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主人公是谁
共叔段
春秋时,郑武公死,长子庄公继位。其弟共叔段图谋篡位,在封地内招兵买马,修整军备。郑大夫祭仲深表不安。谏庄公早除共叔段,以绝后患。庄公答曰:“‘多行不义必自毙’,汝可拭目以待。”不久,果如其言,共叔段狂妄自大,蚕食边邑,且欲攻郑都。庄公见时机成熟,便出兵攻共叔段,逐出郑国。
“多行不义必自毙”。以喻多作恶事者,必自速其亡,常用此语。
2,多行不义必自毙 以上成语故事主人公是谁知道几个
多行不义必自毙 以上成语故事主人公:
南柯一梦(淳于棼)东施效颦(东施)江郎才尽(江淹)
赴汤蹈火(晁错)投笔从戎(辛弃疾)鹤立鸡群(嵇康)
负荆请罪(廉颇)杀妻求将(吴起)完璧归赵(蔺相如)
凿壁借光(匡衡)指鹿为马(赵高)纸上谈兵(赵括)
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狄)入木三分(王羲之)
鞠躬尽瘁(诸葛亮)卧薪尝胆(勾践)破釜沉舟(项羽)
乐不思蜀(刘禅)图穷匕见(荆轲)三顾茅庐(刘备)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
多行不义必毙(郑庄公)
这些都是,希望能帮到你.
望采纳!
3,”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主要人物是谁
中国有句成语叫“多行不义必自毙”,据说这句话就出自于东周时期在新郑一带建立国家的郑国国君郑庄公之口。
西周春秋时期,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郑武公迁都到虢郐之间,为区别陕西的郑国,又叫新郑(今郑州新郑)。他又在新郑西北部(今郑州荥阳)建立了京襄城,在制邑(今郑州上街)设立关卡。郑国渐渐强大起来。
不久,郑武公的夫人武姜生了一个儿子,因不是顺生,而取名寤生,武姜很不喜欢这个儿子。过了几年,武姜又生一子,取名叫叔段,武姜非常宠爱他。
随着两个儿子逐渐长大,武姜常常在郑武公面前称赞叔段能干,要求立他为世子、可郑武公认为寤生没有过错,仍然立寤生为世子。
公元前743年,郑武公病死,年仅13岁的寤生继位,即郑庄公。
过了几年,武姜见叔段长大成人了,要求庄公把制邑封给叔段,庄公不允。武姜又要求把京襄城封给叔段,庄公只得答应将京襄城封给叔段。
叔段到京襄城后,称京城太叔,招兵买马,修筑城墙,准备作为谋反的基地。
庄公早看破了叔段的阴谋,但他在群臣面前却说:“太叔是我兄弟,兄弟之间不能随便猜疑,以免伤了兄弟情分。”
在私下里,公子吕进宫献计说:“将来太叔与武姜合谋起反,早有准备,等太叔势力强大不好收拾。”庄公说:“让太叔去干,不理他,多行不义必自毙,等他叛乱的时候,我再治他的罪,武姜也无话可说了。”这“多行不义必自毙”就出自于此
4,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主要人物是?
共叔段
典 故 春秋时期,郑国君王郑武公有两个儿子,一个称“庄公”,一个称“共叔段”。
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可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爱他的母亲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
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劝庄公,说:“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
庄公听了,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指: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
果真,共叔段的势力在不断扩大,将郑国的西、北部边境招于自己门下,直至廪延。同时,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屯田积兵,并让其母亲姜氏里应外合,攻下郑都。
庄公早有防备,趁共叔段进军郑都时,出奇兵攻其窝穴。长久受共叔段压迫的农民们也参与战斗,使共叔段兵败,逃亡他处,而庄公出军追杀,最后使共叔段走投无路,被逼自杀。
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便出于此。
5,南柯一梦 江郎才尽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多行不义必自毙 以上成语故事主人公是谁
南柯一梦(淳于棼 ) 东施效颦(东施 ) 江郎才尽( 江淹)
赴汤蹈火(晁错 ) 投笔从戎( 辛弃疾) 鹤立鸡群(嵇康 )
负荆请罪(廉颇 ) 杀妻求将(吴起 ) 完璧归赵(蔺相如 )
凿壁借光(匡衡 ) 指鹿为马(赵高 ) 纸上谈兵( 赵括)
精忠报国( 岳飞) 闻鸡起舞( 祖狄) 入木三分(王羲之 )
鞠躬尽瘁(诸葛亮 ) 卧薪尝胆( 勾践) 破釜沉舟(项羽 )
乐不思蜀( 刘禅) 图穷匕见(荆轲 ) 三顾茅庐(刘备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洋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
多行不义必毙 ( 郑庄公)
6,《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出自哪?谁所说?
出处《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典故 春秋时期,郑国君王郑武公有两个儿子,一个称“庄公”,一个称“共叔段”。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可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爱他的母亲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劝庄公,说:“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庄公听了,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指: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果真,共叔段的势力在不断扩大,将郑国的西、北部边境招于自己门下,直至廪延。同时,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屯田积兵,并让其母亲姜氏里应外合,攻下郑都。庄公早有防备,趁共叔段进军郑都时,出奇兵攻其窝穴。长久受共叔段压迫的农民们也参与战斗,使共叔段兵败,逃亡他处,而庄公出军追杀,最后使共叔段走投无路,被逼自杀。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便出于此。出处《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郑庄公说的
7,多行不义必自弊出自哪
多行不义必自毙 ( 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 ) 解 释 不义:违反正义的事。毙:死。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出 处 《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延伸:
春秋左氏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有些学者则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并且,本书在我国的文学界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史学也有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