再加上自行打开通海阀两小时后沉没。其强大的威力和防护性能给英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被丘吉尔誉为“造舰史上的杰作”。 官方很多都是这么写的
威尔士亲王号的简介
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最先进的战列舰,也是二战中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舰主要兵力之一。为区别英国皇家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列舰中同名的级别(即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而称为新乔治五世级。该级别是按照伦敦海军公约(限制标准排水量35000吨,主炮口径14英寸)而设计的,始建于1937年初。这一级别共5艘,包括“乔治五世”号、“威尔士亲王”号、“约克公爵”号、“安森”以及“豪”号。“威尔士亲王”号在1937年1月2日开工建造,1939年5月3日下水,1941年3月31日完工。是该级别中唯一战沉的一艘 。
现在的威尔士亲王号和曾经的威尔士亲王号哪个更厉害?看排水量新威尔士亲王号比老的多了接近一倍
这两者毫无可比性,新的比老的强太多太多,不仅仅是排水量的问题
新威尔士亲王号
2017年9月8日,在苏格兰罗塞斯造船厂,英国皇家海军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2号舰“威尔士亲王”号航母举行正式命名洗礼仪式,现任威尔士亲王查尔斯出席, 他的妻子康沃尔公爵夫人卡米拉担任该船的教母,并打碎了一瓶十岁Laphroaig威士忌酒,按下按钮宣布为这艘排水量为65000吨的航母正式命名。
老威尔士亲王号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HMSPrinceofWales),是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的二号舰。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最新型的战列舰,也是二战中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舰主要兵力之一。
为区别英国皇家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列舰中同名的级别(即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而称为新乔治五世级。该级别是按照伦敦海军公约(限制标准排水量35000吨,主炮口径14英寸)而设计的,始建于1937年初。这一级别共5艘,包括“乔治五世”号、“威尔士亲王”号、“约克公爵”号、“安森”以及“豪”号。“威尔士亲王”号在1937年1月2日开工建造,1939年5月3日下水,1941年3月31日完工。1941年12月10日,在印度洋被日空军击沉,是该级别中唯一战沉的一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