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中国合伙人怎么样,俞敏洪怎么评价《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

时间:2024-06-10 08:13:04 编辑:阿旭

1,俞敏洪怎么评价《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

最近不少朋友问我陈可辛执导的电影《中国合伙人》是不是以新东方为原型拍摄?新东方有没有参与投资?我到今天也没见过陈可辛或任何演员,所以我不知道这部电影和新东方有什么关系,当然更没有参与投资。徐小平和我提过这部电影,但我坚决反对把新东方搬上银幕,所以现在和未来这部电影和我都没有关系。——俞敏洪在腾讯微博上说

2,如何评价电影《中国合伙人》

陈可辛直言《中国合伙人》借用了“新东方”三驾马车的原型故事,英语培训学校的创业故事也使观众纷纷将电影中的主角与他们对号入座。企业家的成长史,白手起家的励志传奇,加上广大的新东方学员以及俞敏洪粉丝,这无疑是电影的一大卖点。先不管“新东方”的大佬们有没有看过本片,也不管他们到底有没有老泪众横。除却这些为电影票房预热花边新闻,《中国合伙人》确确实实试图描写一个年代一群人的友谊和奋斗的故事。 陈可辛作为近年来作品口碑和票房都不错的少数国内导演之一,深谙此道。《合伙人》的年代感塑造与情感酝酿都有较佳的处理。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电影里电视的播放画面很好的揭示了电影的大背景,那是一个集体淘金的年代,也是一代成功企业家求学与创业的年代。《合伙人》关于三位主角的友谊起起落落才是电影的内在力量,也是最能挑起观众的共鸣所在。总之陈可辛的《合伙人》在上诉两方面的处理还是能看到诚意。只是有几多人能吃下陈可辛烹制的这略显惨淡的菜肴? 就像电影中取得事业成功的成东青,他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极度保守人物形象。陈可辛的这次尝试也是极度保守奉献的一部平庸之作。

3,如何评价《中国合伙人2》这部电影?

赵立新老师是自己喜欢的演员,所以,去看了电影《中国合伙人2》。看过之后,果然还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赵立新老师把楚振辉的那股冲劲和拼搏,又敢于坚持,演绎得淋漓尽致。凌潇肃和王嘉的演技,也让人感到惊喜,这都为这部剧增分很多。互联网创业的艰辛,也许只有从业者才会了解,其中的欢乐,痛苦,挣扎,汗水,泪水,失落,成功,这就影片中展现出来的,它是一种情怀,一碗鸡汤,当然,它是有温度的。让迷茫的人,学会坚持,学有拥有一种信念。从这个层面上说,这就是一部给失败的人的一部大戏。它能让人在知道失败之后,应该何去何从。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部戏里没有流量明星,但是,它吸引人,它给人力量。看影片的时候,是有些偶像光环,可除去光环,它本身也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冲着它给人力量,就可以这么说。有人说是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的,但影片没有对大环境的描写进行展开,而是在轻松的背景下讲述故事。影片后期制造有点粗糙了,配音剪辑稍微混乱了一点,很多场景,有一种看电视剧的感觉。我的看点,就是赵立新饰演的楚振辉,他的用力表演的方式,很适合这个角色。最后高潮的独角戏,我特别为赵老师喝彩。

4,如何评价电影《中国合伙人》?

影片的结尾,放了一堆成功人士的照片,除了俞敏洪、徐小平、王强,还有张朝阳、王石、杨澜,甚至还有老干妈(=。=)事已至此,眼眶终究还是湿润了,不是那种强烈的感动或者悲伤,而是一种很奇特的共鸣。

为什么电影里带来的共鸣是”奇特“的呢?

笔者90前,离电影里讲述的那段青春距离挺远的,那样的装扮,那样的校园,那样的图书馆,一切都是如此陌生。其次,我从未想去美国,更是从未碰过托福、GRE。我的大学四年,好似每天都在吃喝玩乐,闲来看看背着单词地苦逼室友,默默偷笑。再而,我从未读过新东方,哪怕新东方热早就传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但不爱就是不爱,就算同窗好友时不时拿那些老师们笑话作为谈资,学渣依旧自由自在。还有一点同样关键,在我的生命里,从未出现过心存“共同”“理想”的伙伴,也从未想过自己去创业,闯出一片天,即便如今已码字多年,朋友间还是各干各的,来去自在,两袖清风。

以上是我能回忆起的大学时光,和电影里表达的,截然相反。

可让人意外的是,就算是《致青春》的岁月看似离我的校园生活更接近,但它并没有让我有所感触,反而是这部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的《合伙人》,反而是没有在我的青春里呆过的陈可辛,把故事说进了回忆里。

虽然吴君如笑着说陈可辛这部电影完全没进步,一下回到二十年前,但要我说,这次的回归,很棒。

有笑有泪,令人欣喜。

影片放完了,前前后后响了三遍掌声,然后观众纷纷与陈可辛导演分享了看片的感受,神奇的是,从50后到90后,居然个个都能从电影里找到自己或者自己身边人的影子。一个老伯激动地说:我儿子当年在美国就是这么的苦啊!被开除了,然后一个人走在街上,哭得不行了才往家里打个电话……一个90年的小姑娘感慨地说,电影里的那一首首有关青春的歌曲,实在是勾起了校园的回忆……我说,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深深地撼动了我,具体记不得了,大致是:如果皱纹最终会刻到你的额头上,那就别让它爬到你的心上。

即便你没有经历过着一切,但依然会为这三个男人的梦想叫好;即便三个合伙人的英语发音实在是很”屌丝“,但依旧不会阻碍青春能量的迸发;即便有《致青春》在前,但看完《合伙人》后还是觉得,这才叫真正的致青春,因为青春不是帅哥美女的专属,不是一代人的专属,青春,属于每个人,哪怕你是个二愣子,哪怕你是个纯屌丝,哪怕我就是不爱背单词。

5,如何评价电影《中国合伙人》

先说点题外话:成东青-俞敏洪,王阳-王强(教美语思维),孟晓骏-徐小平(负责留学咨询、签证)。虽然原型是这三人,其实还是改编了不少的,比如徐小平在北大应该不是学生,王强和徐小平都出过国,而王强在美国混得应该还不错。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谈不了电影制作等专业问题,我只能说说我的感受,这个电影前前后后一共看了三遍,所以我每看过一遍这个答案就会有增加内容。1.《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向中国民营企业家致敬的电影,并且拍得不错。2.电影里的无数情节,包括"too young, too naive", 孟晓俊的那句“我们这代人最需要的改变”,苏梅在美国街头苍凉地说“是世界改变的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王阳在婚礼结束后呼喊“现在我们变成了什么”,以及最后“光阴的故事”,都在强调的同一个主题,就是年轻人不断的在和冷酷的世界搏斗,最后被现实打磨,或者保持自我。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是怎样的一群人,我想冯仑(本人)在电影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小姐心态,寡妇待遇,妇联追求。这帮人在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什么艰辛,干过什么灰色的事情,最后获得了现在财富与地位,我想大家不说非常清楚,至少也略知一二。电影里其实也提到了成东青最初违法办学,当然电影里没提到的是老俞本人和海淀区的警察局长应该关系也不错(估计这个段子很多新东方的老师都讲过)。所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个本来应该跟“中国梦”有关的电影,差点儿拍成了中国民营企业家灰色发家史;本来是向民营企业家致敬的电影差点儿成了给他们著书立传并且把灰历史洗白的电影;本来应该以“青春、梦想”为主题的电影,差点成了以“Money Talks"为主题的电影。还好,都是差点。说电影传递着不正确的三观,不如说这些人当年干得就是这样三观不正的事儿。被逼无奈,非法办学,造星运动,侵犯版权,这些都是新东方曾经干过,甚至现在还在干的事儿。让新东方与众不同的是新东方现在做大了,在美国上市了,创始人都去干天使了;而小打小闹干违法生意的人(比如在新东方总部门口卖盗版新东方教材和盗版新东方老师视频的人)一辈子赚的钱可能都不及昨天晚上新东方股价上涨1.63%让老俞增加的财富多。以前《灌篮》杂志评价乔丹说:迈克尔·乔丹是最好的球员,也是最坏的球员。而新东方,是中国最好的民办学校,也是中国最坏的民办学校。所以你说《中国合伙人》拍得不好吗?我认为也许是陈可辛拍得太好了,让我们觉得成功就应该是像新东方这样,像成东青一样,是土鳖的逆袭。很多现在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当年又比成东青好到哪里去呢?《中国合伙人》与《社交网络》像吗?像,太像了。说陈可辛故意模仿《社交网络》,也许因为二者的故事本来就很像。成东青和Mark都是大学里的土鳖,孟晓俊和Eduardo 都是校园内外的成功人士,两个创始人对于企业发展方向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但最后土鳖都把成功人士架空了。再加上侵权的情节,不得不说俞敏洪和Mark的故事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作为俞敏洪的直系师弟(我操这种说法太装逼了),也作为老俞曾经的一名兼职员工,对《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还是有非常复杂的情感的。一方面,我知道很多老俞当年创业前后非常艰辛的故事,并且在毕业季看到以母校为背景的电影还是有不少感慨的;另一方面,虽然这可以看做一部半虚构半纪实的电影,但确实有点功利了,说三观不正,并不夸张。这部电影在“青春、梦想”的主题下却隐藏着功利的三观。但这就是老俞的故事,也可以看做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的故事。最后加一句话吧,我们可以看看当初跟着老俞打天下的元老,现在都在干什么。或许我们真的应该记住王阳在自己婚礼上说的那句话,“别跟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亲兄弟合伙都有反目的时候,别说好朋友了。

6,如何评价电影《中国合伙人》

《中国合伙人》的热映,它本身所具有的质素和话题性,是主要原因。这是一部评价两极分化的电影,有些人爱得不行,有些人恨得不行。喜欢《中国合伙人》的观众,多因其怀旧或者励志。认为这是一部有青春、有梦想、有友谊、有奋斗的创业电影,含有“中国梦”的寓意。影片的主题曲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也十分吻合电影梦想、怀旧的寓意,激发了观众的共鸣。许多创业成功者也“对号入座”,在观影后发表评价,认为电影准确还原了时代的特征和背景,感慨良多。 如同“美国梦”至今未曾在都市青年人中消弭一样,讲述“美国梦”实现或者破灭的故事也会有很多共鸣。而不喜欢的观众也有很多,最典型的说法是:影片贩卖市侩成功学。他们认为影片把人生奋斗简化成了对金钱的追逐,用某些成功者浅表的经历,给身在底层的人们画了一张大饼。其实作为原型的“新东方”本来就是一家提供留学实用技巧的培训学校。这里教英语,但不是为了陶冶情操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而是要造就一块能应对签证和申请奖学金的敲门砖。这是一家教育机构,但并不以培养远大志向和完成人格教育为目标,而是要帮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过语言关,杀向彼岸。在小的情节上,影片也同样也贯彻着很多“实用主义”思维:孟晓俊带着“事业”来到美国,等了六杯咖啡的时间见不到“真佛”,痛悟:只有上市才有尊严。再比如,女友出国一月就蹬男友,男的如丧考妣,然后认为:人家这么做是一种坦诚,她完全可以一年后再告诉你。这些情节都准确的刻画了残酷的“现实主义”价值观。“功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倾向,有些人宣之于口,有些人默之于心,《中国合伙人》用上市来完成傲娇,用“买下实验室”来回击轻慢过自己的同僚。影片为当代成功者立传,并且意图把影片当作中国成功人士的集体缩影。给活着的大亨作传,如同给企业家写报告文学,很难去表现人性的阴暗面,也就无法还原人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影片中的三兄弟之间有过争执,也干过荒唐事,但一律浅尝辄止。影片最大的情感高潮设定在:三兄弟口若悬河地征服美国人,逃过官司,大涨民族志气。这是用民族主义的叙事策略,遮掩了人性深度的不足。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