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罗明燏

时间:2024-07-17 22:29:21 编辑:阿旭

罗明的人物简介

罗明1978年考入四川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1982年1月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分配到重庆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代数教研室担任教学工作。1986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攻读研究生。1989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92年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晋升为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调入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07年获四川大学基础数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数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德国《数学文摘》评论员。 罗明主要从事数论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5篇,解决了多个国际数学界长期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例如,他解决了英国数论权威Mordell在其专著《Diophantine Equations》中提出的一个高度困难的不定方程问题;对另一名英国数学家Cohn的递归数列研究方法做出了重大的实质改进;在日本《大阪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解决了日本组合论学者遇到的一个四次不定方程问题 。他的代表性成果是1989年发表于美国《The Fibonacci Quarterly》上的论文《On Trianguler Fibonacci Numbers》。这篇论文中所讨论的问题是该刊创始人、美国著名学者Jr. Von Hoggat提出的斐波那契三角数猜想,在国际数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30多年来,虽经众多数学家的大力研究,这一猜想却依然悬而未决。 1980年,加拿大数学家R. K. Guy将此猜想收入其专著《Unsolved Problems in Number Theory》,成为一个在该领域里众所瞩目的公开问题。罗明在1989年完全独立地彻底解决了这一著名猜想。与此同时,罗明还彻底解决了Hoaggt的另一猜想—卢卡斯三角数问题。1990年,由于这两项研究工作,罗明受到国际斐波那契协会的邀请和资助,赴美国出席第四届国际斐波那契数及其应用大会,并作40分钟大会报告。此后,罗明又相继解决了斐波那契数列、卢卡斯数列中的五角数、殆平方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中发表在《葡萄牙数学》杂志上的《卢卡斯数列中的五角数》一文在方法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1994年,罗明再度应邀访美,出席第六届国际斐波那契数及其应用大会,并作大会发言。1996年,罗明接受世界著名杂志、德国施普林格出版公司编辑的《数学文摘》之聘请,担任该刊评论员,参与评论数论中不定方程和递归数列两个学科领域里的世界范围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重要文章。他每年还为《斐波那契季刊》评审一批国际同行专家的论文稿件。罗明的两项代表性成果《关于斐波那契三角数》和《关于卢卡斯三角数》已被收录于加拿大著名数学家R. K. Guy的专著《Unsolved Problem in Number Theory》第二版和第三版中。1998年5月,包含此两篇论文在内的由罗明独立承担的科研项目《递归数列的数论性质及其在不定方程中的应用》荣获重庆直辖市首届科技进步一等奖。 罗明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教师、优秀教职工、校学科带头人。1992年,罗明被授予四川省高等学校十佳青年教师荣誉称号,同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得重庆市教师职业道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999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

罗明简介及详细资料

人物经历 1982年分配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部新闻联播组任编辑。 1982年底任新闻联播组副组长。 1984年任新闻部地方组组长。 1989年9月任新闻编辑部副主任。 1990年9月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 1991年底任新闻编辑部主任。 1993年被聘为主任编辑。 1995年10月调任总编室代主任,同年任总编室主任。 1996年2月任台副总编辑兼总编室主任。 2000年1月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现任中央电视台总编辑、副台长 主要作品 与人合著出版《你怎样制作电视节目》一书。 监制多部具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如《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舌尖上的中国》等。


罗明的简介

1982年分配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部新闻联播组任编辑。1982年底任新闻联播组副组长。1984年任新闻部地方组组长。1989年9月任新闻编辑部副主任。1990年9月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1991年底任新闻编辑部主任。1993年被聘为主任编辑。1995年10月调任总编室代主任,同年任总编室主任。1996年2月任台副总编辑兼总编室主任。2000年1月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现任中央电视台总编辑、副台长 与人合著出版《你怎样制作电视节目》一书。监制多部具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如《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舌尖上的中国》等。

番禺有什么名人

番禺历史名人[编辑]
--------------------------------------------------------------------------------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年),字翁山、介子,号冷君、华夫等,沙亭乡(今新造镇思贤村)人。生于明清易代之际,幼寄养于南海西场邵氏家,初名邵龙,号非池。父宜遇为民间医生,对大均督责极严,日必读书30页。大均年15,善诗文,与里人结西园诗社。年16,从陈邦彦受业于越秀山。同年,归番禺,复姓屈氏,更名大均,字绍隆。翌年,清兵陷广州,其父告诫说:“今之时,仕则无义,洁其身,所以存大伦也。”大均受师教父训,矢志反对民族压迫。

顺治四年(1647年),大均从陈邦彦抗清,独领义军一队。六年,往肇庆向南明永历帝上《中兴六大典书》。翌年,清兵再陷广州,为逃避清廷迫害,遂在员岗村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法号今种,字一灵,号骚余,并将其所居名“死庵”,又佩永历铜钱一枚,以示誓不屈服清廷。

自九年始,屈大均为联络各地反清志士,远游庐山、南京、榆关和辽东、辽西等地。十六年,他在会稽与魏耕同谋匡复大计,派人送“腊丸书”与郑成功联系。六月,郑成功率水军攻南京,收复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后兵败退回厦门。十八年,清廷捕杀魏耕,大均急至桐庐躲避。次年,归抵番禺,蓄发还俗归儒。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强令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大均避难入泷洲(今罗定)。四年,复北上南京,翌年再至西安,与李因笃等十五省区著名文人义士聚会。六月,与李因笃至代州,由李介绍,与王华姜成婚。八年,重回番禺。次年1月,移家东莞,旋游高、雷、廉诸州。十二年,吴三桂反正,起兵讨清,大均到湖南,上书言攻取之策,授以广西按察司副司,监督孙延龄军。后悉吴三桂阴图称帝,乃托病归家,隐居番禺沙亭,从事著述。

大均晚年以诗文为反清手段,将清廷野蛮屠杀和残酷掠夺的罪恶与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记述下来,激励后人继续斗争。他写的《舂山草堂感怀》诗:“慷慨干戈里,文章任杀身。尊周存信史,讨贼作词人。”表明了写作的目的、态度。他的《猛虎行》,把清军的疯狂屠杀、破坏和掠夺,比喻为吃人的猛虎,《菜人哀》则描绘广州有人自卖身为肉于市的凄惨现象。十七年,大均编著了一部史料价值很高的方物专著《广东新语》。二十七年,屈大均至澳门赋《澳门》诗六首,向国人敲起“外国频挑衅,西洋久伏戎”和“筑城形势固,全粤有余忧”的警钟。是最早以诗文揭露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我国进行扩张侵略的诗人之一。

三十五年,屈大均病逝,年67岁,葬于番禺沙亭宝珠岗。生前著作甚丰,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皇明四朝成仁录》(屈沱五书)。晚年更删订文钞10卷,其他著述尚多,在“岭南三大家”中最为人推崇。

刘敬时 孔沛然


刘敬时(1830~1926年),番禺县人。擅长医治外感传里、游走痰火症、离魂病、斑症(姜虫病)。因治愈东洋出使大臣杨书之游走痰火症及两广总督岑春煊之斑症,而被保举进京当清宫太医,为清帝及西太后那拉氏皇族治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刘敬时已逾古稀之年,遂告老还乡,在广州小北路天平横街2号开设医馆。病人慕名前来求诊者门庭若市,重病垂危而治愈者甚众,誉满羊城。刘敬时年逾80岁后不复诊症,潜心撰著及授徒,著有《痘科秘要》、《斑麻痘疹大全》及《藜映氏医案百例》等书,收授弟子有黄学洲等。民国15年(1926年)病卒广州,享年96岁。

孔沛然(1854~1945年),番禺诜墩乡人,清副贡生。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廷设“医学经诂”科取士。孔考取后,遂闻于世。旋习西医为“博济医学堂”学士,再读“两粤医学校”以至毕业。
孔沛然先后设医馆于广州市豪贤路榨粉街61号。他以中医药为主,提倡中、西医结合。不仅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且用西医的视、触、扣、听,取长补短,是中西医结合的先驱者。

孔沛然治病以药味少、药量轻而效果显见长,认为药能杀病菌,亦可杀细胞;药虽能攻病邪,亦可伤正气,故主张药要轻灵巧取,切中病邪,适可而止。故人称“孔小剂”,被誉为省港医界的“四大天王”之一。

民国元年(1912年)间,孔曾受广东陆军速成学堂聘请,任军医长兼医学教习。27年,因抗战移居香港,在梨园街25号继续行医。34年6月8日病逝,享年91岁。


黎文源 杨瑞石


黎文源,沙湾乡人,活动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生卒年月不详。他工壁画、灰塑、砖雕、石雕。壁画善画人物、山水、花卉、鸟兽。

黎文源在慈禧太后大修颐和园时,曾以善壁画赴京应考,评为第一名,派任“内廷供奉”,在清宫从事壁画工作。

黎文源的技艺都传给了黎普生三兄弟和杨瑞石等人,他们都是专擅壁画、灰塑、砖雕、石雕的能工巧匠。广东的四大名园、广州陈家祠等的艺术建筑,都有这些人的作品。

杨瑞石(1836~1908年),沙湾紫坭乡人。他早年有志于泥水画工,有暇即勤学苦练,悉心摹仿。后师从黎文源,画艺益精,所绘《柳燕》,用笔清丽、纤细,层次分明。画中垂柳飘舞,燕子翻飞,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祠堂壁画全在高处,要蹲或站在木吊板上,高空作业,难度较大,但杨处之泰然。他绘的《教子朝天图》,水墨交融,形态生动。他的人物壁画如《八仙图》、《三星图》、《竹林七贤》、《风尘三侠》等,均维肖维妙。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市桥白鹤社(现新广场对面)重修社坛,聘他绘画,时杨已72岁。由于年老体弱,在《柳燕》完成的时候,从两米多高的工作架上跌下来,因伤致病而逝世。


陈显良


陈显良,石楼镇石二村人,少家贫,在广州河南当花梨酸枝家具工人。鸦片战争后,失业回乡,寄寓石楼翠屏公祠内,捞捕鱼虾度日。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广东的天地会受到鼓舞,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咸丰四年五月初四(1854年5月30日),陈以看龙船为名,邀集各地贫苦农民,在新造烟管岗祭旗起义,一举攻下钉桥头炮台,进入新造。陈率精锐千人渡江,初驻龙眼洞的三宝墟,继而进屯燕塘,部队扩充至万余人。六月廿六日(7月20日),红巾军陈开、李文茂、陈显良从东、西、北三面围攻广州。闰七月初六(8月29日),陈显良率2万余人从燕塘出发,进占东山竹丝岗,直扑大东门,战斗相持了八九天。十五日(9月7日)。卫佐邦偷袭燕塘,切断红巾军补给线,陈显良率部分队伍撤回新造。于十一月初十(12月29日),突袭东圃圩,杀死清军外委朱耀震,生俘守备曾鹏高、欧松茂等一批官兵。同月十九日(1855年1月7日),在四沙河面把清军香山协右营守备曾淇、外委钟光率领配有火炮的船队,一举全歼。

十二月初三日(1855年1月20日),林氵光隆从陆路攻入广州河南小港桥(今南园酒家附近),遭清军伏击,被火枪击中牺牲。陈显良率主力于翌日赶到,全力拼杀,于初五日退守新村上涌,继续苦战,十一日(1月28日),清候选同知林福盛率队从赤岗塔攻入,翌日候补道员沈隶辉率大队渡河参加“围剿”。红巾军四面受敌,于十四日全师撤回新造。陈认识到战斗的失败,与帝国主义者插手干预和幕后操纵有很大关系,乃于咸丰四年十二月廿四日(1855年2月10日),以统领水陆兵马众大元师名义,向英、美、法三国驻华领事发出照会,申明了红巾军的严正立场,揭露了帝国主义者助纣为虐的面目。

咸丰五年正月十八日(1855年3月6日),两广总督叶名琛派沈隶辉率领水师,纠合沙、茭二司团练,攻入陈头、猛涌,企图截断新造侧翼;派把总苏海率沙茭团练在市头登陆,进驻南村,阻塞新造后路;责令番禺知县李福泰“克日收复失地”,派兵从正面进攻新造。陈显良为保存实力,再图后举,乃于二十日由水路突围,翌日抵达沙湾南排头,略事休整。复于二月初三日(3月20日),入顺德,经肇庆,转战于粤、赣、湘、桂。后不详。


曾汪源 曾金城


曾汪源(1855~1915年)、曾金城(1886~1952年)父子,沙湾龙岐乡人。曾汪源于清末侨居秘鲁时,立志把橡胶引种回国,亲到橡胶原产地巴西参观学习,归国后,将带回的橡胶种子在英德县试种,因无法越冬而失败。

光绪三十年(1904年),曾汪源父子又到巴西采摘橡种回国,到海南岛,儋县那大附近的五岭地方,组成“侨兴有限公司”,后来又组成“侨植垦务公司”,试验种植橡胶林。由于技术不过关,橡树成活率很低。宣统三年(1911年),曾汪源父子再次携带巴西橡种归国,途经新加坡、爪哇等地,又购买大批橡苗,在那大附近水口定植。由于在水陆运输中延误时间,橡苗多数枯萎,成活率低。翌年,他们再次到南洋各地采购橡胶苗数百箱,约10多万株。种植后专人精心管理,获大面积成功,继而在四狗窟一带开垦“侨植耀”和“侨植生”等分园。

民国4年(1915年),曾汪源因病回乡,不久逝世。植橡事业由曾金城继承和管理。9年,曾金城创办了“开琼植橡公司”。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市场上胶价狂跌,海南胶业一蹶不振,他们已接近破产。曾金城一度回乡居住,不久又重整旗鼓。为发展植橡事业,曾金城的四个儿子相继来琼,父子兄弟艰苦经营,设“天任植橡公司”,连年扩种,到28年时,已种下新老橡树3万余株。是年,日军侵占海南,要挟他们合作经营,曾金城父子弃园逃回家乡。抗日胜利后,金城带着两个儿子渡琼,重新经营“天任”。1949年,曾金城因年迈体衰,遂由儿子陪同回乡,业务暂交同乡曾江、曾兴父子照料。曾氏三代植橡五次受挫,艰辛创业。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珍惜他们开创的植橡事业,大力开发。现在琼海县的琼安胶园,仍有他们当年种植的橡胶树近100株。

何柳堂


何柳堂(1874~1933年),字与香,沙湾北村人。他出生于音乐世家,幼年时在祖父何博众的教育指导下,学会演奏琵琶。何柳堂7岁读书,十四五岁时喜爱学习武艺,骑射均精。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广州背靶而射连中七箭考取了武秀才。辛亥革命后,何柳堂在香港“琳琅幻境”音乐部当音乐员,从事广东音乐的创作与粤剧研究。后来在“钟声慈善社”任广东音乐与粤剧教师,跟他学艺的有尹自重、丘鹤俦、钱大叔、吕文成、何大傻等人,后皆成为音乐名家。他从祖父何博众遗作《群舟攘渡》中得到启迪,创作了广东音乐《赛龙夺锦》,把刚劲、浑厚、亢奋的特色发挥得更为突出,感染力更为强烈。该曲面世,即流行海内外,被认作广东音乐的代表作。何柳堂还创作了《雨打芭蕉》、《饿马摇铃》、《七星伴月》、《鸟惊喧》、《回文锦》、《垂杨三复》等乐曲,至今仍常为人们演奏。

何柳堂是广东音乐典雅派的开创者,晚年清贫,患上了肺病,久治无效,在乡逝世。

何剑吾


何剑吾(1875~1939年),番禺沙湾镇玉堂村人(今属沙头镇)。在香港皇仁书院毕业,任沪海关英语教师,并在旅沪的粤人中创立“人镜学社”,被选为社长,从事反清活动。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广州河南海幢寺旧址,创办南武学堂,谢英伯为校长。翌年,何剑吾接任校长,扩大校舍,增招学生至130多人。南武学堂开男女同校风气之先。

何剑吾痛感国弱民困,提出以“坚忍奉公,力学爱国”为校训;倡导德、智、体三育并重,在校大兴体育教育。在他的推动下,南武中学的足球、排球、田径三大项目,成绩卓著。在第六届全省运动会上获团体冠军,第七届为团体季军。早期代表广东省或国家参加体育比赛的选手,不少是南武中学的学生。何剑吾注重师资质素,聘请国内著名大学的毕业生及留学生、教授来校任教。故南武培育了不少人才。

民国8年(1919年)何剑吾赴新加坡,曾先后任养正中学、南华中学、广仁中学等校校长。22年回穗,再度出任南武中学校长后,加建校舍,扩大班额,学生增至千多人,成为广州河南地区最大的一间中学。何生活朴素,每月薪金280元,除了个人生活所需,余剩的多送还学校或周济贫苦学生。

民国25年(1936年)春,他赴北平、上海等设黄晦闻纪念图书馆,后因病去香港治疗。27年7月14日病逝。


历史上有那些名人生活在番禺

  古应芬,字勷勤,亦作湘芹,广东省番禺市人(祖籍广东省梅县)。国民党元老。自小人私塾读书,1902年考中秀才,1904年他与朱执信、汪精卫、杜之林、胡汉民同时考赴日本留学,1905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活动。1906年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升入专门部。1907年毕业归国后,历任广东法政学堂编纂、广东咨议局秘书等职。1931年11月18日因牙疾重症,不治逝世。
  陈树人:(1884~1948), 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名韶、哲,别号葭外渔子、二山山樵、得安老人。广东省番禺县人,生于1884年2月9日,卒于1948年10月4日。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1905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出版《广东日报》、《有所谓报》,宣传革命主张是一位积极献身于民主革命的志士和爱国主义者。 早年师事广东花鸟画家居廉,与高剑父同窗,并结识其弟高奇峰,3人对于中国画的革新志同道合,被称为岭南三杰。
  邓世昌(1849~1894.9.17)晚清北洋海军爱国将领。字正卿。广东番禺人。少年时目睹西方列强军舰在中国海区横行,立志献身保卫海疆。1867年(清同治六年),考入福建船政局后学堂学习舰船驾驶。1871年,登“建威”练习舰练习航海,远至渤海湾和南洋新加坡、槟榔屿各口岸。后历任“海东云”、“振威”和“飞霆”等舰船管带。1879年(清光绪五年),调北洋水师任职。1881年1月,赴英国接收订购的军舰,驾驶“扬威”巡洋舰经地中海、印度洋回国,遂任该舰管带。1887年,以参将管带职衔再次赴英国,驾驶“致远”巡洋舰回国。
  高奇峰:(1889~1933), 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字奇峰,后以字行,广东省番禺县圆岗乡人。幼时丧父母,在四兄高剑父的指导下研习绘画。早年在广州绘制玻璃品。1907年随高剑父赴日本,从学于日本画家田中赖璋。同年加入同盟会,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翌年归国,继续做同盟会的秘密工作。1910年在中学任教,并在广州举办画展。翌年同高剑父等在上海创办《真相画报》和审美书馆,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后被袁世凯通缉,再次东渡日本。1918年任广东甲种工业学校美术及制版科主任。1925年任岭南大学名誉教授,并在广州开设美学馆。


华南理工大学厉害吗

我到华南理工大学参观过并且有朋友就读于这所学校,华南理工大学是一所非常优秀的学校,希望我的介绍对你了解这所学校有一定的帮助。学校介绍华南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985高校,工科非常强势,在全球工科排名22。华南理工大学2022年在全国本科院校排名第22位,本省大学排名第2位。华南理工大学的校友,颇多企业家和创新创业人才,学校实力是非常不错的。华工分为三个校区,北校区在天河的五山,算是贴近市中心,是华工的主校区,南校区在番禺区大学城,国际校区在大学城对岸的新造附近。优势学科作为工科强校,有8个工科专业,获得第四轮学科评估的A类成绩。作为一所专门从事工程研究的大学,它的专业是工程、材料科学、化学和农业,这四个领域在全球ESI排名中位列前1%,它确实是中国大学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一个标杆。宿舍环境大学城校区本科生宿舍是中央空调,限时开放,而且暑假不供冷,不像北校的很多宿舍是独立空调,可以任意时间吹冷气。宿舍都是上床下桌四人寝,每人的墙上有一个网线口一个插座,不过大家还是需要额外买一个插排,桌子自带衣柜。每个宿舍都有阳台和独立卫浴,每天晚上六点到十二点有热水供应,需要刷大学城一卡通(蓝卡)。食堂华工大学城校区主要有2个食堂,第一饭堂和第二饭堂,每个人饭堂都有三层楼。大学城第一饭堂:一楼主要是以大众快餐为主,还有手工水饺、小锅现炒粉面,会提供免费的小菜和免费汤,早上来一饭吃个肠粉或者小笼包,挺便宜的。二楼和一楼差不多,三楼是清真食堂和教工食堂。大学城第二饭堂:第二饭堂相比第一饭堂种类和价格都会便宜很多。和一饭一样,一楼也是提供大众快餐,也提供免费汤和小菜。二楼会提供烧腊和滑蛋饭之类的。铁板烧汁鱿鱼饭、黄焖排骨饭、两荤三素盖烧饭、广式冰梅鸭扒饭等等。华南理工大学的实力是非常厉害的,尤其是想留在广东生活的同学来说,就业前景是非常广的,欢迎师弟师妹们的到来!

华南理工大学算不算名牌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算名牌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地处广州,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校园分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国际校区,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获得单位。学校办学源远流长,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为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在全国高校首开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进入“211工程”行列;2001年进入“985工程”行列;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0年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排名第151-200位。华南理工大学其他情况简介。华南理工大学为国家培养了高等教育各类学生51万多人,一大批毕业校友成为中国科技骨干、著名企业家和领导干部。学校被誉为工程师和企业家的摇篮,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位居全国高校和广东省高校前列。2017年,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学校以雄厚的原始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建有2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85个部省级科研平台,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广东高校首位。2009年以来,累计获中国专利奖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一;2015年,专利技术转让指标居全国高校榜首。以上内容参考 华南理工大学——学校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1982-1986年的校长是谁

华南理工大学1982-1986年的校长是刘振群。刘振群(1922年5月——2007年11月),男,江西临川人。著名陶瓷专家。1945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化工系并留校任教。曾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并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中国陶瓷行业“终身成就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首次提出的整套窑炉热工理论,为建立中国式的现代化陶瓷工业窑炉体系开创出一条新路。从上世纪50年代起,刘振群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还一直从事硅酸盐工业窑炉热工的研究,科研成果卓著。他对陶瓷龙窑的研究和考证,为解决国内考古学家和陶瓷工艺学家长期争论的问题找出了一条途径,将我国瓷的起源时间提早了几百年。他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陶瓷窑炉“辊道化、煤气化、轻型化、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陶瓷窑炉产业水平的提高。

华南理工大学1982-1986年的校长是谁

华南理工大学1982-1986年的校长是刘振群。刘振群(1922年5月——2007年11月),男,江西临川人。著名陶瓷专家。1945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化工系并留校任教。曾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并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中国陶瓷行业“终身成就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首次提出的整套窑炉热工理论,为建立中国式的现代化陶瓷工业窑炉体系开创出一条新路。从上世纪50年代起,刘振群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还一直从事硅酸盐工业窑炉热工的研究,科研成果卓著。他对陶瓷龙窑的研究和考证,为解决国内考古学家和陶瓷工艺学家长期争论的问题找出了一条途径,将我国瓷的起源时间提早了几百年。他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陶瓷窑炉“辊道化、煤气化、轻型化、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陶瓷窑炉产业水平的提高。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什么级别

校长是正厅级。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于1952年始建,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由中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截至2018年7月,学校占地面积约391万平方米。校园分为三个校区,五山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石牌高校区;大学城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广州国际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创新城。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什么级别

校长是正厅级。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于1952年始建,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由中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截至2018年7月,学校占地面积约391万平方米。校园分为三个校区,五山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石牌高校区;大学城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广州国际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创新城。

黄省三的介绍

《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是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这些都市群丑聚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在剧本中,小东西”被卖进妓院;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平性。 剧本正是通过对都市群丑和下层被侮辱被剥夺者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黄省三悲剧形象的意义。 黄省三是被银行经理潘月亭裁员的小职员,他谦卑胆小,软弱善良,后因哀求被打,毒死三个儿女,求死不成,被逼成疯子。 黄省三的悲惨命运,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小职员的苦难生活。作者有意将他穿插在纸醉金迷、荒淫无耻的人们中,在强烈的对比中,深刻揭露了潘月亭这样的剥削者们的享乐生活,正是建立在对黄省三之类老实善良的弱者的残酷压榨的基础之上的,从而有力地揭示了剧本“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主题。

黄省三的介绍

黄省三(1882年~1965年),广州番禺化龙镇人,著名中医学家。幼年随傲乡村医生的父亲学医,12岁丧父后,一边做杂工维持生计,一边苦读中医学名著,17岁因治好家乡瘟疫而名声鹊起,1910年迁居广州南关西横街开黄崇本堂行医,1924年赴香港,开始钻研西医医学理论,是中国倡导中西结合的中华医学新体系的先驱者,他治病药到病除,驰名省港澳。1955年回广州,历任中山医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等职。至1965年逝世时行医65年,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论著10多种。在肾炎、肺结核、急性阑尾炎、流感等领域均有开创性成就。逝世公祭时,周恩来总理送来花圈。

广东番禺的历史由来

一、番禺区的名称由来 “番禺”之得名,历来说法不一。 主要有三:一是“二山”说。《后汉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志》及《初学记》等,均认为县治有番山、禺山,因以为名。 明朝黄佐《广东通志》载:“番禺县治东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为泮宫;自南联属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黄佐《番禺二山记》云:“二山相连如城,南汉时刘?凿平。” 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说,相沿已久。番禺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的古县,番禺是南海郡的首县,并为郡治所在地。 二是“一山”说,即番山之隅说。郦道元《水经注》载:“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谓番山之禺也。” 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三是“蛮夷之地”说。 1953年在广州西村石头岗一号西汉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1983年在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有铸上“蕃禺”二字的汉式铜鼎。考古学家麦英豪在**《广州城始建年代考》中据出土文物认为,秦至汉初,番禺的“番”,写作“蕃”,与“藩”通。 即番蛮、蛮夷之意。《周礼·秋官》云:“九州之外谓之蕃国”。 禺,犹隅,指区域、边远之地。秦汉之前,番禺一带僻处一隅,中原 *** 视之为边远的蛮夷之地,因以为名。 以上三说,未有定论。历代省志、府志、县志,多持“二山”说。 中国不少地方有因山川而命地名的惯例,多数人相承古说,认为番禺是因番山、禺山而得名。 。 二、番禺的名来由 番禺市在广东省南部,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全市总面积1313.8平方公里。北上与广州相连,南邻中山、珠海,东眺东莞,西毗顺德、南海。从番禺莲花山港或南沙港乘船到香港只需一个小时,交通十分便利。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南海郡,番禺为南海郡属下首县,并为南海郡治所在地。2000多年前,番禺就是重要的港市,《史记·货殖列传》曾称“番禺亦其一都会也”,列为全国九大都会之一。原来县境范围很广,从汉至清,先后直接或间接划出今珠江三角洲主要县市和香港、澳门地区。历史上番禺大都为地方一、二、三级政权所在地,境处广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清代至民国前期,番禺和南海分东西两半管治广州。1921年广州正式建市,番禺县署于1933年迁至新造,1945年复迁至市桥。1958年1月,划禺东、禺北为广州市郊区。同年12月,番禺与顺德合并为番顺县,半年后,恢复两县建置,并将中山县属大岗、万顷沙、南沙、黄阁等地划属番禺。199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市 *** 仍设市桥镇。2000年5月2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同意广东省撤销番禺市和花都市设立广州市番禺区和花都区的批复。7月10日,番禺撤市设区挂牌仪式在行政办公大楼举行。从此,番禺成为广州市辖的一个行政区。 三、历史 广州地区(不完全是现在的广州)历史旧称番禺,那是秦朝(秦始皇三十三年)前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嚣、赵佗率军南下,统一岭南。任嚣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尉并在南海郡番禺县内建城作为郡治,因处番山和禺山故起名为“番禺城”(史称“任嚣城”,范围现今的仓边路以西,越秀区仓边路以西的儿童公园(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广州市文化局、广东省财政厅一带)。 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时召见龙川县令赵佗,谓番禺“负山险阻南海”,“可以立国”,并假托秦廷命令,委赵佗代理南海郡尉。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越秀山即为当年越王所名。 《史记·货殖列传》云:“番禺亦其一都会也”,是当时全国九大都会之一。 四、广州市的历史起源 广州最早的城市有历史记载的是2200多年前的秦番禺城,史称“任嚣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秦统一岭南,设郡县,番禺为南海郡治,秦军主将任嚣为南海郡尉,人治番禺,修筑城垣。从目前已发现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看,秦统一岭南后南海尉任嚣所筑的"番禺城"才是广州最早的城,也是目前已知的岭南最早出现的城市。前206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建筑了“周十里”的赵佗城。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平南越国,分南越国土为南海等九郡,南海郡治在番禹。广州之名由此起。“番禺城”和“广州”:而近代广州在明清时期初具定型. 具体的可以资料在下面这个网站,原载于2000新千年元旦的《广州日报》上。网站是 ://people/item/yjxqn/sjhg/0425.。 五、广州市番禺市桥的来历 乾隆《番禺县志》载:市桥“旧议建县治,已立城门,后乃改为附郡。今两水犹称东城涌、西城涌”。据说从前东城涌桥(故址即今大北、东涌、大东、桥东四路交汇处)畔闸门石匾刻有“石桥市”三字,后有人将这三字颠倒读作“市桥石”,复因“石”字残缺,约定俗成读作“市桥”,作为地名,沿用至今。但清末其办理乡事机构,仍称“石桥公所”(故址在水边屋上街,1992年建马路时拆除)。 清代,市桥为沙湾都平康社属,是沙湾巡检司驻地。民国时为市桥乡,是第一区署驻地。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县治于此。1950年为区级镇。1958年12月至1964年5月,一度改称市桥镇人民公社(以下各人民公社均称“公社”)。80年代初,定为广州市卫星城。 镇的西南、北、东北三面为低丘。旧镇区被市桥水道、东涌(民国时辟作马路)、西涌、北涌(1984年改为下水道,上为环城路)四水环抱。80年代中期,先后扩展了新城、东城、北城3个居民点。 全镇总面积(含辖内水域。以下各镇同)5.94平方公里。镇内街区面积近4平方公里。有水田1830亩,旱(基)地906亩,鱼塘147亩。辖大南、海傍、桥东、西坊、新城、东城、北城等7个居民管理区,东郊、南郊、西郊、北郊、沙圩一、沙圩二等6个村民委员会,16个村民小组(1991年数。以下各镇同)。1992年1月,沙头镇并入市桥。 六、历史上广州以前好像叫番禺的,那是什么时期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嚣、赵佗率军南下,统一岭南。 任嚣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尉并在南海郡番禺县内建城作为郡治,因处番山和禺山故起名为“番禺城”。 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时召见龙川县令赵佗,谓番禺“负山险阻南海”,“可以立国”,并假托秦廷命令,委赵佗代理南海郡尉。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越秀山即为当年越王所名。《史记·货殖列传》云:“番禺亦其一都会也”,是当时全国九大都会之一。 对于“蕃禺”二字的解读,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最主流的说法是“番禺”一名的由来是因为广州城内有“番山”和“禺山”两座山的缘故,但因不知道“禺山”的具 *** 置,这种说法备受争议。 另外几种说法认为“蕃”与“藩”、“番”在古代是互相通用的,指边远、偏僻的地方,“禺”字是区域的意思,“番禺”指远离中原王朝的岭南地区。 七、广东这个地方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也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揭阳、四会5个县,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八、广州市的历史起源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旧称省城(简称省),或叫番禺(县)、南海(县)。 地处中国南方,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西江、北江、东江水道在此汇合,濒临南中国海,珠江入海口,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广州是始建于公元前214年,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广州最早建城时的名字叫任嚣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 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特指广州这座城市。 广州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宋元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说广州已经比当时世界著名商贸城市威尼斯大三倍。 清朝闭关锁国时广州十三行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垄断全国外贸,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 广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 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均发生在广州。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临时政权。 *** 在这里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张太雷、叶挺、 *** 等在这里领导了广州起义,并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权“广州公社”。 1992年曾邦哲于首届全国中西医学比较研讨会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系统医学概念与模型。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彭湃、马思聪、邹小杨、谷希云、余德超、钟杰武等也曾来广州传播先进文化。 1982年国务院宣布广州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羊城传说 广州又称“五羊城”、“穗城”。 广州的别名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上有骑着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衔着五色稻穗。 仙人把稻穗赐予百姓,并祝福此地永无饥荒。仙人离去后,五只仙羊因为依恋人间而留了下来,保佑当地风调雨顺。 百姓为感谢五位仙人,在他们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观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越秀公园内既有“五羊雕塑”,此传说已经被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所应用。 文物古迹 广州的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1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9处。 中山四路一带先后发现了秦汉造船遗址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址等三处南越国史迹正联合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baike.baidu/view/5649.#2。 九、广州历史久还是番禺历史久 原答案不知所谓。 番禺历史远久于广州。番禺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为南海郡治 。 因处番山和禺山故名(亦因古越语“大村”而来)。前204年成为南越国国都,今广州越秀山即为当年越王所名。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又将交州治所迁至番禺,遂为州、郡、县所在地。隋、唐、北宋时并入南海县。 番禺是历代全国的重要港口,担当通商口岸的角色。1949年后复设番禺县。 1975年1月,划归广州市管辖。1992年5月撤销番禺县,设立番禺市(县级),仍由广州市管辖。 2000年撤市改区,并入广州市。2005年南沙区从番禺区拆出,现番禺区为沙湾河以北及南部一部分,面积为770.13平方公里。 一、番禺著名的历史英雄人物 邓世昌(1849.10.4~1894.9.17) 清末海军将领,民族英雄,广州番禺(今海珠区)人。 1894年9月17日中日黄海大战时,任"致远"舰管带。在舰伤弹尽危急时刻仍指挥若定,命舰冲向日舰"吉野"号,决心与敌同归于尽。 不幸途中遇日本鱼雷,与全舰宪兵一同牺牲。谥"壮节",追赐太子保衔。 冼星海(1905.5~1945.10.20) 人民音乐家。广州番禺人。 一生创作了500多首歌曲,代表作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热血》等。著有《论中国的民族音乐形成》、《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 屈大均(1630~1696) 明清学者、诗人、抗清志士,原籍番禺。积极支持和配合郑成功集舟师围南京,郑军溃退后,继续鼓吹抗清。 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反清,遂由粤入湘投军,与吴共商军国大计,后觉察吴三桂反清复明是假,自立为帝是真,便辞职归里,潜心著述。著作有《广东新语》、《皇明上四朝成仁条》、《翁山文外》、《翁山诗外》、《翁山诗略》等。 陈树人(1883-1948) 广东番禺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著名的政治活动家。陈早年师从居廉学画。 1905年加入同盟会,留学日本京都美术学院。后参加 *** 改组工作,1947年定居广州,专心画艺。 作品有:诗集《战尘集》、画集《陈树人中国画选集》、《陈树人写生集》等。1988年11月26日建成开放"陈树人纪念馆"。 该馆位于东山区署前路10号,是在陈树人已毁旧居的地皮上兴建的,为镶嵌白色大理石圆拱形建筑,设两层展览厅,这里另设纪念陈树人之子, *** 员陈复烈士的"思复楼"。 颜浩长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首领。 广东番禺唐夏乡(今棠下)人。农民出身。 爱习武艺,绰号“定拳长”。1841年抗英斗争时,参加团练为义勇。 5月30日,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乡人民在牛栏岗围歼英军时,他率乡众参加战斗,杀死英少校军需毕霞,并冒雨追击,伺机搏杀,沉着而勇猛。事后,不图名利,仍务农度日。 1854年广东天地会红巾军起义,清 *** 视其为会众,欲捕之,遂逃亡外地,约三年始归。享年八十余岁。 补充: 颜浩长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首领。又名永祥。 广东番禺人。身高力大,爱好武艺,绰号“定拳长”。 1841年5月30日,广州北部三元里人民在牛栏冈围歼英国侵略军时,率领义勇军多名,在牛栏冈附近杂葬岭杀死英军少校军需毕霞。乡里人交口赞誉:“有‘定拳长’杀番鬼,食光一口烟都唔(不)迟”。 生性耿直,不愿与官府交往。曾说:“生不到衙门、死不到地狱”。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取得辉煌胜利后,不图名利,不报功领赏。鸦片战争后仍务农度日。 1854年,三元里人民响应太平天国起义,遂与天地会红巾军起义队伍联合抗清,被清 *** 呼为“红头贼”,并派兵捉拿。清兵包围前门时,遂猛力推倒门窗而走脱,三年后返归故里,终年时80余岁。 何贤(1908-1983) 何贤原名何相贤,番禺石楼镇岳溪乡应堂村人。父名,澄溪,胞兄何添。 何贤是澳门较早拥护新中国的知名人士之一。他对家乡公益和建设,捐助殊多。 早在1947年,就捐款扩建家乡的岳溪学校。自七十年代末起,先后助建大石大桥,洛溪大桥,番禺宾馆;为人民医院捐建澄溪楼、碧秋楼,添置医疗设备;捐资重修莲花塔,还为石楼镇和岳溪乡兴建多项公益福利设施。 何贤为改善县妇幼保健院的条件,亲自在市桥选址新建医院(建成时,何贤已不幸逝世,为缅怀他的业绩,又名为"何贤纪念医院")。 1983年12月6日,何贤香港与世长辞。 全澳门下半旗三天致哀,并赠以英勇金质勋章最高荣誉。何贤生前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暨南大学校董会副董事长,又任澳门大丰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主席、澳门东亚大学校董会主席、澳门立法会副主席等职。 邓世昌 屈大均 陈树人 何贤。


广州市番禺历史故事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嚣、赵佗率军南下,统一岭南。任嚣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尉并在南海郡番禺县内建城作为郡治,因处番山和禺山故起名为“番禺城”(史称“任嚣城”。范围现今的仓边路以西,越秀区仓边路以西的儿童公园(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广州市文化局、广东省财政厅一带)。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时召见龙川县令赵佗,谓番禺“负山险阻南海”,“可以立国”,并假托秦廷命令,委赵佗代理南海郡尉。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越秀山即为当年越王所名。《史记·货殖列传》云:“番禺亦其一都会也”,是当时全国九大都会之一。扩展资料番禺的经济来源第一产业2017年,番禺区第一产业增加值29.56亿元,同比下降0.3%。2017年,番禺区完成农业总产值52.34亿元,比2016年增长0.6%。其中,种植业产值17.28亿元,下降15.1%;渔业产值26.87亿元,增长3.2%;畜牧业产值5.05亿元,增长10.4%。第二产业2017年,番禺区工业总产值2445.29亿元,比2016年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41.42亿元,增长17.3%;其中:“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886.33亿元,增长15.5%;股份企业工业总产值1124.44亿元,增长19.4%。2017年,番禺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五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96.64亿元,比2016年增长30.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3.3%。其中,汽车制造业产值782.36亿元,增长76.2%。2017年,番禺区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02.8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5%,比2016年下降0.3%。2017年,番禺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56.78亿元,比2016年增长28.0%,其中,利润总额154.57亿元,增长14.6%。2017年,番禺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9.57亿元,比2016年增长6.0%。其中,建筑工程产值75.95亿元,增长5.8%;安装工程产值12.68亿元,增长7.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番禺区