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引力波有什么用,四川理工学院的测控技术与仪器这专业怎么样

时间:2024-06-02 04:03:37 编辑:阿旭

1,四川理工学院的测控技术与仪器这专业怎么样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就业方向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源头,是光学、精密机械、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她的专业面广,小到制造车间的检测,大到卫星火箭发射的监控。本专业最令人感兴趣的方向恐怕要数光盘生产了,很多同学认为这属于制造业,实际上由于对精度的严格要求,使她归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就业方向如下
1、智能仪器仪表方向
这个方向主要是从事仪器仪表,电子产品的软件,硬件研发,测试,也可以从事仪表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工作,这是一个偏向于电子的方向,最好要学好C语言,汇编语言,单片机,labview等并有相关的实践开发经验
2、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方向
这个主要是从事计量,测试检测,品质检验等的工作,我觉得这个方向学术研究的成分比较重一点,一般本科生比较难找到较合适的工作。
3、计算机测控技术方向
这个方向有一个有一个亮点的课程就是图象检测与处理,是一个比较偏向与计算机的方向,与第二个有相类似的地方都是从事的检测测量,只是后者比较偏向于计算机操作平台的运用。

2,长春理工测控技术与仪器都设有哪些学科

测控本身是一个专业,要学的东西很多,光机电算都有,压力很大,课时很多,大一大二公共基础课,大三大四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基本上所有的物理学一遍,力学分: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光学:应用光学,物理光学,光学CAD等;电学: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机械:工程制图,机械原理等;计算机:C语言,单片机,微机原理; 还有大四分各种方向后的专业选修课,太多了,不一一列举,如光学工艺,检测技术
以上所有的学科都会学习,分散在大一到大四不等,我们当时大二大三,基本天天从早到晚上课,从早八点到晚6点的,考试压力也比其他院压力大,曾经四天连续考7科,基本上意味着,天天熬夜看书
wish you luck

3,引力波可以实际应用到哪里

引力波的观测意义不仅在于对广义相对论的直接验证,更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观测宇宙的新途径,就像观测天文学从可见光天文学扩展到全波段天文学那样极大扩展人类的视野。英国天文物理学大师霍金表示,他相信这是科学史上重要的一刻。“引力波提供看待宇宙的崭新方式,发现它们的能力,有可能使天文学起革命性的变化。这项发现是首度发现黑洞的二元系统,是首度观察到黑洞融合。”传统的观测天文学完全依靠对电磁辐射的探测,而引力波天文学的出现则标志着观测手段已经开始超越电磁相互作用的范畴,引力波观测将揭示关于恒星、星系以及宇宙更多前所未知的信息。因为引力波直接联系着波源整体的宏观运动,而非如电磁波那样来自单个原子观测中取得。如果比较波长与波源尺寸的关系,宇宙间的引力波并不像电磁波那样波长比波源尺寸小很多,这使得引力波天文学,引力波天文学对这些暗物质的观测具有重要意义。引力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弱,在传播途径中基本不会像电磁波那样容易发生衰减,这意味着它们可以揭示一些宇宙角落深处的信息,例如宇宙诞生时形成的引力辐射至今仍然在宇宙间几乎无衰减地传播,这为直接观测大爆炸提供了仅有的可能。

4,引力波能运用到什么方面

在可预见的未来,引力波应用仍然是天文观测。由于引力波的产生需要很极端的条件,人类活动无法产生实用的引力波。

引力波天文学是继电磁波,中微子之后的一扇全新的窗户,也是天文观测的最后一块空白。引力波的特点使它可以提供其它手段无法获得的信息。引力波是机械运动产生的波,它反映的是质量分布的变化;由于万有引力是所有相互作用最弱的,这一方面导致引力波极端难以产生和探测,另一方面也赋予了它最强的穿透力,甚至强过中微子。这些特点使它可以用于以下场合:

黑洞合并
黑洞合并是重要的天文现象,也是公认的最强的引力波源,特别是星系合并带来的核心巨型黑洞的合并。理想状态下黑洞只是一个强引力源,因此黑洞的合并只会辐射引力波。实际中由于黑洞会吸积星际物质产生电磁辐射,我们可以通过电磁波(主要是X射线)间接观测黑洞合并的事件,但这种手段提供的信息很有限(只能告诉我们有两个黑洞合并了,不能告诉我们它们怎么合并)。

这几年随着计算相对论(Numerical Relativity)的发展,人类对黑洞合并可以进行比较准确的模拟,并预言了一些现象,比如引力辐射的能量,黑洞角动量的进动,以及Black hole recoil(不会翻译,大概是两个黑洞合并通过辐射引力波获得极高的反冲速度,达到每秒5000千米)。如果能对引力波的波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验证这些预测,进而验证广义相对论,同时还能对星系的演化有更深的认识。

超新星爆炸
超新星爆炸也是引力波理论上的重要来源。尽管超新星可以很容易通过电磁波,中微子观测到,引力波可以提供一些独特的细节。由于引力波只反映了质量分布的变化,我们可以获得超新星物质运动的宏观信息。引力波可以轻易的穿透恒星的外层物质,几乎不发生衰减和畸变,我们可以了解超新星内部的情况。这些对天体物理,恒星演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子星—中子星/黑洞碰撞
中子星—中子星和中子星—黑洞的碰撞目前还没有被天文观测所证实,尽管理论认为它们是短伽马射线暴的来源。如果我们能在短伽马射线暴的同时探测到相关的引力波信号,这将会证实中子星与伽马射线暴的关系,同时大大推进相关领域的认识。

由于强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人们对中子星的内部构造仍然缺乏认识。目前仍然缺乏好的中子简并态物质的状态方程(Equation of state,描述物质温度,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式,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如果能分析中子星与中子星或黑洞碰撞的引力波的波形,我们可以更好的修正状态方程,从而促进量子色动力学(描述强相互作用的理论)的发展。此外不少理论认为中子星的碰撞是宇宙中重元素(如金,铀)的主要来源,对中子星碰撞的深入了解可以促进元素合成理论的发展。

宇宙大爆炸早期,暴涨过程
目前人类对宇宙早期的认识主要来自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然而早期的宇宙是高密度的等离子汤,对电磁波不透明,因此CMB只能反映宇宙诞生38万年之后的事。然而,由于引力波有极强的穿透性,可以畅通无阻的穿过早期的等离子汤,因而可以记录宇宙大爆炸早期的事件,如暴涨。科学家相信存在这样的“引力波背景辐射”,即原初引力波(primodial gravitational wave)。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闹得沸沸扬扬的BICEP II就是关于原初引力波的。尽管该实验最后被否定了,但精度更高的BICEP III已经上线。如果能发现原初引力波,可以极大的促进宇宙学,量子引力等理论的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大部分引力波源产生的引力波的波长很长,而且受制于观测手段,引力波观测只能分析波形,而不能进行成像。也就是只能“听”不能“看”。我不知道未来能不能对引力波进行成像。


望采纳

5,请简单说明发现引力波的实际作用。

发现引力波的实际作用:我们所有的太阳能电池都将变成雷管鸡引力锥的形状,而我们使用的太阳能发电量将是之前的5倍!这样我们使用的火力发电将大大减少,这样将大大改善雾霾天气和二氧化碳排放,减慢全球变暖。引力波介绍: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即物体加速运动时给宇宙时空带来的扰动。通俗地说,可以把它想象成水面上物体运动时产生的水波。但是,只有非常大的天体才会发出较容易探测的引力波,如超新星爆发或两个黑洞相撞时,而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因此,相对论提出一百多年来,其“水星进动”和“光线偏转”等重要预言被一一证实,而引力波却始终未被直接探测到。引力波有宇宙初生时的“啼哭”之称,它自宇宙诞生后便一直四散传播,现在可探测到的余响能量非常小,被称为“随机引力波背景”。在“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中,科学家便是努力在长达4公里的激光光线中,寻找“随机引力波背景”带来的比一个原子核还小的扰动。引力波以波动形式和有限速度传播的引力场。按照广义相对论,加速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引力波。引力波的主要性质是:它是横波,在远源处为平面波;有两个独立的偏振态;携带能量;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等。引力波携带能量,应可被探测到。但引力波的强度很弱,而且,物质对引力波的吸收效率极低,直接探测引力波极为困难。曾有人宣称在实验室里探测到了引力波,但未得到公认。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双星轨道参数的变化来间接验证引力波的存在。经过1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成功获得“引力场以光速传播”的第一个观测证据。这项原始创新成果,实现了物理学界多年来对通过实验或观测获得引力场传播速度的期待,对引力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6,引力波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引力波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人类从过去到现在所有对自然界的观测,包括天文观测,主要依赖于电磁波,也就是雷达或者光学波段的电磁波对未知世界进行探测。而有了引力波以后我们就对自然界多了一种探测手段,这是一个质的差异。引力波的探测有可能使我们了解到更丰富的有关于黑洞、中子星等等这些天体在发生一些现象和剧烈变化时的时空变化,所以说它对于了解物质世界是非常有用的。引力波的发现对于物理学有着里程碑的意义,证实了爱因斯坦100年前的预言,完善了相对论的证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测宇宙的工具,此前的观测只能依靠“眼睛”,现在还可以使用“耳朵”。此外还有以下意义:①证明了黑洞的存在;②证明引力波以光速传播;③为恒星爆炸,中子星的形成,宇宙膨胀速度和测量提供了有利的研究工具。“原初”在宇宙学中一般是泛指“复合之前”这个阶段。宇宙在大约38万年的时候,随着温度的降低,自由质子和电子重新结合成中性原子——所谓“复合”。此时,等离子体的雾霾散去,宇宙变得透明,光可以畅行无阻。于是这些光,经过137亿年的征程,进入我们的“眼睛”,即是所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婴儿宇宙38万岁时的照片。“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1964年就被贝尔实验室的Penzias和Wilson发现了,并为二人带来了1978年的Nobel物理学奖。在早期宇宙研究中,“原初”更进一步特指“宇宙学暴涨”——宇宙极早期经历的急剧加速膨胀过程——时期。回到引力波。通常的“结构”——星系、超星系、超星系团,是宇宙空间中质量“密度”的起伏。密度是空间的“标量场”,而引力波——却是空间的“张量场”波动。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