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修女传

时间:2024-03-09 11:16:54 编辑:阿旭

德兰修女传200概括她的事迹

特蕾莎修女(英文名: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称作德兰修女、特里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因其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2003年10月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特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因此变为真福特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写读后感的要诀
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第四,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
从表现手法上看,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叙述是联系实际摆事实.议论是谈感想,讲道理.抒情是表达读后的激情.叙述的语言要概括简洁,议论要准确,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体,切忌空话、大话套话、口号.
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说明道理的.这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具体生动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把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动活泼.另一种是从研究理论的角度出发,阐发意义.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阐明一个较难理解的思想观点,或估价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它的作用是从理论上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一种读后感的重点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论性较强,一定要注意关照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典型、中心明确突出等特点.


求《修女传》1959年免费高清百度云资源,奥黛丽·赫本主演的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TUeFmsf1RJSvrfYTW3gtcA提取码: 7juj 《修女传 The Nun's Story》导演: 弗雷德·金尼曼编剧: Robert Anderson主演: 奥黛丽·赫本、彼得·芬奇、伊迪斯·伊万斯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1959-06-18片长: 149 分钟又名: 艳尼传《修女传》由四度夺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导演弗雷德·金尼曼执导,是奥黛莉·赫本的代表作之一,曾荣膺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八项提名。女主角嘉比雅(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饰)投身修道院,学习教会的戒律变成璐克修女。其后被送到医学院学习当护士,毕业后派到非洲的比属刚果服务。在那儿她认识了无神论的医生福图纳提,引起了她对宗教信仰的质疑。不久璐克生病,病后被送回比利时,当时正值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医院旁炮声隆隆,修女们却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工作。比利时沦陷后,璐克参加了敌后工作,爱心使她无法保持修道者的沉默和自制。当她听到父亲被杀害的消息时,撤去了她修女的誓愿,请求还俗退出了修道院。

关于特雷沙修女的故事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称做德兰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敬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并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2003年10月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目前德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变为真福德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早期的生活编辑本段  特蕾莎修女的本名是艾格尼斯·刚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她是一个出生于奥斯曼帝国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联邦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的阿尔巴尼亚裔人, 父亲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成功的地方杂货承包商,母亲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么女,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后来也成为修女﹚。家中说阿尔巴尼亚语,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镇上多为穆斯林和基督徒,仅有少数的天主教徒。
  德蕾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但她曾说,在12岁加入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时,她就感觉自己未来的职业是要帮助贫寒,15岁时,她和姐姐决定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18岁时,她进了爱尔兰罗雷托修会,并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岭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三学期后,德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教职,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德蕾莎正式成为修女,1937年5月更决定成为终身职的修女,并依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修女‘圣女德莉莎’(St. 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为德蕾莎修女。1940年代初期,德蕾莎修女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校长一职,但当时印度贫富差距非常大,校内一片安宁,但校外却满街都是无助的麻疯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德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岭的修院休息了一年,并强烈的感受到自己要为穷人服务的心,返回加尔各答后,她向当地的总主教请求离开学校和修会,但一直得不到许可。 仁爱传教修女会编辑本段  1947年东巴基斯坦脱离印度独立,加尔各答涌入了数以万计的难民,大多数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传染病如霍乱和麻风病没有受到控制,在街头巷尾爆发开来,于是加尔各答的街头,学校的高墙外越来越像是地狱,折磨着德蕾莎修女的心,在不断向总主教以及梵蒂冈请求下,1948年,教皇庇护十二世终于给德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的许可。并拨给她一个社区和居住所让她去帮助有需要的穷人。德蕾莎修女马上去接受医疗训练,并寻找帮手,1950年10月,德蕾莎修女与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称博济会),并将教会的修女服改为印度妇女传统的莎丽,以白布镶上朴素的蓝边,成为博济会修女的制服。 小故事编辑本段  有一天,德蕾莎要到巴丹医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车站的广场旁发现了一位老妇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蕾莎蹲下来仔细一看:破布裹着脚,爬满了蚂蚁, 头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个洞,残留着血迹,伤口周围满是苍蝇和蛆虫。她赶紧替老妇人测量呼吸及脉搏,似乎还有一口气,她为好赶走苍蝇,驱走蚂蚁,擦去血迹和蛆虫。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里,必死无疑。于是她暂时放弃了去巴丹的行动,请人帮忙把老妇人送到附近的医院。医院开始时对这个没有家属的老妇人不予理会,但医师在德蕾莎的再三恳求下,便替老妇人医理,然后对德蕾莎说:‘必须暂时住院,等脱离危险期后,再需找个地方静养。’德蕾莎把病人托给医院后,立即到市公所保健课,希望能提供一个让贫困病人休养的埸所。市公所保健所的所长是位热心的人他仔细听完德蕾莎的请求后,便带她来到加尔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应将寺庙后面信徒朝拜后的一处地方免费提供给他使用。他们一开始受到印度教区婆罗门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德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蕾莎修女不畏反对,依然在街头抢救许多临危的病患到收容所来替他们清洗,给他们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侣,此举感动了许多的印度人,于是反对声浪就渐渐的平息了。
  自从找到这个落脚点后,不到一天的时间,修女们就将三十多个最贫困痛苦的人安顿了下来。其中有个老人,在搬来的那天傍晚即断了气,临死前,他拉着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光靠德蕾莎及修女们的工作,要救助全加尔各答我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德蕾莎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她认为人类的不幸并不存在于贫困、生病或饥饿,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临终前也应有个归宿,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传播了主的爱。 行善编辑本段  这所名符其实的贫病、垂死者收容院终于在1952年八月正在成立,当时在入口处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尼尔玛.刮德’, 按孟加拉语的意思,就是‘静心之家’。
  七年后,德蕾莎的‘仁爱传教会’分别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和兰奇设立了两座这样我垂死者收容院。 纪录片与知名度编辑本段  
  1960年代,德蕾莎修女的收容所在加尔各答成为知名的地方,在街头生病、需要帮助的患者都知道这个能够让他们安息的地方,收容所开始急速成长,因人手不足,开始招募世界各地的义工,透过义工的口耳相传,也打开了世界的知名度。1969年,英国记者马科尔·蒙格瑞奇拍摄了一部以德蕾莎修女为主的纪录片《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片中拍出收容所和印度街头惊人的贫穷和无助,以及德蕾莎修女决定终身侍奉最贫穷的人的精神,让许多人相当感动,也让德蕾莎修女变成了世界名人。 获奖编辑本段  1971年,教皇庇护十二世颁给德蕾莎修女“Pope John XXIII”和平奖;同年的肯尼迪奖也颁发给她,此外还有如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国际奖也颁发给她,1985年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94年美国国会金牌;1996年11月16日美国名誉公民,和许多大学的名誉学位;1979年的最重要的诺贝尔和平奖,也颁发给她。当时她拒绝了颁奖宴会和奖金。媒体问及她:“我们可能做什么促进世界和平?”。她回答:“回家和爱您的家庭。”
  后人赞她为: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 德蕾莎修女的格言编辑本段  我不但要归主,而且要尊行-我要参与事奉。
  我不但要信仰,而且要实践-我要身体力行。
  我不但要宽恕,而且要爱人-我要忘却得失。
  我不但要言传,而且要身教-我要感化众人。
  我不但要关怀,而且要挽救-我要助人为乐。
  我不但要梦想,而且要实干-我要广施善行。
  我不但要施予,而且要效力-我要服务终生。
  Mother Teresa's Saying
  I Will do More than belong......I Will participate.
  I Will do More than believe......I Will practice.
  I Will do More than forgive......I Will forget.
  I Will do More than teach......I Will inspire.
  I Will do More than care......I Will help.
  I Will do More than dream......I Will work.
  I Will do More than give......I Will serve.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People are often unreasonable, illogical and self-centered;
  Forgive them anyway.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If you are kind, people may accuse you of selfish, ulterior motives;
  Be kind anyway.
  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
  和一些真实的敌人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取得成功
  If you are successful, you will win some false friends
  And some true enemies;
  Succeed anyway.
  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
  If you are honest and frank, people may cheat you;
  Be honest and frank anyway.
  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
  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
  What you spend years building,
  Someone could destroy overnight;
  Build anyway.
  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
  If you find serenity and happiness, they may be jealous;
  Be happy anyway.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The good you do today, people will often forget tomorrow;
  Be good anyway.
  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
  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
  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d it may never be enough;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yway.
  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
  而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You see,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is between you and God;
  It is never between you and them anyway.
  特蕾莎修女成立了一百多个替穷人服务的处所,每个处所都有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苦像;而且在十字架上旁边,都有"我渴"这两个字。她要提醒大家,任何一个人在痛苦中,我们就应在他的身上看到基督的影子;任何替这位不幸的人所做的,都是替基督所做。
  特蕾莎的默想祷文这样说的:
  一颗纯洁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
  在饥饿的人中
  在赤身露体的人中
  在无家可归的人中
  在寂寞的人中
  在没有人要的人中
  在没有人爱的人中
  在麻疯病人当中
  在酗酒的人中
  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
  穷人饿了,不只是希望一块面包而已,更希望有人爱他。穷人赤身露体,不仅希望有人给他一块布,更希望有人能给他人应有的尊严。
  穷人无家可回,不仅希望有一间小屋可以栖身,而且也希望再也没有人遗弃他,忘了他,对他漠不关心。
  特蕾莎修女不只是一位社会工作者而已,为了要服务最穷的人,她的修士修女们都要变成穷人,修士们连手表都不准戴。只有如此,被修士修女们服务的穷人才会感到有一些尊严。
  只有亲眼看到,才可以体会到这种替穷人服务的精神;他们不只是在"服务"穷人。他们几乎是在"侍奉"穷人。
  特蕾莎修女说,她知道她不能解决人类的贫困问题。这个问题,必须留给政治家、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慢慢地解决。可是她等不了,她知道世界上太多人过着毫无尊严的非人生活,她必须先照顾他们。
  因为修士修女们过着穷人的生活,特蕾莎修女不需大量的金钱。她从不募款,以她的声望,只要她肯办一次慈善晚会,全世界的大公司都会捐钱,可是她永远不肯。她不愿做这类的事情,以确保她的修士修女们的纯洁。她们没有公关单位,显然也是这个原因。
  事实上特蕾莎修女最喜欢的不仅仅是有人捐钱给她,她更希望有人肯做义工。
  在特蕾莎修女的默想文中,有一句话我一直不能了解:
  一颗纯洁的心
  会自由地给予
  自由地爱
  直至它受到创伤
  说实话,我一直不懂,何谓"心灵受伤"。这次去见了特蕾莎修女的工作场所,参加修士修女们的工作,才真正了解所谓"心灵受伤"和爱的关系。
  德蕾莎修女 在出殡的时候, 印度总理跪在地下,印度阁员跪在地下,德蕾莎修女的遗体走到印度大街上的时候 两边高楼山的印度人都统统下来跪在地下,没有人敢站的比她高。她的坟墓上写的是 伟大的印度圣母德蕾莎


《读者》特雷沙修女一篇文章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称做德兰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敬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并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2003年10月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目前德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变为真福德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特蕾莎修女的本名是艾格尼斯·刚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她是一个出生于奥斯曼帝国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联邦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的阿尔巴尼亚裔人, 父亲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成功的地方杂货承包商,母亲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么女,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后来也成为修女﹚。

家中说阿尔巴尼亚语,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镇上多为穆斯林和基督徒,仅有少数的天主教徒。


有一部外国电影几个女的穿着传教士的衣服边走边拔出枪 想请问下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不是电影 是游戏出自游戏:杀手5:赦免(宣传视频)IO Interactive已经公布其正在开发的杀手系列最新作《杀手5:赦免》将会在2012年登陆PC、360和PS3平台。这家位于哥本哈根的工作室使用的是全新的“冰川 2(Glacier 2)引擎”,新作的图像水平无疑会大大超越前几款作品。IO Interactive的技术设计师Daniel Ben-Noo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更换引擎并不是因为旧有的引擎过时了,《凯恩与林奇2》出色的画面就足以证明冰川引擎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但他们认为全新的引擎可以更好的表现游戏,带给玩家全新的视觉体验。视频观看:http://video.sina.com.cn/v/b/102202701-2443858181.html

介绍几部奥黛丽赫本的经典电影

《战争与和平》、《砸烂他的摄影机》、《我不是你的黑鬼》、《蒂凡尼的早餐》、《龙凤配》、《偷龙转凤》、《甜姐儿》、《修女传》、《双姝怨》、《去往蒙特卡罗》、《天堂里的笑声》等。1. 《龙凤配》(Sabrina,1954)导演:比利·怀尔德看点:戏里戏外都有故事这一次,赫本饰演的不再是高贵的公主,而是一位穷苦司机的女儿。影片讲述了她和一位富翁的长子,一个不解风情只专注事业的男人经历种种误会,最终堕入爱河,结为连理的故事。看上去,这是个落入俗套的“灰姑娘”故事,但是影片由名噪一时的奥地利导演比利·怀尔德执导,两位当时的巨星威廉·霍登、亨弗莱·鲍嘉与赫本配戏,使这部电影依然获得不俗反响。 而且,赫本因为饰演这部电影,和扮演弟弟的威廉·霍登日久生情,谱写了一段爱的篇章,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两人未能生活在一起,《龙凤配》终于未能在生活中做成美妙的龙凤梦。2. 《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1956)导演:第诺·德·劳伦梯斯看点:赫本和丈夫梅尔·菲热的合作。这是一部由意大利导演第诺·德·劳伦梯斯根据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巨作改编的电影。奥黛丽·赫本和丈夫梅尔·菲热及亨利·方达共同主演。这部电影曾经由于赫本的有孕在身而陷入无法按期拍摄的尴尬。在怀孕息影期间,赫本把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译本《战争与和平》读了一遍又一遍,她越来越被书中的贵族少女娜塔莎的性格所感动,想要塑造这一人物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但是,身体状况又使得她犹豫不决。最终赫本强烈的职业责任心战胜了内心的软弱,丈夫菲热也认为扮演娜达莎的这个吃重的角色这件工作,可能会把那占据她全部心思的极度痛苦驱散,使她重新振作起来。于是影片得以顺利拍竣。3. 《甜姐儿》(Funny Face,1957)导演:斯坦利·杜宁看点:赫本精妙绝伦的舞技“每一个女人在一生之中应该都会梦想和弗雷德·阿斯泰尔共舞。"奥黛丽这样说,而且也实现了这个美梦。这部电影叙述的是纽约格林威治村一家书店的女店员,由于被一位时装摄影师看上并加以培养,而成为世界名模特儿的故事。当然影片最精彩的并不是他们俩后来发展出来的恋曲, 而是本片出名的舞蹈及音乐。《甜姐儿》是赫本拍的第一部音乐片,由于她那精彩绝伦的舞技和甜美的歌喉,再加上有大名鼎鼎的阿斯泰尔搭档,影片又获得了成功。由于赫本出色的演技和舞技,“甜姐儿”一时成为赫本的代名词。拓展资料:赫本简介:奥黛丽·赫本(AudreyHepburn,1929年5月4日至1993年1月20日),美国好莱坞著名的女影星,奥斯卡影后,世人敬仰她为“人间天使”。1948年,赫本在一部时长仅39分钟的荷兰风光纪录片《荷兰七课》中出境,开始电影。1954年,她在影片《罗马假日》中第一次出演女主角,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1955年,她凭借电影《龙凤配》再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1961年,她主演了电影《蒂凡尼的早餐》。1964年,她主演了歌舞片《窈窕淑女》。1989年,息影多年的奥黛丽客串出演最后一部电影《直到永远》。晚年时,奥黛丽·赫本投身慈善事业,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的代表人物,为第三世界妇女与孩童争取权益。1992年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93年获奥斯卡人道主义奖。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因阑尾癌病逝,享年63岁。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三位。2002年5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其纽约总部为一尊7英尺高的青铜雕像揭幕,雕像名字为奥黛丽精神,以表彰赫本为联合国所做的贡献。

奥黛丽赫本的巅峰之作是哪部电影?

我觉着是《罗马假日》。奥黛丽·赫本被称为“传世女神”,她一生获奖无数,含金量最高的奥斯卡金像奖被5次提名为最佳女主角。无疑,她的美貌与演技都获得大家的认可。她出演电影无数,称她为“国际影后”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她最著名最经典的那几部电影相信大家都看过,特别是她第一次出演女主角的那部,看了不止一次。 《罗马假日》 导演:威廉·惠勒 看点:奘黛丽·赫本和格里高利·派克癿完美组合 如果没有奘黛丽·赫本,戒许《罗马假日》只会作为一部平庸癿二流 爱情电影被少数人记得。但是有了赫本,一切变得丌同。23 岁癿赫 本,把这个故事变成了一个竡话,把这个电影变成了一个梦。有多少 人看了这个电影,都会想着能像格里高利·派克饰演癿美国记者那样, 在如画诗情癿罗马邂逅这样一位公主, 哪怕只是一天, 甚至只是片刻。 赫本癿完美表演,也给自己谱写了人生竡话般癿开始。第一次担纲影 片主演癿她,就凢借该片一丼获得了奘斯卡最佳奙主角奖,可谓前无 古人。 如果说斯坦利·库布里克是上帝派往人间的使者,那奥黛丽·赫本就是赐给人间的天使。人类得益于有了影像,有了电影,才记录了她那百年难得一遇的美丽。 这就是电影区别于童话的地方,再怎么浪漫写意,都始终无法离开现实的“枷锁”。乔和安妮没有打破现实,身份的悬殊就一直摆在那里,不来也不去,这是遗憾的,却也让观众产生共鸣。奥黛丽·赫本的美丽无法忘怀,走向沉默的结局无法释怀。赫本有这么一部《罗马假日》,真的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