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清朝遗人

时间:2024-07-17 01:28:26 编辑:阿旭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令人感慨不已

1901年,就是光绪二十七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实在受不了这口窝囊气,在条约上签字后,回到家中,李鸿章就大口大口地吐血。 慈禧太后听说李鸿章病了,立即派遣御医为李鸿章治病。 由于病情严重,加上岁数大了,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离开了人间,享年78岁。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 李鸿章去世,让慈禧太后好像丢魂落魄一样。 慈禧太后不停地感叹:李鸿章啊,李鸿章!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 慈禧太后一再称赞:李鸿章真是“再造玄黄之人。” 无论如何称赞,人已经死了,都得安葬。 慈禧太后下诏,追赠李鸿章为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号文忠。 虚名之外,慈禧太后也给予李鸿章的家人很多实实在在的恩惠。 慈禧太后特批赐赠白银5000两给李鸿章家人,用于安葬李鸿章。 清政府让李鸿章享有一项特殊的“荣誉”:在李鸿章原籍与李鸿章曾经立功的省份建立祠堂,总共建立10处祠堂,以表彰李鸿章对清朝的贡献。 最让人惊叹的是,李鸿章享有一份特殊荣誉,是清朝从1644年——1901年,统治中国257年中,唯一一位汉族官员独享的荣誉,那就是建造“京师祠”。清政府还规定:地方官员必须每年定期到李鸿章的京师祠去祭祀。 5000两白银是货真价实的,李鸿章家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恩惠。 赐封给李鸿章的爵位、谥号,为李鸿章建造10处祠堂,看起来是虚名或者形式,其实,只要清朝统治还在,这些就都是李鸿章家人的福荫。 即使清朝灭亡了,清政府给李鸿章的这些奖赏,也让其后人有时候从中得到或多或少的、或明或暗的好处。 对于李鸿章的家人,清政府具体是如何安排的呢? 清政府对李鸿章直系七人,都有安排。 李鸿章一生共娶了四位夫人。 1861年,原配夫人周氏病故。 第二任夫人赵小莲,为李鸿章剩下一个儿子,名字叫李经述;赵小莲为李鸿章生下一个女儿,名字叫李经璹,小字菊藕,大多数称呼她李菊藕。 1892年,赵小莲病逝。 所以,李鸿章夫人周氏、第二任夫人赵小莲的去世,都早于李鸿章去世。 李鸿章死后,他的侧室莫氏、侍妾冬梅都享受诰命夫人的俸禄,吃喝无忧、生活富裕。 侧室莫氏生 育儿 子李经迈。 李鸿章死后,莫氏跟随儿子李经迈生活。 李鸿章一生共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他们的名字是: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李经溥和李菊耦。 从李鸿章死后,至清朝灭亡的11年中,李经方职务变换比较频繁,所以,这部分文字看起来十分琐碎,请耐心阅读。 李经方是李鸿章从自己的六弟李昭庆跟前过继来的。 1901年,清政府命令李鸿章,尽快赶到北京,与十一国公使谈判。 大儿子李经方始终跟随在父亲李鸿章身边,照顾父亲、协助议和。 李鸿章在北京病逝后,李经方护送父亲灵柩,回到老家合肥。 1902年4月,清政府委任李经方以四品京堂候补,命令他在上海,与盛宣怀一起同英国人马凯谈判,谈判内容是关于通商条约的。 与马凯的通商条约签字后,清政府命令李经方参与安徽及沪宁铁路的筹建事宜。 1903年2月,李经方、李经迈等人,在合肥大兴集夏小郢,将李鸿章安葬入墓。 父亲李鸿章入土为安之后,李经方赶到北京,向清政府奏请:将坐落在北京崇文门总部胡同的一处住宅交出,用来建造京师李鸿章专祠。 将父亲李鸿章相关事宜安排好之后,李经方在家以四品京堂候补。 1907年3月,清政府任命李经方担任英国大使。 李经方继续发挥他突出的外交才能。 1911年12月,清政府将李经方调回国内,担任邮传部左侍郎。 当时,第二次 科技 革命在西方方兴未艾,中国也开始发展近代化的通讯事业。 由于清政府深受西方国家奴役,中国的邮电通讯等部门都被英国人把持。 根据在英国工作时对英国人的了解,李经方充分发挥外交才能,经过多轮谈判,终于从税务司中将邮政业务转回邮政部。当时中国税务司由英国人把持。 清政府任命李经方担任中国邮政总局第一任局长。 在李经方主持下,弱势的清政府中,邮政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电报业务,获得了长足进步。 1912年,清朝皇帝逊位后,李经方所有职务全部被解除,不再担任任何官职。 李经方居住在上海,为宗社堂献计献策。 辛亥革命胜利后,清朝皇族中的顽固分子结成宗社党,反对清帝退位、反对革命政府,企图恢复清朝统治,宗社党的总部叫宗社堂。 1917年,张勋复辟,李经方、李经迈极力吹捧张勋,希望清朝能够东山再起。 张勋复辟失败后,李经方躲到大连,居住在平民城区,长年累月,深居简出。 李鸿章家族在安徽的合肥、六安、霍山、寿县等地方拥有大量土地、房宅。李鸿章死后,李经方继承了不少家产。 恢复清朝无望,自己年岁又高,1933年李经方写好遗嘱,明确地将遗产分配给儿孙。 1934年9月28日,李经方在大连病逝,享年80岁。 1901年秋,李鸿章与十一国公使谈判,十分艰难,李鸿章累倒了,住在贤良寺里,大口大口吐血。 李经述急忙带上长子李国杰,前去探望李鸿章。 在李鸿章床前,李经述每天昼不思食、夜不思眠,一连50多天寸步不离。 李鸿章去世后,李经述痛不欲生,不断自责自己无能。 李经述竟然打算自杀殉父,家人一齐围绕在他身边跪下,请求他不要冲动,李经述才没有自杀。 由于伤心过度,李经述身体彻底垮了下来。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让李经述承袭其父亲李鸿章的一等侯爵,以四品京堂候补。 每当想到父亲,李经述总是哭泣不止;每次哭泣,李经述都会喘气不止、大汗淋漓。 李经述感觉自己在世时间不长了。 1902年2月11日,李经述写好遗书。一周之后,李经述跟随父亲到西天去了。 李经述终年38岁。 李经述去世,距离其父李鸿章去世仅有短短的100天。 直隶布政使周浩、按察使杨士骧联名上书,请求袁世凯褒奖李经述。这时候,袁世凯接替了李鸿章的职位,担任直隶总督。 袁世凯上奏清廷,慈禧太后特别下诏褒扬李经述,恩准将李经述列入国史孝友传。 李经述死后,他的长子李国杰承袭一等侯爵。 李鸿章死的那一年,三子李经迈25岁。 清政府特赏李经迈主事; 特赏李经迈员外郎,在工部都水司行走; 给李经迈赏戴花翎,以四、五品京堂用; 慈禧太后特旨以三、四品京堂候补。 1905年,清政府任命李经迈出使奥地利大臣。李经迈是当时清廷最年轻的外交官。 第二年,李经迈被授予光禄寺卿。 1907年9月,因为母亲生病,李经迈归国,历任江苏、河南、浙江等地按察使,慈禧太后特别下旨李经迈以副都统记名。 1910年,清政府安排李经迈为首席大臣,跟随贝勒载涛到西方国家考察一圈。他们先到日本,然后到欧洲,最后到美国。这次主要是考察、学习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军事。 从西方国家考察后,回到国内,清政府赏赐给李经迈二等第一大带双龙宝星,暂时代理镶红旗蒙古副都统。 第二年,李经迈被任命为清政府民政部右侍郎。 不久,代理邮传部副大臣。 清政府发布诰命,授封李经迈为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清朝被推翻后,李经迈到上海生活,秘密与宗社党人密切联系,试图恢复满清统治。 1917年,李经迈积极参与张勋复辟活动,担任外务部左侍郎。 事与愿违,张勋复辟只是回光返照,仅仅12天之后,跳梁小丑张勋被打回原形,复辟彻底失败。 李经迈再次回到上海,精心管理自家数以千计的公寓,收取租金,很快积累起巨额财富。 李经迈英语水平极高,加上具有担任驻外大使的资历,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向英国借款的时候,每次都由李经迈参与,并且从中斡旋。 参与对英借款活动,李经迈获得了无数真金白银,每一次斡旋成功,李经迈所获得中介费都不少于200万两白银。 收取租金、获得酬金,李经迈家产超过一亿两白银。 二十世纪20年代,李经迈拥有6辆小轿车,还拥有专用游览的轮船、汽艇。 在上海生活期间,李经迈住在大楼中路的六楼和七楼(复式楼层)。 李经迈家庭陈设中西合璧,大量的皇家赏品、与祖宗画像、以及西洋油画,布置在宽敞的豪宅中。 李经迈用了一张巨大的、完整的白色老虎皮,做成一片地毯,铺放在大门口。 李经迈用9个大房间,专门收藏各种古董。 李经迈的豪华生活,堪比清朝皇帝。 1938年,李经迈在上海,因病去世,享年62岁。 李菊藕本来名字叫李经璹,小字菊藕,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 1888年,李菊藕22岁。 父亲李鸿章爱才心切,欣赏张佩纶的才能,把女儿李菊藕嫁给左副都御史张佩纶。 李菊藕成为张佩纶的第三任夫人。 李菊藕嫁给张佩纶后,生养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1901年,李菊藕的父亲李鸿章病逝;一年多一点后,李菊藕丈夫张佩纶在南京逝世。 张佩纶生前是清朝翰林院侍讲。张佩纶死后,李菊藕接受朝廷俸禄。 丈夫死后,李菊藕回到天津李府。 李菊藕专心致志教 育儿 子张志沂,张志沂就是张爱玲的父亲。 守寡的李菊藕染上了肺结核,到上海治疗。 1912年,李菊藕在上海病逝,享年46岁。 李鸿章的小女儿李经溥,嫁给了任德和。 任德和比李经溥小6岁,其父亲是直隶布政使任道镕。 因为女大男小,岁数悬殊,李经溥对婚姻生活感觉不很满意。 但是,物质生活上,李经溥十分富有。 李经溥与任德和原先在苏州生活;1946年,迁居到上海。 李鸿章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大清王朝、特别为慈禧太后用尽了全部心智。 李鸿章死后,慈禧太后对待李鸿章的儿女,能用的就重用,不能用的都赏赐俸禄,让他们过上富足奢华的生活。 李鸿章的儿子们也都尽心尽力,企图恢复清朝统治。 有心复辟,无力回天!李鸿章的儿子们纵有通天财富,也只能承受滚滚 历史 潮流的洗礼。

"顾炎武是清朝遗民还是明朝遗民

是明朝遗民。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


李鸿章去世之后,清政府是怎么对待他的家人的?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大官,在历史上是既是一位对国家有功的忠臣也是一位阻止中国发展的顽固派。在李鸿章死后,作为当时对中国还算是有功之臣的李鸿章,清朝对他的后代十分宽厚,基本上都是做官的升官,出色的沿袭了李鸿章的爵位,清政府根本没有欺压李鸿章的家人,也算是对李鸿章这个为了大清帝国奉献一生最好的回报。一、后代的待遇李鸿章的有三个儿子,基本上都在清政府中担任重要的官职。在李鸿章死后,李鸿章的长子,根据古时候的嫡长子继承制,由他来继承李鸿章的爵位,他也由原来的官职慢慢得到提升,最后成为了钦差大臣。而其他的几位儿子,也相应得到了清政府的关照,再加上李鸿章死后留下的庞大的人脉,令他的另外两个儿子在官场上继续如鱼得水也慢慢在官场当中站稳脚跟,最后都得到了升官的待遇。即使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已经在政府的重要岗位当中任职,也算得上是有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了。二、李鸿章的功绩李鸿章是清政府,也是中国在面对列强侵略时期最后一块遮羞布了。在多次战争战败当中,清政府的谈判代表都是李鸿章。面对敌国谈判对自己和对国家的羞辱都忍了下来,这对于当时年老的李鸿章是一件很不容易的时期,而且近乎用祈求的方法和语气去求国外的侵略者减少对中国的剥削,在李鸿章的努力之下,清政府的损失算是降到了相对少的地步了,这都是李鸿章这个老臣用脸面和屈辱换来的。因此,清政府对李鸿章的后代一直都不错。李鸿章是清政府的肱骨之臣,对清政府的贡献非常大,因此,清政府在李鸿章死后,没有清除李鸿章一党,反而让他的长子顺利继承了李鸿章的爵位,其他的儿子也得到了升官的待遇,其他的家眷也都衣食无忧,这是清政府对带李鸿章这股老臣的一个回报吧。

清朝覆灭后满清贵族们都去哪儿了

按皇室优待条例,民国政权同意大清国继续存在,而且就住在北京的宫中,因此进入民国之后的中国,有一道亮丽的风景:民国政治家或在议会中进行和平辩论,或在疆场上继续厮杀,唯在北京那片紫禁城中,大清国依然存在着,宣统帝溥仪依然在那里称孤道寡,继续宣统纪年,仍有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等机构,许多遗老也依然以受到皇上的封赏为荣誉。民国政府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对清廷给予礼遇和尊重,无奈溥仪不甘寂寞,1917年他在张勋挟持下宣布复辟,仅12天就被再造共和的英雄段祺瑞给赶下台。以此理由,冯玉祥于1924年11月将废帝溥仪赶出紫禁城,一个皇朝就这样凄惨终结。


清朝有哪些著名的遗老遗少

清朝 (中国历史朝代)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由满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1] ,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帝[2] ,享国二百六十八年。[3]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4-5]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6] 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一片石之战后,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首崇满洲、圈地投充、剃发易服、迁海令、文字狱等[7] ,军事上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并大规模屠城(详见满清大屠杀),后逐步掌控全国。[8]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9] 、文化专制[10-12] 、闭关锁国[13-14] 、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15]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6]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17]


考古专家在金字塔内挖出了16具清朝人遗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这些人都是来自中国的华工,当年被西方列强掠夺中国后贩卖到了西方的殖民地,从此开始了艰难的苦力生活,最终死后被葬到了金字塔内。据考古队员说,这些遗骸可能为19世纪末逝去的华工遗体。当年有超过10万的清朝华工被贩卖到了秘鲁,来到殖民地后成为了毫无尊严的奴隶,长期的劳累导致身体被榨干而死。但是当局不允许华人随便埋葬,于是古老的金字塔就成为了他们最后的收容之所。金字塔为秘鲁境内的古迹大家可能对金字塔的印象还停留在埃及金字塔上,实际上秘鲁境内也有金字塔,4000多年前生活在此地的印加人建造了无数的金字塔,而发现16具清朝人遗骸的金字塔就位于秘鲁首都利马附近一个叫做帕拉伊索遗址的地方。考古队员在对金字塔挖掘的过程中,赫然发现用布料简单裹住的遗骸,通过衣着和容貌的辨认确定为清朝人。凄惨的华人劳工苦力生活英国自从对我国发起鸦片战争后,我国的国门就被打开,后来英法又联手对秘鲁发起疯狂掠夺,企图将丰富的矿产资源占为己有。于是英国打着“契约华工”的幌子将众多华工贩卖到秘鲁做努力,一来从中赚取丰厚的利润,二来为西方列强挖掘矿产资源,而这些华工却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动辄换来一顿毒打。华人劳工为自由拼死一搏受够了压榨的华工开始反抗,在秘鲁举行声势浩大的华工起义,只不过终究身体无法抵御子弹,大部分劳工在起义中丧命,当局便将他们随意埋葬在了金字塔内。据考古队员分析,这些劳工被埋葬于此,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在秘鲁的地位。下葬时草草了事,不准许进入天主教墓地,很有可能为战友掩埋,希望他们死后能得到安宁。

考古专家在金字塔内挖出了16具清朝人遗骸,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一段辛酸史?

中外建交一直是我国坚持的第一要素,只有打开国门,不断向其他国家学习才能提高自身国家的实力。而在清朝时期中国做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由于西方列强国家的强制性入侵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而清政府的腐败也让中国人民被派遣到国外进行奴役工作。在清朝时期很多的人因为国家腐败原因被列强入侵,将其带到国外进行奴役工作。而在金字塔内挖出16具清朝遗骸,就是此次事情的背景。通过调查了解可以发现其实在清代的时候有许多劳苦人民遭受欺压遭迫,被买卖到国外进行流亡以及奴役的生活。而被被而被国家抛弃他们可想而知生活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不仅要进行过多的劳做任务而且还要面对主人公的折磨。2017年的时候有人在秘鲁金字塔内挖掘到16具遗骸,并为同胞受到的磨难而感到难过与悲痛。此次遗骸的挖掘也可以看出当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让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当时受到压迫和剥削的清朝劳动者在秘鲁实行了大规模的反抗起义运动,而他们并没有强大的国家作为实力的背景。他们的起义运动并没有得到响应反而遭受当时秘鲁政府的压制。在大批秘鲁军队的围剿下,反抗起义的清政府劳务工大部分被枪杀掠夺而死。被杀死的中国华人纷纷被火烧或者随便丢弃,很多中国同胞不忍心看自己的国人被如此对待就将其尸体偷偷运送到金字塔下部藏起来。变相的让他们与金字塔接受秘鲁人民的朝拜,得到最高的礼仪也是他们去世后最体面的方法。这一段辛酸历史其实还是挺让人难过以及痛惜当年的清政府为何如此做,可想而知如果一个国家过于弱小就会受到许多人的欺负。国民在其他国家中的地位也不会很高,甚至被各种剥削也没有人会为自己出头。

明朝亡了很多人殉葬,为什么大清亡了却无人殉葬?

因为明朝灭亡,很多明朝人对他们的朝代有民族的情结,所以很多人就跟着殉葬,而大清灭亡了之后却没有人跟着殉葬是因为,大清朝的人对于他们的国家没有归属感。这就是导致有这个说法的原因,并且清朝他是由一个满族人统治的国家。清朝末年的慈禧太后又因为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导致了更多的人没有了殉葬的情节。在光绪帝时期,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政,那个时候朝廷非常的混乱,并且在民间的老百姓,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很好,所以,那些汉人的老百姓,他们对于清朝这个国家并没有一个家的概念。在列强侵略晚清时期,由于慈禧太后,没有什么方策来对待侵略者,在民间的老百姓已经对这个国家感到失望。因为在民间的老百姓他们其实并不是非常的喜欢慈禧太后这样一个女人来干预国家的政策。慈禧太后作为一个女人干政也就算了,并且她做出的政策是非常的不好的。特别是她每说出的一些话对于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说都有可能是一种压榨。所以大清王朝其实到了最后是没有什么人去拥护的。大清王朝的覆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有很多贪官出现,和腐败的现象。这更加导致这个国家的人民,对待这样一个国家感到厌烦和憎恨。所以说,清朝灭亡的时候,就没有人跟着去殉葬了。这也是一个国家的悲哀,因为其中的种种原因导致了这个国家殉葬情结不复存在。

哪些朝代有活人殉葬?哪些朝代又没有?

活人殉葬的朝代有:商代、周代、秦代、宋代、明代、清朝努尔哈赤和顺治时代。没有活人殉葬的朝代有:汉代、唐代。殉葬制度,用活人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杀或自杀后陪葬。汉、唐两朝皇陵的重要特点不是以人殉葬而是陪葬制度,即在皇陵附近让皇亲国戚和达官显宦死后陪葬皇陵。扩展资料:殉葬制度朝代介绍:商代商人相信人死以后,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墓葬是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一切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办事。奴隶主贵族死后,都用奴隶为之殉葬,以供其死后奴役驱使。在河南安阳发掘的奴隶主墓葬中,一般都有几个、几十个人殉葬有的大墓中,有二、三百人殉葬。有的骨架旁放着刀剑,是武士奴隶;有的骨架旁摆著车马,是驾车奴隶。有的骨架残存有狗骨,是养狗奴隶,有的骨架旁没有头骨,头骨在另一边,是被杀后殉葬的奴隶。有的骨架上手骨还被反绑在背后,并有明显的挣扎痕迹,是被活埋殉葬的奴隶。周代商以后,周、春秋、战国、秦朝皆有殉葬习俗,《墨子·节葬》篇说: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墨子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西京杂记》载: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拨除丈余,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枕藉,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唯一男子应是幽王,百余女子应是殉葬的宫婢、妃妾。 秦代秦国用活人殉葬始于秦武公,《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卒,葬雍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死后用人殉葬的数目更大,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陕西凤翔发掘秦景公墓,发现有一百多位殉葬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殉葬制度

大清末代太后隆裕为什么会在1913年暴亡?

实际上,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并不是“暴亡”,而是因为染病了逐渐导致身体衰弱,最终病重离世的,本身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去世的时候就已经四十六岁了,清朝时期的女子活到这个岁数已经是老人了,在医疗条件那么不发达的清朝,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那个年岁去世也不算稀奇。首先,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本身是一个很苦的女人,她作为叶赫那拉氏的女人,生下来就注定要为叶赫那拉氏付出,而当时的皇太后慈禧就是叶赫那拉氏,所以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跟慈禧太后是一个家族的,也是慈禧太后钦点让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当了光绪皇帝的皇后,只是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没有孩子,但是毕竟她当时是光绪皇帝的正宫皇后,所以溥仪继位以后,还是将她尊为皇太后了。其次,由于溥仪当时年纪很小,所以是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垂帘听政,但是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本身能力有限,而且当时有一名摄政王,所以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其实从始至终都没有获得实权。后来,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好不容易获得了掌控实权的机会,结果此时的清朝却覆灭了,也就是说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掌控实权的第一天,她就失去了所有的权力,而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因此十分伤心难过,虽然她还能够继续生活在长春宫里,但是此时的她已经抑郁成疾了。而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宣布清朝灭亡以后,便一直在宫里面不肯见人,病了一两年便去世了,所以说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并不算是暴毙,她完全就是因为心情不好,心思又比较重,所以才会忧思成疾,最终不治身亡了。

大清末代太后隆裕为何会在1913年暴亡?有什么记载?

隆裕之所以会突然去世,主要是因为她在宫廷里面生活的并不开心,一直郁郁寡欢。后来清朝被推翻,隆裕的内心遭受了很大的打击,所以才会一病不起。隆裕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太后,同时她也是慈禧皇太后的亲侄女。隆裕在出嫁之前过得非常开心,她不仅是当朝太后的娘家侄女,还是光绪皇帝的亲表妹,所以隆裕的闺中生活过得无忧无虑。可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慈禧太后却为了控制光绪皇帝而将隆裕迎入皇宫,立为了皇后。从此以后,隆裕的人生就进入了比较悲惨的阶段。因为光绪皇帝明白隆裕进宫的作用就是监视自己,所以光绪皇帝非常的讨厌隆裕,夫妻二人的关系名存实亡。而慈禧皇太后看到隆裕并不能帮助自己监视光绪以后,也对隆裕非常失望,所以隆裕在皇宫里面属于两头不讨好的境地,心情一直非常郁闷。等到慈禧皇太后去世以后,隆裕本以为自己可以大权独揽,过上舒畅的生活。可是由于隆裕的政治才能比较低下,所以受到了亲王载沣的牵制,隆裕在政治上面并没有什么话语权。辛亥革命爆发以后,清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很多人都逼迫统皇帝退位。另一方面,清朝的贵族们却十分反对皇帝退位,在这时隆裕勇敢的站了出来,支持宣统皇帝,颁布了退位诏书。虽然她的做法保全了自己和宣统皇帝的性命,可是她也因此背上了葬送江山的恶名,所以她心里的负担是非常沉重的。等到1913年的时候,隆裕已经因为常年的抑郁而患上了疾病。可是就在这一年正月初十隆裕生日这一天,满族的亲贵大臣却因为不满于隆裕颁布退位诏书而没有向她祝贺生日之喜。隆裕感到悲愤交加,于是不久就过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