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上海电视剧观后感
《上海上海》我看了好几遍了,但从没想过写观后感。唉,给你编几句
顾业成,凭借上海租界这块温床,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流氓成为赫赫有名的上海大亨,这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才能有所成就。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人森口邀请他“合作”,他拒绝并离开上海,我们应该学习他中国人的骨气!
刘恭正,留洋归来创办大世界游乐场,成为上海大亨,这告诉我们要积极吸取外来文化,弥补不足。
韩如冰,为了对一个清末老太监的承诺,终身未嫁,并履行诺言(不然就不是明达鹏而是刘达鹏啦),让我们学习她诚实守信的精神吧!
刘晓男,刘恭正之女,她甘愿放弃自己无忧无虑的大小姐的生活,为了抗日战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怎能不令人为之撼动呢?
开头和结尾自己写,把我的插进去,就ok啦!
2,《战上海》的观后感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包围了上海,盘踞在上海的国民党30万军队成了瓮中之鳖。但他们不甘心灭亡,蒋介石命令京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固守顽抗,准备与共产党解放军对抗到底。我军某部挺进到上海外围之后,根据上级的指示命令,制订了既要解放上海,又要保全城市的周密作战计划。我军利用蒋介石军队分崩离析的派系矛盾,采取先将蒋介石嫡系部队引诱出城,将其一股歼灭在城市外围的作战方针。骄横自大的国民党邵壮所部军队果然中了计,我军迅速围而歼之,将其消灭在上海市郊外围。接着,我军在上海地下党的配合下,由上海工人领路,攻进市区,解放了上海市苏州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国民党军撤守苏州河北岸,凭借有利的地形,用火力封锁了我军的前进通道,控制了苏州河上的交通要道。我军勇猛作战,对敌人展开了连续的冲击,终于粉碎了敌人的顽抗,撕开了他们坚固的防线,胜利攻下苏州河北岸。残存的国民党杂牌军刘义部只得龟缩在市中心,无可奈何地等待最终的结局。我军一面对敌保持强大的军事压力,一面展开政治攻势,刘义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终于同意率部投降。至此,上海得到解放,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该片是王冰在与人合导了《激战前夜》、《长空比翼》之后独立执导的第一部作品。影片重现了人民解放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势如破竹,攻占上海的辉煌战史,以及蒋家王朝最终溃败的历史场景。编导者严格遵循历史真实,构建了恢宏的战争场景,其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都是同类战争片中少有的。它不仅描写了我方从高级指挥员到普通战士的众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感人形象,而且将蒋军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分崩离折的困境予以深刻的展示。导演以自己对战争生活的真切感受,把影片处理得简洁明快且富有气势,使之具有史诗般的特点。
3,我们毕业在上海观后感
那年我们毕业在上海
片中我是非常喜欢王邵禹这样的男同学,有想法,经历多,侃侃而谈,不喜欢李凤博的木讷,然而看到后面才发现他那是温厚,他片中好几句话都显示他的智慧,没有适合你的工作,只有你去适合工作;过分的积极进取也是一种浮躁,他追求的是一种宁静的心态。王邵禹说他不开心的本质就是想的太多,现在是开心了,可开心以后呢,想以后更多的细节,他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的规划,自我意识清晰。两种价值观没有对错,没有优劣。
联系到自身,在校园时期包括现在我是多么喜欢那样自信能言善辩的王邵禹啊,就是心目中完美的学长形象,作为一个旁观者看这部真实的纪录片,近看才发现完美中的不完美,也许确实想的太多,追求的太高,忽略自己的基础专业知识,作为应聘达人,真正在职场中会后劲不足,我也是个不满足时常不开心的人,就是想的太多,一直处于迷茫,王邵禹比我好,至少他做的并不少,目标明确。看到最后,李凤博说的过分追求积极进取也是一种浮躁,一语点醒梦中人,年轻的他看现实这么通透达观,我理解的达观是介于悲观乐观二者之间,对我一直以为的,年轻人就要积极进取这样的价值观冲击很大。影片真实,同龄人拍同龄人感触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