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广西出过哪些名人?
1、冯子材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汉族,生于广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将,民族英雄。2、蒋冕蒋冕(1462年-1532年),字敬之,一字敬所,号湘皋。县城北隅(今广西全州镇北门一带)人。蒋冕是明朝弘治、正德两朝及嘉靖前期重要政治人物,官至首辅内阁大学士(正德年间代廷和为首辅仅两月),是全州有史以来朝中最高职务者。兄昪(即蒋昪),南京户部尚书,以谨厚称。3、杨秀清杨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杨嗣龙,祖籍广东嘉应(今梅州),出生在广西桂平市紫荆山平隘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以耕山烧炭为业。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参与发动金田起义,同年12月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东王”,称“九千岁”,是太平天国重要领袖之一。4、李秀成李秀成(1823年—1864年8月7日),初名李以文,汉族,出生于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近代中国军事家、政治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李秀成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和父母一起“寻食度日”,生活十分艰难。在金田起义参加太平军后,他作战机智勇敢,很快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晋升为青年将领。天京变乱后,他与陈玉成、李世贤等力撑危局,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等军事上的胜利,并建立苏福省、天浙省,并且抗击英法侵略者,中兴了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封李秀成为忠王,称“万古忠义”。5、况周颐况周颐(1859~1926),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况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况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况周颐,咸丰九年(1859)九月初一日生。9岁补弟子员,11岁中秀才,18岁中拔贡,21岁以优贡生中光绪五年(1879)乡试举人。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秀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况周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秀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蒋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冯子材
广西合浦的历史!
汉初,今合浦县境属南越国辖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划出南海、象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闻(今广东省海康县地域),同时设合浦县。合浦县辖地为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州、博白、廉江、容县、北流以及邕宁、横县的一部分。三国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派步骘任交州刺史,合浦属孙吴辖地。吴黄武五年(226年),分合浦以北归广州管辖,黄武七年(228年),合浦郡改称珠官郡,同年划分出合浦县南境设置珠官县,与合浦县同属珠官郡。吴太元二年至太平三年(252年一258年)复称合浦郡。吴永安三年(260年),划出合浦县西北部设置昌平县(今横县),隶属合浦郡。西晋太康元年(281年),撤珠崖郡并入合浦郡,同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设荡昌县(今容县),建武元年(317年)以后,又析合浦县地置新安县。合浦郡隶属交州,郡址在合浦县城(今浦北县旧州)。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廉州府。合浦县直属钦廉军政府辖。同年钦解放后,1949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49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0年合浦县改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10日将合浦县辖的东镇、西镇、高德乡、涠洲乡设北海市。1952年合浦县隶属广西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31日将合浦县北部析置浦北县。1953年钦州专署迁合浦县廉州镇。1955年钦州专区划归广东省,改称合浦专区,合浦县属合浦专区。1958年撤销合浦专区,将所属县市并入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属湛江专区,同时将北海市和浦北县并归合浦县。1959年6月设北海镇(县级),1965年复设浦北县,同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1970年钦州专区改称钦州地区,合浦县属钦州地区。1987年7月合浦县划归北海市管辖。1994年12月,划出南康镇、营盘镇设立北海市铁山港区,划出福成镇归北海市银海区管辖。扩展资料合浦县的景点汉文化博物馆合浦汉文化博物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廉州镇(南宁至北海二级公路旁边),主馆面积约2000平方米,共分三层,底层设有“青铜馆”、“陶器馆”,二层是“玉器馆”,三层是多功能的学术演讲厅,整个藏馆布展的文物与“海上丝绸之路”和古代中外交通有关作为汉代郡治驻地的合浦,当时还是个繁华的港口,是中国南疆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两千多年前就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有21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铜凤灯、铜屋、铜提梁壶、三足铜盘、铜魁等具有南方青铜器精巧细致的地方特色;带有干栏式结构特征的陶楼,显示出当地的气候环境和日常居住条件;汉墓出土的完好的玻璃杯、玻璃碟、铜屋、铜井、铜灶、金带钩、玉壁和传世的铁斗、铜钟等更是珍贵。铜凤灯、铜屋、铜匾、三足盘等文件等五件文物在往日本、加拿大等7个国家展出。东山寺广西合浦县廉州镇的东山寺是北宋时期安南王李日尊在灵觉寺大士阁又名四牌楼,位于合浦县城东南85公里的山口镇永安村内。大士阁因过去在阁楼上曾供奉观音大士而得名。大士阁现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该阁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清道光年间曾重修一次,为中国距海最近的古建筑之一,是合浦县保存最长久的一座古建筑物。海角亭位于合浦县城西南。北宋时为纪念汉代曾任合浦太守的孟尝“去珠复还”的政绩而建。始建于北宋景德年间(1004年—1007年),经明成化、嘉靖多次迁建,至隆庆年间迁定于今廉州中学校内。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合浦县
请问抗战时期的黄河花园口大决堤事件始末详细资料
分类: 社会/文化 >> 历史话题
解析:
1938年4月,李宗仁(地方实力派,抗 日名将,处处受蒋介石控制挤兑,后与蒋匪决裂,参加 *** 领导的统一战线)指挥台儿庄大捷后,一向畏日如虎、处处退让的蒋介石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错误判断形势,从他著名的“抗战三日即亡国”论一下变成了速胜论。他匆忙把他的20多万中央军调到了徐州战场,企图借李宗仁等胜利的余威,和日军在徐州决战。
中国军队在徐州地区的大量集结,日军认为这正好是消灭中国军队主力的好机会。5月初,日军迅速集结10多个师团30多万人向徐州地区夹击。
5月15日,日军在徐州的包围圈马上要形成时,蒋介石发现自己的主力部队有被包围在徐州的危险,就又匆忙决定放弃徐州。这样,所谓的徐州会战刚开始就失败了。而且,从各处调来的机动部队就这样被拉来拉去,毫无作为,对全国各地的战局造成不利影响。
正在这时,日军土肥原14师团约二万人却强渡了黄河,他的目的是阻止一战区的援军增援徐州。这样土肥原师团在陇海线附近就形成了孤军深入之势。
蒋介石匆匆飞往郑州程潜第一战区指挥部,决定亲自指挥豫东战役。此时豫东中国军队有6个军,6个军12万人包围土肥原1个师团2万人,程潜(地方实力派,抗 日名将,处处受蒋介石控制挤兑,后与蒋匪帮决裂,举行起义,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 )积极进行作战部署,认为“就是吃也能把土肥原吃掉”。
5月23日,土肥原开始突围,并把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兰封。但守兰封的却偏偏是蒋介石的爱将,却又贪生怕死的桂永清。桂手下的蒋嫡系第二十七军,装备精良,甚至有一个德式战车营的支援,这是连日军的师团也未必有的,但桂永清只守了不到一天,兰封就失守了。日军步兵还没有冲锋,桂永清所部就开始全线溃退,邱清泉部下的装甲战车跑得更快,一溜烟地驶离战场,往兰封以西的地方逃去了。败退的军队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桂永清也跟着逃命去了。败兵一直退到了开封附近,才陆陆续续被收容了一些。这与许多非蒋介石嫡系部队,如第十九路军在上海、第二十九军在卢沟桥、张自忠部在台儿庄的表现真是天渊之别。中国半壁河山,大部分都是因为老蒋的嫡系无能而失。桂永清是何应钦的亲戚,轻失兰封使整个战役失败,桂永清却没受到蒋介石的什么大不了的处分,后来反而官运亨通升任海军总司令。
土肥原跳出包围圈后,程潜不得不再次调兵布阵,围攻土肥原。
战斗正激烈进行,据程潜预计,再有两三天的时间,就有全歼土肥原的可能,不料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守商丘的第八军黄杰所部又不战而逃了。守军还未与日军先头部队交火,一枪未放就放弃了商丘,让位于商丘和兰封一带的中国军队又处于被日军东西夹击的危险境地。黄杰是黄埔生,老蒋的爱将。他逃跑的“理由”竟然是电台被炸,无法与第一战区联系。一个军就因这个可笑的“理由”而跑了,这个理由,甚至比韩复榘弃守济南的理由更加荒唐。黄杰因这个“理由”放弃战略重地,同样未受蒋介石什么处分,这不知让不惜耗尽元气也拼死坚守台儿庄的西北军孙连仲部作何感想。
蒋介石这两支嫡系部队有恃无恐,不听指挥,临阵脱逃,彻底打乱了程潜的战略部署,歼灭土肥原的宝贵战机就这样被两位逃跑将军葬送了。
因蒋介石嫡系部队将领贪生怕死,中国军队前后共投入15万多人,没能消灭土肥原的2万人,连蒋介石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兰封战役是“战争史上一千古笑柄”。
程潜刚一撤退,土肥原就重新占领了兰封,并立即向仅有50公里的开封进攻,开封失守已成定局。
郑州岌岌可危。这么快被土肥原逼到城下,这是蒋介石根本没料到的。蒋介石决定孤注一掷,扒开黄河。6月3日,土肥原猛攻开封,蒋介石怕开封失陷,再扒黄河就来不及了,就急忙打电话命令程潜掘堤,并告诫他“要打破一切顾虑,坚决去干,克竞全功”,不要有任何的犹豫。
决口的任务交给了守卫黄河的商震的部队,地点首先选在了中牟县境内大堤较薄的赵口,因赵口流沙太多,没能扒开。蒋介石知道赵口无望扒开后,就指示再换地点重新决堤。经过紧急协商,驻守在黄河附近的新八师初步把地点选定在赵口以西的花园口附近。在此过程中,明知扒堤受损最大的是中原无数百姓,蒋介石担心手下执行消极,一再通过口谕、电令催促手下扒堤,不要有“妇人之仁”。
6月9日凌晨,经过两天两夜不停的挖掘,几乎在距郑州30公里的中牟失守的同时,花园口也终于挖开了。
花园口决口后,黄河水顺着贾鲁河迅速下泄。第二天,黄河中上游普降了一场暴雨,黄河水量猛增,花园口决口处被冲大,同时被淤塞的赵口也被大水冲开。赵口和花园口两股水流汇合后,贾鲁河开始外溢,漫溢的河水冲断了陇海铁路,浩浩荡荡向豫东南流去。
日军被黄水阻隔后,就放弃了从平汉线进攻武汉的计划。他们退守到徐州后,南下到蚌埠,过淮河,再到合肥与日军其他部队会合,又开始从长江北岸进攻武汉。
黄河改道,虽然为蒋介石争取了喘口气的时间,但到了1938年10月,花园口扒开后第4个月,武汉仍然失守。花园口决口终究没有挽救武汉失陷的命运。
从军事角度分析,事实上,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没有起到阻止敌人多长时间的作用,更何况我们的抗战是持久战,不在于多一天、多一个月,在持久战中,多这几天少几天,那是无关大局的。但是要坚持长期抗战,则保存自己国家的实力,保存战争潜力,保存人民的力量,这是根本。
花园口决堤时,蒋介石以军事机密为借口严密 *** ,没有通知老百姓疏散和迁移,黄水下来后,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老百姓突然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其实,蒋军早有决堤设想,只不过最后决堤的决心是桂永清和黄杰两支蒋介石嫡系部队逃跑造成战局更加不利时作出的。因此,如果蒋当局心中装着中国人民,早就可以用其他理由将可能受到水淹的群众事先撤走,以策安全。即使到了最后关头,从军事上看,这次 *** 不通知群众的做法也是完全没必要的。因为既已决定决堤,敌军即使得到消息而后退,也同样可以起到为 *** 军争取一些喘息时间的作用。
花园口决口,当时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八十九万人,是日军在南京大 屠 杀中所杀中国军民的三倍,占八年抗战中中国损失的3500万人口的2.5%,而日军伤亡只有1000多人,花园口决口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
黄河水下泄后,西边一路沿颖河下泻淮河,东边一路沿涡河到安徽怀远流入淮河,黄、淮合流后涌入洪泽湖,淮河、洪泽湖沿岸立即变成了一片汪洋。这次洪灾,河南、安徽、江苏共计44县市被淹,受灾面积29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冲毁140万民房、淹没近2000万亩耕地。黄水所到之处,房倒屋塌,饥民遍野。这次洪灾,豫、皖、苏三省共有390万人背井离乡,他们一路乞讨,远的一直逃到陕西甘肃等省,从中原到西北,迤俪着一幅长长的饿殍图。 因此而死的中国人民,还没计入上述八十九万人之内。
蒋介石为逃避责任,发动宣传机器,宣传是日军飞机炸毁了黄河大堤。日本人也不甘示弱,一口咬定是 *** 军队自己扒开了黄河。双方一时陷入了一场道义的论战中。
随着花园口口门越冲越大,下游故道逐渐干涸,黄河水全部从花园口下泄,黄河就彻底改道了。由于没有固定的河道,新黄河滚来滚去,这样在豫、苏、皖三省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沼泽区,也就是黄泛区。黄泛区从花园口到淮河长约四百公里,宽10公里到50公里不等,最宽处可达80公里。 又不知有多少中国人因此死亡。
1945年8月15日,日本终于投降。而此时的花园口也被扒开了7年多的时间,决口处已经由最初的4米多冲宽到一公里多长,远望已是茫茫一片。抗战刚一结束,蒋介石声称让泛区人民早日回家,结果拖了一年多的时间,到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堵口工程才终于完成。不久之后,蒋介石集团为了进攻我中原野战军,又一次罪恶地妄图决黄河之水淹没我军及解放区人民,称“可当四十万大军”,幸而中原我军坚决执行毛主席、中央军委的命令,迅速挺进大别山,才使中原人民避免了一场新的没顶之灾。
历时8年零9个月,横冲直闯的黄河算是回归了故道。但是黄泛区的生存环境仍然十分恶劣,耕植条件严重恶化,继续给当地人民造成灾难,直到解放后经过长期的治理,才得到好转。
在大陆时,蒋介石从来不敢承认是自己下令扒开了花园口,后来台湾编写的“抗 日战争史”承认了这件事,总算替蒋介石认领了这份历史旧账,但却极力为蒋介石辩解,说成是抗战的需要。不过,无论怎样辩解,“花园口”都是中原人民无法摆脱的噩梦,“花园口”“ 黄泛区”这两个词也成了蒋介石的终生大忌,从来不愿提及。
蒋介石和他的嫡系势力更不敢提及的是,正是因为以桂永清、黄杰为代表的蒋介石中央军的叛卖行为,才使得兰封战役以至整个豫东战局不可收拾,这是造成花园口决堤这一人间惨剧的直接诱因。
黄河决堤事件
花园口决堤,又称花园口事件、花园口惨案,是中国抗战史上与文夕大火(长沙大火)、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政府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42河南大饥荒,[1]史称花园口决堤。中文名花园口决堤外文名Huayuankou bank's breaking别称花园口事件、花园口惨案分类三大惨案之一时间1938年事件背景1938年4月,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大捷后,蒋介石从他著名的“抗战三日即亡国”论一下变成了速胜论。他匆忙把他的20多万中央军调到了徐州战场,计划借李宗仁等胜利的余威,和日军在徐州决战。?土肥原贤二对于中国军队在徐州地区的大量集结,日军认为这正好是消灭中国军队主力的好机会。5月初,日军迅速集结10多个师团30多万人向徐州地区夹击。1938年5月15日 ,日军在徐州的包围圈马上要形成时,蒋介石发现自己的主力部队有被包围在徐州的危险,就又匆忙决定放弃徐州。这样,所谓的徐州会战刚开始就失败了。而且,从各处调来的机动部队就这样被拉来拉去,毫无作为,对全国各地的战局造成不利影响。正在这时,日军土肥原贤二率第14师团约2万人却强渡了黄河,他的目的是阻止一战区的援军增援徐州。这样第14师团在陇海线附近就形成了孤军深入之势。蒋介石匆匆飞往郑州程潜第一战区指挥部,决定亲自指挥豫东战役。此时豫东中国军队有6个军,6个军12万人包围土肥原1个师团2万人,程潜积极进行作战部署,称“就是吃也能把土肥原吃掉”。1938年5月23日,土肥原开始突围,并把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兰封。镇守兰封的是蒋介石的爱将桂永清。桂手下的蒋嫡系第27军,装备精良,甚至有一个德式战车营的支援(装备德制Ⅰ号坦克,武器为两挺7.92MG13机关枪,使用钨芯穿甲弹可以在近距离击穿日军87式、94式、95式轻型坦克。但是Ⅰ号坦克装甲十分薄弱,容易被日军野战火炮和坦克炮击毁,而且穿甲弹数量非常有限),这是连日军的师团也未必有的,但桂永清军只守了不到一天,兰封就失守了。日军步兵还没有冲锋,桂永清所部就开始全线溃退,往
1998年黄河决堤死了多少人
1998年黄河决堤死了超过3000人。1998年黄河决堤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自然灾害事件,该事件发生在1998年夏季,由于长时间的持续降雨和河水的高涨,导致黄河堤坝失守并决堤。1998年黄河决堤导致的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历史记录,据估计,当年的黄河决堤事件造成了超过3000人死亡。这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对受灾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确切的人员伤亡数字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数据可能因不同的信息来源而有所差异。黄河决堤的原因1、持续降雨:1998年夏季,黄河流域遭遇异常持续的暴雨天气,导致黄河流域的降水量超过平均水平。这样的异常降雨导致黄河水位急剧上涨,进而增加了决堤的风险。2、河道淤积和疏浚不及时:长期以来,黄河的河道淤积问题一直存在。大量泥沙的沉积造成了河道的水位升高,使得堤坝承受的压力增加。同时,由于疏浚不及时,河道的水流受阻,也增加了决堤的风险。3、堤防薄弱和管理不善:黄河下游地区的堤防在1998年决堤事件发生时存在薄弱的情况,这些堤防由于多年来的长期使用和自然侵蚀,无法有效承受黄河的冲击。
杜充开启了黄河七百多年什么流历史
南流。来源于掘河阻兵事件:靖康初年,加任集英殿修撰,又复任沧州知府。当时金人南侵,从燕地而来寄居在沧州之人很多,杜充忧虑他们是金人的内应,于是不论男女老幼全都杀害。金国第二次伐宋攻破开封前夕,杜充镇守北京大名府,自诩“帅臣不得坐运帷幄,当以冒矢石为事”,似乎是韩信再世,不但能运筹帷幄,还能亲自带兵上阵。但完颜宗望的金国东路军一来,杜充不敢与之交锋,唯一的对策是下令开决黄河大堤,使黄河水自泗水入淮,企图以此阻挡身后追兵。杜充决河非但没有阻止金国东路军,还致使当地百姓被淹死二十万以上,因流离失所和瘟疫而造成的死亡数倍于此。北宋时最为富饶繁华的两淮地区毁于一旦,近千万人无家可归,沦为难民。扩展资料:影响:杜充是宋朝疆域从北宋时代变为南宋时代的一个关键人物。1、宗泽去世时,黄河以北是宋、金尚在激烈争夺的区域,主要是各地民间抗金武装联合宋军残余(如大将王彦的“八字军”)抵抗金军,黄河以南则是宋军领地,只有金军南侵才会驻军。2、一年半后,杜充投降时,黄河以南、汉水长江以北成为宋、金尚在激烈争夺的区域,长江以南才是宋军领地。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杜充
全球最吓人的大暴雨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全球最吓人的大暴雨,最诡异的雨血雨,1608年法国的一个小镇上发生了一场可怕的‘血雨’,殷红的雨滴哗哗地落下,大地染上了血红色,这也是第一次血雨现象。之后世界各地又陆陆续续出现多次血雨的现象。2、经过科学家们的长时间的研究发现,这种所谓的红色“血雨”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红色的雨水并不是血,是由来自北非沙漠地区的大西洋上的一个巨大气旋,把大量的淡红色和赭色的灰尘带到空中,与雨滴混合在一起,然后形成红色的雨水降落下来。3、全球最吓人的大暴雨是被称为“史诗级的暴风雨”的西欧大暴雨。这场大暴雨在超短时间内,降雨量就超过182毫米,许多国家的城镇都被淹没,堤坝也崩溃。有数百人因为暴雨死亡,还有上千人失踪。【摘要】
全球最吓人的大暴雨【提问】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全球最吓人的大暴雨,最诡异的雨血雨,1608年法国的一个小镇上发生了一场可怕的‘血雨’,殷红的雨滴哗哗地落下,大地染上了血红色,这也是第一次血雨现象。之后世界各地又陆陆续续出现多次血雨的现象。2、经过科学家们的长时间的研究发现,这种所谓的红色“血雨”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红色的雨水并不是血,是由来自北非沙漠地区的大西洋上的一个巨大气旋,把大量的淡红色和赭色的灰尘带到空中,与雨滴混合在一起,然后形成红色的雨水降落下来。3、全球最吓人的大暴雨是被称为“史诗级的暴风雨”的西欧大暴雨。这场大暴雨在超短时间内,降雨量就超过182毫米,许多国家的城镇都被淹没,堤坝也崩溃。有数百人因为暴雨死亡,还有上千人失踪。【回答】
亲您还有没有其它问题是我可以帮您查询的呢?您这边还没有回复,亲亲您看到消息后及时回复一下哦,您订购的是可以进行6轮问话的。订单时间为2小时的,避免订单自动结束哦【回答】
中国十大恐怖暴雨
我国并没有官方认定的中国十大恐怖暴雨,但是有部分民间说法,以下仅做参考:
1、1956年大水灾:该年在中国大陆的灾情最严重,出现了“最无记录”的洪涝灾害。
2、1957年17号台风:席卷浙江、福建、江苏、山东等省。
3、1959年“7.5”大水: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河北等省沿江、沿湖和山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水灾。
4、1963年“7.28”大水:降水量仅有622毫米的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发生了溃堤洪水而受灾。
5、1964年“4.4”大水:仅次于1959年的第二大水灾,发生于湖南衡阳专区。
6、1965年“6.2”大水:台风袭击了广东沿海地区。
7、1966年“3.09”大水:受灾最严重的为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四省。
8、1967年“3.24”大水:灾情最重的为安徽,受灾面积达1500万亩,其次是江苏、湖北。
9、1968年“5.29”大水:灾情最重的是湖南衡阳专区,受灾面积达4384万亩。
10、1969年“7.4”大水:最大的降雨量在湖南衡山,达267毫米,灾情最重的为湖北。
以上是中国民间参考的十大恐怖暴雨,但并不能说这些暴雨全部都是恐怖的,只是对于当时的受灾地区来说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河南洪水是哪一天发生的?
河南洪水是2021年7月17日至23日发生的。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7月20日郑州市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政府采取的措施这次灾害虽为极端天气引发,但集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为查明问题、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成立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灾害调查组。由应急管理部牵头,水利部、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公安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健康委、中国气象局、国家能源局和河南省政府参加,分设综合协调、监测预报、应急处置、交通运输、城市内涝、山洪地质灾害等6个专项工作组。分别由有关部委牵头,并邀请气象、水利、市政、交通、地质、应急、法律等领域的院士和权威专家,组成专家组全程参加。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相关部门指导开展相关工作。
河南洪水是哪一天发生的?
2021年7月20日。对于这场洪灾形成的原因,可以说是天灾加人祸共同造成的。“天灾”可以解释为河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气候特征,而“人祸”是我们自身造成的本来不该有的灾害损失。洪水最终将流向随着降雨停止对洪水的处理迫在眉睫,河南省66座大中型水库已经超出了县水位,所以这些水库也正在逐渐泄洪中。城市的排水也正在进行这些洪水最终将通过城市的排水管道网络,将城区的水排到附近的天然水体中,随后跟随河道的洪水一同流走,因为河南省临近黄河,但黄河两侧较高洪水没有办法流入黄河,却只能排到淮河流域,一部分会流到长江支流。
黄河周围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一、黄河造就了中原悠久的历史 水有源头,树有根本。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历史的源头在哪里?华夏能形成一个民族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在哪里?一曲《黄河颂》给了我们答案——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5000年的中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西方人用上帝创世的传说,写下了一部经典传世的《圣经》,而中原人以自己诗意的方式,以自己独有的文化,制造了亘古永久的美丽神话。 传说,女娲用黄河的水和泥,捏出了人类,捏出了天地万物。 还传说精通天书图语的太昊伏羲氏,常常在黄河古道上仰观天象,俯察大地。 他按天书图语,制成了易经八卦,创造了黄河文化。 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炎帝、黄帝都诞生在黄河岸边,并长期活动在黄河流域。 伏羲出生在甘肃省成纪,即今天水,是龙图腾部族的创始人,他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八卦、文字、网罟、养蚕织帛、改革婚姻制度(禁止近亲通婚),为推动我国古代社会的前进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他死后,葬在河南的淮阳。 其太昊陵成为人们世世代代公认的人祖圣地。 炎帝、黄帝生于有熊,即河南新郑。 炎帝发明了耒耜,教民进行种植养殖,还发明了火和中草药,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炎帝后来被黄帝打败,归顺了黄帝部族。 黄帝先后打败了蚩尤、炎帝,统一了华夏,草创国家,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鉴于他们的伟大贡献,人们把炎黄二帝尊崇为华夏族领袖,后人也自称为炎黄子孙。 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黄帝的后裔。 他们自称“华”或“夏”。 华族就是汉族的前身。 当时的华族居住在中原地区,中原居四方之中,所以又称“中华”。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诞生。 中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达2000多年。 洛阳先后有9个朝代建都,开封有7个朝代建都。 中国八大古都,中原占其4,即郑州、安阳、洛阳、开封。 谈起中国的发展,有一种说法即,5000年历史看河南,3000年历史看西安,500年的历史看北京,100年的历史看南京。 中国姓氏发源地也都在黄河流域,在800多个大姓中,源于中原一带的占90%,在100个大姓中有73个源于河南。 不仅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历史因悠久而令人神往,民族因薪火不断而更显生命力。 千百年来,不管何朝何代,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中国人,只要一踏进这片黄土地,就像投进祖先的怀抱,血液里就像注入了一种生命的原动力!这就是黄河母性之所在。 二、黄河造就了中原经济的繁荣 农业乃经济之根本,正是黄河之水滋养了中原大地,中原的农业经济才得以繁荣。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世号神农,后世把他尊为农业之神。 同时他也传授人们以中草药治病,传说他著有《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记录了三百六十五种药名,原书巳佚,现存的版本是唐代唐慎微等人所辑录。 在繁荣经济、推进农业科技发展方面,著有《齐民要术》的农圣贾思勰功不可没。 在发展商业经济方面,商圣范蠡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的《致富奇书》、《陶朱公术》、《理财致富十二则》、《商场教训》被称为“经商宝典”,他既是一代名将,又是“千秋商祖”。 黄河沿岸的开封、洛阳远在汉唐宋时期就是著名的世界大都市。 开封在北宋时期城市人口就达200万人,历史名画《清明上河图》就是描写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有毛驴的驮队,乘轿的行列,长途跋涉的行旅;汴河上巨大的漕船,或泊岸卸货,或往来于河中,河上横跨虹桥,桥上行人拥挤,河中漕船放桅过桥,情节紧张;市区城楼高耸,街巷纵横,店铺鳞次栉比,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于茶房、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处各行其事,堪称一幅描绘北宋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风俗画卷。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0年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经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十五”规划完成的情况,可以看出河南经济已经跃上了新台阶,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 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经济总量达到1246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万元,财政收入近千亿元。 工业增加值实现翻两番,在全国的位次由第七位跃升到第五位。 粮食产量近三年连续创历史新高。 2006年突破千亿斤大关。 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国内第十三位跃居第二位,年底有望成为第一位,中原交通运输大通道框架基本形成。 电力装机规模居全国第五位,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对外贸易也有很大发展,2006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10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4%。 2006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1.03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0.26元,实际增长11.9%。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产粮占全国的1/10,2006年粮食产量达1011亿斤,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不愧为天下粮仓。 在目前国内市场上,每10根火腿肠中,有5根出自河南;每10个速冻水饺中,有5个来自河南;每 3.5袋方便面中,有1袋来自河南;每10袋味精中,有4.5袋来自河南莲花味精厂。 河南的面粉、方便面、挂面、速冻水饺、味精均居全国首位。 河南的“双汇”、“思念”、“三全”、“莲花”、“十三香”等已成为全国的品牌产品。 三、黄河造就了中原灿烂的文化 黄河造就了中原灿烂的文化,在它的金光波影里闪耀着奇光异彩!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 “河图”、“洛书”凝聚了古代先哲神秘的想象和超凡的智慧。 夏商周之后,中原地区文化更是发达,诞生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形成了儒、道、法、兵、墨、名、纵横等诸多流派,产生了众多的各具特色的典籍,如《诗》、《书》、《易》、《礼》、《乐》、《春秋》等。 河洛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势文化,“东夷”、“西戎”、“南蛮”、“北胡”在其辐射和影响下,也逐渐被华夏化。 河洛文化产生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于其后各代。 河洛文化既包括以农耕经济为中心的物质文明,也包括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河洛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其文明久远且连续不断。 从裴里岗文化到仰韶文化,从河南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等大量的历史遗存中,从考古发现与典籍记载相互印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文明5000多年来在河洛地区的发展脉络与走向。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其他各国都出现了文化中断或消失的状况,只有发源于黄河中下游的河洛文化连绵有致,相衔如环。 河洛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辐射力、同化力以及它的根源性、厚重性、融合性等,充分体现了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和伟大。 四、黄河造就了中原先进的科学技术 大河奔流,一泻万里。 中原人民在黄河乳汁的哺育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以自己的智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 造纸、印刷术、罗盘针、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实际上也都在中原地区),后来传至世界各地,为世界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圣张衡的浑天仪和解释日、月蚀的理论,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地震仪比西方早1700多年。 律圣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第一个解决了音乐史上旋宫转调的理论难题,震撼了世界乐坛,引发了世界音乐史上的一次革命。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名瓷,其中钧、汝、官瓷都在河南。 我们的冶炼技术等都远远早于西方。 另外在中医中药方面,中华民族为人类的医疗保健和健康长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都是我国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成书于 2500年前,它全面考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医药、天文、气象、地理、心理、生物、乐理等学科的材料,论证了天人关系理论,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内经”里的很多养生彦语如“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讲得非常精辟。 不少医学专家认为当代医学发展的方向,几乎是向古老的《黄帝内经》回归。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千秋圣典,伤寒指外感发热一类的病症,此书共记载了375个药方,药物214种,被称为方剂学之祖。 药圣孙思邈的代表作是《千金方》,《千金翼方》是我国早期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我们河南的科技水平也大有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 2006年全省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69亿元,比上年增长24.1%。 全省拥有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1550个。 全省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重点实验室31家。 启动实施了“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关键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 全年共取得省级科技进步奖346项。 申请专利11538件,授权专利5242 件,分别增长28.5%和39.9%。 高科技产业的“安彩”居世界同行的领先地位。 洛玻研制成功的超薄玻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王永民研制成功的“五笔字型”在微机文字处理技术方面引发了一场革命,这项技术已经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文字工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王永民被誉为当代毕升,他的“五笔字型” 的运用被誉为新时代的活字印刷术。 郑州市中原显示技术公司的大型显示屏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具有高亮度、宽视角和全彩色的特点以及具有世界显示领域最先进的专有技术,现已推广到全国并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 滑县农民李官奇的大豆纤维获得国家和联合国的发明金奖,将在人类服装方面发生一次革命。 他的植物蛋白质改性纤维被国际纺织界称为继涤纶、棉纶、氨纶、丙纶、粘纶、维纶之后的“第八大纤维”,它实现了化纤史上中国原创技术零的突破,并使我国成为目前全球唯一能工业化生产纺织用大豆纤维的国家。 目前鄂尔多斯等数十家针织公司已向市场推出200万套内衣,据推测5—8年内,大豆纤维的国内需求量将达 60—100万吨,年产值超过210亿元。 李官奇计划用2至3年的时间,投资6000万元,在郑州建成大豆纤维技术中心。 用1至2年的时间,把设在遂平县的大豆纤维试生产线扩建到5000万吨生产规模。 在3至5年内,达到国内产销量的30%—50%,在河南形成世界大豆纤维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此项技术投入规模生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口大省的经济腾飞,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五、黄河造就了中原圣贤人物、民族英雄和时代先锋 黄河孕育了尧、舜、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无数风流人物,使中华民族有了民族脊梁。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原地区涌现出了很多的圣贤人物、民族英雄和时代先锋。 最近我们主编的《中华圣人》一书出版发行。 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古代圣人的生平、事迹、思想、学说、贡献和影响。 在社会科学中有帝圣伏羲、炎帝、黄帝,字圣仓颉、许慎,易圣文王、周公,谋圣姜尚、鬼谷子,道圣老子、庄子,儒圣孔子、孟子,商圣范蠡,兵圣孙武、孙膑,墨圣墨子,法圣韩非子,史圣司马迁,武圣关羽、岳飞,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僧圣玄奘,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文圣韩愈,词圣苏轼,曲圣关汉卿,游圣徐霞客。 在自然科学中有酒圣杜康,厨圣伊尹,科圣张衡,算圣祖冲之,农圣贾思勰,茶圣陆羽。 另外还有医圣张仲景,药圣孙思邈、李时珍,还有律圣朱载堉。 在这些圣人中,绝大部分都出自中原。 他们不但在思想水平和学术水平达到了当时的顶峰,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和将来。 正如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给《中华圣人》作的序言当中指出的那样,中国古圣先贤们高尚的道德思想、伦理情操、治学风格、创业精神都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就是黄河哺育的英雄儿女岳飞的爱国情怀。 岳飞不仅武功绝伦,而且文采、书法亦冠盖一时,尤其是他的《满江红》,千百年来,以它深沉雄壮的感染力量,激励着中华民族亿万同胞的爱国之心。 几千年来,黄河流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而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的斗争也接连不断。 秦末的陈胜、吴广,两汉的赤眉、铜马、黄巾军,隋末的瓦岗军,唐朝的黄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等,都在黄河流域这块土地上谱写了一幕幕雄壮的乐章。 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涌现出了吉鸿昌、吴焕先、杨靖宇、彭雪枫等一大批民族英雄。 黄河流淌不息,社会前进不止,时代的优秀儿女前赴后继,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被中央命名表彰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录、公安局长的好榜样任长霞、乡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吴金印、村支书的好榜样史来贺、文艺工作者的好榜样常香玉、农民工的好榜样李学生等抒写了动人的诗篇。 六、黄河造就了中原丰富的旅游资源 黄河有着美的构造,美的内涵。 不管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黄河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一个知名旅游品牌。 用四个字来形容黄河之美,那便是——博、大、精、深。 黄河流域名山林立,秀水纵横。 有嵩山、云台山、伏牛山、王屋山、白云山、石人山和伊水、洛水、汝河、沁河、颖河等。 所以游览雄奇壮观的自然风光,黄河旅游线应是最佳的选择。 至于遍布黄河两岸的人文景观,更是星罗棋布,美不胜收。 三门峡的涵谷关、虢国墓;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郑州的杜甫故里、少林寺、中岳庙;开封的大相国寺、清明上河园、包公祠;商丘的燧人氏墓、庄周故里、阏伯台;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文峰塔;南阳的武侯祠、张衡故里、张仲景墓等。 有人概括黄河沿线的人文景观有八多,即古都名城多,古墓王陵多,石窟浮雕多,古庙名寺多,文化遗址多,古代战场多,神话传说多,民俗风情多。 可以说黄河两岸就是天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 黄河母亲赐予我们这么多的旅游资源,我们应加倍珍惜,大力开发。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滋润着中原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我们祖祖辈辈在黄河水的哺育下繁衍、生息、发展。 我们中原儿女要更加热爱黄河、关注黄河、保护黄河。 黄河文化是我们的母亲文化,它给予了我们崇高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美德。 我们中原儿女要更加热爱黄河文化、弘扬黄河文化和发展黄河文化。 我们要全面开发黄河的功能,不仅包括人类饮水、农田灌溉、舟楫运输、发展水电,而且要把利用黄河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黄河旅游产业作为我们今天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仅要继承、弘扬黄河文化,而且要把发展黄河文化和充分利用黄河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我们今天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而把黄河打造成一条优秀的国际旅游线、生态环境线、文化产业线、绿色经济线,为促进中原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做出贡献! 另外: 南京大屠杀: ://baike.baidu/lemma-php/dispose/view.php/5778. 武昌起义: ://baike.baidu/lemma-php/dispose/view.php/29003. 重庆谈判: ://baike.baidu/lemma-php/dispose/view.php/70980. 平津战役: ://baike.baidu/lemma-php/dispose/view.php/14608. 淮海战役: ://baike.baidu/lemma-php/dispose/view.php/14256. 渡江战役: ://baike.baidu/lemma-php/dispose/view.php/14026.
关于黄河的历史!
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扩展资料:文化历史: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河
黄河会不会决堤
黄河依然会有决堤的可能,但是可能性较小,因为黄河治理工程比以前要坚固得多。
在历史上,黄河每一次改道都会造成黄河决堤,导致人口死亡,大量农田被淹没,房屋被破坏。而幸存下来的人由于缺衣少食不得不成为灾民,等待政府救济。而现在,为了降低黄河的含沙量,我们在黄河流经的区域,尤其是黄河中上游地区种植防护林,减少水土流失。
为了防止黄河在雨季泛滥成灾,我国在黄河流经的区域设置水库,通过不同的季节,以及当地对水量的需求而开闸,调节水资源用度,大大减少了我国的洪涝灾害的发生。为了巩固黄河的治理,我国实行了在河两岸退耕还林还草,防止当地的水土流失。取缔大量的抽砂井,防止河两岸决堤。因此,黄河决堤还是有决堤的可能性的,但几率不大。
黄河决堤事件造成了哪些影响?
蒋介石“以水代兵”,尽管暂时阻止了日军西进,却造成黄河改道,河南、安徽、江苏3省40多个县市,3000多平方公里的田园变成了一片汪洋,1250万人悲惨地遭受这场灾难。仅河南省的郑县、中牟、开封、通许、太康、淮阳、鹿邑、尉氏等21个县市,就有900万亩耕地被淹没。滚滚洪流,吞灭了90万人的生命,造成上千万人流离失所,豫东广大地区,成了满目疮痍的黄泛区。黄泛区年年受灾,岁岁饥荒,灾荒带来的损失,更是无法统计。中原人民不仅饱受日本鬼子野蛮掠夺之苦,又面临着人为的洪水带来的巨大灾难。战争,就是这样残酷,这样难以驾驭。何应钦把黄河决堤的责任推给日军,他称:“敌在赵源口(中牟北)附近决堤,复在花园口(郑州北)附近投多量炸弹,破坏黄河堤防,氾滥横流,但我大军已陆续向西转进。”徐州大会战,在滔滔黄河水泛滥中,落下了帷幕。徐州会战,有临沂、滕县、台儿庄的激战,最终却以水代兵,这不仅没有阻止日军的进攻,还给中原人民造成重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