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古城墙的现状
肇庆古城墙始于宋朝建成,并投入军事使用,在明朝、清朝两代历经近20次修聋。期间雷雹洪灾,风吹雨打,然而主体保持完好。 中华民国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1926年),城墙上的城门楼、角楼、雉堞、瓮城被全部拆毁,用以填塞城门和护城河以利交通,使城墙遭到极大的破坏。 1924年-1926年,城墙上的城门楼、角楼、雉堞、瓮城被全部拆毁,用以填塞城门和护城河以利交通,使城墙遭到极大的破坏。 1987年以后,肇庆市政府为保护名城的标志性建筑,曾多次拨专款抢修北段城墙,恢复了朝天门、墩台和雉堞,并重建了披云楼,使肇庆古城墙得以重现。但到今天,宋城墙除了北侧一段,四周仍处在后世建筑的包围之中。如何使城墙摆脱包围,恢复本来面目。肇庆市有关部门在开通北侧宋城一路以后,又投入巨资建设宋城二路,使之与宋城一路连接,将北侧首先展现给世人。 1987年至于1996年间,肇庆市人民政府为保护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发展旅游事业,曾多次拨专款抢修北段城墙,本着“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修缮原则,恢复“朝天门”、墩台和雉堞,并重建了披云楼,使肇庆古城墙得以重现,肇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得以再度辉煌。其中历史价值最高的是宋城路一带城墙的北段,在其内部为广东肇庆中学初中部和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旧址。 解放后,人民政府依法保护和分期维修城墙,逐步整治周边环境,使其雄姿再现。它是历史文化名城肇庆最具标志性的建筑,198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古城墙的介绍
肇庆古城墙是一座体现宋代汉族建筑风格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肇庆市区旧城区,周长2800米。据史料记载,肇庆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城。该城墙历史上虽然历尽沧桑也经过20多次修葺,但城墙和城门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墙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国罕见。1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故又称为肇庆宋城墙。是肇庆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有肇庆小万里长城之称。1肇庆古城墙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