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重点,浅谈如何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

时间:2024-06-17 05:53:55 编辑:阿旭

1,浅谈如何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学加以改造或剔除。

1、 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有两传统
2、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影响
3、 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4、 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作用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


三、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私之辩证”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强调在“义”和 “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四、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自从1919年“五四”运动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伦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们在文化和道德建设上进行战略选择的一个重大而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我们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现在所谓新自由主义、“全盘西化论”和新复古主义、儒家救国论仍然不绝于耳,成为当今意识形态领域里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帜鲜明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态度,澄清理论是非,扫除思想障碍。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之;②在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之;③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积极内容。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另一种是全盘西化的思潮。这两种思潮在对待道德问题上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复古论还是全盘西化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对于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吸收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而对于其糟粕只能够去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其中是蕴含了很多的大大小小的方面。例如民族节日,像春节,清明节等等,像二十四节气,讲究道德礼义廉耻等等之类的,它们都是蕴含着文化的。然而,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分清楚其精华和糟粕。上面小编说的,首先要分清楚它的精华和糟粕,就是分清楚什么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什么只能是算作传统文化,和优秀二字搭不上边。像小编在上面说的二十四节气,这就属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像三纲五常之类的不符合现在的思想的就 仅仅是属于传统文化了。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放在今天的这个社会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够继续传承下来。对于如何区别出什么才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什么仅仅只是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我们用火眼精金,用脑子去仔细地辨别了。同时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时候,也必须要有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够赋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的生机,才能够让它们在社会中绽放耀眼的光芒。而创新的话,那我们就需要去吸收前人的经验,或者是国外的经验了。我们不能够固本自封,只有把国外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进来,添加到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我们才能够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要说发扬得话,那我们必须要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走到国外去,让别的国家也知道,并且向我们学习,这才是真正的发扬。

3,我们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对我们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的精神气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民族翻开了历史新篇章。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养分。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走出了一条令国人振奋、世界瞩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风雨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情感之源、动力之源和信心之源,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土壤。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在当代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博大精深、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可以为我们在新时代认识和改造世界、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贡献智慧。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助力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上。文化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规则制定权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在世界上有所作为,首先要坚定并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自哪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而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软实力,更具长久的影响力、感染力和穿透力。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走向世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难题的重要启示,值得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爱护。4、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从历史上看,中国自晚清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本身,不过是全球化的一个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其结果是,“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在这一“世界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一开始是被动地卷入全球化浪潮之中的。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折射着这种受动性。5、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对现代化固有局限的预警和免疫现代化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对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方大国而言,现代化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环节。但现代化也内在地包含着矛盾,它既促成了历史的巨大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带来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新理念。同时也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的紧张乃至冲突,“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历史表征。作为现代化深刻的基础,商品经济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从而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本性,为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意识形态提供温床,西方启蒙辩证法的历史表征就充分说明了现代化的内在悖论。从“人的发现”到“人的丧失”,都是源于同一个事实,这就是启蒙现代性。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怎样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但经过改造仍然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部分,既不是全盘继承,也不是全部抛弃,而是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重复和模仿,而是结合当前、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和再生。所谓推陈,即立足于当代,扬弃那些不适合今天需要的东西;所谓出新,即对这一层次的传统文化进行清理和提炼,并积极创造新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2,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继承和保护就是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即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3,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部分,必须积极加以继承,进行创新性发展,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灵魂。继承与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在当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应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中汲取力量,对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部分积极加以继承,并不断进行创新性发展。将现代内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重塑当代中国精神,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扩展资料党的十九大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这些方针阐明了在新时代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一是让优秀传统文化生动起来;二是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三是要努力去实现生活和社会认同这种传承、发展这种传承;四是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特征。首先就是找出传统文化的生动性。其实,传统本身就具有着生动性,但传统在其传承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久远,岁月的变迁,空间的转换,可能使它的生动转变或减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种生动的文化,这时,就要对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动的部分进行“修复”。参考资料 人民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是什么意思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精神现象的总称。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重点:传统文化和美德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现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谈琰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