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湖南木偶皮影剧院,皮影的起源与历史

时间:2024-05-29 06:50:45 编辑:阿旭

1,皮影的起源与历史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扩展资料:皮影戏通过艺人制作的道具、影人来表现作品内容,这同古代傀儡戏一样。其他各地的戏曲通过脸谱、唱腔和剧本来展现内容。在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过程中,皮影戏与各种地方戏曲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影人的脸谱造型除了受宗教壁画和雕塑的影响之外,和地方戏曲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皮影戏中的角色也分生旦净丑诸行,不同谱式和纹样根据不同角色的身份、年龄、性格描绘样式。由于影人受表演形式的影响,只能显示一面在屏幕上,但正是由于侧面描绘的局限,反而带给它更具特色的美感,具有自身的特点,使形象更概括,更独特,凭借独有的形式美深深吸引了观众。从民间艺人传承下来的影人我们可以发现,皮影的脸谱中可以找到许多在戏曲里已经失传的东西。如果从皮影出发来研究传统戏曲,会从不同方面发现其深刻价值。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皮影戏

2,小学生五年级数学周记

今天我当家
今天我起得特别早,目的是当家。我先来到菜市场买了几个鸡蛋和一把嫩青菜,这是午饭做蛋炒饭用的。晚饭吗,就不用准备了,妈妈说晚上去舅妈家吃面。买完了菜,我顺便到路边的小摊买了三碗馄炖,这是早饭。
我回到家,看见妈妈匆匆起床,刚穿好外衣,她看见我惊讶地问:“去哪了?”我刚想回答,妈妈就走过来接过我手上的一袋子菜说:“谁叫你去买菜的?”我说明了买菜的目的,并让爸爸妈妈今天好好休息一天,其他事我自会安排的。妈妈高兴地吃了早饭,回房继续休息了。
我放好菜,做了一些妈妈平时常做的家务,扫地、洗碗、浇花、擦洗各种家具等。做完这些,我拿出前一天吃剩的冷饭倒进锅里,再倒入少量的开水。打入了几个鸡蛋,为了让它更鲜美,我还放入了几棵小青菜。呀!忘放其他调料了,现在放会不会太迟呢?现在放算了,管他呢。我放入了2勺盐、还有味精等,再用锅勺随意搅拌了一会儿,完工了,我折腾得满头大汗,总算完工了。我拿了几个碗,每个碗都盛满了,就等把爸爸妈妈叫醒吃饭了。我对自己的“杰作”是挺有信心的。爸爸妈妈看着我做的蛋炒饭,高兴地端起来尝了一口,说:“好啊!好!挺好吃的。”我也赶紧尝了一口,呀!太咸了。后来只好请妈妈再烧一顿给我们吃。
经过这次当家的体验,我知道了当父母的其实比我们累多了,爸爸成天在店面经商,妈妈成天在充斥着震耳欲聋的噪音的车间管生产,有时连吃饭的时间也挤不出来。操持一个家真不容易啊!

3,关于皮影的问题

百度一下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jué)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4,皮影戏面临失传的危险,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新华网银川12月18日电(记者刘泉龙罗国芳)“以前皮影戏很受欢迎,我一年能演200多场。现在皮演戏最多就是赶个庙会,观众也多是上年纪的老人。”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金贵镇雄英村64岁的皮影老艺人张进绪对记者说。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在幕后操动影人,并伴以音乐和歌唱。在电视电影出现之前,观看皮影戏曾是中国民间重要的娱乐方式。
电视电影出现后,由于演出场次有限,皮影艺人的收入不高,越来越多的老艺人只是把皮影当做一种消遣,他们的下一代也很少有愿意继承这种手艺,皮影制作和演出都后继乏人。
据张进绪老人介绍,皮影人物的制作过程颇为繁琐。在皮上雕刻的手法与剪纸相同,线线相连且不能中断,学起来十分困难。而表演人员不仅需要操作娴熟,还要能说会唱,有时一本戏唱下来需要三四个小时。他说,制作皮影这一手艺已经在他父亲那失传了,如今表演皮影戏将在他手上失传。
张进绪老人有三个儿子,老大和老三对皮影感兴趣,但老大张中秋说“玩皮影养不了家啊。”老三也最终选择了在银川开一家电脑商店。
今年,皮影戏被中国政府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