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分为四个境界,其中最高的境

时间:2024-06-17 19:08:46 编辑:阿旭

1,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分为四个境界,其中最高的境界是哪个

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分为:
1.自然境界、2.功利境界、3.道德境界、4.天地境界。
四个境界,
其中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 
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2,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

略 冯友兰先生《人生的境界》从高处架构,笼括了人生境界的高下分野,这对写好“境界”话题作文有所帮助。要写好此文,首先要选好切入口,最好不要一味地贪大,将镜头瞄准那些不可“触摸”的比较抽象的物事或道理上。如果一时选不好恰当的素材,不妨将目光定位在自己身上,梳理一下自己曾经在“处置”境界上的一些事件。通过这些事件的叙说,凸显自己对待“境界”的情感或思想起伏过程。比如对待金钱的某一次心灵动荡,比如某一次考试成绩不佳的考验等,从中自己悟出了一点什么道理,也就是自己的境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微妙或巨大的变化。其次,要注意对感性材料进行提升,使之在认识上具有某种普遍意义或价值。如果只是局限于自己经历或感受的“絮”说,会使文章显得“个案”有余而“质”性不足。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冯友兰认为,要想拥有高尚的人生境界,关键在于人的“觉解”程度的

D A项中“要想拥有高尚的人生境界”与后面“关键在于人的‘觉解’程度的高低”前后不一致。B项“开拓”与“新方式”搭配不当,改为“新境界”。C项“不仅”“也”形成的递进关系颠倒,应该是“想象活动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这样才能和后面的“创造和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形成一致,并且也符合实际情况。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分为四个境界,其中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冯友兰先生根据他对中国哲学的体悟,曾把“人生的境界”做了“四等”之分,即“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究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谊,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扩展资料: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不论干什么事情,不是依照社会习惯,侄是依照其本性去做,他们从来未曾了解做某种事情的意义。往好处说,这就是“天真烂漫”,往差处说便是“糊里糊涂”。他们既不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又不明白做某种事情有什么意义,所以他们可说没有自觉。有时他们纵然是整天笑嘻嘻,可是却不自觉快乐。这,有如天真的婴孩,他虽然笑逐颜开,可是却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快乐,两种情况,完全相同。这一类人,对于“生”“死”皆不了解,而且亦没有“我”的观念。功利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生的了解,比较进了一步,他们有“我”的观念,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为着功利,为着自己的利益打算。这一批人,大抵贪生怕死。有时他们亦会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点事,可是他们做事的动机,是想换取更高的代价,表面上,他们虽在服务,但其最后的目的还是为着小我。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论所做何事,皆以服务社会为目的。这一类人既不贪生,又不怕死;他们晓得除“我”以外,上面还有一个社会,一个全体。他们了解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与社会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就普通常识来说,部分的存在似乎先于全体,可是从哲学来说,应该先有全体,然后始;个体。例如房子中的支“柱”,是有了房子以后,始有所谓“柱”,假使没有房子,则柱不成为柱,它只是一件大木料而已。同样,人类在有了人伦的关系以后,始有所谓“人”如没有人伦关系,则人便不成为人,只是一团血肉。不错,在没有社会组织以前,每个人确已具有一团肉,可是我们之成为人,却因为是有了社会组织的缘故。道德境界中的人,很清楚的了解这一点。天地境界中的人,一切皆以服务宇宙为目的。他们生死的见解,既无所谓生,复无所谓死;他们认为在社会之上,尚有一个更高的全体——宇宙。科学家的所谓宇宙,系指天体,太阳系及天河等,哲学家的所谓宇宙,剩一切,所以宇宙之外,不会有其他的东西,我人绝对不能离开宇宙而存在。天地境界的人能够彻底了解这些道理,所以他们所做的事,便是为宇宙服务。从镌刻在德尔菲神庙上的那句“认识你自己”开始,“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关于人的“自我意识”的学说。在冯友兰那里,一个人“自我意识”的有无及其强弱,恰恰是反映或决定他的人生境界之高低的关键——“自然境界的人生不需要对人生有任何理解和自我意识;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需要有一点对人生的理解和自我意识;天地境界需要的人生理解和自我意识则最高”。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从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起

5,赏析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

人生 境界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的要懂得人为什么活着,为何而来。今天台长想跟大家谈谈境界。曾经有一位听众问台长,什么叫境界?境界为何物?因为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那么这个境界到底存在于何方,又从何而来呢?实际上,境界的基础就是一种教育,当一个人受这种教育比较多的时候,他的境界就会高。比如说,我们从小受爸爸他*的教育,父母经常会对我们说,“孩子啊,这个不能动,那件事情不能够去做。”“你过马路要当心啊。”“害人的事情不要去做。”等等。这些话从小就听进去了,等到你长大的时候,你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这个境界就是让人家看得起你的境界。为什么很多人拿着别人的东西就吃?放在那儿没人拿的东西就偷?这些让人家看不起,这就是个境界问题。为什么不学佛的人会经常和别人吵架?学佛的人懂的忍让、谦虚,不会随随便便和人家吵架,总会检讨自己不对,说别人是对的,这也是一个境界问题。台长跟大家讲,我们学佛,学的就是一个境界。为什么他是菩萨,他的行为是菩萨,而你的行为却不是菩萨,因为他的境界比你高。为什么有些人喜欢跟人家斤斤计较呢?因为他的境界不如你高。台长曾经说过,一个教授跟孩子去买菜,那些卖菜的人对这个教授很凶,态度不好,“买不买啊?”“有钱没钱啊?”“不要挑了?”“要买就快点,不买就走人。”孩子很不懂,心想自己的父亲是个教授,于是问父亲怎么不去和这个卖菜的人论理。教授告诉孩子说,正因为他是卖菜的,我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有修养的人,我不能够和别人斤斤计较。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人间常理,也就是说,要学会懂得做人,要有境界。一个人有理不在声高,有道理的人,说话时声音不一定要响。声音响了,骂人了,也不一定有道理。佛的境界就是从内心、内涵发出来的,你所学过、所走过的一些路程。有些人一辈子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境界很高,为什么?因为他知书达理,因为他父母给他很多的教育,因为他学过了佛理。学习并不是指一个特定的环境,而是指某一项适合你修为的东西。作为念佛的人,一定要有境界。台长上次跟大家讲过,学佛的人要懂得运命,而不是受命运的束缚。命运是你无法摆脱的东西。学佛的人就可以运命,把你自己的命运作起来。念经、念佛必须至诚至切。也就是说,学佛的人要有真切心。因为境界就包括有至诚恳切的心。一个有境界的人,他的心才会恳切。犹如一个人想帮助另一个人的时候,一种帮法是随随便便,他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是为名为利的。还有一种是至诚恳切。所以我们学佛人要有真正高尚的境界,要一心正念,要至诚恳切,决不要妄想。妄想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什么叫妄想?妄,就是你明明做不到的事情,你却想得到它。学佛的人,很多人说自己想看见菩萨,想看见一些看不见的东西。这也是修心学佛之人的忌讳之一。大家不要去想见佛,去想得到某种境界。实际上,人不要贪心,该你看得到的,你就看得到;该你能得到的,你就能得到;不该自己的,不要去追求;否则,你的心就很难放正。所以学佛,学真正的境界,要一心正念,要心若皈依。心始终要一样,若有若无,若就是始终的意思。皈依,就是始终是一样的。见佛见境界。因为你想见佛,你想见一些境界,但是当你没有见到之后,就会生出妄想心。台长见过一个小朋友,想学台长也开天眼。他就从网上去追求这些东西,结果灵界的东西就上了他的身 体。灵性和他天天讲话,他痛苦不堪,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人还是鬼。所以,学佛的人,如果你想见佛、见境界,皆不知妄生欢喜。所以不要去见境界。因为你见不到,你就妄生欢喜了。欢喜心就白白浪费了。所以,足智者少为足,我们必须以少为满足。得到的东西越少,越能够满足自己。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啊。如果你什么都明白了,你的烦恼就越来越多。你什么都不知道,你就烦恼就会越来越少。举个例子,我们得到的少,我们就会知足常乐。俗话说,常吃七分饱。如果每顿饭都吃得很饱,身 体会出问题的。所以,在人间,是以少为足,就不会养成退惰心,就是倒退和懒惰的心。我们不见佛,佛也在。我们不见境界,境界也是存在的。我们不去追求这些东西,心中也就没有亏欠了。如果你去追求这些东西,你就有亏欠了。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呢。如果不想着去见佛菩萨,心中很坦荡,天天念经念佛,你知道菩萨在。当你想见菩萨,又没有见到的时候,你心里总会觉得缺少点什么。当你想见到西方极 乐 世 界,你没有见到,你做梦没有梦到莲花,你心中会有失落感。所以,学佛修心,不要想着去见佛、见境界,要少为足,要坚持一心正念,至诚恳切,心若皈依啊。心若皈依,说的就是你的心如果没有一致,今天想 做这个,明天想 做那个,急急忙忙地想见菩萨,想见境界,念了几遍经,就想着能够梦见菩萨吗?刚刚拜佛,就想梦游天界。你想看到的也许会是魔的境界。当一个人不能看到真正境界的时候,魔一定会出现。举个例子,一个人想用正当的方法赚 钱,因为他真的需要钱。他拼命地用正当方法去赚 钱,但是当他赚不到的时候,就会想,我是不是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发财赚 钱呢?当他觉得这个是一条路的时候,他的心就被魔压住了。他就会用犯罪的方法去赚 钱。这就是魔的境界。大家要知道,境界不是求来的,是随缘得来的。我们中 国人经常讲一句话,“功到自然成”。功 力没有到,怎么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呢?怎么能够成就你的佛业呢?即便你真正地得到了佛的境界,你以你的心去妄生欢喜。你今天看见了观世音菩萨,你今天看见了西方极 乐 世 界,你的心会妄生欢喜,因为这种欢喜,也有害于你的修心。妄生欢喜的结果就是受损。受到什么损害呢?我们称之为生欢喜退惰之心。当你看见菩萨了,你以为菩萨天天在关心着你,在看着你,那个时候,你一开心,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你比人家修得好了,你就妄生欢喜退惰之心,你的学业、你的佛业就会往后退步了,懒惰之心生出后,你就不会受益了。经常有听众问台长,“台长,你看看我家的佛台菩萨来过了没有?”台长提醒大家,可以看,如果菩萨来过了,要更生欢喜心,然后更生惭愧心啊。我才刚刚念几天经 文,菩萨就开始关心我了,因为我刚刚做了几件好事,菩萨就到我家里来了。我很惭愧啊。我要更好地修心、念经,才对得起菩萨啊。所以当以至诚念佛为是啊。什么是当以至诚念佛?就是说,不要去想,菩萨来过了,关心我了,那你就退步了,你就懒惰了。这样的话,菩萨下次就不来了。听众朋友们,我们不要存有见佛、见境界之心。如果你老想着,我今天念经,菩萨会来吗?你就会心存杂念。如果菩萨不来,其他灵界的东西觉得你很想见到佛,他就可以装成佛的样子来看你,然后接受你的供养。这个时候,有魔来了,你都不知道的。你怎么样能够见到真正的佛呢?你怎么样能够见到真正的境界呢?当你用正念念经的时候,如果突然之间有佛像、诸天菩萨出现,你也要心存正念啊,你要存有感恩心。台长在1月16日的法 会上,看到来了很多罗汉菩萨,当时有听众看见全是光头罗汉菩萨,但他不知道是罗汉菩萨。他看见周围有很多没有头发的菩萨。即便你看见了,也要心存正念,勿生曲浊。所见之相,乃为心所现。就算你看见了菩萨,看见了诸天活 佛,你也不要着相。要知道,所看见的所有的相,是你心中看见的,是浊现的。虽然现在回想起来历历在目,也是实非所难,因为你的心干净,所以,你的心才能够映照出自然界中暗物质的形象。所以我们要更加专一地起心,更加认真地学佛,好好念经,如此这般,别说佛境对我们有利益,连魔障都会对我们有利益。很多听众会问了,学佛会有利益,为什么魔障也会对我们有利益呢?台长告诉大家,当你克服了魔障,你的道心会更加坚定,你的佛心会更加坚强,你学佛的念头就会更正。魔考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如果没有考过,就会坏事了。如果魔现形,我就不曲浊,我以我的清净心,不曲浊。虽然魔让我烦心,我不理你,因为我的心很清净,所以魔无所扰,连魔也没有办法来干扰你了。这样你的心就会更加清净,你的道业就会更加进步。你的心不曲浊,你的心才能够皈依。台长今天给大家讲的是境界,我们要更好地学习佛的境界,提升自己的境界,用佛菩萨崇高的境界来克制自己的贪嗔痴和功高我慢。人与生俱来的境界是很低的,比如自私自利,贪图享受,嗔恨心等,我们一定要克服自身的这些毛病,才能够达到佛菩萨的境界。

6,徐志摩、戴望舒、顾城分别介绍一下

  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戴望舒: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顾城:
  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7,冯又兰的人生的境界中四种境界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他把境界分为四个等级:
1. 自然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本能及社会风俗,无觉解或不甚觉解,如孩童,如原始人,他们做的事可能与他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说白了就是无缘由行事。
2.功利境界
人会有意识的为自己做事,所做之事的结果可能有利于他人,但其初衷和原则还是停留在利己阶段,功利意义明确。比如同事下楼取快递,顺便把你的盒饭带上来,虽然帮助了你,但初衷是下楼取自己的快递。他不会为了你的盒饭特意下楼的,除非···他暗恋你也说不定。可即便暗恋你,结果也是倾向于他本人的,毕竟献殷勤也是加分的嘛!
3.道德境界
当一件事上升到“道德”一词了,多少都有些讽刺的意味。这个阶段呢,一个人可能是感知到了社会的存在,并深知自己乃社会中的一员,有义务或有觉解为社会做点什么。如儒家所说:“正其义不谋其利”。这类人所做的大都是严格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可道德这东西太过主观了,和美、丑一样,都是主观意志上的判断,并且是相对存在的,不好评说。
4.天地境界
这阶段的人们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宇宙!(心系宇宙的人···超人?)他清楚的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更是孟子所说的“天民”。冯友兰先生说:“这种觉解,他为宇宙利益做事,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这四种境界中,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人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中国哲学的任务精神帮助人达到后两种境界,天地境界也称为哲学境界,通过了解哲学,才有可能到达这种境界。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