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醉仙

时间:2024-03-11 02:55:30 编辑:阿旭

香港的历史

在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境地就已经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先秦时期,岭南(包括香港)为百越之地,《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 。正史记载中,岭南尽皆“南蛮之地”,至秦军南下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学界近年来研究发现,这一观点是“历史的误会”,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岭南地区在秦朝之前已经存在过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把香港一带纳入其领土,属番禺县管辖。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明确成为那时的中原王朝领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从此时起直至清朝,随着中原文明向南播迁,香港地区得以逐渐发展起来。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将南海郡东部划出,另设了一个东莞郡,下辖宝安、兴宁、海丰等六个县。宝安县的辖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区和深圳市、东莞市,县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头城。隋朝又废东莞郡,将辖地并入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也改为隶属南海郡,香港则仍归宝安县管理。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迁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国元朝时属江西行省,元朝时,在香港西南的屯门,在广州的外港的屯门又设巡检司,驻军,防止海盗入侵,拱卫广州地区。明朝万历年间从东莞县划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县,为后来的香港地区。香港岛自此由明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为英国殖民地为止,该地区一直属广州府新安县管辖。清朝于1662年派兵到新界,并命令乡民留辫。香港在清朝时,一直在对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香港在地理上与广州唇齿相依,而广州是清朝对外开放的唯一商埠。在英国占领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个荒岛,岛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笃和石排湾,东部的阿公岩、水井湾等,有一些渔民居住。其他黄泥涌、灯第洲、七姊妹等几处,则有一些小村湾,当时,岛上的居民约3000人。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直至19世纪后期清朝战败后,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使其成为英国殖民地。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原名称《江宁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俗称“新界租约”),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以及200多个大小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通过三个条约,英国共占有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达1092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也就是现在整个香港地区的面积。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称为“黑色圣诞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国重新管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亚洲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扩展资料:位置境域:香港地理坐标为东经114°15′,北纬22°15′,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以东,西与中国澳门隔海相望,北与深圳市相邻,南临珠海市万山群岛,距广州市约200公里。区域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和周围的262个岛屿。陆地总面积为1106.3平方公里,其中港岛80.7平方公里,九龙46.9平方公里,新界978.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1648.7平方公里。地形地貌:香港地形主要为丘陵,最高点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较少,约有两成土地属于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别为元朗平原和粉岭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冲积平原;其次是位于九龙半岛及香港岛北部,从原来狭窄的平地外扩张的填海土地。虽然香港一名取自香港岛,但香港最大的岛屿却是面积比香港岛大2倍多的大屿山。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香港

文学作品中的美食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经常听见有人说,当代文学除《平凡的世界》外没多少好小说,对于我这样一个阅读文学作品超过20年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本人对此说法深感失望。

当代人有一种“病”,我姑且把它称为“《平凡的世界》排外症”,说到当代文学,人人都说《平凡的世界》好,除此以外呢,能说出其他好作品并进行评价的人,寥寥无几。不过我随便都能说出三五十本。

“茅盾文学奖”那些获奖作品中,那几本好的,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古华的《芙蓉镇》、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凌力的《少年天子》、刘心武的《钟鼓楼》、陈忠实的《白鹿原》等就不想多说了,其他小说也很不错。

例如: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当年洛阳纸贵!

谌容的《人到中年》,从没有过如此关心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品,震撼!

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大运河上的田园之歌。

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屠格涅夫式的山水诗话与“浩劫”中的人情风貌。

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军旅文学中的佼佼者,感动一代人。

路遥的《人生》,人生的路途,最重要的就是那么几步。

蒋子龙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生活就像万花筒,呵呵。

陆文夫的《美食家》、《围墙》,没见过苏州美食吗,没见过修墙讨论吗,来看看吧。

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继鲁迅先生的《伤逝》后又一部划时代的分析妇女解放问题的作品。

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悲壮的知青纪念碑。

水运宪的《祸起萧墙》,既得小集团利益是如何阻挠发展的,看着惊心!

阿城的《棋王》,“三王”系列中精彩之作。

周梅森的《军歌》,最早涉及“国军”的作品之一。

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民国的风情,其中《状元境》、《追月楼》两篇值得一读。

王小鹰的《一路风尘》、《丹青引》,想知道什么是学术腐败及其危害,请看上面两部作品。

叶辛的《蹉跎岁月》、《孽债》,另一面知青的生存纪念碑。

刘心武的《如意》、《立体交叉桥》,人道主义在闪光。

邓友梅的《那五》、叶广芩的《采桑子》,没落的八旗子弟的悲歌。

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对真、善、美的追求,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书中原话,当时全民大讨论、大争鸣中)!

戴厚英的《人啊,人》,人为的“斗争”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请看书中分析。

史铁生的《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寻根。

张炜的《古船》,我们为什么要残杀,我们如何才能避免残杀?

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京味十足的历史小说。

从维熙的《远去的白帆》、《雪落黄河静无声》、《逃犯》,大墙文学。

张贤亮的《绿化树》,人在逆境中,需要挣扎、支持与精神上的追求。

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如果你爱她,就把她送到纽约,如果你憎她,也把她送到纽约”,这句话被很多人牢牢记住。

王旭烽的“西湖十景”系列文化小说(已写成八篇),原来西湖的民间传说、稗官野史可以那么动人,其中《平湖秋月》还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对文化的坚持与守望。

书目繁多,就不一一枚举了。

我今年打算看徐小斌的《德龄公主》、周大新的《第二十幕》、凌力的《北方佳人》、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王安忆的《长恨歌》等书,这些都很不错的,个人推荐,希望你有精力去读。

另外,港台文学中也有不少不好作品。例如台湾女作家杨海薇的《孝庄秘史》(一部不错的历史小说);琼瑶的《我的故事》(研究琼瑶现象不可逾越的参考性自传体小说);金庸的《笑傲江湖》、《天龙八部》(武侠小说中的优秀作品);香港女作家梁凤仪的《洒金笺》(商战加言情的小说,取材也有可取之处);台湾作家刘以鬯的《酒徒》、《龙须糖与热蔗》(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力作)。

上面这些书够你读很长时间了,都是传统书质载体的小说,没有网络小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不一定都有单行本,有的要找当代文选或作家选集才能看到。

当然,如三毛、贾平凹、王小波等作家的作品我并没有推荐,原因是自己并未认真看过,所以不好乱评论,但他们的作品究竟好不好,时间和历史会证明的。

个人认为1978年—1989年这个时期的小说最好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论是选材还是写作手法都实现了多样化,而且每次新作的出版都能带来强烈的论争,直到今天我在重温这些作品的时候,依然被它们直面问题的激情所点燃,依然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所紧扣。现在的作品却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饮食文学有哪些

  饮食文学有:

  1、《恋味者》:一代美食教母费雪以自己1912年到1941年三十年间的传奇生活经历为坐标,追寻了一段段关于美食、声色、爱欲和怅惘的回忆,酸甜苦辣,无畏惧陈。轻翘舌尖的绝代美女费雪将对美食的人生体验和战争背景融入了那些逝水年华的追忆之中。故事或温情,或惊悚,或悲情,如烟往事与旧日餐点宛若怀旧老电影版呈现,令人久久不忘。

  2、《写给牡蛎的情书》:嗜食牡蛎的美食家费雪在书中漫谈牡蛎奇妙的生活、独特的口味和与之相关的种种趣事轶闻。从巴黎的豪华餐厅到日本海边的小摊,从美国的东海岸到中国的广东,舌上字间,这只优雅善变的海洋生物开合隐现,让人欲罢不能。因这岁月催不老的蓬勃食欲和旺盛生命力,实在令人难以抵挡……

  3、《循香记》:从远古非洲、中世纪欧洲到中国药食宝典《神农本草经》,兼具美貌与聪慧的当代饮食文学女掌门费雪,纵观五千年,点数着人类饮食史上一连串有趣或严肃的事件,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时空变幻中,诠释着人类吃的本性与惊人的境界。 五千万只蜗牛的饕餮盛宴、可爱的猪小脚趾、飘落的土豆雨、古希腊哲人餐桌旁的妓女……那些跳动在盘盏间的美宴之歌,涌动形形色色的爱与欲,让人唇齿留香,掩书不忘。

  4、《达芬奇的秘密厨房》:《达·芬奇的秘密厨房》是2008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戴夫·德威特(Dave Dewitt)。达·芬奇将他对美食的热诚和他在烹饪方面的天才发明都详细记录在了《达·芬奇笔记》中,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他的烹饪技艺、他的饮食哲学、他对于饮酒的建议,以及他的厨用设计和发明。借由全才达·芬奇在烹饪方面的成就,戴夫·德威特拉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的帷幕,将掩映其后的意大利烹饪的壮丽图景全部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将全面探索公元15至16世纪,意式料理兴盛、发展与变革的全过程,从豪奢的宫廷筵席、别致的皇家御食到农民饭桌上的普通餐食一一囊括。

  5、《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当人看待食物就像看待人一样,会发生什么?我们不需要老学究般地对它追根溯源查家谱,也不需要神经质地将它们一会儿奉若神明一会儿打入地狱,我们可以知道它们的苦恼和快乐,它们与人的相处共存,它们与人碰撞出的火花。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食物越来越丰富,人类对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对食物的描述已不再是“它能否充饥耐饿”,而是“它是否好吃新奇 ”。食物在人挑剔的味蕾的判断下,有了三六九等区别,渐渐地失去了主宰的地位,而被人类所挑选和奴役。

  6、《暴食江湖》:作者认为“肥胖是美的”,从小就对食物充满热情,他在上海闸北老丰阁,“独自吃了一整桌菜肴”,令服务员都惊异。他“双手各执一端:左手缪斯,右手烹饪,诗与美食,不相上下”。本书自然是靠右手端。感情用事的诗人,自然也可以感情用事地谈饮馔,然而,本书中,诗人却以严肃而庄重的态度发表靠右端的见解——每篇文章的副标题都以“论”字开头:论素食、论螃蟹、论牛肉面、论红酒、论樱桃……直到论餐馆、论厨师、论养生饮膳。

  7、《饮膳正要》:《饮膳正要》为元忽思慧所撰,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20年),全书共三卷。卷一讲的是诸般禁忌,聚珍品撰。卷二讲的是诸般汤煎,食疗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卷三讲的是米谷品,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