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窅娘》歌词
1.古风歌曲《窅娘》
曲:御萧寒
唱:清弄
和声编写:清弄
词:沐玄
文案:沐玄
说起舞蹈,绕不过两个奇女子。一个是赵飞燕,一个是窅娘。
她出身贫寒,十六岁入宫,因身怀混血,故名“窅娘”。
她白帛裹足,身轻如燕,创金莲舞。舞时如莲花凌波,蹁跹摇曳,俯仰之间,美态动人。
歌词
帝里天家 风月无话 一舞盈盈散绮霞
凄雨胡笳 簌簌沙沙 若有若无的喧哗
浪淘沙 秦淮的浪花
虞美人 如泛黄的画
蝶恋花 枯藤枝桠 声色犬马
楼台上 檐牙下 风轻摇那株蒹葭
丝竹哑 眸中的火啊 烧灿云霞
梦醒处 泪染颊 浸灭金陵的烟花
心无涯 风扬起长发 惊鸿舞罢
黄泉碧落 昆玉消磨 不过是美丽的错
石光寄火 金莲舞彻 这一场离别的祸
朝中措 京华烟云落
凤栖梧 孤凰何处卧
苏幕遮 纤足素裹 妖娆婆娑
千盅酒 难醉我 忆宫廷旧日蹉跎
步月歌 临三江碧水 踏浪凌波
也哭过 亦笑过 再从头为你舞过
金莲落 随烟波流遍 红尘紫陌
千盅酒 难醉我 银河畔织女投梭
步月歌 临三江碧水 踏浪凌波
也哭过 亦笑过 一生只为你舞过
金莲落 随荡荡烟波 流遍那红尘紫陌
2.古风填词《窅娘》 格格菲
曲:马克西姆《Still Waters》
词:格格菲
【念白】
你知道吗?我的王,你望向我的那一眼,让我赌上了这一生。
我知道,你爱的不是我,但我仍抱着一丝奢望,奢望你望向我的眼神不再只是欣赏,而是,迷恋。
我用我的一生下了赌注,赌你终有一天,会爱上我。
可惜,赌注刚下没多久,我便永远失去了机会。
谁
穿过朦胧月光
投下惊艳一望
谁迷失了方向
为君换上盛妆
燃尽一瓣心香
只盼一生相望
永相【念白】
金陵城破,南唐国亡。
我执意跟着你去了汴京。我知道,此去便无法再回。但我不想与你分离,尽管你的心从不在我这里。
你望向灯火处,那里有你的周后,你哀伤而绝望。
我的王,你还有我。
在舌尖绕了又绕最后还是深深压入了心底。我不敢说出来,我只能默默看你为她痛苦。
为你起舞,陪你醉酒,听你低诉。
直至七月初七,你的生辰……
(如果觉得太长可适度删减)
殆时光
金陵城破国亡
江水烟色沧桑
三月繁花成殇
谁凭栏诉惆怅
凄凄不自思量
谁在隔帘遥望
舞步哀伤
青铜立
金莲台高六尺
谁着白纱素尺
锦帛缠足纤细
一弯新月莲花
一舞轻盈绮霞
歌罢三千繁华
尽绝世风华
东南向
金莲舞为吾王忘
敛衽拜祝寿辰
愿君齐天长生
君切记君莫忘
妾只为君舞唱
终跃莲池殒亡
轻念重光
愿 来生还能相遇
妾再为君舞
独舞
求古风音乐《窅娘》的歌词
1.古风歌曲《窅娘》
曲:御萧寒
唱:清弄
和声编写:清弄
词:沐玄
文案:沐玄
说起舞蹈,绕不过两个奇女子。一个是赵飞燕,一个是窅娘。
她出身贫寒,十六岁入宫,因身怀混血,故名“窅娘”。
她白帛裹足,身轻如燕,创金莲舞。舞时如莲花凌波,蹁跹摇曳,俯仰之间,美态动人。
歌词
帝里天家 风月无话 一舞盈盈散绮霞
凄雨胡笳 簌簌沙沙 若有若无的喧哗
浪淘沙 秦淮的浪花
虞美人 如泛黄的画
蝶恋花 枯藤枝桠 声色犬马
楼台上 檐牙下 风轻摇那株蒹葭
丝竹哑 眸中的火啊 烧灿云霞
梦醒处 泪染颊 浸灭金陵的烟花
心无涯 风扬起长发 惊鸿舞罢
黄泉碧落 昆玉消磨 不过是美丽的错
石光寄火 金莲舞彻 这一场离别的祸
朝中措 京华烟云落
凤栖梧 孤凰何处卧
苏幕遮 纤足素裹 妖娆婆娑
千盅酒 难醉我 忆宫廷旧日蹉跎
步月歌 临三江碧水 踏浪凌波
也哭过 亦笑过 再从头为你舞过
金莲落 随烟波流遍 红尘紫陌
千盅酒 难醉我 银河畔织女投梭
步月歌 临三江碧水 踏浪凌波
也哭过 亦笑过 一生只为你舞过
金莲落 随荡荡烟波 流遍那红尘紫陌
2.古风填词《窅娘》 格格菲
曲:马克西姆《Still Waters》
词:格格菲
【念白】
你知道吗?我的王,你望向我的那一眼,让我赌上了这一生。
我知道,你爱的不是我,但我仍抱着一丝奢望,奢望你望向我的眼神不再只是欣赏,而是,迷恋。
我用我的一生下了赌注,赌你终有一天,会爱上我。
可惜,赌注刚下没多久,我便永远失去了机会。
谁
穿过朦胧月光
投下惊艳一望
谁迷失了方向
为君换上盛妆
燃尽一瓣心香
只盼一生相望
永相【念白】
金陵城破,南唐国亡。
我执意跟着你去了汴京。我知道,此去便无法再回。但我不想与你分离,尽管你的心从不在我这里。
你望向灯火处,那里有你的周后,你哀伤而绝望。
我的王,你还有我。
在舌尖绕了又绕最后还是深深压入了心底。我不敢说出来,我只能默默看你为她痛苦。
为你起舞,陪你醉酒,听你低诉。
直至七月初七,你的生辰……
(如果觉得太长可适度删减)
殆时光
金陵城破国亡
江水烟色沧桑
三月繁花成殇
谁凭栏诉惆怅
凄凄不自思量
谁在隔帘遥望
舞步哀伤
青铜立
金莲台高六尺
谁着白纱素尺
锦帛缠足纤细
一弯新月莲花
一舞轻盈绮霞
歌罢三千繁华
尽绝世风华
东南向
金莲舞为吾王忘
敛衽拜祝寿辰
愿君齐天长生
君切记君莫忘
妾只为君舞唱
终跃莲池殒亡
轻念重光
愿 来生还能相遇
妾再为君舞
独舞
中国妇女缠足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缠足开始于北宋后期,兴起于南宋。根据高洪兴《缠足史》考证众多史料证明,缠足起源于北宋,缠足风俗兴起于南宋。缠足始于五代之说,源自南唐李后主的舞女窅娘,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窅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但清以前的出土女尸尚未发现有缠足者,可见在当时缠足也并不十分普遍。清代的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但不缠足者也不在少数。扩展资料缠足,是一种摧残肢体正常发育的行为。缠足的女子要从幼年开始裹束自己的脚,慢慢地拗折足部骨骼,使之畸形。缠足后的一双小脚,不仅在实际生活中有种种不便,而且在整个裹脚过程中,妇女要承受极大的伤残痛苦。这种毫无实际效用,又使承受者极端痛苦的事,普遍流行,成为社会风俗,绵绵近千年。统治者的意志对天下百姓的影响。裹脚就起源,就与统治者相关。缠足开始于北宋中后期,兴起于南宋。宋朝皇室与宋朝上层社会是最早开始缠足的。《鹤林玉露》记载:建炎四年“柔福帝姬至,以足大疑之。颦蹙曰:金人驱迫,跣行万里,岂复故态。上为恻然”。《宋史·五行志》记载:“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这是宋朝皇室、宫中女子缠足的例证。苏轼《菩萨蛮 咏足》称女子小脚为“宫样”,曹元宠在一首词中称小脚为“官样儿”,这也足见缠足起自宋朝官僚贵族阶层等宋朝上层社会。 无一例外地都与统治者们有关系,这也说明了这个原因。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缠足
裹脚陋习是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
裹脚陋习的几种起源说:1、始于传说时代。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确有此痕迹。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生子启。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狸精变的,或说是雉精变的,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就用布帛裹了起来。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把脚裹起来。当然,这些仅仅是民间神话传说,含有较多的演义附会成份,不足以成为当时女子缠足的凭证。2、始于隋说缠足始于隋代,源自民间传说。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但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又说是为了不入宫),便纷纷裹起脚来。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3、始于五代说缠足始于五代之说,源自南唐李后主的嫔妃窅娘,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窅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4、始于北宋说现代学者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应该看到,缠足诗的写作是以缠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南宋时代,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缠足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时,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大约是在宋室南迁之时。宋代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有所区别。据史籍记载,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其鞋底尖锐,由二色合成。这种缠足鞋的实物已在考古中有所发现。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推测,穿这种鞋所缠裹出来的小脚要比后来的大。扩展资料裹脚陋习的废除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到了“五四”时期,缠足更成为各派革命运动和激进分子讨伐的对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曾撰文痛斥缠足对妇女的摧残和压迫。自从中国共产党登上政治舞台后,毛主席真正消灭了小脚,中国的妇女才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其实早在清朝中后期的太平天国,首先开始推行反缠足,但最后未能成功。到了清朝末期,缠足被当时的知识分子们,视为中国社会落后的象征之一,并认为缠足造成中国妇女的柔弱,进而影响到整个民族及国家的力量,因此开始推行反缠足运动,成立许多天足会。上个世纪初叶,辛亥革命中孙中山先生建立的临时政府,就曾经颁布过禁止女子缠足的法令。中国的缠足风俗开始从沿海大城市消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裹脚
“三寸金莲”是一个陋习,到底是怎么盛行起来的?
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它的意思是指女人的双脚被布给裹起来,在脚因长期的束缚而变得又小又尖的时候,女人的缠足过程即为完成。它的盛行离不开当朝王朝的推广,从北宋时就已经有了缠足的记载,但是随后的南宋都未去制止这种陋习,从那时,缠足就开始了自己的盛行之路。对于缠足的起源上,中国人对它的说法不一,有的人说缠足始于隋唐,也有的人说缠足始于五代,虽然起源的时间不确定,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至少缠足在古代以一个陋习的身份而传承了下来。元朝时,执政的蒙古人并没反对汉人的缠足行为,他们反而保持了欣赏的态度,自明代开始,妇女的缠足风气已经进入了鼎盛时期,从那时起,人们对缠足还进行了大小和形状上的要求,脚的大小、形状也都是用来评价女子是美是丑的标准。在宋、元、明、清这个几年里,缠足一直是经久不衰,这是因为传统农业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它所孕育出来的城市商阵改变了家庭经济来源的结构,在那时。许多的农村家庭选择进入城市经商,而在经商的过程中一般都是男人解决经济来源,而女人则是在家专心带孩子、忙家务,女人的地位因为这样的现实原因变得越来越低。妇女在丧失了劳动能力后,男人们便对女人有了更多的要求,对于男人的来说,小脚的女人走起路来更加婀娜多姿,一旦这种风气形成就很难扭转了。
古代女子均承载着裹脚的陋习,“三寸金莲”在古代的意义是什么?
三寸金莲指的脚经过布长期裹着畸形了,长度小于三寸。古代的人将女人缠布的脚称为莲,而三寸也就是长度为十厘米的脚称为“金莲”,四寸即十三点三三厘米的脚称为“银莲”,大于四寸的就称为“铁莲”。自南唐后主李煜认识一位姑娘,这个姑娘是袅娘,她拥有金莲小脚,每每走路,姿态优美。从这以后很多帝王之间就开始了喜欢金莲小脚的女孩子。帝王的喜欢小脚的女人的事情传到了宫外了,民间妇女也开始了缠足的习俗,为了迎合帝王的喜好。以至于到了后来男子都喜欢小脚女人,女人不缠足可能就嫁不出去。 妇女很小就要被缠足,用粗布将大脚趾以外的四个脚趾弯到了脚心处,使的脚弓变形,脚指头被折弯,第一次缠布时两个人协力将脚趾弄弯,缠好就让女子下地走路,以至让脚变小,不会变成大脚。而这个过程非常的痛苦,相当于做了一个“骨折”手术。被缠足的女子往往会哇哇大叫,而一旁的父母为了女儿能嫁出去,生儿育女,也只能狠下心。有人称这样的行为是“小脚一双,眼泪一缸”。还好现在中国已经丢弃了这种陋习,女孩子不会因为这个而受到伤害。这种畸形美并不是自然美,我们不应该为了这个审美观而为难自己。 相比过去的“三寸金莲”,现在的脚得到解放,真的是很不错了。缠足会使得女孩子不方便走路,这样就减少了外出的想法,待在家里相夫教子,同时也减少了出轨的机会,对于男人来说,这也更巩固了他们的家庭地位,让他们掌握更大的主动权。三寸金莲是给古代妇女的一道枷锁。
“三寸金莲”皆陋习,历史上古代第一个“裹小脚”的女人是谁?
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风俗,指女性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其脚畸形变小。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缠足原因,大都是为了走路的姿态好看,步步生莲,显得小鸟依人,但也有其他原因,是男性为了限制女性的活动,把妇女禁锢在家中。根据高洪兴《缠足史》考证众多史料证明,缠足起源于北宋,兴起于南宋,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清代的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但也有大部分人不缠足。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缠足的女人名叫窅娘,是李煜的妃子。陶宗仪《辍耕录缠足》引《道山新闻》:“李后主宫嫔窅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令窅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美其名曰“三寸金莲”。当时妇女争相效仿,足以纤弓为美。历史上第一个禁止裹足的皇帝是清太宗。崇德三年,清太宗下令禁止妇女“束发裹足”。但缠足风俗已根深蒂固,所以只能宣布废除禁止缠足的命令,慈禧太后是满洲人,所以当时并未缠足。缠足不仅严重影响了女性足部的正常发育,还让人们形成了畸形的审美心理。
中国史上第一个缠足女人是谁
陶宗仪《辍耕录缠足》引《道山新闻》:“李后主宫嫔窅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令窅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
窅娘以帛缠足,纤纤小脚弯成月牙状,再穿上白色素袜,在莲花中舞蹈,回旋飘摇之姿,有凌云飞舞之态。诗曰:“莲中花更好,云里月长新。”故美其名曰“三寸金莲”。当时妇女争相效仿,足以纤弓为美。妇女缠足陋习,由此而生。
“步步生莲花”的典故
南唐后主李煜在历朝君王中,是一位颇为独特的人物。虽贵为一国天子,却不精于治国之道,终日霓裳羽衣,与后宫佳丽谈笑吟诗,对提笔赋词,歌舞宴乐兴趣尤浓。在宫里,他最喜欢品味窅娘的采莲舞,于是他对窅娘讲述起“步步生莲花”的典故。
相传,南朝齐的萧宝卷是一个很爱玩乐的皇帝,宠爱宫里一个名为潘玉儿的妃子。潘妃身材窈窕,擅长舞蹈,一次宝卷心血来潮,想出一个新花样。他命人用薄金片凿成莲花形状,一朵一朵,只有女子纤细的脚掌大小,按一定的图案镶嵌在后宫一座宫殿的砖地上。潘妃和着乐曲,翩翩起舞,她步步踩在莲花上,曲折有致,婀娜多姿,腰肢轻扭,美目顾盼。在场宫人看迷了,宝卷皇帝更是连声赞叹“真是步步生莲花!”
聪慧的窅娘闻听后主之言,早以知其意。不想李煜却真的命人铸造了一朵金莲花,模仿南齐皇帝可谓惊人的相似。莲花金光灿灿,孤高独出,离地数尺,花瓣儿小,仅可以容下一人立身,稍有疏忽,便会失足。一见金莲花,窅娘也胆怯了,但被李煜的重情举动所感动,答应数月之后,请后主观赏她的金莲舞。
窅娘为表演金莲舞残忍缠足
接下来窅娘便是潜心练习了。但一开始,难题就来了,跃上数尺高的金莲花已不容易,而在这小小舞台上如何施展得开?她几次跳上去,都因立足不稳而摔下来。思来想去,是自己的双脚太大,无法在花瓣上挪步。
她想到,那些飞檐走壁的武士,不是都用布帛缠足,因而双脚更加精干有力的吗!于是自己用两匹白帛,将双脚从足尖到足踝,全都紧紧缠裹,外面再穿一双白绢做的舞鞋。此时窅娘早已长大成人,双脚业已长成,因而用布这么紧紧地一缠,痛得直穿心肺,简直无法下地,更不必说跳金莲舞了。
但一想到数月之后要在李煜面前表演金莲舞,咬牙忍住疼痛,甘愿忍受皮肉之苦。于是,她缠得更紧了,一面狠缠双足,一面用针线缝紧。就这样,今日也缠,明日也缠,布帛缠得双脚如炭火烧一般,直流脓水。不足半月,已将脚面弯曲折作两段,十趾俱已腐烂。可见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必会有一个很深的伤痕。
待脚痛稍好,她又开始了更残忍的缠绕,把双足往上弯成月牙儿形状。接着,她投入正式训练,练足尖旋转的各种基本动作(有点类似今天的跳芭蕾),练反身屈腰,练单腿悬空。几个月苦练下来,窅娘身重大减,早已是轻如鸿雁,腰若无骨了,但对于金莲花瓣这一小小舞台却更加合适,再也不感到施展不开了,而且她的金莲舞也已经练得出神入化了。
六月二十四日又是莲花佳节,窅娘轻身登上金莲花,第一次当众献舞。她的纤足点在金莲花盘上,极其自然地俯仰摇曳,恰似水面漂荡的莲花仙子。金光灿灿的莲花,本身就是一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窅娘创制的金莲舞更是新颖别致,独具匠心,娴熟的舞姿和金莲花浑然一体。李煜看迷了,从此窅娘的金莲舞成为宫里娱乐的第一要项。窅娘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缠足的女人,成为女子缠足陋习的开山鼻祖。
李煜和大周后,小周后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
往事只堪哀——南唐后主李煜妻大小周后 唐朝末年,军阀混战能者为王。庐州(安徽合肥)人杨行密就是在这样的混乱中,靠着天生的气力勇猛以及必不可少的好运气,由一个出身农家的孤儿,一步步出人头地,并且在天复二年(公元902)的时候,被唐昭宗封为吴王的。大约就在封王的第二年,杨行密攻取濠州(凤阳),得到的“战利品”五花八门,当然也包括被献做婢仆的男女。 检阅战利品时,杨行密一眼就看见在瑟瑟发抖的人群中,有一个小沙弥格外显眼,他不但服饰与众人有异,相貌气度也格外不同。 小沙弥俗姓李,名昇,字正伦,本是徐州(江苏徐州)人,生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父亲李荣老实本份,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佛祖的身上,将寄住寺庙与和尚为伍视做人生乐事,被人称为“李道者”。徐州发生战乱后,李道者竟不知所终,也不知是死了,还是遁迹深山修炼去了。无奈之下,李道者的妻子刘氏只得让两个女儿出家为尼,自己带着儿子辗转到淮南谋生。然而到淮南没多久,饱尝艰辛的刘氏就再也支持不住病倒了,终于撒手西去。 父母俱丧时,李昇只有六七岁年纪,只得也象两个姐姐一样投身佛寺,就在濠州开元寺内做了个小行童。僧寺生涯清苦,时常还要外出化缘,在濠州泗州一带流浪,但总算是有处归着,还能学些文墨,只是战乱再起,如今他却又成了吴王的俘虏,若不是被编入军中,就是成为王府的僮仆。不过人生际遇总是出乎意料。李昇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个抓他的军校虽没安着什么好心,事实上却从此将自己送上了青云路。 杨行密一见李昇,就不知为何感觉格外亲切,认为他相貌与众不同,人也格外聪明。就把他留在了自己身边。没过多久,杨行密对这个孩子越来越喜爱,觉得他比自己亲生的儿子们要强得多,干脆将他收作养子。 对于杨行密毫不掩饰的偏爱,杨家的几个儿子非常不满,他们都容不得这个平空冒出来的野小子,变着法儿为难他。时间一长,杨行密也晓得李昇如果再在这个家里呆下去,迟早要出事,只好为养子另做打算,将他托付给了自己的亲信徐温。 从此,徐温就多了一个叫“徐知诰”的养子。 天祐二年(公元905),五十四岁的吴王杨行密病逝。他的长子杨渥、次子杨隆演相继被拥为吴王,而徐温则取得了一系列权力斗争的胜利,成为事实上执掌一切的权臣。天祐十六年(公元917),徐温强拥杨隆演为傀儡,虽然名义上还称“吴王”,其实已经俨然一国,徐温当仁不让地做起了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封东海郡王。由于长子徐知训前一年死掉,排行第二又为徐家立下过大功的养子徐知诰便被封为仅次于养父的左仆射、参知政事。 一年后,二十四岁的杨隆演抑郁而终。徐温又将杨行密第四子杨溥推为新傀儡。徐氏父子的权力更大了。徐知诰好贤知礼,在吴国境内很有人望。养父的权力游戏,他也几乎都参与其中,对所有的花样都烂熟于胸。因此,当徐温死后,徐知诰立即采取手段,成功地将养父的爵位权柄都掌握到了自己的手里,徐温的几个亲生儿子连边都沾不着。 成为吴国权臣后,徐知诰先是于当年迫杨溥即皇帝位,封自己做“齐王”。然后又广建人望,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吴国太子杨琏为妻。最终,徐知诰在天祚三年(公元937)十月完成了养父没能完成的心愿,取亲家杨溥而代之,建立齐国,改元“升元”。(可怜的吴太子妃变成了“永兴公主”) 徐知诰称帝后,徐温的儿子们揣摩他的心思,纷纷上书,请他恢复本姓。徐知诰经过一番客套,恢复了“李昇”的本名,还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建起了唐高祖唐太宗神庙,并改国号再改为唐,史称“南唐”。 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李昇对待自己两任养父杨行密、徐温的后人都有欠厚道,但是做为一个帝王,南唐在他的统治下却得以休养生息,不但是五代十国中疆域最广的国家之一(包括今江西全部、江苏安徽大部、福建小部),也是最为富足的。 就在李昇登基称帝前夕,即公元937年的“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会的这一天,李昇(徐知诰)长子、副都统李景通的嫡妻钟氏在金陵府宅里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已经是李璟的第六个儿子了,取名从嘉,字重光。
求 李后主和大小周后的故事
公元954年,南唐首都金陵城中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婚礼,鼓乐喧天,煞是热闹。男女主角是18岁的吴王李从嘉和19岁的司徒之女周娥皇;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南唐李煜与大周后,说起这位周后,端的是国色天香,冰肌玉骨。不但是精通史书,能歌善舞会乐器。(一定是金陵音乐学院的校花) 而且是一代赌后兼服装设计师,正是这个美眉制定了中国纸牌的游戏规则,当时称为叶子格,后世遂广为传播。(想想第一夫人赌场上的绰约风姿,流口水了)而由她设计的高髻纤裳及首翘鬓朵之装,更是成为当年最流行的春装而风靡江南。读史自此,不禁长叹:娶妻如此,夫复何求? 李后主原本就佞佛弈祺,赋诗绘画。而浪漫满屋的婚后生活更让他不理朝政,只顾享乐了。
可惜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公元964年,大周后忽染疾病,不思饮食。李后主的小姨子周女英奉命进宫侍候姐姐,让李煜没想到的是,小周出落得超凡脱俗,娇艳欲滴,比其姐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举荣获了当年的金陵小姐称号。)一样的能歌善舞,才貌双全;不一样的只是比大周后更年轻更有活力。估计是男人就要被电死的,李煜更不例外了。 只是李煜不该在周后病重时与小周幽会,还以小周为第一人称发表了新的爱情专辑:《小周》。其中的主打歌便是这首《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歌曲尽情描写了他和小周的私会场面:幽静的夜晚,一个性感少女手提名牌高跟鞋,穿着超薄肉色丝袜正在偷偷溜进李后主的卧室………… 这是让无数男人喷血的镜头啊。 于是这曲词诞生的第二天,便登上了南唐后宫词曲排行榜的首位。
病重的周后听到这段绯闻,真是心内又气恼,又怀着一股妒意,顿时病势加重起来,不久自撒手尘寰。本来是娥皇女英之于舜帝,赵飞燕姐妹之于汉成帝的翻版,到最后竟成了如此下场,不禁让人惋惜伤感。李煜毕竟是有情有义之人,对周后的死伤心欲绝,写了很多追悼亡妻的诗词。小周自然也是难过后悔,反倒不经常进宫来了。但二人早已心心相印,直到四年后,李后主正式册立她为皇后。小周后温柔贤淑,善伺人意,李煜自然大加娶幸,宠爱无比。南唐后宫从此又开始了夜夜笙歌的浪漫生活。
公元975年,随着一声炮响,大宋侵略南唐的战争打响了。由于李煜长期奉行的消极不抵抗政策,首都金陵很快沦陷。李煜本人选择投降赵匡胤,成了宋朝的“违命侯”,小周后也被封为郑国夫人。二人便开始在汴京过着与世隔绝的俘虏生活,靠微薄的俸禄度日。 要命的是,小周后的才貌早已传到赵匡胤的耳中,每次小周后入宫必定要被其恣意调戏。而得知这一切的李煜却无丝毫办法,确实是作为男人最悲哀的事情。
凄风苦雨中,宋朝的最高领导人换成了赵光义。后主和小周后的日子却更加难过,痛苦郁闷中,李煜又演绎出一张悲情思乡专辑,其中有《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没想到正是这张专辑给他惹来了杀身之祸。(原来早有人把小周后演唱的《虞美人》MTV拿给了宋太宗)赵光义看到李煜写了那么多词,竟没一句提及君王圣明,社会进步,这分明是对社稷覆亡耿耿于怀了。兴衰存亡,皆系天意,如此怨谤,岂能容忍! 太宗主意已定,命人以赏酒为名,其实用毒酒鸩杀后主。可怜李煜不知计,饮下毒酒一命呜呼,弃小周后而去了。
李煜死后,赵光义将小周后收入宫中。然时隔不久,小周后就在忧郁愤懑中追随李煜而去,且与其合葬。
纵观李后主一生,得此姐妹相伴确实不枉白活。只是不该做了皇帝,最终落个国破家亡。明代诗人陈继儒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天何不使后主现文士身,而必委以天子,位不配才,殊为恨恨。”
歌词带有诗意的歌曲
1、《知否》——想想君奔前程去,雁托锦书来:莫留,莫留,白云苍狗,莫待韶华东流。妾守故园深,一曲抒心怀:知否,知否,日月春秋,难舍此心依旧。2、《知否知否》——郁可唯/胡夏一朝花开傍柳,寻香误觅亭侯,纵饮朝霞半日晖,风雨着不透。一任宫长骁瘦,台高冰泪难流,锦书送罢蓦回首,无余岁可偷。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3、《春江花月夜》——彭丽媛江楼上独凭栏,听钟鼓声传,袅袅娜娜散入那落霞斑斓。一江春水缓缓流,四野悄无人,惟有淡淡袭来薄雾轻烟。4、《月中天》——尹馨梓绿纱裙,白羽扇,珍珠帘开明月满,长驱赤火入珠帘。无穷大漠,似雾非雾,似烟非烟,静夜思,驱不散。风声细碎烛影乱,相思浓时心转淡,一天青辉,浮光照入水晶链。意绵绵,心有相思弦,指纤纤,衷曲复牵连。从来良宵短,只恨青丝长,青丝长,多牵伴,坐看月中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否知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江花月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