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湾诗人吴晟的资料以及他的诗
吴晟,本名吴胜雄,1944年出生。世居彰化县溪州乡。1971年屏东农专毕业,随即返乡担任溪州国民中学生物科教师,教职之余为自耕农,亲身从事农田工作,并致力诗和散文的创作。1980年曾以诗人身份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为访问作家。2000年2月从溪州国中退休,专事耕读;并兼任静宜大学、嘉义大学、大叶大学、修平技术学院等校讲师,授文学课程,至2007年6月为止。出版诗集:飘摇里、吾乡印象、向孩子说、吴晟诗选。出版散文集:农妇、店仔头、无悔、不如相忘、笔记浊水溪、一首诗一个故事。
吴晟的主要论文
共发表学术论文130篇,主要代表性论文有(1)《从〈飞天〉看大学生诗歌审美观念的流变》,《评论选刊》1986年第7期。(2)《幽默:韩愈诗文的另一种美学风格》,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第10期。(3)《寄托、象征辨析》,《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第1期(4)《我国都市诗歌不发达原因初探》,《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5)《形不似味似:黄庭坚、陈师道诗比照》,《争鸣》1989年第1期(6)《象征派诗、朦胧诗比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0年第3期摘要。(7)《黄庭坚诗歌审美特征深层结构透视》,《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8)《宋词理性成分摭议》,《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1年第4期摘要。(9)《黄庭坚诗歌审美心理机制描述》,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2期。(10)《李贺、李商隐意象诗比较》,《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11)《台湾现代诗的价值取向之我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9期。(12)《关于海峡两岸现代派诗审美嬗变的思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10期。(13)《新生代诗价值体系扫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14)《韩愈诗歌阳刚美观照》,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11期。(15)《中国现代派诗与接受美学》,《文摘报》1994年1月12日摘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3期。(16)《中国古代意象诗的哲学探究》,《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3期(17)《山谷诗词的谐趣品论》,《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18)《试论“黄庭坚体”》,《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19)《黄庭坚与茶》,《农业考古》1995年第4期(20)《台湾现代诗与禅》,《福建论坛》1995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12期。(21)《黄庭坚诗歌立意考察》,《晋阳学刊》1995年第3期(22)《黄庭坚诗词理趣、禅趣辨味》,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11期。(23)《顾城诗歌审美心理结构三模式》,《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9期(24)《中国现代派诗与现代西方哲学》,《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1期(25)《诗歌意象组合的几种主要方式》,《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6期(26)《中国古代意象诗的价值取向》,《人文杂志》1997年第5期(27)《中国现代派诗的价值取向》,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7期。(28)《一曲低回的乡愁咏叹调》,《名作欣赏》1998年第2 期。又载台湾《蓝星诗学季刊》第七辑。(29)《诗歌心理时空的几种主要形式》,《求索》1998年第3期。(30)《我国戏剧早萌晚熟原因探赜》,《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2期(31)《“书会”补说与“才人”辨正》,《文献》2000年第3期(32)《试论瓦舍文化的商业性与娱乐性》,《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33)《宋元戏曲融合勾栏伎艺检视》,《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34)《诗学审美意象论》,《学术交流》2000年第4期(35)《戏文、元杂剧情节长度差异及其成因》,《戏剧艺术》2001年第1期(36)《宋元戏曲中的婚丧习俗》,《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37)《戏曲歌词承接与联章诗关系探讨》,《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38)《意象派诗与中国古典诗歌差异的文化阐释》,《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5期,《文艺报》2002年1月15日“理论视窗”摘要。(39)《瓦舍的衰微及其主要因素》,《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1期(40)《我国成熟戏剧形式的主要标志》,《齐鲁学刊》2002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3期摘要。(41)《宋元民间戏班说略》,《戏曲艺术》2003年第1期(42)《我国古代成熟戏剧形式历史生成的三个重要环节》,《艺术百家》2003年第1期(43)《简析宋元民间戏剧观众的主要构成》,《戏曲艺术》2004年第1期(44)《中国古代诗歌的禅宗智慧》,《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45)《万历、嘉庆钞本〈钵中莲〉比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46)《黄庭坚“以剧喻诗”辨析》,《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47)《宋元戏曲中的民俗事象摭要》,《广州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6期摘要(48)《联章: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言说体式》,《文学前沿》第10辑,2005年12月(49)《宋元戏曲商品意识的主要表征》,《艺术百家》2006年第1期(50)《中国古代诗歌的戏剧性因素初探》,《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51)《山谷诗集三家注述评》,《燕京学报》新第二十一期,2006年11月(52)《同题异体:从〈会真记〉到〈西厢记〉》,《文艺研究》2008年第8期(53)《论联句诗》,《学术研究》2008年第4期
求电视版《会有天使替我爱你》的演员简介!~
尹堂曜---------------李承铉(饰)韩国TAKE成员之一
米爱------ -----------李思思(饰)
裴优裴异----王晔(饰)
杨 薇----傅晶
郑浩扬----赵俊龙
戚果果----王雨婷
成媛 ----杨诚诚
尹赵曼----田珉
院长 ----温兆伦
教授 ----杨立新
袁冶 ----卢誉文
那露 ----腾旋
牧洋 ----刘一
晓喻 ----王晶瑜
艾仲 ----吴晟
成阿姨----徐美玲
现代诗《成长》中用“野树”比喻孩子有什么含义?
《成长》吴晟(台湾)在没有掌声的环境中默默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才不会使尽手段抢镜头不习惯遭受冷落 在没有玩具的环境中辛勤地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才不会将别人也当作自己的玩具 在没有粉饰的环境中野树般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才懂得尊重一丝一缕的劳苦才懂得感恩 当多数人围著奇花异卉齐声赞颂孩子呀!你们要多注视随处强韧地生长的小草这是台湾乡土诗人吴晟写的《成长》,楼主应该说的就是这一首吧。我们先来读这首诗吧。这首诗写的孩子三种成长环境:一、没有掌声。二、没有玩具。三、没有粉饰。第一种,没有掌声的孩子,只能是自己默默成长,这种孩子长大后即使受冷落,也不会去抢别人镜头。第二种,没有玩具的孩子,辛勤的成长。长大后不会以玩的心态去面对自己和他人。第三种,没有粉饰,如野树般成长。经历过风雨,磨难长大的孩子,知道去感恩。用野树来比喻,在没有粉饰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的特征,自由自在,具有坚韧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诗的结尾,告诉大家,多关注孩子们的成长,给他们营造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
我们约会吧王琛简介
姓名:王琛
民族:汉族
生日:8月27日
电视剧作品:
2012:《画皮真爱无悔》 (合作演员:刘恺威、白冰)
2011:《桃花劫》饰演 小乔 (合作演员:林韦君、霍政谚、张玉嬿)
2011:《错点鸳鸯》饰演 子君 (合作演员:韩栋、赵丽颖)[1]
2007:《父子神探》饰演 曾茹 (合作演员:李子雄)
微电影:
2011:《逆时·恒美》饰演 刘妍
2011:网游主题电影:《梦回鹿鼎记》饰演 苏荃(搭档:胡歌、刘诗诗、林更新、刘心悠)
广告杂志:
2012: 2012年5月3日《伊周》杂志拍摄:为庆祝《伊周》杂志四周年,袁菲、王琛带你池边天下美食!
关于台湾诗人吴晟的《成长》的分析
「成长」
在没有掌声的环境中
默默成长的孩子
长大后,才不会使尽手段抢镜头
不习惯遭受冷落
在没有玩具的环境中
辛勤地成长的孩子
长大后,才不会将别人
也当作自己的玩具
在没有粉饰的环境中
野树般成长的孩子
长大后,才懂得尊重
一丝一缕的劳苦
才懂得感恩
当多数人围著奇花异卉
齐声赞颂
孩子呀!你们要多注视
随处强韧地生长的小草
张艺馨 Says:
这首诗对我很有帮助!
我以前一直以为是颠倒过来的:
小时候被捧在手上,长大后到处使尽手段,就怕被冷落。
小时候没有玩具,长大后到处抢夺别人的成就,把别人当玩具耍。
小时候过的太好、没学到尊重,长大后非常不尊重别人。
我还在琢磨、思考中~
韩剧甜蜜负荷歌曲名字是什么
负荷(吴志宁)
作词:吴晟
改编词:吴志宁
作曲:吴志宁
编曲:吴志宁
制作:吴志宁
下班之后,便是黄昏了
偶尔也望一望绚丽的晚霞
却也不再逗留
因为你们仰向爸爸的小脸
透露更多的期待
加班之后,便是深夜了
偶尔也望一望灿烂的星空
却也不再沉迷
因为你们熟睡的小脸
比星空更迷人
阿爸每日每日的上下班
有如陀螺的转呀转
将阿爸激越的豪情
逐一转为柔情
就像阿公和阿妈
为阿爸织就了一生
绵长而柔密的呵护
孩子呀!阿爸也没有任何怨言
只因这是生命中
最沉重
也是最甜蜜的负荷
最甜蜜的负荷 啦啦啦…
吴晟出版的诗集有哪些?
吴晟,本名吴胜雄,1944年9月出生,台湾省彰化县溪州乡人。屏东农专毕业,长期在溪州乡中学任教。出版的诗集有:《泥土》、《向孩子说》、《飘摇里》、《吾乡印象》、《吴晟诗选》。出版的散文集有:《农妇》、《店仔头》、《无悔》、《不如相忘》。吴晟自农专毕业回到溪州中学教书起,几十年如一日,亦教亦农。农忙与母亲一起下田,农闲回校教书。与农民关系非常密切。因而他的诗基本上是描写农村生活和刻画农民形象的。他将泥土视为母亲,将母亲视为泥土,以生殖和养育的伟大奉献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互为象征,描写出极为深厚而博大的形象,从中悟出许多劳动者的哲理。如:“母亲的双手,一摊开/便展现一页一页最美丽的文字/那是读不完的情思/那是解不开的哲理”(《手》)。吴晟的诗以它深厚的乡土情怀和深刻的田园哲理成为台湾新诗中的一朵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