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科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浙江省湖州市第十一中学不同的体育杂志,有不同的审稿周期。对此,部分读者认为个别杂志的审稿速度太慢,认为这些杂志不重视作者的科研成果。在投稿初期,笔者也曾经为自己经过辛苦思考所撰写的稿件,投出去几个月不见回复而焦虑过、失落过,甚至抱怨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做教科研真正目的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化,笔者才感到当时那种想法是多么的自私、肤浅,那种行为是多么急功近利!诚然,谁都希望自己思索、努力的成果能得到专家、编辑的认可,能够被录用、刊发。但大家确实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进行教学科研、投稿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不可否认,多发表几篇文章可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能为职称的评定增加筹码,但是,作为一个能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一个真正具有教科研意识的教师来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如此肤浅的层面,而应该将教科研的目的提到一定高度:“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化成长、帮助自身以及他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科研成果能得到认可并与他人分享。而投稿到杂志,并发表、刊登是最好的途径之一。投稿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审稿”的流程,在此,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审稿慢的问题”:审稿速度慢,正是审稿者对广大读者负责的表现。因为他们怕因匆匆“退稿”而失去一篇有学习价值的论文,也怕匆匆“录用”一篇对广大读者来讲没有参考价值的文章。此外,专家、编辑每期都要审理大量的稿件,他们要优中取优,还要进行必要的修改,这是一个费时、费力的事情。“理解万岁”说的没错,多一份理解,少一些抱怨;多一点换位思考,少一些一厢情愿;多一份包容,少一点责怪,将不仅有利于大家所钟爱的杂志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作者自身的成长。因此,现在每拿到一期杂志,笔者都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进行阅读,因为笔者知道,一期杂志的“出炉”不仅凝聚了各位作者的智慧与思考,体现了各位作者的努力与成长,还凝聚了专家、编辑的心血与汗水。进行教学与科研亦如教师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是“真正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对此,笔者认为大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投稿后,“‘录用’我幸,‘退稿’亦仅此而已!”获得发表的文章固然有一定的深度与参考价值,但“退稿”却并不能说明作者的想法或做法没有任何意义,文章不能获得发表的原因有很多,诸如不符合杂志的栏目要求、与同期其他作者的文章相比略有不足等等。因此,把握“做教科研的真正目的”,多一些沉稳、少一点浮躁,多一些实在、少一点急功近利,在经历中不断获得成长,这就是笔者所认为的教科研的快乐所在!
中小学教科研关键在于怎么做
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本质、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对非本质问题的纠结,去追问和探究中小学教师研究不可或缺的“规范”。 ■麻晓春 “中小学教师通过做研究,培育“事实求是,追求真理,不盲从,不迷信”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育人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经历“问题与假设——证据与分析——结论与讨论”的研究过程,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证据说话,开展讨论和质疑”的科学思维,提高自身及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些才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真正的价值所在。” 中小学教师要不要“人人有课题”,类似这样的问题讨论已久。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但关于中小学教科研的讨论却像是一个“涟漪”,在一个圆圈里徘徊,即没有跳出来,也无法深下去。讨论中,大家说的似乎都有道理。 反对者认为,中小学教科研存在种种问题,病得还不轻: 一是形式化。参与者关注的是方案撰写、课题申报、立项、论证、评奖,却忽视了对研究问题的深究、对研究过程的管理,导致“申报急急忙忙,开题热热闹闹,过程松松垮垮,结题了了草草”,忙的是外在的形式,让教师觉得累却无用。 二是功利化。参与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职、评奖,所以急于在短时间内拿出东西,东拼西凑,甚至“复制+剪辑”,有悖于教育研究精神和价值的做法盛行于中小学校园。 三是泛研究。参与者不愿投入艰苦劳动,没有文献搜集和整理,不对问题做深入研究,甚至有课题没问题,没有真实的数据以及必要的论证推理,只有“观点+例子”,找一个实例,套上一个“理论”,缺乏必要的研究规范和准则。 支持者认为,中小学教科研的作用和意义不容否定。自“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提出以来,改变了教师沦为“教书匠”的原有定位,教科研成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被广大学校、教师所接受、所实践。中小学教师做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师工作质量的必经之路,是增强教师效能感和幸福感的必备要素。我国无数中小学就是通过开展教科研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无数中小学教师就是通过做研究成为一代名师。 从要不要“人人有课题”的论题看,实际上隐含了两个话题:一是要不要人人做研究,二是要不要做课题。其实,“做课题”只是“做研究”的一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做研究是由中小学教师根据所要解决问题和个人需要、条件等因素来决定的。做课题是做研究,不做课题同样可以做研究,如课例分析、课堂研讨等。我们所要讨论问题的核心应该是:中小学教师要不要做研究,教师应该如何做研究。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把备课作为研究,“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第一次,独立备课,“绝不做照搬照抄教学参考资料的人,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第二次,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边教边改,每课必写“教后记”,“一步一陟一回顾”。经过对上百篇课文的独立钻研,对教材有了一种“庖丁解牛”的本领,为自己的教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和超凡的能力。 北京十一学校的王春易老师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假设、实践反思、总结经验,不断地推动工作持续地发展。在自主课堂上,学生不会自学,她尝试“学习规划书”,引导学生自学;课堂中学生不会讨论,她培训小组长,实施团队评价,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课时不够,她探索“大单元教学”,把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大单元教学,没有教材,她组织教研组老师改教案、编教材;课堂上教师不讲了、少讲了,如何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她把知识问题化,用问题来导学,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新学校行动研究”团队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把行动拿出来研究”,研究的具体内容就是学校工作中的优势、问题和矛盾;“把成果付诸行动”,他们的研究成果不是追求写研究报告、论文,而是解决方案、操作模式、行为改进,把研究作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进工作的动力。 无论是于漪老师的备课就是研究,还是王春易老师和“新学校行动研究”的工作即研究,都是基于教师工作、解决教师问题、促进教师发展的研究。这样的研究难道不需要教师“人人去做”吗?我们应积极提倡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研究。我们反对的是为了花样文章做课题,搞劳民伤财的形式;我们反对的是脱离自己的工作,盲目追风、求新、凑热闹;我们反对的是把研究作为评职、评优捞分的手段,弄虚作假,背离中小学教师做研究的基本价值。 中小学教师通过做研究,培育“事实求是,追求真理,不盲从,不迷信”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育人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经历“问题与假设——证据与分析——结论与讨论”的研究过程,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证据说话,开展讨论和质疑”的科学思维,提高自身及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些才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真正的价值所在。 在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特点、规范方面,日本中小学的“授业研究”值得我们借鉴。在日本中小学,教师按科目、年级分成不同的小组来准备“研究课”,用一个月至一年的时间经历“问题探索、设计课程、实地教学、评估成效、重写教案、再次试教、评估反思以至最终分享成果”的研究过程;倡导教师“从自己的授课中学习”,建议“用于经验交流的报告书写”,包括“研究概要”、“研究的目的”、“授业观、儿童观”、“授业的设计”、“实施情况的记述”、“结果与考察”、“具体的建议”、“反省或感想”、“附录资料”等。可以说,日本中小学的“授业研究”就是一种基于教师工作、以“课堂”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式,是基于中小学教师研究特性而有别于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规范。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个人简历 学习经历
该如何填写简历当中的学习经历了?首先,要先看看自己的最高学历到底到达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比如你是博士后,那么你只需要填写大学到博士后的这段学习经历就够了,因为这段的学习经历已经比较长了,而且这也是人家重点关注你的内容,填写太多,反而会让人产生一种视觉疲劳感另外,你的学历已经如此高,还填写过去的一些无赶紧要的经历,这就显得你这个人做事非常繁琐,也不懂得灵活变通。如果你学历只是大学或者大专,那么可以填小学到高中的经历,而不能只填写大学或大专而已。这样显得太过于简单,而且会让对方觉得你这个人非常懒惰,就写这么一行就没了
南京圣火传递的火炬传递手有哪些
说点名人吧,非名人咱也不认识。我知道的是有陈佩斯、高圆圆、孙玥。火炬传递前一两天我还在体育宾馆看到陈佩斯。我是非常喜欢他的,但是,唉,时间不饶人啊。胡子、头发都白了。火炬传递的时候我执勤的位置就是鼓楼广场,最后一棒孙玥离我也就七八米,嘿嘿,虽然她已经结婚了,但还是比较漂亮的。其他的火炬传递手我记不得啦。
圣火传递到南京是哪一天,写出几个你了解的火炬手的名字和职业?
5月24日奥运圣火来到南京城
高龄”火炬手
徐祗则:跑马拉松“备战”奥运
今年1月5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上,一位手握拐杖的92岁老人跑过了马拉松5公里的终点。两个多月后,这位来自南京、名叫徐祗则的老人,成了江苏省内圣火传递中年龄最大的火炬手。
昨天在现场见到须发斑白的老人,记者心中不禁犯起了嘀咕:他真能跑完5公里的马拉松赛吗?或许是看出了这份担心,徐祗则搬出了自己的“长跑家底”:“1984年退休后,我一直打网球坚持锻炼,到了2005年开始改练长跑。年轻人,别小看我,去年3月的厦门马拉松赛,我可是跑完10公里的。今年1月的比赛,也算是为传递火炬练兵了。”
多次参加马拉松比赛的经历,让徐祗则对奥林匹克的精髓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今年在厦门的比赛,一路上大家在给我鼓劲加油,还有人送给我一支象征活力与激情的三角梅。其实,对我来说,名次并不重要,到达终点就算成功。顾拜旦不是说过吗,参与就是胜利。”在徐祗则看来,传递圣火要跑的200米是小菜一碟,“马拉松赛我都能跑完,这点距离算什么。前几天我还专门排练了一次,200米跑完花了2分钟。我给自己定的节奏是慢跑,不能太快就把火炬交走了。”
徐祗则告诉记者:“作为老年人的代表,我会用饱满的精神劲让大家看看,我们老年人迎接奥运的热情。”
“双料”火炬手
王海滨:传完圣火出征奥运
35岁的南京“剑客”、中国男子花剑主教练王海滨很快将迎来他的第二次奥运火炬传递,他说:“这次当火炬手跟上一次不一样,作为教练员,现在的责任感更强了。而且这次传递完火炬,我们很快就要走上奥运赛场了。”
4年前,雅典奥运会圣火来到北京,王海滨被中国奥委会推荐成为火炬手。“4年前的雅典,是我最后一次作为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当时听说成为火炬手的消息,我心中的那种使命感无法用语言形容,那次火炬手经历给我带来了很大的精神鼓舞。”王海滨说。
回忆起4年前的火炬传递,王海滨记忆犹新:“那时火炬挺重的,比我们用的剑还要重一点。当时,我跑了400米,路段是从北京的体育馆路到幸福大街,感觉一会儿就跑完了。当时正处于奥运备战的关口,体能不是问题,再跑几个400米都可以。”王海滨告诉记者,现在那支火炬还在他南京的家中珍藏着,“现在虽然不练剑了,但经常踢球,体能没问题。”
对王海滨而言,北京奥运会的火炬传递就是奔赴战场前的号角。传递完火炬后,他很快就要带领队员走上奥运战场。目前,中国男花有雷声和朱俊两人获取了奥运参赛资格。王海滨表示:“这次男子花剑没有团体比赛,我们只能靠个人去冲击,队员们都还年轻,但大家都有梦想,这次在家门口会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全能”火炬手
杨志伟:从护跑手到火炬手
当过火炬手的人有很多,但既做过火炬手又当过护跑手的“全能者”却少之又少,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副校长杨志伟就是其中之一。12年前,他作为护跑手见证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传递;12年后,他将在家乡举起北京奥运会的圣火。杨志伟告诉记者:“作为基层教练,我们不可能一步到位将队员培养成奥运冠军,所以,能为国家多培养出一些好苗子,撒播奥运的火种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
1996年,杨志伟还是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的一名基层教练,通过选拔,他有幸成为中国奥委会选派的12名赴美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接力的成员之一。1996年6月9日,杨志伟来到了位于美国纽约州的布法罗市。“参加亚特兰大火炬传递的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代表,我们12人的队伍在其中显得很庞大,其他国家大都只有三四个代表。”杨志伟回忆道。
12个人中,4人作为火炬手,还有8人作为护跑手。“我当过中长跑运动员,当时又是年轻的田径教练,于是就被分到护跑手的队伍中了。当时的火炬手只要跑1公里,而护跑手要陪6个火炬手跑完,全程就是6公里,所以对体能要求非常高。”在杨志伟护跑的6名火炬手中,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年近90岁的美国火炬手。“虽然他跑得很慢,但沿途的人都为他鼓掌加油,现场气氛非常热烈。”杨志伟说,40多分钟的护跑过程,让他感受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
成功“点火”却无缘传递
康庆生:看火炬传递也很满足
作为火炬设计者,南京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工程师康庆生和同事们一起,用90天时间让“祥云”从纸上飞到了手中。制造出的火炬内部燃烧系统通过验收,可康庆生报名参加的火炬手选拔却没能通过。
奥运对于康庆生来说有着深刻的意义和深厚的感情。康庆生告诉记者,早在2000年北京奥运尚在申办时,晨光公司所属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就在思考着为奥运做点事。康庆生是晨光公司奥运项目的技术协调人,他们参与了火炬外观设计征集,而且方案还入选了前4名,只可惜在最后的比拼中输给了“祥云”。“‘祥云’确实很美,拿出来一看就是中国的东西。”这次外观设计的竞争,康庆生输得心服口服,他没有时间沮丧,因为他和同事们要把火炬内燃系统研发出来,让“祥云”的美从纸上付诸现实。
作为晨光公司推荐的火炬手候选人,康庆生希望能够举着自己的“作品”传递奥运圣火。落选的结果,多少让老康有些失望,但他还是看得很开:“没有就没有吧,看着其他火炬手举着自己参与制作的火炬也很满足了。没有当上火炬手的人很多,但奥运圣火承载的奥林匹克精神还是要传递下去的。”
历史上第一个火炬手是谁
第一位火炬手:自然是1936年奥运会的幸运儿,他是德国中长跑选手弗里茨·施林根,同时也是一位电子工程师。但他自己却没有参加过奥运会的比赛。 第一位女性选手: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女子80米栏选手诺马·巴西里奥成为第一位点燃奥运会主火炬的女性,她是一名航海家的后裔,如今还在政界和体育界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位非田径运动员: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最后点燃者为篮球选手谢尔盖·别洛夫,作为苏联国家队队长,别洛夫带领球队获得了2次世锦赛冠军、1次奥运会冠军和4次欧锦赛冠军,曾获得苏联荣誉勋章和劳动勋章。 第一位残疾选手: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当轮椅射箭选手安东尼奥·雷波洛把带着火种的箭射向圣火台时,全世界观众都屏住呼吸,这也开创了奥运会火炬点燃形式的新天地。 第一位非运动员:1964年东京奥运会,点燃火炬的是来自早稻田大学的阪井义则,他出生于1945年8月6日的广岛,正是原子弹爆炸当天。 年龄最大的选手: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两名芬兰体育史上最著名的长跑选手努尔米和科勒曼宁一起手持火炬点燃了奥运圣火。努尔米当时刚过55岁生日,而科勒曼宁已近64岁。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之后,还能再度看到这两位传奇人物,芬兰观众怎会不感到深深的狂喜? 第一次非单人点燃火炬: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这届奥运会火炬点燃仪式风头至今无俩。它借助人造卫星,把转化为电子脉冲的圣火电离子传送到首都渥太华的激光装置上,点燃议会大厦火炬塔上的火炬后,再开始接力跑到蒙特利尔。这样的仪式完全取消了各国之间的接力跑,也使得国内接力的选手不需要太多讲究,结果两名15岁的男女田径选手(也是最年轻的火炬点燃者)最后共同点燃了圣火,当然,在男女选手选择上还是动了点脑筋,女选手来自法语区,男选手来自英语区,强调的还是民族和睦,国家稳定。 第一次运动员和非运动员组合点燃:发生过一回,汉城(首尔)奥运会上。小学教师郑善万、马拉松选手金元卓和舞蹈演员孙美廷三位一体,三把火炬同时点燃主火炬,寓意天、地、人之间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