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智者必怀仁,疾风知劲草、智者必怀仁.....什么意思

时间:2024-06-06 08:34:50 编辑:阿旭

1,疾风知劲草、智者必怀仁.....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
在狂风里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摇摆中方能显出人的赤诚之心。
性情勇猛的人,又尚且懂得道义,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怀有仁爱。
作品原文
赐萧瑀
疾风①知劲草,板荡② 识诚臣。
勇夫③安知义,智者④必怀仁。
作品注释
①疾风:狂猛的大风。疾风知劲草: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 语出《东观汉记·王霸传》:“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始验疾风知劲草。”
②板荡:《板》、《荡》都是《诗·大雅》中讥刺周厉王无道而导致国家败坏、社会动乱的诗篇。后用“板荡”指政局混乱或社会动荡。识:辨别。诚臣:忠臣。
③勇夫:一勇之夫,指只有勇力的人。安:怎么。义:与下句中的“仁”互文。仁义,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孔颖达 疏:“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
④智者:有智谋或智慧的人。
作品译文
在猛烈的大风中,才看得出小草坚强的韧性。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才能辨别出谁是忠臣。
勇猛的人,又如何懂得道义。
而有智慧的人,心中必定怀有仁爱。
作品赏析
李世民以本诗送给萧瑀,述说忠臣的定义,并对萧瑀作了肯定。
唐高祖李渊在位后期,他的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为争夺帝位,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萧瑀坚定地
站在李世民一边,最后帮助他夺得帝位。“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是李世民对萧瑀的高度赞美和肯定,其中也不无感激之情。这两句诗使用了比兴的手法。
“疾风知劲草”是兴,为下文的立论张本。同时,这一句兴中有比,以普通的自然景物为喻,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风平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
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们,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坚韧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正是由于唐太宗这么一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在诗中引用了“疾风知劲草”,才使得这句话流传千古,成为了至理名言。

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翻译:在疾风之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动荡的时局中才能看出谁是忠臣。只知道武力的莽夫怎么会知道什么是忠义,有智慧的人心中一定有仁德。注释:1.萧瑀:字时文,隋朝将领,被李世民俘后归唐,封宋国公。2.疾风:大而急的风。劲草:强劲有力的草。3.板荡:动乱之世。4.勇夫:有胆量的人。5.智者:有见识的人。出处典故:1.这首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赐萧瑀》,出自《旧唐书·萧瑀传》。2.其中“疾风知劲草”的典故出自《东观汉记·王霸传》:“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始验疾风知劲草。”《旧唐书·萧瑀传》:太宗尝从容谓房玄龄曰:“萧瑀大业之日,进谏隋主,出为河池郡守。应遭剖心之祸,翻见太平之日,北叟失马,事亦难常。”瑀顿首拜谢。太宗又曰:“武德六年以后,太上皇有废立之心而不之定也,我当此日,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因赐瑀诗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又谓瑀曰:“卿之守道耿介,古人无以过也。然而善恶太明,亦有时而失。”瑀再拜谢曰:“臣特蒙诫训,又许臣以忠谅,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魏征进而言曰:“臣有逆众以执法,明主恕之以忠;臣有孤特以执节,明主恕之以劲。昔闻其言,今覩其实,萧瑀不遇明圣,必及于难!”太宗悦其言。扩展资料文学赏析这首诗极富于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此语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作者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次句的“板荡”乃《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荡》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赐萧瑀

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解释下这句诗词?

李世民写过一首有名的诗《赠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在强烈的大风中,才可看得出小草坚强的韧性;在动汤不安的时局,才能辨别出臣子是不是对国家忠心.性情勇猛的人,又如何懂得道义,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怀有仁爱。这首诗对萧瑀的评价很高,对他的忠心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而萧瑀起初也是隋朝的官吏,后来投降了李世民,受到了重用,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注:“板荡”,为《诗经》里两篇文章之名,反映的是时代动荡之局势

4,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的意思是“性情勇猛的人,又如何懂得道义。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怀有仁爱。”一、原诗:《赋萧瑀》 李世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二、译文:在强烈的大风中,才可看得出小草坚强的韧性。在动汤不安的时局,才能辨别出臣子是不是对国家忠心,性情勇猛的人,又如何懂得道义。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怀有仁爱。三、赏析:《板》《荡》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经典《诗经.大雅》中的两篇。旧说《板》《荡》二诗皆讽刺周厉王时代的政局混乱、危机四伏,后以此二诗篇名“板”、“荡”借代局势危难、社会动荡。这首诗对萧瑀的评价很高,对他的忠心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而萧瑀起初也是隋朝的官吏,后来投降了李世民,受到了重用,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拓展内容: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