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状况
“未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增长速度仍将高于海洋经济总体增长速度,海洋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10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到2030年,我国海洋船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达4.5%;远洋渔业产量将达到215万吨,总产值为269亿元。”5月20日,我国首部海洋经济发展报告《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并作出上述预测。21世纪前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6.7%,总体进入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阶段。未来20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仍将处于成长期,其中,在2015~2030年间,将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增长方式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海洋资源利用率将大幅提高。《报告》预测,我国海洋经济将保持年均增长8%左右的发展势头,到2020年,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将超过12%,到2030年将超过15%。2030年后,我国海洋经济将进入成熟期。报告资料显示近10年来,海洋新兴产业整体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8%,成为海洋经济中增速最快的产业。未来,其将继续引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报告》提出,在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方面,将重点突破海洋深水油气钻探、生产作业装备和海工辅助船的设计制造核心技术,重点发展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半潜式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水下采油树等海工装备。到2015年,国内相关企业要具备深水海洋工程装备设计能力,海工装备设计制造能力进入世界前列;到2020年,海工装备制造业要为实现深水油气开发从300米到3000米的跨越提供有力保障。
2,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在近几年的发展如何?有什么分析报告可以借鉴 ?
中国在海洋工程领域起步晚、起点低,但发展迅速。21世纪以来,中国造船企业抓住机遇,承接了相当数量的海洋工程装备,取得了不少成绩,获得了国内外石油公司和工程承包商的认可。中国先后自主设计建造了国内水深最大的近海导管架固定式平台,国内最大、设计最先进的30吨浮式生产储油轮装置FPSO,当代先进自升式钻井平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平台等一批先进的海洋工程装备。 目前,中国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和较强的建造能力,产品开发由低端近海开始向高端深海逐渐突破,市场开拓由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向国内外市场并重的方向发展。中国特殊国情为海洋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十二五”规划也为中国海洋工程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从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来看,中国或将成为下一个全球海洋工程制造中心。综合而言,中国海洋工程正如旭日东升,前景不可限量。 前瞻网发布的《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四方面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高速发展。 1、中国较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 石油在现代社会中有着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战略地位,在政治、军事和经济领域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年来,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一路飙升,由1993年的6%一路到2009年突破50%警戒线,再到2012年的56.4%,中国新增石油可采储量已不足当年消耗量的50%。预计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原油需求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而国内产量将保持稳定或小幅增长,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这将使中国的能源供应问题更加突出。 海洋石油资源丰富,将成缓解供需的重要突破口。中国海上石油资源丰富,已发现300多个可供勘探的沉积盆地,面积大约有450多万平方公里。近海已发现的大型含油气盆地10个,包括渤海盆地、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台湾西部盆地、南海珠江口盆地、琉东南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和台湾浅滩盆地。已探明的各种类型的储油构造400多个。 2、持续的海工装备利好政策 作为海洋开发提供技术装备支持的战略性产业,海洋工程产业备受中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2006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系列、《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其中,《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海工装备认定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要的一环。 2013年8月,由国务院印发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明确提出了6项支持政策促进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对海工装备产业带来大大利好。 3、持续增长的油气开发投资 “十一五”期间,中国用于海上油气资源开发的投入达1200亿元。“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海洋工程列入优先发展的五大高端装备领域之一,中海油宣布其在“十二五”期间的海洋油气开发投资额为2500-3000亿元,考虑到中石油等其他石油企业的投资支出, “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洋油气开发年均投资额有望超过600亿元。“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开发30多个海洋油田项目,目前全国范围内,规划和在建的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已有20多个,需建造70多座平台,新建和改造10多艘FPSO。 4、船舶行业的战略性转移 中国船舶运力过剩,增长空间不大。2012年,三大主流船如干散货船、运油船及集装箱船的运力过剩,过剩量分别约为1亿吨、0.40亿吨和180万标准箱,预计这部分过剩运力消化大约分别需要8年、10年和3年以上。 同时,中国船舶的船龄结构偏低,重置比例低。2012年,集装箱船船龄5年及以下占比约60%;船龄6-10年22%;船龄11-20年占比12%;20年以上仅为6%。以30年船舶使用寿命来算,未来的重置比例还不到5%。 在以上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国内主舶制造企业已经把海工装备当着未来发展重点。以振华重工母公司--中交集团为例,其收购世界著名海工设计公司F&G,表明中国企业海工收购步伐加决。海工装备无疑将成为船舶行业未来增长极。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您。
3,海洋工程装备的未来发展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为海洋开发提供装备的战略性产业,随着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机遇,但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了这一产业的重要性,并开始抢占这一领域,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我国应该加强发展力度,加快发展步伐,进入世界海洋工程产业第一阵营,为我国海洋开发和参与海洋国际竞争提供利器。
4,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引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怎样的
仅对钻井平台有所了解,对于题主问题,先铺垫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内容,再总结回答。
只说目前比较主流的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Jack Up),半潜式钻井平台(Semi),钻井船(Drill Vessel)。
先说共性,虽说这几种平台的工作海域,造价等差别不少,不过最基本的功能都是要实现海上钻井,所以
1. 都有独立的钻井系统。
对于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海上平台钻井包承包商只有三家:NOV,Aker
Solutions,TTS(Cameron)。其中在半潜跟钻井船梯队中NOV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75%,Aker占20%左右,自升平台中NOV,Aker不分伯仲(NOV之前更倾向于400Feet
jack up, Aker 更倾向于300Feet)。
近几年,由于中国对海工市场的重视,以及新型融资方式对国外油公司,以及投资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诱惑,国内接手了巨额的海工订单(以Jack
up为主,Raffles除外),所以不少国内行业人士对钻井包的高额利润也都眼红,目前鄙人所了解的国内海上平台钻井承包商主要是两家:TSC跟宏华,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开始尝试海上钻井包的合同承包。
简单介绍一下这两家公司,TSC成立了十多年了,最初也是从宝鸡,宝石这些路上钻油设备供应商中寻求的技术方案,借鉴主流海上钻井平台供应商经验,大部分钻井设备诸如泥浆泵,大绞车(不带补偿),转盘等自己生产,高端钻井设备(顶驱,分流器,铁钻工等)购买集成的方式进行市场拓展,目前已经交付的平台有8-9个了,但是仅限于自升式平台。宏华是国内老牌陆上钻油设备供应商,效益与口碑都特别好,目前开始涉足海上钻井包供应,产品水平与TSC相差不大,供货范围也基本一致,而且近两年宏华专门做了一个船厂,建了一个25000吨龙门吊,专门吊装Semi的deck
box
用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市场定位跟TSC是有区别的。总体来说,这两家新崛起的国内钻井平台供应商设备主要特点:造价低,工期无保障,报修率高,参数达标率(尤其是吨位)差,笨重(陆上石油设备特点,不需要考虑平台的承载能力,一般都会超重),高技术设备无能力生产(比如
Top drive, iron roughneck, Diverter, drilling chair and display, manifold
system, etc ).
除了这些必备的钻井设备之外,还有第三方设备,比如说水泥单元,基本上国际上都被斯伦贝谢垄断,而且这都是油公司自己选,他们不差钱,鄙人目前未见其他企业成功涉足过海上水泥单元系统。
固控系统如振动筛一般大家都选Mi-Swaco(已经被斯伦贝谢收购),不过近几年Derrick家的产品也很不错,市场占有率也一直在攀升。
5,船舶与海洋工程就业前景如何?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为水上交通运输、海洋资源开发和海军部队提供各类装备和海洋工程设计、建造的特色专业。二级学科是研究生阶段所细分的方向。轮机工程被我国教育部列为交通行业80个主干专业之一,现代远洋船舶被称为集高技术与高资本于一体的“流动城市”,该“城市”配备了从生活到工作所用的各类机电设备和动力装置。轮机工程系培养的学生就是管理船舶所有机电设备和动力装置的机电全能工程师。轮机工程毕业生受到中外远洋运输企业、大中型船厂、船舶机械制造和港口管理等企业的欢迎,连年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由于轮机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技术含量高,职业素质要求严,培养成本大,所以轮机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待遇十分优厚,见习期满的毕业生的月薪多在2000美金以上,外派船舶轮机长的月薪高达6000~8000美金。
轮机专业毕业生既是各类大型船舶的高级管理人才,又是船舶建造企业和各类机械制造企业技术精英,被誉为职业群体中的“金领”。水声工程主要研究水声技术的工程应用和各种水声设备的研究设计与制造。由于声波是在海水中探测目标、传递信息的有效工具,水声工程在经济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该学科以国防领域为主要研究背景,主要涉及声纳总体技术、信号处理、传感器及声系统以及计量与测试技术。
毕业生就业前景光明,就业面宽,在船舶、兵器、核能、航空、航天、民航、交通运输、民用动力、环境工程等领域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部队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研究生毕业后可从事声学、电子、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工程的科研教学工作,也可在渔业机械、石油、地质、海洋仪器、医疗仪器等部门从事设计、生产和科研工作。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是真正的造船专业,主要学习船舶的构造、航行原理、安全性设计和国内外重要船级社的规范等知识,研究船舶的设计方法及如何保证航行的快速性、良好的操纵性和抗风浪能力等问题。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经过国家“211工程”的投入和建设,已获较大进展。目前正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完成国家经贸委的重大创新项目“船舶先进制造技术集成系统研究”。本专业方向下还包括海洋水下工程与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等细分科研方向。船舶工业:海洋世纪的“综合工业之冠”与本专业联系最紧密的就是船舶工业。船舶工业是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被称为“综合工业之冠”,在国民经济116个产业部门中,船舶工业对其中的97个产业有直接消耗,关联面达84%,其中尤以机械、冶金、电子等行业最为密切。
据统计,2009年全国完工超过5000万载重吨船舶,拉动1500万人就业。每建造一万载重吨船舶,可以解决船舶及其上游产业3000个就业岗位。建大坞、造大船,一直是中国造船人的愿望。然而直到新世纪之初,我国仅有东北地区的大连造船厂拥有一座30万吨的大船坞。我国造船份额仅占世界造船量的6.6%,远远落后于日韩造船大国,而且造船企业普遍亏损。在局面极为困难的时候,国家在明确要求船舶工业“以破釜沉舟的精神拼死自救”的同时,制定了加快发展船舶工业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自此,船舶工业开始了改变世界造船格局的十年跨越。2002年以来,我国造船产量以年均35%以上的速度递增。2005年首次超过1000万吨大关达到1309万吨,成为世界造船格局中的重要一极。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656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7523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9590万载重吨,船舶业的这三大指标分别占世界市场的43%、54%、41%,均居世界第一。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对造船业形成了巨大冲击,在困难的情况下,2011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仍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5.1%、52.2%、43.3%。十年磨砺终成一剑。这组数据宣告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目标提前实现!
中船重工集团党组成员孙波在2012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过去的10年,是中国造船业从小到大的10年,未来10年,则是我国能否从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迈向世界第一造船强国的关键10年。”从2010年至今,我国不仅是航运大国、海洋大国,更跃居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虽然曾短暂被韩国超过,但2014年我国又重回世界第一位置)。我国造船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包括船厂及一系列相关行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两大央企为代表,我国涌现出一批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船舶企业。中船重工已跨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一大批地方船企和民营船舶企业,也为丰富造船产品线、提升船舶配套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造船与海洋工程工业是一项周期长、资金密集、科技密集、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催生了对大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目前的人才远达不到市场需求,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这也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近年来一直是就业前景佳的“绿牌”专业的原因所在。虽然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最近几年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新船成交量价大幅下滑,尤其是2011年、2012年全球造船业的形势并不乐观,国际造船市场处于深度调整期,但经过了几年的调整之后,我国造船业已经“回暖”,从全球看,世界各个造船强国也都纷纷制定船舶工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保障造舰任务量,保持本国舰船工业的稳定发展。从长远看,在经过一个调整期之后,造船业依然前景看好。
6,求经济方面的最近的时事政治
中国现在只有两座城市是金融、经济危机避难地:
01,北京:
不多说,中国体制下老爷们永远没有经济危机,当然个人运气不好别双规除外
02,成都:
科技产业正处于发力上升阶段,比如说成飞的订单多的忙不过来,歼十生产,枭龙生产忙的团团转。比如说中国5大民营制药公司之3的四川科伦、恩威、康弘依然生意繁忙。
还有20000亿地震重建的产业运作中心在成都,但是成都本身不处于任何地震带,属于坚固的四川盆地伴块。
目前最凄惨的当数: 广州 深圳 东莞 佛山 温州 杭州 苏州 宁波 上海
广东这个历史上穷了几千年的低智S人口省份之所以“发达”,全靠政策、地理位置、华侨、外地人才劳工。发展低级产业。
现在成都、重庆等老牌高智商、高等教育发达、传统商业氛围浓厚的高科技城市已经崛起了。
你广州不死谁死? 广州房价必降。 广州地产商快降价逃命吧。广州都死了,你还不死? 务必认清形势!!! 我处在广州经济第一线,明显感觉到广州经济完蛋了。
广州无中坚高收入的白领。这点远远不如成都,成都拥有数十万IT、软件、通信、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新材料、科院院所的中坚阶层。
明显感觉到低级工厂倒闭后广州的购买力不行了。
就拿存款余额来说。成都已经突破了8000亿,增长速度是近30%。而成都市区人口仅仅400万,增长的空间还大。
广州几乎在原地踏步。
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速度成都是近30%,广州几乎原地踏步,实际是倒退。
希望广州地产商快点降价逃命。这样大家都可以有一条活路!
做内需生产,广州是边远地区。 而成都处于中、西部中心。 雅芳都计划把中国区工厂搬家到成都附近了。
7,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全文??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 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
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二00六—二0二0)》
对我国未来十五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近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
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这一纲要立足国情、
面向世界,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
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
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
展的纲领性文件。
党中央、国务院对《规划纲要》的制定高度重视,强调发扬民主、科学决
策,编制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规划纲要。国务院为此专门成立了中
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组织全国科技界、经济界、理论界和其他
方面的专家2000多名,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历时两年完成了《规划纲要》
的编制工作。规划纲要草案形成以后,先后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共中央政
治局常委会、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广泛征求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有关方面的意见。
《规划纲要》全文共分十个部分:一、序言;二、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
总体部署;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四、重大专项;五、前沿技术;六、
基础研究;七、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八、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
九、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十、人才建设。
《人民日报》〔20051231 第4版〕
8,20项重大工程是哪些工程
节能环保产业要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要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
9,十二五国家规划的20项重大工程有哪些,要具体的工程名称,不是某个领域
航天航空科技肯定会占这20项中的其中一块。未来军事科技竞赛,主要将聚焦于航天和海洋领域。国家会关注这一块,当中也会刺激到一些新的航天材料和高端装备的研发,但整体会以一个大的航天工程规划来公布。这方面个股可留意“航天科技、航天电器”等。
另外,低空民航也值得注意,当然这个不太可能会成为上述的20项。其中个人比较看好000099中信海直,主营做直升机运输的。正如我刚说了,未来海洋和航天是强国兵家必争。当中有军工概念,nansha等周边局势的紧张,国家财政收入的逐年递增等有利于军工投入。此外,地图测绘、航空拍摄、医疗急救、其他民用、石油勘探等,都让直升机运营这块有发展空间。尤其是石油勘探,未来肯定将向海洋进展,因为国内内陆的石油已根本不够国内所需,未来国家石油开发必向nansha等海洋区域进发,因此这又具备了海工概念。加上今年政策有意放松低空民航,所以可留意这一领域。
至于七个新兴产业,我目前觉得:
一、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目前比较虚,暂未看到什么实质的东西;
二、节能环保思路比较清晰,能实现的规划预计较多,可多关注;
三、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部分领域会有戏,毕竟中国的制造业有一定底子;
四、新能源有部分发展过热,产能有所过剩(如风能、太阳能);信息技术中的云计算,也有这样的苗头,例如各大城市建设的云计算高新区什么的,就几栋房子没看到啥真技术。这两部分要注意筛选和观察。
供参考。谢谢!
10,( 26 分)国务院发布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吹响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步伐
(1)①涉海文物、遗址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对于弘扬海洋文化,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3分)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充分挖掘以海岛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等为特色的民俗文化,能使我国海洋文化在植根于本土文化土壤的基础上不断发展。(3分)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各种文化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办好各种海洋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广泛传播海洋文化,可以增强我国海洋文化的影响力。(3分)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积极培育以海洋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推动我国海洋文化产业繁荣。(3分)(2)①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原则,积极优化海洋经济总体布局。(2分)②科学把握客观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根据不同地区和海域的自然资源票赋、生态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着力培育一批重要的海洋经济增长极。(2分)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积极优化海洋经济总体布局,在强化保护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的海岛发展特色产业。(2分)(3)①统筹海岛开发与保护,正确把握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2分)②重点开发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等,合理开发近岸海岛,扶持边远海岛发展,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3分)③根据不同地区和海域的自然资源票赋等,分类保护和开发近岸海岛和边远海岛,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 试题分析:(1)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务院及全社会对海洋文化越来越重视。设问是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规划》中发展海洋文化所采取措施的合理性。我们要结合材料,选准角度,从文化遗产的地位、意义,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传播的途径、手段,文化创新的意义等知识点来展开。(2)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本题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我们需要从规律是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角度去说明。(3)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本题以优化海洋经济总体布局,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目类型认识类。
11,2012年9月16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该规划对于进一步发展我国海洋经济,提高海洋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题中规划对于发展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体现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①②选项观点正确且与题意相符,蹩脚的建筑师具有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人决心怎么做,是强调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故入选。③④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强调认识对实践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亲口吃梨子,躬行此事都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