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梵蒂冈正式与缅甸建交 梵蒂冈为什么频频想与中国建交
梵蒂冈国务卿苏达诺枢机曾表示,一旦中国同意,梵蒂冈准备当晚或翌晨就把大使馆迁到北京。
在台湾为数不多的“邦交国”中,分量最重的恐怕就是梵蒂冈了,因为它不仅是欧洲惟一与台湾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更是在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一直以来,由于宗教认同方面的原因,“台梵关系”被台湾当局视为“牢不可破”。不过,最近不断从梵蒂冈教廷传出的声音却是:梵蒂冈期盼尽快与中国建交。
与中国建交“只争朝夕”
3月25日,梵蒂冈外交部长拉约洛在接受香港有线宽频电视台专访时表示,教廷与中国建交“时机已成熟”,呼吁中梵双方克服歧见展开对话,并表示对话最终可导致双方全面建交。
事实上,这已不是梵蒂冈第一次主动表示愿与中国建交。近年来,梵蒂冈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向中方表示,希望像其他欧洲国家一样,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而只保留与台湾的非官方关系。去年10月25日,梵蒂冈国务卿苏达诺枢机曾以“只争朝夕”的姿态表示,梵希望尽早与中国建交,一旦中国同意,梵蒂冈准备当晚或翌晨就把大使馆迁到北京,因为毕竟“中国数百万天主教教徒的精神需求显然比30万台湾天主教教徒的需求更加迫切”。去年新教皇本笃十六世上台以来,更把与中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愿意和中国建交。3月28日,本笃十六世甚至表示,已故前任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把没能踏上中国大地视为最大遗憾,希望自己能在合适的时机访问中国。
据台湾媒体报道,梵蒂冈甚至已经为中梵建交后如何安置台湾制定了详细计划,包括由教皇出面“安抚”台湾教众以及通过加强梵台在宗教事务及宗教团体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以一种“恰当的方式”维系教廷在台影响力。
2,军事地理的介绍
军事地理是与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有关的地理事实、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统称。是国家和军队统帅与总参谋部以及各级司令部必须研究的内容。中国古代称“地利”。近代,又称“武事地理”、“兵要地理”,主要是指地球表层存在的与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有关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其空间范围相当于大气圈对流层顶至岩石圈沉积岩底部之30—35公里,有时也扩及到海洋底部、陆地深部和外层空间。
3,军事地形图的军事地理图
与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有关的地理事实、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统称。是国家和军队统帅与总参谋部以及各级司令部必须研究的内容。中国古代称“地利”。公元前7世纪的兵书《军志》有:“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军困败。饥饱劳逸,地理为宝”。清代施永图编撰有《武备地利》一书。中国历史上与地利相似的用语还有“地势”、“形胜”,如《史记·高祖记》有:“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近代,又称“武事地理”、“兵要地理”,主要是指地球表层存在的与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有关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其空间范围相当于大气圈对流层顶至岩石圈沉积岩底部之30—35公里,有时也扩及到海洋底部、陆地深部和外层空间。由于太阳能在地球表面和控制地球活动的内能在各处分布不均,地球表层各处的地理环境存在着明显差异,成为对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具有不同影响的地理区域和地理环境。探索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与国防建设相互关系规律的学科,称军事地理学。它是人类在长期武装斗争实际中认识、利用地理条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总结,是对军事与地理关系的规律性认识,对于科学地指导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等方面的地理研究有重要意义。
4,中国和梵蒂冈何时建交?
3月8日上午的记者会上,王毅外长就热点事件回答了中外记者的22个问题,金句频频,会后面对记者的“围追堵截”,也幽默作答。记者会结束后,王毅外长走过通道时,很多记者守在旁边仍不停发问,王毅外长也把脚步放慢,耐心地进行解答。据香港官方微博报道,大公报记者抓住机会大声问道:“外长,北京和梵蒂冈什么时候建交啊?”王毅外长先笑了两声,然后幽默地回应道:“你着急啦?”大家也笑了起来。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和梵蒂冈关系出现改善势头。多家外媒便猜测,中梵关系将有重大突破,甚至可能建交。近段时间以来,有关“中梵关系取得进展”“梵蒂冈再次对华示好”等消息的频繁出现更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台湾当局和媒体,对于中梵双方日趋走近的现实愈发不安。梵蒂冈是台湾在欧洲唯一的所谓“邦交国”,一旦“断交”对台当局来说将是一次沉重打击。天主教媒体1月曾报道,在牵动中梵的主教任命问题上,梵蒂冈做出让步,已派代表团赴中国,要求两位被其认可的主教,让位给中方认可的主教。面对这一变化,台湾当局于2月3日派遣5名“立法委员”访问梵蒂冈,企图保全早已风雨飘摇的台梵“邦交”。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国际关系副博士原泉此前对观察者网指出,梵蒂冈方面主动“劝说”地下主教让位,的确反映了中梵博弈当中的力量对比的变化和梵蒂冈方面改善中梵关系的急切心情。但是,越是在我们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我们越不能大意,越是在梵方着急的情况下,我们越要保持冷静。
5,未与梵蒂冈建交的国家有哪些,具体名单
未与梵蒂冈建交的国家有:1、中国:中国同梵蒂冈无外交关系。2018年9月22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超同梵蒂冈代表团团长、教廷与各国关系部副部长卡米莱利在北京举行会谈,并签署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2、美国:美国与梵蒂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有关系,无外交。美国从1776年建国开始,到2004年200多年的时间里,只有短短70多年的外交关系。不过即使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时期,美国和梵蒂冈两国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媒介是美国天主教。美国与梵蒂冈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虽然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搀杂有宗教事务和宗教因素,美国是把梵蒂冈当作正常国家来交往的。扩展资料:梵蒂冈实质上是坐落在意大利境内的国中之国和其他所有国家不同的是,这个国家境内没有田野、农业、工业、矿产资源。国民的生产生活必需品,譬如自来水、电力、食品、燃料、煤气等通通由意大利供给。梵蒂冈建有火车站,通过862米长的铁路联结罗马城内。这个国家没有工农业生产,也没有军队,仅有一支人员寥寥无几的警卫在负责国家的安全工作和保卫教宗的安全及参加宗教仪式。梵蒂冈既无工农业,也无自然资源。财政收入主要靠旅游、邮票、不动产出租、特别财产款项的银行利息、梵蒂冈银行盈利和向教宗赠送的贡款以及教徒的捐款等。梵蒂冈在北美、欧洲许多国家有数百亿美元的投资,其资本渗透到意大利众多的经济部门,特别是银行信贷和不动产系统,仅地产一项就达46万余公顷。黄金、外汇储备达100多亿美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梵蒂冈
6,现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是如何的?
自1997年中国与东盟确立21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以来,双方的合作日益紧密。2003年11月18~11月23日,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访问中国。吴作栋认为,中国领导人了解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感到担忧,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还包括中国日益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基于这个认识,中国已积极向各国伸出友谊之手,让各国感觉到兴旺的中国是一股和平和有利的力量。人们感觉到中国与东盟合作“脉动”的加速。
中国参与东南亚区域合作,第一个大动作就是积极推动“东盟与中国(10+1)”方案。
与东盟的交通合作则可说是第二个大动作。
《21世纪》:从周边安全和发展的态势看,中国目前跟东南亚发展经贸关系最适宜。
丁学良:上次讲的那些话,是我今年9月5日在泰国法政大学作报告时———那是为了配合APEC年会———对泰国公众的解释。
我们观察中国经济,首先看到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一些贫困地区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极少数沿海都市区处于工业化后阶段(主要发展IT产业),大部分地区则属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资源消耗极大。在这个架构下,中国要维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须拓展资源的国际市场。
其次,就国内市场而言,中国很多地方生产能力已经趋于饱和,这就要增加出口———中国已经从加入WTO中获益良多,虽然也遭遇到其他国家的“贸易战”反击———同时必须走企业跨国经营之路。发达国家多年前面临类似问题时,早就这么做了。
从安全和发展的前景及地缘优势来看,东南亚既可以成为中国的资源供应地,也是潜在的产品销售地。
《21世纪》:中国可从东南亚取得哪些原料?
丁学良:像橡胶、木材、有色金属等资源,还有多种农产品。中国日益依赖国外能源———而陆地输油管道,无论是从中亚还是从俄罗斯过来,都很难搞定,则中国进口石油主要靠海路,东南亚海域成为中国输油的必经之道。
除极少数国家外,东南亚大部分经济体系是市场体制,且发达程度不高,中国与她们拓展经贸关系比较方便。
《21世纪》:在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过程中,迄今有了哪些进展?
丁学良:我们要明白:这个到2010年大致成形的自由贸易区意味着什么?那是一个十多个国家17亿人口的大平台!在这个范围内,先是产品和技术、逐步地是资本和人员越来越自由的流动;这对我们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多样化的可能性!21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会因为这个大平台而跳出非同以往的“发展舞”来。
中国参与东南亚区域合作,第一个大动作就是积极推动“东盟与中国(10+1)”方案,中国决心作为东盟长期的对话与合作的伙伴。当然现在“东盟10+1”变成了“东盟10+3”,加上了日本和韩国。
日本的工业化走在中国的前面,而她的自然资源比中国更缺,国内的生产能力比中国更趋于饱和;对东南亚原料和产品市场的需求,日本比中国更为迫切。所以在这件事上,日本不甘于只看着让中国与东盟“携手共舞”。
就目前对东南亚的投资以及“二战”前日本殖民主义的经验而言,日本跟东南亚关系的广度、深度均甚于中国,日本经营东南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的经验也胜过中国。所以,日本不会甘于在该地区排在中国之后。这是一个长期性大竞争的格局。
《21世纪》:日本作为亚洲侵略者的历史,也许使得亚洲国家对其深有戒心。
丁学良:虽然东南亚大部分国家有过被殖民者欺负的历史,但在东南亚,有些国家的历史经验跟中国不同;有的对欧洲殖民者更仇恨,有的对日本殖民者更仇恨。像印尼对日本殖民者的印象,就好过对欧洲殖民者的印象;在泰国也有类似的情况。
在东南亚国家一些重要的圈子中,许多政治、知识、传媒和工商界的精英们,对美国的政策和作风很不满。他们认为,美国对这个区域的关注,只出于战略安全动机,对东南亚本身的福利毫不在乎。有时日本对东南亚倒是做了一些实在的事情,像1997年金融危机时的援助。这种感受在泰国相当强烈。
《21世纪》:据悉,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包括水陆交通、农业、金融、环保、人力资源开发、非传统安全和文化等很多领域。
丁学良:中国推进与东盟的合作,在东南亚做了几件好事———第一件是1997年不贬值人民币———引发了良性互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倡议,在东南亚国家有热烈的反响。
大部分国家的大部分行业的反应是正面的,也有部分国家的部分产业的反应是担忧。他们觉得,自由贸易区一开,东盟能卖到中国去的产品,比不上中国卖到东盟的产品有竞争力,因为中国劳工便宜。他们还认为,东盟产品卖到中国市场所遇到的障碍,远胜于中国产品卖到东盟国家遇到的障碍。
举例来说,现在中国开放“个人出境旅游”。在泰国,很多中国旅游者去的时候,是以旅游作机会当国际“倒爷”,他去泰国带着很多中国商品,在路边摆摊。他只要能卖掉,不但挣回旅游费用,还能赚一笔。但泰国的旅游者到中国来,就不可能这么做,因为中国工商管理部门不会允许他们在中国的马路上摆摊。
《21世纪》:据悉,中国、老挝、泰国和亚行三国四方合作的昆曼公路即将开工。中国还提出了“亚洲公路网”方案。在东盟确定“泛亚铁路”东线方案后,中国将改造境内线路。
丁学良:中国与东盟的交通合作可说是第二个大动作。这里有一个历史渊源,就是构思一百多年的“欧亚大动脉”:起自新加坡港,穿过东南亚,进入中国———从西南边境进来,从西北边境出去———再经过中亚、俄国,一直到欧洲的鹿特丹港。
这条构想的铁路,在大部分国家的大部分地区,都有现成的铁路线。现在要做两件事,一是要把已经老化的铁路线现代化,二是把尚未连接的路段接起来。欧亚大动脉铁路经过很多国家或地区,都牵涉到那里的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等等。所以这条铁路线尚没有全盘落实。
东南亚交通网的另一个项目倒是做得很实在,这就是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要道———昆曼高等级公路(昆明-曼谷)。这条路在泰国境内基本上是现成的,只需拓宽加固。在中国境内,昆明-玉溪段的公路已经很好,西双版纳段的公路正在建成。最难的就是从元江到墨江一段,这一段经过地势险峻,施工艰难危险,是昆曼公路的瓶颈。现在,这段路正在非常艰难地一寸一尺地往前推进,预计2005年通车。面对巨大的自然险阻和技术困难,中国建设者们的坚忍不拔,令人感动不已!
昆曼公路要通过老挝,而老挝的经济发展程度低,不甚积极。为此,中国提出为老挝段建设出资3000万美元,包括无息贷款和赠款,并且出技术出人力帮助建路。
《21世纪》: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到底有多强?
丁学良:目前对中国产品有需求也有支付能力的国家,主要有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再加上越南、缅甸和印尼的局部地区和部门。这个市场也有2亿人。如果把跨国交通网引发的综合经济社会效应考虑进去,就很可观。
东南亚因为经济发展程度与中国相当,所以对中国工业产品的竞争力担忧。我对泰国方面建议说:鉴于中国的地区差异大,他们的有些产品,像香米,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更易卖;而对中西部地区就不适合。再如东南亚的热带水果,对中国的大中城市是非常好的消费品,因为那里没有这些品种;而在中国的欠发达地区,很多人就买不起。我还建议:东南亚的服务业在中国可以发展。
《21世纪》:深化中国-东盟合作,文化领域的合作有些什么进展?
丁学良:东南亚国家很重视与中国产品的竞争,但他们大多数——除了新加坡——对中国的情况了解不细致不及时。我建议他们加强对中国的研究;中国如此巨大,且变化迅速,他们应该在中国西部——昆明、成都、重庆、西安——选几所比较好的大学,同东南亚比较好的大学,定期交换学生和教师,合作培训工商和法律方面的人才。双方的经济水准和生活费用差不多,交换合作易行,而且会产生综合效益。泰国现在把泰北的“皇太后大学”选作研究中国的基地,曼谷的“法政大学”和“朱拉隆功大学”也有研究中国的机构。
现在已有重要的中文媒体,开始在东南亚国家设点。国内的新闻机构在这方面很努力,与对方的媒体机构建立伙伴关系,以增加东南亚对中国的了解。
对中国的崛起,东南亚国家感到“经济战”的威胁。中国的大部分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东南亚国家的产品也是同等水平。有研究显示,中美之间产品出口重复率约为6%左右,经济战打不起来;中日之间的产品出口重复率约为10%,经济战也难打起来。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产品出口重复率高达60%上下,确实存在着争夺市场的状况。
所以在这方面,中国应该不断地推出重要的举措,以缓解他们对中国发展的担忧。中国已经让他们的多种农产品首先自由地进入中国市场,这种姿态本身就非常“温暖人心”。今后,中国如果注意用这种方式和他们相处,将对“中国经济威胁论”起到很大的稀释作用。
7,梵蒂冈与中国建交要求中国任命主教是啥意思?
因为中国采用的是天主教的代表大会制度,即中国天主教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以及主教团向代表大会负责这一制度,而梵蒂冈为基督教大公教会(天主教会)最高权力机构圣座所在地,也是教宗驻地所在,圣座是教宗及其顾问们在向下属的全球各地的天主教会发出指令时所使用的正式名称。所以任命主教的行为,代表着中国的天主教会是独立自主还是听命于梵蒂冈的圣座,这也是中国和梵蒂冈建交的一个核心问题。望采纳
8,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多少个,主要的有哪几个国家??
世界上196个国家中,共有174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亚洲:包括中国共48个国家,目前有46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不丹)欧 洲:共44个国家,目前有43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梵蒂冈)非 洲:共53个国家,其中49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冈比亚、科特迪瓦、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斯威士兰)南美洲:共12个国家,目前有11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巴拉圭)北美洲:共有23个国家,目前有12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危地马拉、伯里兹、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多米尼加、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海地)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共16个国家,目前有12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所罗门群岛、基里巴斯、图瓦卢、帕劳)
9,历史时事政治
#这个时事政治半月谈电子资料有没有用2010考试时事政治电子书(1001)--2010年1月1日更新时事政治和测试更新09年12月;《半月评论》更新09年第24期;《了望时评》更新09年第52期;半月谈时事和小测验更新09年第24期
收集整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资料,本电子书内容分为“时事政治备考学习方法汇总”附录,以及“时政阅览部分”、“半月谈重大时事及小测试”、“时政测试部分”、“半月评论”、“了望时评”、“申论写作模板及范文”、“时政热点精选”、“历年党代会文件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大事记”九部分,计70000多字、1000多道测试题。可以上网搜索一下“2010考试时事政治电子书”的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