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中华石雕艺术园,大石窝镇历史,300字作文。

时间:2024-06-08 00:32:32 编辑:阿旭

1,大石窝镇历史,300字作文。

大石窝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千年古刹云居寺。记得小时候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也就是浴佛节,都会去逛云居寺的庙会,这一天也是云居寺一年当中最热闹的一天。云居寺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石刻佛教大藏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上千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像这样大规模刊刻,历史这样长久,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堪与文明寰宇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大石窝石经是自隋唐以来绵延千年的佛教经典,不仅在佛教研究、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在书法艺术上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千年的石经文化造就了大石窝的石经精神: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一丝不苟、默默奉献。镇里正大力打造云居寺文化景区,将其作为本镇的文化创意产业。云居寺不仅仅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也带动了周边的民俗旅游业。云居寺周边的三岔、水头、下庄,都是市级民俗村,全镇有市级民俗户51家。依托来云居寺旅游的游客,民俗户的收益都很不错。

2,大石窝镇的历史沿革

大石窝镇历史悠久,明代山西迁徒民至此定居前早有人烟生息。1958年成立长沟人民公社,为南尚乐管理区。1961年改管理区为南尚乐人民公社,1983年农村体制改革,改公社为乡。原属房山县,1987年房山县与燕山区合并建房山区后,遂改属房山区。后改乡建镇为南尚乐镇,后又改称大石窝镇至今。该镇半为低山丘陵,半为平原¬。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碳酸盐类低山,最高点海拔935.4米,土壤为淋溶褐土;中部为山前台地,分布有碳酸岩类残丘,土壤为洪积物褐土;南部为冲积平原,最低点海拔46.2米。北拒马河自西北而东南流贯镇境西南部,南泉水河(古称独树水)发源本镇北境,向南流经¬镇内东部,下注胡良河。本镇年平均降雨量600~650毫米。北部山区蕴藏丰富的汉白玉、大理石、白云石和石英砂岩矿物资源。该镇经济以工、农业为主,林果为辅,多种经¬营。耕地40128.9亩。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其次是水稻、谷子、豆类、高粱等。高庄村所产稻米久负盛名,称玉塘米。米质洁白香甜,成饭久存不馊,明清时专供皇宫御用。该镇以盛产红果闻名。20世纪80年代畜牧业发展较快,建有奶牛、肉羊、商品猪、商品蛋基地。开发利用当地矿物资源兴办企业,特别是汉白玉、大理石的开采和加工。高庄有汉代开采汉白玉的塘坑遗址。石窝盛产十多个品种的汉白玉、大理石,素有“石材之乡”、“石雕艺术之乡”的美誉。村民的石雕技艺尤负盛名。封建社会皇家宫殿、园林、陵寝等所用汉白玉石材多取于此,当代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中的汉白玉也多出自这里。现在产品远销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全镇有企业2130家。2003年全镇工业总产值20554.5万元,农业总产值14954.4万元。镇域南部与河北省涿县(今为涿州市)、涞水县交界。过去每遇干旱年月,三县人民为争拒马河水而常常发生冲突,甚至发生流血事件。1956年成立房涞涿灌渠管理委员会,采用了“鸭子分水”法,即在上游张坊铁锁崖处扎制100只草鸭,投放拒马河水中,草鸭随河水漂流,以流向各县草鸭的多少来确定各县应得的水量。1970以来,三县联合修成了义让沟、石槽沟、三联沟等主要引水渠,在镇境长度约12000米,可以灌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88%。又先后修建2座小发电站,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现有中学2所,小学6所,幼儿园1所。全镇有卫生院1所,村办医疗室和个体诊所4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0个。大石窝镇享有“中国书法之乡”的美誉,2003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镇内名胜古迹较多。中外驰名的云居寺及石经¬,创始于隋代高僧静琬。历唐、辽、金、元、明五代,未断修葺和续刻,共刻佛经千余部,刻成石经版万余块,分藏在云居寺和石经山上九个藏经洞内。这些石经不仅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存中的珍品,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研究我国的佛教史和书法艺术有重要价值。云居寺及石经被誉为“北京的敦煌”,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云居寺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现已修复。此外,高庄的玉泉塔和汉白玉塘坑,镇江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镇江塔,石窝村中明代钟,蔡庄的战国古城址,岩上村中元代石狮和明建磨碑寺,塔照村东北山上的照塔等,都是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百年以上古槐7株,其中有3株树龄在300百年以上,列为一级保护古树。

3,石雕究竟是什么,如何正确的认识石雕

首先石雕就是石造型的艺术的一种。简单的说就是用石头雕刻【做】的作品-艺术品。
石雕的基本制作流程:
一、选荒料:从采石场挑选一块具有一定规格尺寸的石料,将它运到石雕雕刻的工作台上
二、剥荒:就是将第一步所选荒料进行剥荒,让它呈现出石雕的基本形状风格
三、定型:就是上一步的剥荒后期对石雕形状处理,让其呈现出石雕的基本轮廓的过程。
四、做细:就是完成石雕的细节处理部份
五、打磨:就是对石雕进行磨光、上色等处理过程
六:包装:就是对已完成的石雕进行包装打木架准备运输的最后阶段。

4,崇武古城附近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武古城是我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石头城,也是我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武古城座落在泉州市惠安县东南24公里的崇武半岛南端。近年来,崇武半岛优雅的环境,渔村的民俗,引起了许多游客的广泛兴趣;而半岛上这座巍峨的古城,更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和游客不远万里,慕名而来。各位朋友一定也有同感吧? 我们要想了解祟武古城,就必须追本溯源,从头讲起。崇武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三面临海,西连陆地,地势起自大雾山脉,婉蜒起伏,十分壮观。它夹在湄州湾与泉州湾之间。往北与莆田的南日、湄州互为犄角;往南与晋江的永宁、祥芝互为犄角;东临台湾海峡。近处海域遍布岛屿与礁石,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是个战略位置十分显著的国防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崇武的意思就是崇尚武备。据说宋朝时,这里就称为崇武乡守节里。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惠安置县后,在这里设小兜巡检寨。元朝初期改为小兜巡检司。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活动在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一倭寇突然登陆祥芝的蚶江,对泉州地区的安全造成威胁。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人侵,委派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周德兴是个军事工程专家,他根据泉州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当年,泉州设永宁卫,管辖五个所,即福全、中左、金门、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设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獭窟城、小岞城、黄崎城、峰尾城。祟武城为五城之一,隶属福建司永宁卫的一个千户所。建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了。 崇武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墙共长2457米,城基高5米,墙高7米,并设有两层跑马逍。墙上有墙碟1304个,箭窗1300个,窝铺26座。四面设城门,内门每扇高3.2米,宽1.3米,前门每扇高2.6米,宽o.9米,东、西、北三座城门相似,各有城门两道,城门上各设烽火台一座,南城门外加设一照墙。在城内莲花山制高点,还设有了望台。四面城边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往城前的涵井,城内的十字大街相接四个城门,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城墙又加高1.3米。这些城墙、窝铺、门楼、月城、墩台、捍寨和演武厅,构成我国古代一套完整的战略防御工程体系。明代守丞丁少鹤曾有诗句赞道:“孤城三而鱼龙窟,大岞双峰虎豹关”。 作为海防的最前沿,崇武古城曾经在明代倭患其间首当其冲,屡遭进犯;亦曾失利陷城,铁马哀鸣。几百年来,古城几代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用生命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这里的“护龙官”、“崇山官”、“崇报祠”、“元饲宫”、“十二爷官”等,都是古城军民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祟武建城之初,由各地抽丁防守,至今还有“百家姓,万人丁”之称(现尚有98姓氏),兵士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为捍卫古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据史书记载,明朝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倭寇一千多人从大山登陆,烧杀抢掠。崇武的千户张荣率领军民奋起抗倭,力战身死,终于保住古城,崇武城免却一场灾难。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正月,倭寇偷袭崇武城,全城军民浴血奋战,由于孤立无援,粮尽城陷。倭寇入城洗劫42天,无恶不作,令人发指。明朝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亲临崇武,指挥剿倭,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十年倭乱平定后,崇武也成了东南沿海的重镇。 此外,崇武古城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她还曾目睹郑成功大军挥师东渡,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目睹崇武军民随人民解放军扬帆南征,解放祖国南大门厦门岛,目睹1956年周总理亲自指挥崇武海战,击沉击伤入侵的美蒋“永泰”、“永昌”号军舰。 古城的军民兵士骁勇善战,令人精神振作;而古成的文人雅士,深切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们对故园的热情讴歌,引起了后人的强烈共鸣。在崇武城南郊峡道壁谷,盘石岩,峭壁间的“海门深处”石刻即为著名诗、书、画名家黄吾野所书。黄吾野曾经“十年避乱别江湾”。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倭患平定,黄吾野重返家园,他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咏唱了平倭后的太平景象:“海天南望战尘收,漠漠平沙罢唱筹,渔艇已鸣烟前橹,农人又住水边洲。”明代布政使惠安人戴卓峰也曾在崇武的龙喉岩上摩刻一联:“嘘吸沧溟涵地脉,吐吞日月镇天池,”高度概括了崇武的雄浑气势,照见了先贤的万古英风。 今日的崇武城仍保存看宋、明、清历朝所修建的寺庙庵堂三十多座,主民宅也有数十处。其中有宋代的“云峰庵”、“水潮庵”,有明代的“关帝庙”、“东岳庙”,也有敬奉海神妈祖娘娘的“天妃宫”,以及纪念当地有功人物的“灵安王庙”等,这些古建筑的保存,增添了古城古朴优雅的气息。可以说,祟武古城不但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也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当您登上崇武古城的最高处,您可以望得见金沙碧水的“半月沉湾”和“西沙银蛇”天然海滨浴场,而海岩边维妙维肖的“神龟戏水”,多彩绚丽的海螺贝壳,孤岩兀立的“峰后险石”,以及那“白鹤升天”、“狮石照晚”、“玉碧传音”,更使人如临仙境。每当大浪时分,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象令人心荡神摇,而当那风平浪静的时刻,几星鸥鹭、三五帆点缀在画一般的海面上,更令人赞叹大自然的造化。据记载:“崇武大海中,春二、三月常蜃楼海市,如楼阁人马,千形万状,仿佛烟云之中,久之乃散”, 这与山东蓬莱阁的海市蜃楼同为一种过折射的自然现象。只因这种现象出现的机会很少,因而更加令人难以捉摸,更加引起人们的神往

5,福建惠安的崇武古城好玩吗??

崇武古城是我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石头城,也是我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武古城座落在泉州市惠安县东南24公里的崇武半岛南端。近年来,崇武半岛优雅的环境,渔村的民俗,引起了许多游客的广泛兴趣;而半岛上这座巍峨的古城,更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和游客不远万里,慕名而来。各位朋友一定也有同感吧?
我们要想了解祟武古城,就必须追本溯源,从头讲起。崇武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三面临海,西连陆地,地势起自大雾山脉,婉蜒起伏,十分壮观。它夹在湄州湾与泉州湾之间。往北与莆田的南日、湄州互为犄角;往南与晋江的永宁、祥芝互为犄角;东临台湾海峡。近处海域遍布岛屿与礁石,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是个战略位置十分显著的国防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崇武的意思就是崇尚武备。据说宋朝时,这里就称为崇武乡守节里。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惠安置县后,在这里设小兜巡检寨。元朝初期改为小兜巡检司。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活动在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一倭寇突然登陆祥芝的蚶江,对泉州地区的安全造成威胁。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人侵,委派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周德兴是个军事工程专家,他根据泉州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当年,泉州设永宁卫,管辖五个所,即福全、中左、金门、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设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獭窟城、小岞城、黄崎城、峰尾城。祟武城为五城之一,隶属福建司永宁卫的一个千户所。建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了.

6,崇武古城有什么好玩的

崇武古城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比如中华石雕精品园、西沙湾、青山湾、惠安女等:华石雕精品园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位于古城南门外沙滩半坡上,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一处荟萃石雕精品的主题公园,占地9公顷,共收藏有不同艺术风格的石雕艺术精品500余件,与古城、大海浑然一体,独具匠心。西沙湾西沙湾,位于崇武海滨度假区内。湾内拥有2千多米的沙滩,可供游人踏浪,戏水,露营,烧烤,沙滩排球,海上冲浪等活动。湾内还有西沙湾假日酒店,方便游客过夜居住以及长短期度假。青山湾青山湾,是惠安一处不可多得的海滨浴场。海滩面积宽广,沙子细腻柔软,且海水风浪较小,非常适合游泳,踏浪,以及其他水上运动。来到青山湾度假区,游客可听海风,抓螃蟹,看日出,捡贝壳,吃海鲜,亦可欣赏到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惠安女海边劳作场景。青山湾附近的景点:千年古刹—青山宫。惠安女惠安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所穿服饰极具特色,她们佩带花色头巾和橙黄色的斗笠,花巾上还有编织的小花和五颜六色的小巧饰物;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脐;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大的裤子,腰带是扎在肚脐下面。月海湾半月海湾,位于古城南门外,沙质细腻,海水清澈,被赞为金沙碧水。崇武古城,坐落于福建省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系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是万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卫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崇武古城地处福建省泉州市沿海的突出部、泉州湾和湄州湾之间、惠安县境东南24公里的崇武半岛南端,濒临台湾海峡,亦称“莲岛”,始建于1387年,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中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好的明代石头城,也是中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惠安历史

惠安置县于北宋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辖有16个镇。惠安背山面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县南北长47公里,东西宽42公里,面积972平方 公里,人口110万。

由於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早在4000多年前,居住在崇武大山和东园音楼山岭的先民,就以渔猎为生;宋元时,惠安人已由海路与各地经商。明清两代,更以海为田,开辟盐场。现原盐年量占福建省的四分之一。而年产水品占全省第三位。由於靠海产螺,故惠安也称为“螺城 ”。惠安也盛产花岗岩,并拥有十多万名石雕匠及建筑工人,素有“石雕和建筑之乡 ”美称。

惠安海岸线长141公里,沿海有大小港口14个,其中崇武港是历史最悠久的渔港和避风港;崇武古城是中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海滨石城,它建于明洪武廿年(公元1387年)。惠安也拥有中国古代第一座梁式海港大石桥—洛阳桥,它建于北宋皇五年(公元1053年)。

惠安女极勤劳朴实,衣着服饰十分奇特而又绚丽多姿,已成为惠安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些富有浓郁乡情的“渔文化”和“石文化”,常让人深深的陶醉其中。

8,惠安县的历史文化

惠安风俗,含岁时节日、衣食住行、婚丧喜庆、行业习俗、信仰崇拜、礼仪风尚等等,是经过千百年来古越族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海外华侨长期交融,嬗变而逐渐形成的,颇具闽南侨乡特色的民俗风情,显得古朴淳厚,而又五彩缤纷。考古发现,惠安先民属闽越族,人们滨海而居,资食于海,有断发纹身的习俗。入宋之后,惠安置县,民俗简朴,“有太古遗风”。元末,蒙古族人入惠定居。明初,阿拉伯人始由泉州移居境内白崎等地。他们带来自己的信仰和风俗。明代中后期,籍人陆续远渡重洋,遍居东南亚诸岛国,本土民俗逐渐渗透到侨居国。因此,惠安民俗,不仅沿海与山区,城镇与农村都有各自奇异的色彩,而且民间崇鬼神、信巫卜也是普遍的。民国25年(1936年),国民政府强制推行“新生活”运动,民国自发倡议移风易俗,但均未有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深入发展,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破旧俗,立新风,社会风俗逐渐趋向文明进步。 早在新石器时代,惠安就已经有人类在此聚居、生息、开发,境内崇武大岞山和东园音楼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得到证明。1987年涂岭蚁山又发现商周时期文化遗址。在张坂、东园海滨均发现与人类出现时有着密切相关的更新世时期的象化石和鹿化石。 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惠安始有史可查。这时期古墓葬较多,且多数为地下砖室券顶墓,随葬品也较丰厚。至今还有多座名人墓,如晋招远将军、晋安郡王林禄墓,唐福建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王潮墓,唐户部大司徒吴仁禄墓等。这时期还建不少寺观,并开始生产陶瓷器。 宋元时期,境内陶瓷业发展很快,冶铁业随之兴起。由于经济繁荣,大建桥梁,据清修《惠安县志》记载,宋建17座,元建4座,都为石构平梁桥,这是惠安劳动人民力量和智慧的结晶。 明代,福建沿海包括惠安在内屡遭倭寇的侵扰,为了巩固海防,先后筑起崇武、莲城、东山、浮山、峰尾、辋川海滨6城和惠安县城,烟墩23座,形成比较完整的防御设施。今天这些古城都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清及近代,境内留下不少人民反帝、反封建、反殖民地化的遗迹和革命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和人民政府重视文物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县里建立管理机构,实行保护法规,拨出维护专款。同时宣传、组织广大群众共同保护文物。至1989年,全县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已近200处,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2处,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处,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55处。馆藏文物近1000件。这些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惠安县1000多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面貌。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