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宇春蜀绣歌词
李宇春新歌首发-芙蓉锦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 四月绣花针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
看铁马踏冰河 丝线缝韶华 红尘千帐灯
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红烛枕五月花叶深 六月杏花村
红酥手青丝万千根 姻缘多一分
等残阳照孤影 牡丹染铜樽 满城牧笛声
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
君可见刺绣每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牡丹开一生 有人为你等
江河入海奔 万物为谁春
明月照不尽离别人
君可见刺绣又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夏雨秋风有人 为你等
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
此生笑傲风月瘦如刀 催人老
来世与君暮暮又朝朝 多逍遥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 四月绣花针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
看铁马踏冰河 丝线缝韶华 红尘千帐灯
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红烛枕五月花叶深 六月杏花村
红酥手青丝万千根 姻缘多一分
等残阳照孤影 牡丹染铜樽 满城牧笛声
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
君可见刺绣每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牡丹开一生 有人为你等
江河入海奔 万物为谁春
明月照不尽离别人
君可见刺绣又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夏雨秋风有人 为你等
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
绕指柔破锦千万针 杜鹃啼血声
芙蓉花蜀国尽缤纷 转眼尘归尘
战歌送离人 行人欲断魂
浓情蜜意此话当真
君可见刺绣每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牡丹开一生 有人为你等
江河入海奔 万物为谁春
明月照不尽离别人
君可见刺绣又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夏雨秋风有人 为你等
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
2,蜀绣歌词赏析
1、芙蓉城三月雨纷纷
“芙蓉城”我国古代对四川成都的美称,又称“锦官城”。五代后蜀王孟昶时,在城墙上遍杆芙蓉,使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还有“芙蓉城”、“蓉城”之称。
“三月雨纷纷”暗合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杜甫还有诗《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成都的锦里,蜀锦是成都的一大特产,历史悠久。东汉时期朝廷就在成都设置了专门管理机构“锦官”,其官署就在成都东南的“流江”岸边,后世称成都为“锦官城”即源于此。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我的理解:成都地处西南,湿润多雨,从三月下到四月,细密的雨丝如同手中的针线,映衬绣娘哀婉细腻的心思。
2、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里暗指的是诸葛亮。成都有WU HOU CI,是纪念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的君臣合祀祠宇。它旁边的锦里就有展示蜀绣的工场。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我的理解:这句点明词中情境:前方战事吃紧,后方绣娘绣锦。
3、看铁马冰河
化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红尘千帐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化用纳兰性德《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看铁马踏冰河 丝线缝韶华 红尘千帐灯 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我的理解:此句将战场、绣房、送夫出征的情景交织在一起,点明在绣娘无数次怀念丈夫的时候,青春悄然逝去。其中,“红尘千帐灯”是指千万个绣娘的闺中孤灯还是指千万个征夫的营中残灯呢?其实不重要,它表达得都是了千万个分离的有情人在夜幕下相思的情景。
5、红烛枕五月花叶深 六月杏花村
“杏花村”是古时诗人常会用到的地点指代。一千多年来,伴随着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广泛传播,关于杏花村的具体地点,也被人们争论了一千多年。
这句我的理解:意象的堆砌,表现从5月到6月绣娘翘首等待的情景:家中的红烛、枕头好像洞房那天,但人却不在;庭院里花开了叶茂了,但仍不知郎君归期。
3,求李宇春郭敬明新歌《蜀绣》歌词。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看铁马踏冰河/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
蜀绣概述
蜀绣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编辑本段]蜀绣渊源
最早记载蜀绣的文字,出于西汉文学家扬雄《绣补》一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蜀绣技艺的高度赞誉。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则明确提出蜀绣和蜀中其他的物产,包括壁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锦等,皆可视为“蜀中之宝”,充分说明蜀绣作为地方工艺品的珍稀独特。其实,蜀绣的历史跟蜀锦一样,都是萌芽于古蜀时期先人的智慧和创造。据文献记载,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懂得养殖桑蚕。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蜀国经常用它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从而成为主要的财政来源和经济支柱。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掠夺的对象除了金银、蜀锦、蜀绣,还大量劫掠蜀锦蜀绣工匠,视之为奇珍异物。时至宋代,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成都地区因其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盛产丝帛,因此蜀锦蜀绣的制作生产“冠于天下”。
蜀绣的历史也很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分布在成都平原,世代相传,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当时各县官府所办的"劝工局"也设刺绣科,可见其制作范围之广。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
[编辑本段]工艺特点
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东晋《东阳国志》将蜀绣与蜀锦并称蜀中之宝。清道光年间成都发展了许多绣花铺。绣品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地产重要散线为原料。用线工整厚重,设色典雅,其针法是针脚整齐、线法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车,即指由中心起针,向四周扩展;拧,即指长短针从外向内作添针或减针的处理)。有套针、晕针、斜滚针、族流针、参针、棚参针、编织针等。产品有镜帘、花边、嫁衣、卷轴、鞋帽、裙子、枕套、被面、帐帘等。题材多吉庆寓意,具有民间色彩。 蜀绣以其纯熟的工艺和细腻的线条跻于中国的四大名绣之列。以自然界为主题(如熊猫、花鸟)的蜀绣更令人爱不释手。有单面、双面刺绣。纯手工的刺绣,确保了画面逼真,造型多变,图案精美。
起源于川西民间的蜀绣,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蜀绣的技艺特点有线法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任何一件蜀绣都淋漓地展示了这些独到的技艺,据统计, 蜀绣的针法有十二大类,一百二十二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 物绣得惟妙惟肖。如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等,
蜀绣绣法灵活,适应力强。一般绣品都采用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并根据绣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线各不相同。
蜀绣遍布四川民间,70年代末川西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人数达四五千之多,相当于刺绣工厂在职职工的15倍。她们除刺绣被面、枕套、头巾、手巾、衬衣、桌布等几十个品种外,还积极生产外贸出口的生纺绣片、绣屏等。绣品仍保持浓厚的地方特色。蜀绣这一传统工艺的发展,时常得到画家的大力支持, 如《薛涛制笺图》绣屏,就是画家赵蕴玉提供绣稿,由刺绣工艺师加工再创造的一幅佳作。它还采用"线条绣",在洁白的软缎面料上运用晕、纱、滚、藏、切等技法,以针代笔,以线作墨,绣出来的花纹线条流畅、潇洒光亮、色调柔和。不仅增添了笔墨的湿润感,还具有光洁透明的质感。
[编辑本段]蜀绣历史
蜀绣盛唐时期已有记载。清初艺人们又吸取了顾绣的长处(清朝末年成者尚有几家打着顾绣铺名的作坊),以及长针刺绣而后扎针的民间绣法。蜀绣用成都地区练染的各色散线(较粗松的丝线)或丝线(较细紧的丝线)绣制于本地所造绸缎上。由于选料、制作认真,成品工坚、料实、价廉,长期以来行销于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省,颇受欢迎。出品多衣裙、被面、枕套、帐幔、鞋帽等实用服饰品。花纹取材,由艺人们根据民间吉庆词句或流行式样,自行描绘绣制。也有部分作品兼用苏绣构图布局及运针设色方法。模仿绘画章法构图的纯欣赏品绣画较少,民间质朴喜庆气息浓厚。当时成都是生产蜀绣的中心。
蜀绣早在晋代就被称为"蜀中之宝",而闻名于世,一千多年来,逐步形成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等特点。传统针法绣技近100种,常用的有30多种,如晕针、切针、拉针、沙针、汕针等等。各种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或粗细相间,或虚实绳索合,阴阳远近表现无遗。这些传统技艺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的工笔,又善于表现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刻划人物形象也逼真传神。解放以来针法绣技又有所创新,如表现动物皮毛质感的"交叉针",表现人物发髻的"螺旋针",表现鲤鱼鳞片的"虚实覆盖针"等,大大丰富了蜀绣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编辑本段]蜀绣艺术
蜀绣即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其产地主要集中于成都、重庆、温江、郫县等地。蜀绣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蜀锦一起被称为"蜀中之宝"。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当时各县官府所办的"劝工局"也设刺绣科,可见其制作范围之广。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复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 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编辑本段]蜀绣传奇
今见蜀绣较早记载出于汉赋家杨雄,其《蜀都赋》云: “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另作《绣补》诗。随着蜀地丝织业的发达,蜀绣有了雄厚的基础,所以到西汉末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后汉书》),名声在外。刺绣基础在民间,但作为工艺,在当时仍很稀罕,因是奢侈品,并受朝廷官府控制。汉代少府属官的东织室西织室,就是专为皇室加工缯帛文绣高级成品而设立的。因绣品显示非凡之技,所以常视之为宝。晋常璩《华阳国志》详载蜀地宝物,便将锦绣与金银珠玉同列。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均被用来换马以应作战之需并补财政之不足。
(一)蜀绣绣艺绝天下
蜀绣的发展基于蜀地富饶,尤其是所产丝帛质好量大(著名的南丝绸之路便始发于成都),故唐宋时“茧丝织文纤丽者穷于天下”(《宋史·地理志》),“民织作冰纨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成都繁华富丽,生活享乐而艺能有所工,史称“成人多工巧,绫锦雕缕之妙,殆牟于上国”)《隋书·地理志》)。良好的社会物质条件与优裕的精神氛围使得绣艺妙绝天下。
民间凡富裕士子游女也多衣锦绣。《花间集》词多咏五代蜀中男女情事,时有刺绣方面描写,如“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锦浦春女,绣衣金缕,雾薄云轻”(韦庄);除穿戴又借多种绣品及图案抒发情思并点染境界,如“红烛背,绣廉垂,梦长君不知” (温庭筠),“绣鸳鸯枕暖,画孔雀屏欹”(顾曾)等等,尽管是词人之语,也可探知当时风俗;女红之盛,由闺阁的特定背景描写可见一斑,如“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韦庄),“后园里看百花发,香风拂绣户金扉”(毛文锡),诸如此类,几乎成了香艳脂粉套语,如“绣户”不少是指大户人家雕梁画栋的屋宇,如王倨“绣户雕轩文杏梁”。上举词中每每用金钱绣鸳鸯鹧鸪,那直是富豪之女的事,如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所谓绣楼绣阁,当是大家闺秀的所在。但也看出刺绣及绣品在妇女生活中的重要。
(二)蜀绣传绘画之神韵 灭针线之痕迹
古蜀绣品极少传世,较早的“北宋蜀绣双冠图片”(现藏西南师范大学),绫地,绣片高44厘米,宽30.7厘米,上绣二株鸡冠花、孤屿、水草水波纹,一雄鸡屿上昂首振翼催晓,上端钤“明昌御览”玉玺一方。明昌是金章宗皇帝年号,可能是宋朝廷赠给金国的。中国古代的山水花鸟画的成熟期在五代,其突出代表便是西蜀南唐的画家如黄筌、荆浩等。宋人之绣,针线细密,其用线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花草禽鸟之绣非如此细密而不能工不能真,加之题材之自然清新,比较龙凤及汉唐流行纹样更富于生活气息。后代言及绣者之工,就说“工仿宋绣”,赞扬“精刺绣”者,即言其“能灭去针线痕迹”,直称“针神”。此乃仿宋画之工,甚至有直谓“绘绣”的。
明代秦良玉锦袍也是蜀中今所见稀罕绣品。一为蓝缎并金绣蟒袍,胸背襟袖均并金刺绣蟒纹,又间彩绣万福、如意、云纹、宝相花纹等;一为黄缎 秦良玉平金绣蟒凤衫,除蟒纹,胸背又绣双凤,裙脚彩绣寿山福海,空白间绣彩云。秦良玉乃一代名将,崇祯帝曾召见并赋诗表彰其征战之功,云:“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不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身着蜀锦缎精绣蟒袍驰骋疆场,其俊美英武非男儿可比。服饰之用黄色在隋唐为皇帝所兴,宋元以后赤黄、丹黄、浅黄更为皇朝所专用。秦良玉因召赐“太子太保诰封一品夫人”,故可服黄缎蟒凤纹袍衫。《古董琐记》载石柱有秦良玉锦袍,极长大。有作《秦良玉锦袍歌》:“……宫锦归来抚战袍,镂金错绣皆天泽……锦袍乐府蛮女唱,弓衣合绣都官篇”(见清王培荀《听雨楼随笔》引)。可见这件原藏石柱县 秦良玉家庙的精工细做之战袍非常有名。
(三)蜀绣显著的特点,具一气呵成,气韵连贯的艺术效果。
一首唱少女给情郎绣荷包表达爱心的四川民歌,有句“为绣荷包儿有人求,……瞒倒爹娘绣得忙”,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互生恋情,违背父母之命,私送信物,故要瞒着。荷包随身佩带,除装钱物又作装饰,元杂剧明清小说服饰描写每每提及,欧阳修的“紫荷垂橐”即言此物。因以彩色丝线刺绣,故必出自闺阁,送心上人,图案绣鸳鸯或并蒂莲,喻有情人终不分离,针针线线,极尽工巧,最见女子惠心深情。荷包未必都特别,然而刺绣确非等闲手段。先秦典籍记“观古人之象”时,把“作会”(即绘)与“绣”并提,说“画缋(绘)之事,杂五色……五采备谓之绣”(《尚书》《周礼》)。画绣皆用色,且“绣亦须画乃刺之”,可见其不简单。汉以前刺绣主要是衣裳,王充《论衡》:“刺绣之师,能缝惟裳”。所谓“绣”,文绣(《礼记》)。只有皇帝服装才以五色绣之。据说周代以绣文绣区别以葛布与丝帛为材料的绣品。《史记》载“楚庄王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华屋之下”皇帝宠物穿绣图丝衣显是极尊贵;战国“齐纨鲁缟”很有名,这大概与齐郡尚刺绣、“恒女无不能”有关,丝织绣品大量制作在当时是极奢侈的,所以齐国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衣因绣而尊,便有等级之分,古代正史上的《舆服志》详列此种差别,谓之“典章兴矣”(《旧唐书》)。不仅如此,丝帛必须“加五采之巧,施针缕之饰”,方显珍贵,这正是“织锦刺绣,名曰卓殊”《论衡》的奇能,也是中国“女功之始也”(《礼记》)。王充论儒生之富于才学,比“犹女工织锦刺绣之奇也”。尤其商业发达生活侈靡之地刺绣更见兴盛,且名家一出,便自成流派。
(四)蜀绣辉煌: 朝廷授五品军功 巴拿马国际金奖
作为专门技艺,历史上刺绣常为朝廷官府控制,如宋朝廷始设文绣院,招纳绣工专为皇室绣制御服及装饰品,元代在全国各地设有绣局,明代设内廷作坊专管各项工艺制作,清代同类机构叫造办处。这些官方机构除了督造朝廷政府所需,对刺绣行业的正规确立,提高其社会经济地位也起到积极作用。如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成都成立四川省劝工总局,内设刺绣科,聘请名家设计绣稿,同时钻研刺绣技法。当时一批有特色的画家如刘子兼的山水、赵鹤琴的花鸟、杨建安的荷花、张致安的虫鱼等入绣,既提高了蜀绣的艺术欣赏性,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刺绣名家,如张洪兴、王草廷、罗文胜、陈文胜等。张洪兴等名家绣制的动物四联屏并获巴拿马赛会金质奖章。张洪兴绣制的狮子滚绣球挂屏又得清王朝嘉奖,授予五品军功,为蜀绣赢得很大声誉。
但蜀绣之形成专业比官方劝工局更早。道光年间(1830年),民间组织的三皇神会成立。这是一个由铺(店主)、料(领工)、师(工人)组成的刺绣业的专门行会。这种正式垂版立行,建立行规,确定专业分工,维持行业内部各方(如生产、销售等)的利益,表明蜀绣已从家庭逐渐进入市场,形成广为社会所需的规模生产。那时成都的刺绣手工作坊在九龙巷、科甲巷一带有八九十家,到官方劝工局成立,蜀绣业更加兴盛。如三皇神会时的刺绣主分三类:穿货(生产礼服、霞披、挽袖及其它实用品)、行头(剧装)、灯彩(红白喜事用的围屏、采帐等),到劝工局时期,实用品外更丰富了刺绣欣赏品类,如条屏、中堂、斗方、横披等,题材除以古代名家画作如苏东坡的怪石丛条、郑板桥的竹石、陈老莲的人物等为粉本,又请当时名画家设计绣稿,并绣制流行图案,既有山水花鸟、博古、龙凤、瓦文、古钱一类,又有民间传说,如八仙过海、麻姑献寿,吹箫引凤、麒麟送子等,也有隐喻喜庆吉祥荣华富贵的喜鹊闹梅、鸳鸯戏水、金玉满堂、凤穿牡丹等,十分丰富。
(五)蜀绣在民间广为流传男绣工独树一帜
蜀绣在民间广为盛行。当时成都周围郊县农村以刺绣为副业者众,有些家庭代代相传,故民间不乏刺绣高手。但劝工局对刺绣大力研究与创制反过来又促进了民间刺绣业的发展,刺绣商号及绣铺增多。市场需求刺激着蜀绣工艺的提高,随着绣技精进,蜀绣名声大噪,据说清代有不少宫廷绣来自四川,《成都通览》云劝工局所出之品为天下无双之品,以东洋之绣工较之,出于东洋十倍矣。这自然有赖于蜀绣固有传统。据统计,蜀绣针法有12大娄,130余种之多,是四大名绣之最丰富者,而70余道衣锦线更是蜀绣所独具。所以当时来成都的外国人,多购买数十年外之旧绣品为玩物,能出重价,如女人之裙幅,购去即作门帘;官场之,购去即作茶几上之盖面;神会之绣帐,购去即为壁上之屏幅(《成都通览》),当然还是以其精致的绣图为珍;实用转而为玩赏,自是其审美价值的提升。 从方志所列清末成都之绣工出品及劝工局之绣工出品工程,可见蜀绣在当时已非常注重日用品的出产。这是蜀绣民间性突出的方面,生活需用,民间即不乏绣制。城乡妇女闲时多自绣鞋帽枕套头巾甚至帐帏被面等,操练极精者即成高手。如成都王松轩女史便自制彩线,以名家粉本绣之,尤工小品,市多争购。那时绣品时兴,尤今青年之穿休所以爱家多慕世间名品。如上海露香园顾氏之绣,由明代传至清,着意宋元名画题材入绣,点染成文,无不精妙,世称顾绣,是典型的闺阁画绣,几成民间刺绣代表。清末成都同苏杭相同,锈铺多打顾绣招牌,虽属意包装,以示其绣品上佳,但也昭示蜀绣能吸纳顾绣技艺。据说清道光年一从苏州调任四川的官员随带戏班中便有三个绣衣师傅,均为男子,皆顾绣技法。后招徒授技,顾绣之法遂融于蜀绣。于今蜀绣老艺人几乎都是男子,其因就是当时招徒囿于世俗之礼而不能招闺中女。
(六)蜀绣面临失传有识之士呼吁保护
今天四川的刺绣似又回复女儿本色,难见男性绣工。梁张率《绣赋》有云:寻造物之巧妙,固饰化于百工……顾影自媚,窥镜自怜,极车马之光饰,尽衣裳之妊妍……言绣之技,绣之情,绣之美,非女儿之作不能形容如此。若没有女工的刺绣印象,又焉能领略绣绷花鸟逐时新,活色生香可夺真的闺中情景及感受金针银脚从人看,愿度鸳鸯满世间(清樊樊山《忆绣》诗)的儿女情怀。 四川蜀绣的刺绣工场远不是过去小姐绣楼的情调,也非慵线懒针,作为一门古老工艺,蜀绣以其独特的技法(如双面绣、双面异色异形异针法的三异绣)与富于浓郁地方特色的图案(如芙蓉鲤鱼、竹林马鸡、山水熊猫花鸟人物等)受东西方人青睐,因是商品而能购得,因是工艺品而能蕴含并传导民间文化,这又是蜀绣及其爱家的幸事。
进入新世纪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绣花充斥市场。随处可见人们身上、包上都有电脑刺绣的图案,既经济又美观。谁还会费时费力去搞个蜀绣图案在身上呢?加之蜀绣老艺人眼睛都已经不好使唤了,年青姑娘又不愿意学,也没那耐心坐得住。所以我们四川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就面临失传、绝迹的境地。
字数要超过了http://baike.baidu.com/view/14978.htm
给你地址
4,有谁知道郭敬明填的《蜀绣》的原词?、
歌名:《蜀绣》(又名《芙蓉锦》)
歌词:郭敬明
作曲:刘佳 严丹丹
演唱:李宇春
*红色部分是原本的歌词,后来因制作等其它原因修改为目前歌曲中演唱的版本。这里放出的是原版。
A1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 四月绣花针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
看铁马踏冰河 丝线缝韶华 红尘千帐灯
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A2
红烛枕五月花叶深 六月杏花村
红酥手青丝万千根 姻缘多一分
等残阳照孤影 牡丹染铜樽 满城牧笛声
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
C1
君可闻破锦每一针 杜鹃啼血声
君可见牡丹开一生 红尘过几轮
江河入海奔 万物为谁春
明月照不尽离别人
C2
君不闻刺绣又一针 破晓鸟鸣声
君不想夏去秋风深 西窗映孤灯
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
D
此生笑傲风月瘦如刀 催人老
来世与君暮暮又朝朝 多逍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d7df020100d01k.html) - 《蜀绣》原词_郭敬明_新浪博客
A1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 四月绣花针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
看铁马踏冰河 丝线缝韶华 红尘千帐灯
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A2
红烛枕五月花叶深 六月杏花村
红酥手青丝万千根 姻缘多一分
等残阳照孤影 牡丹染铜樽 满城牧笛声
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
C1
君可闻破棉每一针 杜鹃啼血声
君可见牡丹开一生 红尘过几轮
江河入海奔 万物为谁春
明月照不尽离别人
C2
君不闻刺绣又一针 破晓鸟鸣声
君不想夏去秋风深 西窗映孤灯
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
C3
绕指柔破锦千万针 风吹狼烟声
芙蓉花蜀国尽缤纷 转眼尘归尘
战歌送离人 行人欲断魂
浓情蜜意此话当真
C2
君不闻刺绣又一针 破晓鸟鸣声
君不想夏去秋风深 西窗映孤灯
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
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
5,李宇春《蜀绣》歌词中出现的文学典故?
A1芙蓉城三月雨纷纷 四月绣花针
成都又名“蓉城”,顾名思义,芙蓉花应是成都人的最爱了。每当芙蓉花开时分,粉红的芙蓉大如玉碗,从远处... 就命百姓在城苑上下遍植芙蓉树。待到来年花开时节,成都就“四十里如锦绣”,成都自此也就有了“芙蓉城”的别称
雨纷纷 暗合的是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 ——羽毛扇,指诸葛亮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里暗指的是武侯祠是纪念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的君臣合祀祠宇 巧的是 旁边的锦里里面就有展示蜀绣的工场
看铁马踏冰河 丝线缝韶华 红尘千帐灯 ——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纳兰性德 《长相思》 夜深千帐灯
A2
红烛枕五月花叶深 六月杏花村——杜牧
红酥手青丝万千根 姻缘多一分
宋·陆游·《钗头凤》词:“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红酥亦作“ 红苏 ”形容红润柔腻
等残阳照孤影 牡丹染铜樽 满城牧笛声
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
C1
君可见刺绣每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牡丹开一生 有人为你等
江河入海奔 万物为谁春——天为谁春,也是纳兰的词
万物为谁春,应该是引自纳兰的《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想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明月照不尽离别人————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
C2
君可见刺绣又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夏雨秋风有人 为你等
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
锦书
前秦女诗人苏蕙所创回文诗(璇玑图),表达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这个典故经常用了,比如“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等等
鸳鸯枕
《西厢记》,红娘抱着枕头送崔莺莺相就张生,鸳鸯枕,翡翠衾,羞搭搭不肯把头抬,弓鞋凤头窄,云鬓坠金钗。
鸳鸯枕都是情人使用,枕绣鸳鸯,但求同心同意至死不分
绕指柔破锦千万针 杜鹃啼血声
芙蓉花蜀国尽缤纷 转眼尘归尘
战歌送离人 行人欲断魂
浓情蜜意此话当真
《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杜鹃啼血——《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这歌词总结一句就是闺中怀征人,有这条线串着,就好理解了。
自古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经历一次次离乱,却终究还是锦绣芙蓉,天府之国,川人坚韧勤慧可见。
6,谁来帮我给《蜀绣》的歌词赏析一下
《蜀绣》是李宇春演唱的一首中国风歌曲,由郭敬明填词,刘佳、严艺丹谱曲,收录在天娱传媒专辑《红星闪闪》中,是第二届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主题曲。
这首歌曲获得了2009年百度娱乐沸点十大最热门金曲 和2009中国原创音乐流行榜内地金曲奖。
《蜀绣》用词唯美、古典,引起网友开展了在歌词中寻找郭敬明化用的古典诗词原形活动。“看铁马踏冰河”化用陆游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万物为谁春”应该是引自纳兰性德的词《画堂春》“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而“红尘千帐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是从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词里裁出来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雨纷纷……行人欲断魂”是源自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
《蜀绣》的用词颇有点宋词小令和元人散曲的味道,富有诗意,比一般的口水歌要好很多,但这首歌的“巴蜀”味不够浓厚。歌词中没有把蜀绣的特点表现出来,未充分表现出蜀绣深厚的文化,很多细节都经不起推敲。一些词也有些语焉不详,让人有些看不明白。(魏明伦评)
《蜀绣》用词优雅,并将一位对为国征战的情郎情深意重的绣娘形象勾勒得情真意切,但整体风格却与周杰伦的《青花瓷》十分雷同。(重庆晚报评)蜀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虽与湘绣、苏绣、粤绣齐名,但其现状并不容乐观,不得不转换观念,在具有悠久历史的蜀绣上加入流行文化,由两个均是四川人、具有代表性的流行明星进行推广,借助蜀绣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了文化素质方面形象的塑造。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这一句可说已道尽整首《蜀绣》的精髓所在。“羽毛扇”三字道出蜀地,“锦缎”则是绣布,以“遥指千军阵”呼应“裁几寸”,似乎看到绣娘以柔荑素腕绣出万马奔腾,又似乎暗喻蜀绣丝线细密,用针如用兵。
“明月照不尽离别人”句不禁让人联想到绣娘绣中起身望窗外明月,叹征人仍未归,离别之苦浓郁,但歌词又写成“照不尽离别人”,既然连这洒向大地各处的月光都无法照尽离别人,那绣娘也可宽慰些许。如此一来,使得情绪哀而不伤。
君可见两句意味浓厚。“疼”的是征人辛苦服役作战,疼的是这锦缎经过万千针,疼的更是自己守孤灯,然而下句将绣娘比作牡丹,道出这疼是甘愿的,因为征人不“疼”,国无安定,锦缎不疼,无华作成,而对于绣娘,“来世与君暮暮与朝朝,多逍遥”以及“浓情蜜意/此话当真”足以使得这种为征人守望的“疼”成为“享受”。
“绕指柔破锦千万针 杜鹃啼血声” 刺绣原是无声的,但这句写来,隐隐有“听雪落”的感觉。一针针破锦似有声,针针都是漏夜无眠子规啼血声。整首词说的是绣娘等征人的故事,而这句既有刺绣之劳,亦有等人之苦,可谓一语双关。
“芙蓉花蜀国尽缤纷 转眼尘归尘” 有种道尽人间是沧桑的味道,配合李宇春柔和的嗓音唱出,尤其有一种淡淡愁绪,但又不是绝望,只是举首凝望,浅吟轻唱。让我想到以前和人戏作的一副对联:“沧桑世间应无恙 聚散浮云不问情”。
整首词主要以“ㄣ(en)”“ㄥ(eng)”为韵脚(纷、针、村、分、春等韵脚是en,灯、疼、声、等、成等韵脚是eng),这个韵脚特别适合李宇春这种中音且清糯的嗓音。咬在齿间,在口中鼻间绕个圈,再轻轻吐出,别有一种挠人心底的韵味。这种发音,唯有此等中音才能唱出最别致的滋味,若是高音,则高亢有余,以这种韵脚收尾,怕是发散了出去收不回来了;或是声音再厚重点,怕是鼻音有余,余韵不足。唯有李宇春这等清糯淡雅的中音,才能把这种韵脚诠释得恰到好处,有点小性感的滋味十足。
蜀绣歌词里提到的诗词有:
1、“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出自杜牧《清明雨》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2、“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看铁马踏冰河”出自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铁马冰河入梦来”
4、“红尘千帐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出自纳兰性德《长相思》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5、“六月杏花村”出自杜牧《清明》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6、“红酥手青丝万千根,姻缘多一分”出自陆游《钗头凤》的“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7、“等残阳照孤影”里的“残阳”出自白居易《暮江吟》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8、“牡丹染铜尊出自李白《将进酒》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9、“江河入海流”出自王之涣《登鹳雀楼》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万物为谁春”出自纳兰容容《画堂春》的“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想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11、“明月照不尽离别人”出自晏殊《蝶恋花》的“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2、“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出自陆游《钗头凤》的“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13、“此生笑傲风月瘦如刀,催人老,来世与君暮暮又朝朝 多逍遥”出自秦观《鹊桥仙》的“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4、“绕指柔破锦千万针”出自刘琨《重赠卢谌》的“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15、“杜鹃啼血声”出自白居易《琵琶行》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16、“战歌送离人 行人欲断魂 浓情蜜意此话当真”出自王实甫《西厢记》的“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和杜牧《清明》的“路上行人欲断魂”
歌曲:蜀绣
演唱:李宇春
作词:郭敬明
作曲:刘佳、严艺丹
歌词: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 四月绣花针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
看铁马踏冰河 丝线缝韶华 红尘千帐灯
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红烛枕五月花叶深 六月杏花村
红酥手青丝万千根 姻缘多一分
等残阳照孤影 牡丹染铜樽 满城牧笛声
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
君可见刺绣每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牡丹开一生 有人为你等
江河入海奔 万物为谁春
明月照不尽离别人
君可见刺绣又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夏雨秋风 有人为你等
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
此生笑傲风月瘦如刀 催人老
来世与君暮暮又朝朝 多逍遥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 四月绣花针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
看铁马踏冰河 丝线缝韶华 红尘千帐灯
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红烛枕五月花叶深 六月杏花村
红酥手青丝万千根 姻缘多一分
等残阳照孤影 牡丹染铜樽 满城牧笛声
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
君可见刺绣每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牡丹开一生 有人为你等
江河入海奔 万物为谁春
明月照不尽离别人
君可见刺绣又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夏雨秋风 有人为你等
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
绕指柔破锦千万针 杜鹃啼血声
芙蓉花蜀国尽缤纷 转眼尘归尘
战歌送离人 行人欲断魂
浓情蜜意此话当真
君可见刺绣每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牡丹开一生 有人为你等
江河入海奔 万物为谁春
明月照不尽离别人
君可见刺绣又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夏雨秋风有人 为你等
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
7,求《蜀绣》歌词(全)
《蜀绣》歌词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其符合人们从小所学的“常识”。 关于四川牡丹 地处四川盆地的彭州,又称天彭,是古蜀国发祥之地,牡丹始种于唐,盛极于宋。由于这里处于“盆地北部区”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因此特别适合牡丹生长,成为中国牡丹原产地之一,与洛阳牡丹一起闻名于天下。 本人虽然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四川人,但是也听说过陆游老先生盛赞:“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天彭之花,皆不详其所自出。”“大抵花品近百种”。陆游盛赞过洛阳牡丹,也著过一本《天彭牡丹谱》。 另外一个关于牡丹的,难道自称“四川人民”的网友们,不知道“牡丹鲤鱼图”正是蜀绣的精品代表作吗?可悲可叹! 关于四川杏花村 经过考据,福洪乡杏花村是成都市独一无二,同时也是四川省最大的凯特杏基地,成片种植总面积在万亩以上,不管是春天漫山遍野绽放的杏花,还是夏季金灿灿的杏果,都是游客流连忘返的独特风景线。 一些自称“四川网友”的朋友说,“杏花村”“其实在山西汾阳”。 本人觉得准确的说,现在的“杏花村”汾酒集团在山西汾阳。 其实,我们如果多读一些古典诗词,就可以发现,古代诗人们作诗,对于如村名山名之类地名,诗题和序中一般实用其名,而诗句中却少实用,往往是以景色或特点来代替其名,则景象明媚,意境顿出。我们更多见的 “夕阳村”,指夕阳下的村庄,而绝不是说那个村子叫“夕阳村”。由上述可知,杜牧若深秋时节重经作《清明》诗之地,并又有诗,则前曾沽酒的那个村庄,便不再是“杏花村”,而为“黄叶村”或“菊花村”了。明乎此,便知道杜牧所说的“杏花村”与地名并无关系。 所以,将所有后人写的“杏花村”都认为是说“山西汾阳”,真的很无知。 关于“铁马踏冰河” “铁马踏冰河”,出自陆游老先生的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今译为:“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铁马踏冰河”的确是说的北方的事情。但这首词本来就是“闺中怀征人”。“征人”是什么意思本人想没有人不懂吧?就是远征的人。谁说一定要在成都打仗呢?北方的战场就一定没有巴蜀好男儿的身影? 说“铁马踏冰河”只是北方事情的,本人对你只能摇头兴叹了! 关于“满城牧笛声” 如果说一些网友的所谓“质疑”是跟风起哄、恶意玩笑的话,那么四川剧作家魏明伦的“质疑”则更是让人看不下去了。 魏明伦先生说他将《蜀绣》歌词前后研究好几遍,当看到“牡丹染铜樽,满城牧笛声”一句,就看不下去了,他对记者说,成都并不是北方游牧民族,怎会“满城牧笛声”?说“满野牧笛声”还差不多吧。 哎,魏先生是四川人的儿子,又怎么会不知道成都曾经两度经过“满城牧笛声”呢? 现代的四川人多是清朝100多年“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后代。但是那历史上两次沉重的伤痛,还是通过静默的蜀山和奔腾的蜀水留在了川人的心里。 这两次是与四川在历史上的两次重创有关。一次是南宋时长达60年抗击蒙古的战争,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张献忠屠川。而四川的文化和经济就是以这种异常残忍的方式渐行的。 公元1123年,蒙古发起了消灭南宋的战争。到之后南宋灭亡的57年里,蒙古人这个以屠城闻名的军队曾经三次攻下成都。四川,经此一击,千年的繁华与古老文明几乎荡然无存。一个农耕与商业高度发达的地区刹那间回到半游牧状态。 公元1646年深秋,张献忠大顺政权决定放弃四川,打回陕西老家。张献忠走时,一把火烧毁成都,并一路屠杀川人。公元1659年,清四川巡抚高民瞻入成都,他看到13年后的成都仍是一片荒芜:大街上长满了树木和艾草,人入其中分不清东南西北,倒塌的城墙被野草淹没,一群群野鸡自由地散步,而晚上,则成了野兽的天下。 这也就是“残阳照孤影,满城牧笛声”最真实的写照吧。 其实,“意境”也好,“写实”也罢,诗词歌赋本就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与其拿着放大镜,斤斤计较一字一句,还不如泡壶好茶,用心去感受一首好歌。
8,李宇春<<蜀绣>>的歌词是怎样的?谁写的词?
蜀绣- 李宇春芙蓉城三月雨纷纷 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看铁马踏冰河 丝线缝韶华 红尘千帐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红烛枕五月花叶深 六月杏花村红酥手青丝万千根 姻缘多一分等残阳照孤影 牡丹染铜樽 满城牧笛声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君可见刺绣每一针 有人为你疼君可见牡丹开一生 有人为你等江河入海奔 万物为谁春明月照不尽离别人君可见刺绣又一针 有人为你疼君可见夏雨秋风有人 为你等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此生笑傲风月瘦如刀 催人老来世与君暮暮又朝朝 多逍遥芙蓉城三月雨纷纷 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看铁马踏冰河 丝线缝韶华 红尘千帐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红烛枕五月花叶深 六月杏花村红酥手青丝万千根 姻缘多一分等残阳照孤影 牡丹染铜樽 满城牧笛声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君可见刺绣每一针 有人为你疼君可见牡丹开一生 有人为你等江河入海奔 万物为谁春明月照不尽离别人君可见刺绣又一针 有人为你疼君可见夏雨秋风有人 为你等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绕指柔破锦千万针 杜鹃啼血声芙蓉花蜀国尽缤纷 转眼尘归尘战歌送离人 行人欲断魂浓情蜜意此话当真君可见刺绣每一针 有人为你疼君可见牡丹开一生 有人为你等江河入海奔 万物为谁春明月照不尽离别人君可见刺绣又一针 有人为你疼君可见夏雨秋风有人 为你等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
9,李宇春的蜀绣歌词写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写的是哪个历史人物不好确定,但全词有很多出处,如下:
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看铁马踏冰河
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六月杏花村
杜牧:牧童遥指杏花村
来世与君暮暮又朝朝
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有岂在朝朝暮暮
红酥手青丝万千根 姻缘多一分
陆游: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战歌送离人 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