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为什么吴国不打蜀国啊
孙刘两家经历了偷袭荆州和夷陵之战后达到了战略平衡,直到三家归晋,两家再没发生过战争。这是由于两家的统治者都深切明白他们“不能”打。三国鼎立形成之后,魏蜀吴三家的边境趋于稳定,这时候的魏国“拥兵百万,上将千员”占很大优势,可采取的战略却是坚守各要害关塞,不主动出击,摆明就等着蜀吴两家出问题。而这个时候只能是两个弱小的联合起来对抗大国,互为援引,牵制魏国,只要其中一个灭亡了,另外一个也得跟着灭亡,这唇亡齿寒的道理,诸葛亮和孙权不可能不懂,所以两国的同盟一直很稳定。扩展资料三国主要人物介绍:1、孙权:字仲谋,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其兄孙策遇害后,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成为一方诸侯。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孙权先后两次出兵镇抚了山越,稳定了江东六郡的局势。208年,率大军亲征黄祖,夺得江陵,复与刘备联合,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伐吴。252年病逝。作者罗贯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事例,给读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独特、胆识过人、治国有法、治军有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2、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任骑都尉,参加剿除黄巾军。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后用兵打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统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诸葛亮用火攻战败。建安二十一年,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他深通兵法,善于用兵,施谋用策,以弱胜强,先后消灭了除刘备、孙权以外的大小军阀,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人生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3、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为替关张二人复仇发兵出击东吴,被陆逊在夷陵火烧连营,因此惨败使汉国元气大伤。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蜀国都是人才辈出,为什么就没有统一天下呢?
蜀国不可能统一全国的原因: 1.西川地方豪强势力强大,连诸葛亮都无法完全控制. 2.蜀国人才凋零,中后期战无将,治无臣. 3.刘备用人重出身地位,像赵云这样的人,在真正历史中根本就难有用武之地 4.西川地势复杂,是守成之地,却非进取之处,而荆州是易攻难守之地 5.诸葛亮说过要中原有"变",关羽才能从荆州北伐与西川刘军并进,但关羽北伐时,北方平静没有"变" 6.诸葛亮是一流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治国治军有道,但却并不擅长直接统军打仗,诸葛亮做事过于谨慎小心,不相信部下的能力,事必躬亲。蜀的综合国力不行,它根本不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能自保就不错了.它是有几个人才,但光凭几个人就能统一天下?何况诸葛亮之才那是小说上的夸张,就是诸葛亮真的那样,他浑身是铁又能碾几根钉呀.不注意人才培养,有他们时,尚无天时,地利,无他们时,蜀中无大将,而吴魏两家人才辈出,蜀国焉能不败,孔明虽能,却无弟子,一姜维却是阵上所收,曹魏当时的经济实力还不足以消灭两国 所以三国共存了半个世纪 后来还是曹魏经济发展的快 所以就由取代。蜀吴两国长期结成联盟曹魏的司马家族统一全国 建立西晋 实际上蜀汉经济不足、人才不足、有屡屡征战、连犯几次大的战略性失误 诸葛亮也并没有小说上说的那样厉害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讲 蜀汉都不可能完成统一大业的。经济,四川平原就那么大,怎么可能和全国相比,人口少,就没有兵,经济也不行。内陆地区。至于人才,诸葛亮被神话了,没那么强的。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三国时期合肥之战发生及结束的时间、参加的将领分别说一下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八月,孙权乘曹操远征张鲁之机,率十万大军亲征合淝(今属安徽合肥)。
曹操在进兵汉中以前,命乐进、张辽、李典等将领率七千余人镇守合淝,并留下信函一封,上面写等敌人来了再打开来看。孙权军至,众将打开曹操的信函,上面写如果孙权来攻,张辽李典两位将军出战,乐进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要出战。
有些将领对曹操的命令疑惑不解,张辽和众将解释说,“如今曹公正率军在外作战,等他率领的援军到达时,孙权军队必定已攻破我们。所以信函上要我们在敌军集结完毕前反过来攻击他们,先挫折敌人的气势,以安定军心,然后可以顺利守城。成败之机,就在此一战,各位有何疑惑?”李典也赞同张辽的意见,于是众人连夜招募了勇士八百余人,杀牛宰肉犒赏他们。
第二天一早,张辽身先士卒冲入敌阵,高呼着自己的名字,左右冲杀,连杀数十人,斩杀孙权部下两位将领,一直冲至孙权麾下。孙权遭此袭击大为震惊,部下手足无措,于是众人退向附近高坡,手执长戟自守。
张辽大声喝叱孙权下来对战,而孙权不敢和其当面交锋。孙权在高坡上看到张辽部下士兵不多,于是组织军队将张辽的部队团团围住。张辽毫不畏惧,左冲右突,直前急击,其围不禁冲撞而开,张辽带着部下的数十人得以脱出。
但阵中尚有不少余众未出,皆号呼张辽道:“将军舍弃我们了吗!”张辽又再次杀入重围,救出被困余众。孙权人马皆望风披靡,无人敢抵挡张辽。自清晨战至日中,孙权军锐气大伤。张辽在李典接应下撤回合淝防守,众人人心安定,并对张辽大为叹服。
孙权大怒,于是大军将合淝围住,连攻十余日,乐进和张辽李典指挥奋力防守,合淝防备设施齐全,守军也士气高涨,岿然不动。孙权见合淝难攻,军队又遇上疫疾,便命大军班师,自己则和一千多卫士与凌统、甘宁、吕蒙、蒋钦等各部队断后。
行至逍遥津北,合淝守军观察到孙权军队撤退,乐进和张辽李典乘机率军追击,孙权发现合淝守军步骑齐出,于是派人去叫回先行退兵的部队,然而这些部队一时来不及返回,孙权军队面对曹军的迅猛反击陷入了混乱,孙权被困。
甘宁严厉地捶响战鼓,增强士气,凌统亲率三百多名士兵冲入重围,甘宁则引弓掩护,吕蒙、蒋钦死战拒敌。孙权手下将领陈武战死疆场,宋谦、徐盛军都不敌曹军的猛攻,士兵开始溃散,潘璋在后,驰马追上,在马上斩杀宋谦、徐盛军中的二个逃兵,士兵见此,都回头再战。
凌统救出孙权,便回头又杀入阵中。孙权撤到岸边,却发现撤退路上的桥已被敌军所毁,丈余无板,当时孙权近监谷利在马后,叫孙权抓着马鞍、松开缰绳,谷利在后面加鞭,以助马势,孙权顺利跃马过河,与在津南率三千多人防备的贺齐会合,孙权才成功逃脱。
张辽问活捉的敌兵说,之前看到一个紫红色胡子的将军,上身长下身短,能骑善射,那是谁啊?回答说是孙权将军。张辽和乐进在战场上遇见说了这事,大家都大为叹恨,说早知道再努力追一下,搞不好就能抓到孙权。
而凌统甘宁等将领继续组织部队阻挡敌军,凌统部下三百多名士兵全部被杀,凌统自己也身受创伤,杀死数十人,知道孙权已安全,凌统才肯退下来,而桥断路绝,他就穿着铠甲偷跑出去。甘宁和吕蒙蒋钦等人组织部队边打边退,孙权在对岸知道这些,就让贺齐派船去把他们接回来,并让全军撤退,合淝之战告一段落。
三国时期,哪个国家先亡的?
这得看怎么分析。
有一种分析是,曹操势力第一个灭亡。曹操势力后期大权落到司马姓的手中。所以魏国末期就跟东汉末年一样。就是魏国名存实亡。按这种分析就是
灭亡顺序是:1魏国,2蜀国,3吴国
为什么蜀国先灭亡呢?因为蜀国实力比吴国强。所以魏国要先打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国家。三国末期的战役大多都是魏国和蜀国。吴国战役很少。所以吴国这一时期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上面说刘禅。他不是弱智。其实刘禅这个人就是一个没有什么志向的人。十几岁就成为皇帝。所以需要诸葛亮来辅佐。假如说
蜀汉如果打败魏国,大家就不会这么说了。
也许大家会说刘禅就只会享乐。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内政军事都不用他操心。
有大臣,将士齐心辅佐。这也造成刘禅的志向被本国的能人给消除了。他会这么想。我只要做好我的皇帝的事情就行了。政治军事都听大臣的。
还有刘禅也不是什么特出众的人。只能孙是平民
不过魏国的曹爽,曹睿等等吧,也跟刘禅差不多。。还有最后魏国最后战胜蜀国所以都认为刘禅的错。
其实不愿他,因为他天生不是治国的料。只能这么说了。类似于东汉末年的皇帝。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就是汉朝刘姓都有个弱点:就是寿命短。
皇帝都几岁即位,造成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落入旁人之手。
不过要澄清的是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但是他失算了一点就是:对刘禅的培养。他只顾战胜曹魏报答刘备,而忘了对刘禅这个一国之君的培养。
我大胆假设:卧龙得到可安天下是完全正确得。他政治才能非常高。为什么没成功。因为关羽死后有一段时间刘备不听诸葛亮得话。还有诸葛亮不了解东吴得情况。因为东吴得第三代元帅吕蒙是主张抗刘的。其实不了解这一点也在情理之中大家想想就知道了。通信不发达。一代是周瑜,二代是鲁肃。二代是主张联盟的。
还有第二种排法:蜀国,吴国,魏国。这是考虑君主被废的先后顺序排的。
最后举一下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
1关渡之战:曹操为什么会胜,跟刘邦为什么能赢项羽一样。(袁绍跟项羽性格差不多),而曹操性格比刘邦强百倍。所以你知道为什么会赢了吧。还有曹操对于北方的地理情况了解的好。因为曹操的谋士都生活在北方。
2赤壁之战:真正的赤壁之战不是说只有周瑜打的那一场战役。真正的赤壁之战最少也药打个四五年的战役。为什么曹操会失败,跟他的谋士,将才,和士兵对江南地理不了解有关。
3荆州之战:此战役是刘备和孙权夺荆州。(别看刘孙联盟,其实冲突挺大呢?如果刘和孙要是跟刘和项学习联盟曹操早就没了。)这此战役荆州被分为两半。
4夺蜀之战:刘备本来不想打刘璋,但是周瑜伐蜀的时候刘璋就派老弱病残的士兵来的。要不是周瑜途中病死,刘备刘璋都完蛋了。周瑜死后联刘派的鲁肃是元帅。
所以这一时期是吴国和蜀国最强盛的时期。刘备自“立汉中王”,公开反曹。但好景不长。
5夷陵之战::鲁肃晚期于关羽最后一次谈判破裂(就是熟称的单刀赴会,不过这次是双方只能带一把刀,进行谈判,赴会之人,非关羽,也非鲁肃,是他两个人一起赴会。)。这时候曹操攻击合肥,这就是著名的合肥之战。(曹操挺阴,不坐山关虎,老太太挑柿子,可软的捏,可是连最软的都没捏过。)后来鲁肃病故。第三带元帅吕蒙即位,他主张抗刘。他夺南郡,夺武陵,杀关羽等刘备大将(关平死,周仓死,一群降的,有靡方,傅士仁等)。
诸葛亮这时候不是不知道孙刘联盟破裂,而是相信关羽能管理好此事情。不过吕蒙没谈判,没公开敌对,而是耍阴招,这在战争时期同盟国里,到是跟日本挺像。(想想偷袭珍珠港)。这叫“瞒天过海)。刘备这时候知道和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死了,要报仇,诸葛亮阻止他报仇。双方的看法,都对。
刘备的看法是:孙刘联盟破裂了,就得干掉最弱的敌人。主要为了关羽报仇,其次为了扩张势力,与曹操抗衡。
诸葛亮看法是:诸葛亮天生用兵做事情都非常谨慎。他怕孙刘联盟破裂,万一曹操来攻击怎么办?
其实诸葛亮这个性格有好的有坏的。(想想魏延提出的兵出子午谷吧。)其实诸葛亮把曹操想得太厉害了。
你可知道现在曹操已经是病态了。他有啥实力御驾亲征。不御驾亲征,派哪个武将能抗蜀国?张辽?跟东吴都打平手,怎么跟蜀国这样人才济济得国家打?夏侯敦?刘备垃圾时候他都打不赢,那刘备强时候?张合?那只是后期他还行。前期他带兵都打不过黄忠,张飞。
所以刘备出兵攻击孙权是必须的。诸葛亮帮刘备的话,或许就赢孙权了。
不过不要小看刘备。你看夷陵之战孙权死多少人。
(太使慈(虽然不是刘备集团杀的,但是跟刘备集团有关)。甘宁,吕蒙,潘璋,韩当,马忠,朱恒,鲁肃,陆逊,等等)
别管他们怎么死的,肯定跟刘备伐吴有关。即使不是在战场死的,也是在战场外死的。例如:昼夜行军,日夜操劳,治理国家,再来点瘟疫(想想战争时期怎么会没有瘟疫)。
但是刘备也伤亡惨重。(例如:关羽,张飞,黄忠,严颜,蛮王沙魔坷等等。)
不过想想刘备武将不只这些啊,刘璋旧部,赵云马超,还有新一代:张苞和关兴。赵统赵广。等等。
所以刘备不死在白帝城:整顿几年,再次出兵伐吴,吴国必败。(最好诸葛亮那是后能认识吴国才是抗击曹操的最大阻碍)。
想想魏延守汉中。(不要小看魏延军事才能)。诸葛亮整顿内政。刘备带刘璋旧部,加大将赵云和马超,谋士用法政和李恢,出兵攻击孙权。然后出合肥攻击曹操。。。
可惜刘备啊,你为啥在白帝城抑郁而死啊。知道你军事才能有啊。虽然少点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