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对东方专制主义的嘲讽入骨三分,是张艺谋形式和内容结合得最好的电影之一。从电影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上看,该片是张艺谋文艺作品中震撼人心的一部。影片本身没有过多声音重叠的场景,也没有任何后期添加的音效,比如为了显示黑暗势力的统治地位,一直没露面的老爷的对白就比较简单,却非常有效果,仿佛老爷并不存在,却掌握着大院中每个人的生死。可以说张艺谋的这部电影有点像韩国导演金基德的无声风格,张艺谋很好地利用了京腔和锣鼓,因此在声效上各个声音之间不会相互干扰。扩展资料:剧情简介民国年间,某镇坐落着一个城堡一样的陈府。财主陈佐千已有太太毓如、二姨太卓云和三姨太梅珊。19岁的 女大学生颂莲因家中变故被迫辍学嫁入陈府,成为陈老爷的四姨太。陈府的规矩,当陈老爷要到哪房姨太处过夜,该姨太房门前就会高高挂起一个大红灯笼;但若犯了错事得罪老爷,就会被“封灯”,用黑布套包上红灯笼高高挂起,以示不再被受恩宠。年轻漂亮的颂莲一入陈府便卷入几房太太的明争暗斗中,梦想成妾的丫鬟雁儿也对她充满敌意。逐渐失宠的颂莲为夺势,假装怀孕,使自己门前挂起了日夜不熄的“长明灯”。但雁儿为她洗衣服时发现了了真相,并将此事密告给二姨太卓云,颂莲被“封灯”。在雁儿告密之前,颂莲就发现雁儿私藏旧灯笼,原本打算保守秘密,但後来她发觉是雁儿告密後,便将此事揭发出来。雁儿跪在雪地上却始终不肯认错,最终死去。雁儿的死令颂莲精神恍惚、日渐消沉,经常借酒浇愁。一次酒醉后,她无意中说破了三姨太梅珊与高医生私通的秘密。梅珊于是被吊死在陈府角楼小屋中。颂莲精神崩溃,成了疯子。次年春天,陈府又迎来了第五房姨太太,已经疯了的颂莲穿着女学生装在陈府游荡。
2,求《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导演1991年的作品,这部作品在国内外获得很多奖项。影片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比如,在刻画人物上,画面上都是显而易见的,影片是根据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在继承和发扬原著的主旨和风格上,又贯穿了张艺谋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在‘‘一夫多妻制’’下的封建家庭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算计,暗斗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
女主人公颂莲是该影片的核心人物,影片一开始便看见颂莲那张泪眼婆娑的脸,那缓缓滑落的泪与哀伤的神情似乎隐喻那她悲痛的命运,我的心也随之沉了下去,这泪眼奠定了全片哀痛悲伤的基调。
本来受过教育的她,在陈府这样阴森恐怖、勾心斗角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能有一席之地,颂莲的个性逐渐的的扭曲和变形,而最终导致颂莲和其他太太们一样的悲惨境地,造成她们这些变化的罪魁祸首就是陈家的老规矩,这是一群被规矩束缚的女人,这也是一群牺牲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女人。我很庆幸我生活在新时代,能够追求自己的幸福、自由美好,而在影片中这种想法或许是天真的甚至是幻想。在某一个方面来说造成这种悲剧也是由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所影响的。
整个影片的拍摄环境非常单一,就是陈家的大宅院,但是拍摄环境的单一并没有埋没了这部影片细腻的情感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所以说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成功的影片。
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色彩的渲染淋漓尽致,在张艺谋的影片中,色彩无疑是带给了观众最直接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在这部影片中,红、黑、白三种颜色在影片中被运用的恰当自如。红色,本色是喜庆,大吉大利,而在这里却成了一种束缚一种压迫,因为一旦你穿上了大红色的嫁衣也就注定你要待在陈府一辈子。黑色,最深沉安全的颜色,在这里却上演了世间的悲剧。另外,大宅院里那灰灰的墙,似乎也在预示着一个有生气、没有活力的院子。影片从头至尾也没有发现一个小孩子,孩子代表了希望,有孩子的地方总是充满生机、活力、欢笑,而在陈家大院里没有。所以说,虽然宅院里的日子还是要一天天的过着,但是这里没有幸福,没有欢乐,没有希望,有的只是对人性的压迫,对思想的束缚。夸张一点说,即使是一个神经正常的人待在这里,时间长了,心里也会扭曲变形,环境对人的影响太大了。
四个太太之间的微妙关系,造就了这部精彩的电影,不得不说这四个人物,张艺谋给刻画的有血有肉。大太太看似老态龙钟,不谙世事,其实她是最清楚地那个人。二太太呢,外表温柔贤淑,但是内心却狡诈、嫉妒,是一个十足的口是心非的人,这种性格注定了在这场无烟无声的战争中,她是占了上风的,而且取得最终胜利。三太太是一个戏子,在当时是一个很出名很红的明星,竟然也沦落到和这些女人“抢饭”,她的心里肯定不满,但是一旦红色嫁衣一穿,宿命已沉,无能为力。她直爽、好胜,表面上看她很有优势,其实她是一个很笨很笨的女人,这种人没有心眼,让人家一眼就能望到底,这种性格也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3,求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高墙大院里囚禁的人性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视听语言分析
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上映于1991年,根据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而成,由张艺谋执导。影片在公映后在国内外获得多次大奖,有着良好的成绩与巨大的反响。
看完整部影片,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压抑,那种人性的压抑,故事在夏天开始,又止于夏天,这是一个没有春天,没有希望的故事。
下面,我将分别从主题,镜头,色彩等方面谈一谈对影片的一些看法。
首先,在主题方面,这也是我想谈的最多的,影片讲述了颂莲在嫁入陈家豪门之后,人性扭曲变形的过程,影片表达了封面思想余毒对人性的囚禁于毒蚀。
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良心是路人,此话形容颂莲,最恰当不过,颂莲人性的扭曲,得于两个人,两个理应与她关系亲昵的人,两人分别是,颂莲的继母,还有颂莲的男人,陈老爷。但正是这两个“亲人”,却亲手葬掉了颂莲的幸福与自由。影片中,颂莲的继母自始至终都没有露面,而贯穿始终的陈老爷,则一次正面特写都没有,给人永远的只是一个背影,从导演的人物设置来看,我们可以读出一点,那就是继母和老爷都不是什么光明的形象,而他们在影片中则可视为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他们没有特写,没有露面,但他们却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导演在这里向我们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封建的余毒仍在,而且依然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良心是路人。颂莲本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学生,但自从她嫁入陈府,直接或间接在颂莲手中受过伤害的却有三个人,分别是,雁儿,梅珊和卓云,雁儿死了,死于颂莲的揭秘,虽然对于雁儿的死不能归咎于颂莲,但她对于雁儿的死却又这不可推脱的责任,梅珊也死了,同样死于颂莲醉酒后的告密,相对于雁儿和梅珊,二姨太卓云的那点伤,我们则可以忽略不计了。
与其说梅珊和雁儿死于颂莲之手,但不如说她们死于陈家的“规矩”,死于封建体制的樊笼,因为颂莲也是受害者,是陈家“规矩”的受害者,是封建礼仪制度的牺牲品。
在影片中,我们反复的可以看到一道程序,那就是点灯、挂灯、封灯。还有,我们还可以从管家陈百顺和二婶的的口中反复听到一句话,“按照祖上的规矩!”规矩,规矩!到底什么事规矩?在陈家,点灯、挂灯、封灯是规矩,陈老爷的话就是规矩!陈家的高墙大院就是规矩!
在陈家,规矩是不能违背的,违背规矩的,都被吊死在那屋顶的小石屋里面,这是唯一可以逾越陈家高墙大院的存在。
然而,违背规矩要死,那不违背规矩的又过的可好?在陈家的高墙大院里,剩下的就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已经麻木不仁,“|看淡了生死”,大太太是这样的人,管家和二婶都是这样的人,除了这样的人以外,还有一种,那就是颂莲!而她的疯,则是证明了是怎样的一种结局。
影片中,我们可以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镜头,一个四合院,或者是一扇门,再或者是床四边的帷幔,但无一例外的,它们的形状都是一个“口”字型,口,加之处于其中的人,则组成了这样的一个字!“囚”!颂莲在其中,雁儿在其中,陈家上上下下都在其中,它囚禁的不仅是人,不仅是人的肉体,更是人的精神灵魂与自由。
陈家的囚笼,不是表明上的高墙大院,而是那一句句祖上的规矩。扩大点说,是封建思想,封建体制,被囚禁在牢笼中的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
俗话说的好,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梅珊和颂莲都是那种反抗型的,但无一例外的都以悲剧收场,梅珊死了,颂莲疯了,看到这里,除了给人一种沉重的宿命感意外,感触最深的则是千年封建牢笼的坚固,坚固的难以想象,任重而道远啊!
与之相对的,还有一批人那就是大太太二太太,还有管家和二婶,我想,她们不是没有反抗过,她们也一定反抗过,只是,她们失败了,然后转而投向了另一边,封建制度的守护者。
其次,再说说镜头方面,影片在拍摄人物时候,多使用中近景,人物只占画面的小部分,而后景则是那高大的陈家围墙,这样的画面,让人感到深处其中的人物的渺小,彷佛人物被湮没在高大的建筑中,给人一种沉重的,不可抗拒的宿命感。
在画面的构图上,画面多为幽闭的四方形,人物至于画面中心,具有意喻之意,意为:囚!
再次,影片在色彩方面,也颇为出彩,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种色彩,每种色彩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三种色彩分别为:红、灰、白。
红的主要物品有高高悬起的灯笼,有颂莲身上穿的袍子,红色,在中国常喻为喜庆之色,除了结婚时两次时候的红灯笼外,影片中红色具有其他的意义,我把它理解为一种欲望,一种被压抑着的欲望,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理解。
灰色,灰色是陈家大院的主基调,给人一种沉稳厚重的感觉,是一种冷色调,厚重的高墙大院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意为压着众人身上的诸多规矩,意喻封建牢笼坚不可摧。
白色,说到白色,影片中的白色主要是血的颜色,片中下过几次雪,雁儿跪在雪地里一次,梅珊死后一次,还有结尾处一次。说到雪,这让我联想起一个事物,那就是死人后那惨白的冥钱和白幡;雪,是来送葬的,第一次,它送走了雁儿,第二次,送走了梅珊,最后一次是颂莲穿着学生装走在雪地里,那时,她已经疯了,这一次送掉的是什么,除了颂莲的一切外,还有新娶的五太太的幸福。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影片最后的结局,陈老爷又娶了一个五太太,依旧是夏天,依然没有春天,娶五太太的那天,又下起了雪,这是一个隐喻,预示着延续,是悲剧的延续,同时又是封建的延续。
4,急求《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2000字以上(要自己写的)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灯笼,本是驱散黑暗的明亮,却成了飞蛾扑火的诱饵;大红,本是大吉大利的祝愿,却成了阴森狰狞的血舌;家庭,本是和睦温馨的栖息之所,却成了勾心斗角的杀戮之地;雪地,本是纯洁祥和的平静,却成了上演死亡的布景;戏子,本是优雅唯美的象征,却成了世俗宗法的牺牲。所有的反差,度量了一个深渊,一如片中“老爷”的面目身影,难见其形。
(一)
《大红灯笼高高挂》,场景是令人寒颤的大院乔宅。电影里面的颜色冷热基调反差尤其大:窒息的大红色、恐怖的灰黑色、凄凉的惨白色,圈住了女人们的生活环境,使故事情感显得格外紧张。
影片中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红色,火红的大灯笼本是节日的象征,但在女人眼里却是显得那么的刺眼。我认为,红色预示着女人不幸的开始,一个命运将被封建主宰的征兆;影片从头到尾都没看见过宅院主人的脸面,但他的身影却是无处不在的。就像黑暗封建势力,虽然表面上无迹可寻却处处可见。黑暗封建势力操控这一切,女人们无处躲藏。在灰黑色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在那诡秘的死人屋里,都是显得那么得恐怖。冬天,白雪皑皑,乔氏院落,女人们的勾心斗角愈加强烈。一切的是是非非在铺天盖地的白雪中显得如此凄凉可笑。白色掩埋了一段段可悲的故事,但却掩埋不了女人们心头的凄凉和恐惧!
除了鲜明的颜色以外,声音方面绝对是本片的一大亮点,一会儿是紧密急促的京剧锣鼓点,一会儿又是“西皮”腔被拖长了的女声伴唱。剧出身的二太太的几段唱腔在影片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甚至到了故事结尾,突地又放起她的清唱,飘渺的歌声带有一些恐怖的味道,这种恐怖作用既来自于她死后的鬼魂,又是暗示旧社会黑暗势力的恐怖。片中紧密的京剧锣鼓点颇有空间感和爆发力,同时对白没有出现任何失真的现象,清晰的对白很好地表现出演员们比较有特色的嗓音与性格。尽管故事里的老爷一直没有出现正脸,但是他的声音却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那种从背后发出指令的威慑力,虽然看不见,可是却无处不在。影片本身也没有过多声音重叠的场景,也没有任何后期添加的音效,比如为了显示黑暗势力的统治地位,一直没露面的老爷的对白就比较简单,却非常有效果,仿佛老爷并不存在,却掌握着大院中每个人的生死。无声风格对听觉的要求不是很高,只不过导演很好地利用了京腔和锣鼓,与利用大红灯笼如出一辙,因此在声效上对整条音轨没有大的考验,各个声音根本不会相互干扰,修复之后则更是近乎完美。
(二)
颂莲的继母和宅院老爷没有正面的镜头,电影里表面上没有他们的身影其实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是代表封建礼教的符号,是残害女人们的罪魁祸首。
陈老爷成为一个封建家族家长的代表和缩影。导演仅需将镜头聚焦于陈家,却使一家一族的规则运作具有了一种普遍性,成为对中国旧时千万个封建家族的概括,并从家族延伸到当时的社会。由此,规训过程在影片中又有了横向存在的反映。这使得影片具有了一种张力,使影片所反映的繁复的个体性“规矩”上升为一种文化表达。
《大红灯笼高高挂》实在是一部很好看的片子,每一个画面都制作得极其考究,丰富的光影变化、明丽纯净的色彩、漂亮的人物、极富中国韵致的庭院房舍,构成一幅幅富艳精工的图画,再伴以别致的背景音乐:迷醉。那么除了这些,我们还看到什么呢?一个有钱人家的5个漂亮女人为“争宠”而互相倾轧、仇恨,而结局不外或死或疯的故事,这故事并不新颖但很有意思,因为它由一系列点灯、闭灯、封灯的仪式,点菜、捶脚、闹鬼的“细节”构成,即使对于中国的观众,也算得上是新奇了。除此之外,导演似乎还力图使我们看到悲剧的根源——某种深植于文化中的观念、陋习。
(三)
角色的性格几乎都和封建有关,人性不知不觉就被封建势力所扭曲。
大太太:最最传统的女性,没有任何特征。片中她的言语都是很封建的,比如四太太要求她惩罚丫鬟,她就说按规矩办事。
二太太:就是她暴恐怖!!长得很慈祥,对人尤其和善。但心肠最最恶毒,人面兽心或者连兽也不如!!可能在封建势力面前,她只想站稳自己的地位,而不择手段。
三太太:倒觉得她本性不坏。可以说其实她是片中比较反叛的角色。为了自己的生活,选择高医生,在当时这种行为和是封建是相抗的。
四太太颂莲:不知道把她定为什么性质好。只能说她个性、好强、泼辣。但却是个不深谙世道的姑娘。
老爷:个人认为未露出真面目的老爷是本片最好的构思。在暗处,看似屋里的主人,主宰这一切。实际也被现实主宰着。
雁儿:占欲心极强、倔强。但遇事一样的害怕。和颂莲有点像。
只是新过门的五太太那张稚气未脱的脸与那句与她面容极不相符的"那女人谁阿,她干什么呀?"让人看到一年前的她。
(四)
封建制度扼杀了年轻的生命和美丽的爱情。
《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方面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结构进行了批判,一方面也继承了部分鲁迅对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恐怖手段描画。这可能主要归功于小说原著和张艺谋邀请的一些理论界人事参与。影片具有很强的象征和寓意,在那个时代表现了人们的某种心情。对于过去的封建势力灭杀人性和生命的行为,都被他放到了黑森森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在无处可逃的空间里,巧妙的展示着深层的寓意。而大红灯笼这个中国传统的象征物体,不是代表着希望,而是暗喻了被控制着的人性和权力人物的存在。
在封建势力的无形迫害下,女人们不是被扭曲了就是被摧残——颂莲的反叛和好胜性格,终使她败在笑里藏刀的二姨太手里;家庭中的争宠风波,导致女侍冻死,三姨太被“家法”吊死。旧中国妇女的种种命运,都在这个陈家大院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我无意中发现,封灯的布套图案画有龙,这不得不强调旧社会男人的地位,感觉就是民间的皇帝,这是和女人们极度反差的。当最后一个镜头宅院老爷娶进的五姨太出场时,我顿时感觉:女人的地位在封建时代是如此的卑微!
1,这是一幕老人以金钱、以权势、以传统制度,蹂躏少女的悲剧。
女人若是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可以说是不幸的,若是生长在中国封建传统社会里,那就是不幸中的不幸。
1920年代的中国,拥有大学学历的颂莲,为了家中生计,被迫嫁到大户陈家当姨太太。排行四姨太的她,在与上面三位太太,各自的互动下,看到了人生的百态,也学习到人性的丑陋面。本片对女人之於性爱、忠贞、阴险…等面向,都有深刻探讨。
十九岁在念大学一年级的颂莲,因丧父,家况坠日,贫境无奈辍学,为满足继母之要求,为了钱,嫁给陈家作四太太。颂莲“新婚”之夜,红灯笼照得里外通明,红艳娇媚。在那黑影中,走出一个老人-----陈老爷。这一人物,始终没有正面面对观众,但他苍老的声音,却在发出不可违背的命令。颂莲含辱举灯,让老爷欣赏自己,含辱在灯火通明下,与陈老爷同床共枕。然而,颂莲却渐渐适应妾的生活,转而千方百计,对二三房的挑战作反击。迷醉陈家“被捶脚”的享受,追求支配欲望,追求作高等奴隶,在老爷对奴隶的压迫,和残害奴隶的行为中,造成了几度人劫。
由於颂莲的丫环燕儿的告密,颂莲假装怀孕,以取宠於老爷的计划破产,被老爷以欺主之罪封了灯。被迫害的颂莲,为了报复燕儿告密,将燕儿在自己房中,「偷挂红灯笼」的违规事情揭露出来。按老规矩办事,结束了燕儿的生命,燕儿死了。但死了比活著强,颂莲则虽生犹死,借酒浇愁。大少爷来看她,她对大少爷感情流露,想挽留大少爷,但大少爷却走了。颂莲醉了,烂醉中吐露三太太“偷情”的事情。
三太太,一个反叛者,冒著生命危险,追求自身幸福,和性爱满足的女性。至少,她的情人「高医生」是她的艺术知音、情伴侣、性伴侣。这是反金钱、反传统、反礼教、反权势。三太太在被陈家的打手捉回时,脚上著粉红拖鞋,身穿白色内衣,在黑灰色的一群人的推拥下,最后被送往死屋。她仍是一身白,象徵著黑色历史中,人性的美。三姨太死了,这是一个老妈子,捉杀三姨太的结果,是电影刻意要表现的悲剧。被害人有意,或无意地害了人。这也是现代的文革中国,人人都曾是受害者,人人又多曾是主动被迫,有意无意地参与「迫害他人」的迫害者。颂莲,一个被害者,在自己遭受色劫后,也去害了他人,自己的心灵被洗劫一空。
颂莲疯了,人有理智时,却不清醒。像疯子,说假话,你算计我,我算计你。人清醒后,却能说真话。但不得不变疯了,醉中醒,醒中醉。疯时像人,不疯时像鬼,是世界的罪恶,还是人自身的罪恶。颂莲站在古篆字碑文前,意味她的命运,要被这些古篆字,堆砌出的监狱,囚禁终生。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把生命和现实中的历史,纠缠在一起。
颂莲等候老爷的挑选,一个老汉像戏子,双手提著灯笼,迈著碎步走来。主子占有众多奴才的占有感和虚荣,奴才的得意和失意,写尽了人生的虚幻和荒唐,社会的险恶和虚伪,人生如戏,人生如梦。
颂莲大学生的身份,说明她的言行,有不协调的地方。影片表现了野蛮对文明的蚕食,环境对人生的畸化,厄运对健康灵魂的蚀化。在封闭的社会家庭环境中,多数人容易改变自己,适应环境,随波逐流。只有很少的人,久经磨难,才能度过劫数和考验,成为领先人才。
老人以金钱、以权势、以传统制度,蹂躏少女的悲剧,以钱劫色的封建妻妾制度,无耻和卑鄙。这种畸形化的追求欲,非人性的情爱之欲,而是牺牲人性的情爱之欲。以青春美色,以奴仆愚忠,以个人尊严,以人的权利,以这一切人生可宝贵的东西,被社会无情剥夺。或自我被迫,或自愿放弃,获得被捶脚的权利,牟取点灯、点菜的权力,做稳奴隶的权力,支配其他奴隶的权力。
2,这是一部野蛮对文明的蚕食的悲剧。
野蛮对文明的蚕食,环境对人生的畸化,厄运对健康灵魂的蚀化。在封闭的社会家庭环境中,多数人容易改变自己,适应环境,随波逐流。只有很少的人,久经磨难,才能度过劫数和考验,成为领先人才。
争斗使生活充满沉重压抑。在一个封闭型的社会环境中,内斗是不可避免的恐怖。戏化的人生,待人以诚,反得其诈,待人以诈,反得其诚。人就是活著的鬼,鬼就是过去的人。
日常生活中的演戏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戏化的骗局。演戏是装假,是骗人,是戏化的现象,使人类失去真诚。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骗人骗己。逝者如斯、人生如梦。
老爷对妻妾的宠幸,是荣华富贵的象徵。在大红灯笼下,大小奴隶们,对支配他人的渴望,对主子宠恩加身时的得意;大主子对小主子的排斥和打击,小奴隶利益,大奴隶的力量,对二奴隶的打击。谁点灯,谁点菜,谁享受权力。木锤捶脚声中的岁月,原本是枯燥乏味的,但却因了有这些争斗,而有声有色。争斗使生活充满沉重压抑。在一个封闭型的社会环境中,内斗是不可避免的恐怖。
众打手抬著三姨太走向死屋的镜头,动作紧急,但过程长而慢,有难抵目的地之感。结尾有如「黑泽明」近期电影,对人类普遍悲剧的诘问。导演对时空感的淡化,使二十年代的中国故事,和当代中国,形断意联,具有深刻的讽谕性。
电影中的对白,凝聚了人类社会的悲哀和虚伪。演戏演得好,骗人,演戏演得不好骗自己。这是戏化的人生,待人以诚,反得其诈,待人以诈,反得其诚。人就是活著的鬼,鬼就是过去的人。戏化的人生,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总悲剧,但又超越中国的特质,变成了人类普遍悲剧的缩影。
畸形化的追求欲,是牺牲人性的情爱之欲。一切人生可宝贵的东西,被社会无情剥夺。或自我被迫,或自愿放弃。追求支配欲望,追求作高等奴隶,在老爷对奴隶的压迫,和残害奴隶的行为中,造成了几度人劫。
人性的劫杀,野性的爱欲,践踏人性,践踏自我。每个人心灵中,都是一片黑暗,在现代社会的愚、欲、钱、权的包围下,被虚荣诱惑,我们有时不也如疯子、傻子?新苦难的循环!从人性的劫杀,到野性的爱欲描绘,从践踏人性的揭露,到践踏自我的荒唐,皆带来警世醒人的启迪。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淡朴归真,体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现实面。每个人心灵中,都是一片黑暗,在现代社会的愚、欲、钱、权的包围下,被虚荣的红灯笼所诱惑,我们有时不也如疯子、傻子?
导演淡化时代,强化象徵艺术,揭示日常生活中的演戏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戏化的骗局。演戏是装假,是骗人,是戏化的现象,使人类失去真诚。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骗人骗己。导演擅长表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量采用主观视觉镜头,近景和远景的突兀交替使用,夸张的对比手法,也被反覆使用。影片中的音响效果夸张,给观众一种逝者如斯、人生如梦的感觉。
3,这又是一部在光明之下的恐惧电影。
《大红灯笼高高挂》并没有一开始就揭示恐惧,退学的女大学生象林黛玉进大观园一样,嫁到了豪门大院,一步步观察着这个财物丰腴的家族。当她意识到恐惧的时候,她就疯了。影片的老爷一直没有出现正脸,仿佛没有存在,但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背后的黑暗势力就发挥作用。影片和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有些相似,黑暗势力无处可见却随处可见,随时可以致人于死命。在这部影片里,张艺谋已经少了许多热情,而是多了很多勾勾搭搭偷偷摸摸的细节,对于黑暗势力也显示出无可征服的恐惧和冷静,让那些人物自生自灭。
大红灯笼的 「挂」和「落」是象徵,是各妻妾的地位,和对其他各房,关系变化的标志。各妻妾的荣辱宠幸,失宠遭贬,皆集中表现在这点灯、灭灯、与封灯上。谁有了挂灯笼权,谁就有了主子以下的最高权力。因此,争夺挂灯笼权,压制打击竞争对手,媚悦主子,争相为他生儿子,以稳固自己的地位,成了二三四房生活的核心内容。颂莲在得宠时,对自己依附在老爷身上的权威,淋漓尽致的发挥,对脚被轻捶的瘾劲,显示了奴才的麻木。
阴冷颓废的陈家大宅院里最能引起观众视觉冲击的莫过于那一排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冷色和暖色的强烈反差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影响,发人深思。硕大无朋的大红灯笼由始至终都贯穿在整部戏中,影片主要讲述颂莲这位女性如何从最初的得宠到最后的失宠、疯狂的婚姻悲剧故事,而这一切又很巧妙地体现在点灯——吹灯——长明灯——封灯上,这样“灯”就不单纯是影片中颇有造型感的视觉元素了,确切来说它已成了一种意象化的符号。就算是捶脚、捏肩、点菜这样一系列程式化的动作也是与点灯息息相关的,在哪房太太的院子里点等,哪房太太就有权利享受生理和心理的满足感和快感,因此在陈家大宅院里几个活在绝对封闭空间里的几个女人为此疯狂,包括小丫头雁儿。用某个评析家的话来说“女性的生存本能与人性深处最隐秘的贪婪、虚妄、恐惧甚至因此而来的苟延残喘都在这几盏灯笼里被照得如此清楚。”逆来顺受的琉如,笑里藏刀的卓云,红杏出墙的梅珊,倔强的雁儿,甚至包括“新女性”——敢干抗争的颂莲……无不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对“点灯”的渴望其实就是对生存的渴望,但男人并不这样想,年长的陈佐千不可侵犯的权威已具体地呈现在大红灯笼的肉身上,女人为男人争风吃醋、头破血流,但在男人眼中,女人只不过是一只随手可捏死的虱子,实在令人寒颤,深刻地揭露了夫权制社会中妇女悲惨的命运。
影片中充满大院子的恐怖,和小院子的凄凉荒僻,散发著难以躲避的死气。整个大院子,没有嬉闹小孩的出现,活著就脱不了陈旧的历史。层峦迭峰的房脊,象徵沉重的古中国,对於活人的中国,难以逾越。颂莲成为疯子后,在院子里徘徊的景象,意味著封闭的灵魂,窒息在凝固的空间里。颂莲疯后,老爷又娶进五太太,一片大红大喜中,新娘子的稚嫩气和薄命相,预兆著新苦难的循环。
总结:《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方面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结构进行了批判,一方面也继承了部分鲁迅对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恐怖手段描画。这可能主要归功于小说原著和张艺谋邀请的一些理论界人事参与。影片具有很强的象征和寓意,在那个时代表现了人们的某种心情。对于过去的封建势力灭杀人性和生命的行为,都被他放到了黑森森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在无处可逃的空间里,巧妙的展示着深层的寓意。而大红灯笼这个中国传统的象征物体,不是代表着希望,而是暗喻了被控制着的人性和权力人物的存在。如此强烈的震撼,至今,影片末颂莲迷茫的眼神、幽深封闭的灰色大宅院、鲜艳夺目的大红灯笼这一切的一切仍在脑海里久久不能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